【篇一:被爱包围的感觉】
总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听雨滴落的声音。
打开窗子清新的泥土芳香夹着淅淅沥沥的雨声飘然而入,令人心旷神怡。沏上一杯香茗,细细品尝……
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似乎很少有人能像我一般闲适地在这儿欣赏自然,不觉感到万分满足。我要用三分易安的婉约,三分东坡的豪迈,三分耆卿的淡泊,一段纳兰的心绪,凑成十分的惬意来听雨。
恍惚之间,一阵三轮车的声音打破了这雨中的寂静。思索之间,一个橘红色身影映入眼帘。只见一位年迈的环洁工人打着雨伞在雨中拾着垃圾。我感到十分困惑,为何下雨天他还要来捡垃圾呢?仔细一看,花坛中大大小小的盒子、塑料袋不和谐地在那儿耀武扬威着,使小区形象顿时变得暗淡。我终于明白,便是因为有了这些可爱的人,他们不惜舍己为人,小区才会如此美丽,世界才会如此美好。
我不禁联想到了那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最美司机吴斌在生命的最后关头靠边停车确保乘客的安全;最美妈妈吴菊萍奋力接住坠落的孩子;拾荒阿姨陈贤妹抱起伤势严重的小悦悦寻求帮助……还有那一个个不为人知的善事每天都在发生。
当然,我知道这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也有不少罪恶,但这都掩盖不了人性的光辉。
有一位母亲曾告诉自己的孩子:“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了,上帝第一,别人第二,你自己只能是第三。”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别人考虑多一点,多奉献自己的爱心,那么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挺住,再大的灾难我们都能承受。因为我们知道:一颗爱心,乘以13亿,就会变成爱的海洋。这充满人性的光芒,必将冲黑暗的封锁,指引我们走向光明。
我静静地聆听着窗外大自然的旋律,如此美好。雨不正是对大自然的奉献吗?它似乎总顺从人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温柔地亲近着所有人,君不见“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我感觉自己就像被无数爱的丝缕包围其中,温暖舒心。
喜欢一个人聆听雨声,细吮香茗,会心之状,不觉莞尔。
大爱无言,细爱无声,真爱无香,博爱无疆,用你的生命温暖他人吧!
【篇二:倾听雨声】
雨是世间的精灵,杜甫曾在《春夜喜雨》中赞美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其实,春雨是有声的,我就喜欢倾听雨声。
起初,雨拍打着窗户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就像柔情似水的姑娘在歌唱。雨水粘着玻璃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我轻轻伸手将窗户小心翼翼地打开。这群不速之客蜂拥而入。它们用那透明的水滴穿过晾在外面的衣裳,打湿了书本。大点的雨滴敲击着书桌发出强有力的啪啪声。这样铿锵有力的曲子怎能不让人夸赞呢?
我撑开自己心爱的伞朝雨中走去。雨中漫步的感觉真好啊!我在一株小草旁蹲了下来,看着雨滴落在她的背上,小草弯着背任凭那晶莹的小宝贝乘着它的滑滑梯进入了土层。我将手伸出伞外,雨水吮吸着我的手指,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享受着大自然馈赠的同时,我不禁感叹道:雨帘可真柔软。
凉风如同一把利剑滑过我的脸颊,路上的行人匆匆走过,在如此美好的雨景中,柳树趁着这个时候赶紧梳洗自己的长发。
雨突然停了,我把伞收起晃了晃,它水花四溅,滴落在地上的小水洼里,发出了铃铛般清脆的响声。随之,小水洼泛起一层又一层的涟漪。这时,被雨水冲洗过后的马路如同黑色的绸缎一样光滑而又闪亮。四周焕然一新。
雨又开始下,它如同一个顽皮的小孩,突然停又突然下,弄得我措手不及。我慌忙将伞撑开,雨滴触及伞面发出“啪咚!啪咚!”的响声。我尽力把伞压低,还是接受了雨的洗礼,变成了一只落汤鸡。
我回到家,双手撑在阳台上,用心灵倾听,感受着这独特的声音。
【篇三:木棉情思】
喜欢每年的这个时候,花红叶绿。拐弯处,依旧有那片绿的邂逅。每年这春,总勾起我对生命的敬畏与思索……
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自然界万物能在无声中变化着,直到最终的蜕变。一直都听说木棉这一树种,甚至曾亲眼看见过。但遗憾的是,所见的只是没有花开的干树枝,不过是树干粗大了点儿,其余的没什么特别。所幸,今年,这春,我看见了!那“百闻不如一见”的木棉树开花了!如羞涩的女子般“千呼万唤始出来”,从树下抬头望去,火红的花朵如灯笼般高挂树梢。在灿烂的阳光映衬下,火红的外衣是花朵们炽热的生命力!迎着缕缕稍带寒冷的春风,向每一位路人点头微笑,我笑了。阳春三月,这是春天带个我的又一个惊喜。
注视着血红的花瓣,我不禁想起一个个与木棉树有关的故事。或许那花儿真的是被先烈们的鲜血一朵朵染红,最终孕育了鲜红的后代,在每年三月为先烈们的悲壮牺牲而绽放。面对眼前的木棉树,我该如何解读呢?那是生的希望,抑或悲壮的绽放?
