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逸相关作文

【篇一:美竹】

在我心目中,竹有许多美丽的地方,这些都是我所敬仰且向往的。所以,我对竹一直有一种偏爱。

读东坡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此言虽不免有偏颇之处,却却也实实在在道出了竹是一种特殊的植