我疑惑地低头思索。忽然,一个鲜红的球体撞入我的眼帘,那不正是树梢上含苞待放的花蕾吗?棕褐色的外壳无法抵御那突如其来的踩踏,瞬间,一切都终结了。只留下支离破碎的残骸,任风吹干,风化……路过的只是人们匆忙的脚步,没有半点怜惜的眼光。在周围鸟雀们欢天喜地的歌声中,更显得凄凉与哀伤。然而,在我的眼中,那片鲜红多么刺眼,如鲜血般在地上流淌。怎么啦?我的心在流血,刀割般的痛。渐渐地,我蹲下身,用手轻轻地安抚眼下零碎的生命,歇斯底里地大哭。一切都模糊了,生命不再跳动。触碰间,冰冷透骨,如薄冰般一碰即碎。轻声的,我听见,微风中,奏起了生命的赞歌。
下垂的右手慢慢地升起,为这幼小的生命敬礼!正如毕淑敏对于死亡作出的定义——“永恒的艺术”一样,考虑死亡,我们才更能感悟生命。擦干泪水,迎着明媚的阳光,我继续前进,走我不一样的人生路!今年,这春,我给了生命新的定义。
【篇四:优良的家庭传统】
家庭是一棵参天大树,孩子是一棵幼苗,家风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健康成长。时常,我的脑海里不经涌出外婆、外公教育我的一幅幅画面。
我们家的优良传统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我外婆就是勤俭节约的一把好手。每次去买菜,她总是挑新鲜又便宜的蔬菜来买,从不买反季节的菜。每次送我去上学,她总要求步行,从不坐三轮车。她总说这样即健康、又环保。
平日里,我们家的饭菜一日三餐都是外婆做的。经常,我总要盛一些饭在碗里,外婆对我说:“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导我要节约粮食,不浪费食物。
外公爱给我讲很多红军长征的故事,告诫我说:“现在的孩子没有几个能吃苦耐劳,要学会吃苦在先,享受在后,才能干成大事。每次写作文的时候,外公都会让我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教导我说:“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经历了常人不能忍受的事情和艰苦的环境,才能造就人才。
现在我已经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了,已经逐渐养成了助人为乐、艰苦朴素等好习惯。仔细想想,这些都是跟外公外婆的教诲离不开。外婆还是在上学前给我“上课”,外公还是时不时在饭前饭后给我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都非常乐意去听。
我在想,树立端正的家风,继承优秀的品德,是值得弘扬的民族文化。如今社会的一些不良气息已慢慢的消失,正能量得以传递。咱们社会的风气将会更加纯洁,生活将会更加美好,国家的未来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篇五:雨作文】
这两天持续下雨,街道上、房屋上积满了雨水。许多人都抱怨老天爷这雨下得太不及时,上班麻烦、要给房屋防水……,但也有极少的人去享受这场雨。
雨与雨之间也有不同。先是一场牛毛细雨,从里往外看根本看不到雨滴,只有出去沐浴在雨中才能感觉到星星点点的雨落在身上,清清爽爽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诗非常有意境。小雨“滴滴答答”轻敲着一切生物,像是在向大自然表示问候。一派生机勃勃的十分美好的景象。
接着就是瓢泼大雨自上而下倒了下来。这样的雨就不像刚才的雨那样那么温柔了。如果说刚才的那场雨像小姑娘一样温柔又可爱,那么现在这场雨就如同一个泼辣的妇人,毫不吝啬向世人展现她的暴怒和咆哮,一大群雨滴向地面“砸”去。“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也不同于一般的“打叶声”,甚至还有了雷和闪电的相陪。乌云密布,黑压压的一大片。此时的天气倒闷热起来,让人喘不过气。
最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第三场雨一般情况下都没有声音,轻轻地滋润着万物。此时的天气开始露出一道鱼肚白,最后又仿佛被一把利剑劈开,乌云逐渐消失,被白云取而代之。虽然没有声音,但这场雨仍在下,不被任何人知道,无私奉献。
其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像前两场雨般,给人类做贡献,却怕人类不知道自己一样,不想做“无名英雄”,做了一点好事就大喊大叫。只有极少的人像第三场雨,默默无闻的做了不少贡献,却永远不卑不亢。现在,还有多少人是第三场雨呢?
【篇六:春雨】
“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这是什么?对啦,它就是雨。在四个季节中我最喜欢春雨,因为它不像夏雨那么狂暴,不像秋雨那么凉爽,也不想动与那么寒风刺骨。
它是细小的,连绵不断的。它滴在地面一小时还不如夏雨滴在地面十分钟,三两下就成了一条小河。但它比夏雨下得时间长,一下就是几个小时,甚至长的一、两天。春雨还是多变的,一会儿下的时间很短,一会儿我想它会停,可下了一个小时也不停,一会儿传来‘沙沙沙’的声音,一会儿又传来‘嘀嗒嘀嗒’的声音,一会儿它停了,我想出去玩,结果没玩几分钟又下起来了。
俗话说得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果然是无声无息的在默默奉献。以前,我认为春雨很讨厌,阻止我出去玩。现在,我知道了,春雨是大地妈妈的乳汁,如果没有它,地球就毁灭了。
谢谢你,春雨!
【篇七:春雨】
我爱春天那柔和的柳絮,我爱春天那小草的嫩芽。但是,我更爱春天那丝柔般的春雨。
俗话说得好,“春雨贵如油”,在我眼里,春雨是珍贵的。每到春天,农民伯伯都在期盼着春雷过后,能有一场雨,但毕竟这样的日子实在是太少了。春雨的脾气可不怎么好,你也别妄想它在春天等你,只能是你在春天里等它。“轰隆”,春雷炸响了!转眼间,几片乌云已飘到我们上空。“滴滴嗒嗒”下雨喽!淅淅沥沥的雨声不停。春雨轻轻柔柔,如牛毛、似花针,斜落到了地上。春雨洒在脸上,不像雨滴,倒更像一双母亲的手,温柔地给我们抹上有淡花香的花露水。春雨洒在初生的嫩芽上,给嫩芽洗去一冬天的灰尘,并给它镶上了水晶般的项链。春雨落在马路上,像是抹上的一层薄薄的酥油茶。调皮的春雨又落在了小孩子玩的滑滑梯上。“刺溜”一声,春雨摔了个屁股墩,变成了水晶的碎片。春雨不管洒哪,都会掀起轻纱似的薄雾。在我眼里,世界就像一幅水墨画。
杜甫说得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啊!春雨在春天的感召下,默默地滋润着大地。经过一冬天的小麦,你瞧,它正仰着头接受春雨的洗礼呢!干渴了一冬天的大地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乳汁。初露的花蕊笑了,因为下雨前,它还在为自己没有装饰品而发愁呢!春雨如观音菩萨手中瓶子中的净水,无声无息地灌溉着大地。一场场春雨过后,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
春雨滋润大地,养育万物,可自己很快就消失了。春雨是那么平凡,但它对大自然和人类的贡献却无法估量。
春雨,我爱你……
【篇八:我与诗的故事】
诗,不仅能表达感情,也能给人启迪。我也是生活在这种充满诗句的家庭中。
小时候吃饭时总会掉菜、掉饭,妈妈觉得这样不是办法,就给我“洗脑”了:俗话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是像你这样浪费,那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的种菜、种粮食,人都没吃到,就让土地公公先尝啊?从那以后,我就时刻铭记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浪费。
大一点了,爸爸让我学一门技巧,我觉的书法还行,就选择了书法。练了半个月,见没长进就有些气馁了,这时,爸爸对我说:“你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才能学好一门技巧,别人成才不都这样吗?”我顿时茅塞顿开,下定决心成为一名书法家。
九岁时,一天晚上,我发高烧,妈妈一摸我头,发现我的头特别烫,就背着我向医院跑去。妈妈对我的爱从速度上就能体现出来,她一秒也不敢怠慢,一路急奔。到了医院后,她长嘘了一声说道:“医院终于到了,可吓死我了。”这时,我想到妈妈对我的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想到这句诗我就想,妈妈那么爱我,我也要象妈妈爱我一样爱她。
生活中处处都有古诗,而从古诗中我们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篇九:我爱雪】
有的人爱雨,爱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滋润。有的人爱霜,爱它“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清凉。而我却爱雪,爱它“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丽。
当第一片雪花飘落在人间,它就告诉人们冬天来了。风越来越大,把花花草草吹得东倒西歪,小雪花也耐不住寂寞,猛得把天空划开一道口子,它们便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它们如柳絮,似鹅毛,又像是一个个身穿白色连衣裙的小精灵在翩翩起舞。它们有的落在房屋顶上,有的落在小河上,有的落在树木上……
不一会儿雪停了。人们纷纷走出来欣赏雪景。只见一棵棵挺拔的青松上堆满了雪,就像是给它们围上了厚厚的围巾,又像是一只只栖息的海鸟,还像是一个个白色的棉花糖……这时,一阵寒风吹来,刚刚才落下的雪花又随风儿开始了新的征途。它们时而三个一伙,好像在窃窃私语;时而五个一群,好像在交谈着什么;时而你追我赶,好像在做游戏;时而停住不动,好像双脚被强力胶给粘住了;时而欢呼雀跃,仿佛得到了天大的好消息;时而俯冲下来,仿佛找到了自己的家人,迫不及待地要和它们团聚……
我爱雪的颜色,因为那种白是高贵的,是纯洁的,是神圣不可玷污的。我爱你,雪。
【篇十:等的季节】
“萧瑟秋风百花亡,枯枝落叶随波荡。”在这个萧条的季节,我们急切地等着一个人——崔老师,至少这几天她在我们眼里瞬间变成了我们的“救命恩人”。
“嘀嗒嘀嗒”,怎么还没有下课呢?数学课,快结束吧,饶命呀!为了不被罚抄概念,我只能装作精神饱满,已经听懂的样子,不管老师说什么都点点头,嗯几声,或者拿起笔随便算几下。什么圆周率,什么直径、半径,弄得我头晕眼花。哎!突然好想崔老师呀,好怀念崔老师给我们上的语文课哪!
崔老师的语文课总是那样幽默有趣。就说刚上完的21课吧!陆老师上完后,崔老师又上了一节课。虽然陆老师用品读教我们阅读课文这个方法不错,但我更喜爱崔老师那与众不同的“聊天”式教学方法。崔老师围绕“亲人”这个普通的词语清楚明了地讲解了整篇课文,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情厚谊。接着,崔老师又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海鸥们是如此得重情重义:老人喂饼干时,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依着老人的节奏起起落落;海鸥飞去远方不再回来时,连连在老人的帽子上歇落了五次,与老人依依告别;在老人死去后,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老人和海鸥不正是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吗?当我们要出门时,又和爸爸妈妈打声招呼或留张纸条吗?我们到底是以差成绩还是好消息来回报父母的呢?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向海鸥学习,为什么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吗?这三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令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就在如此愉快、和谐的范围中结束了。
崔老师的教育总是那么不着痕迹,不刻意,不呆板,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过了三天左右,崔老师终于回来了!万岁!欢迎,欢迎,热烈欢迎!这可真是一个等的季节,等着崔老师,等着崔老师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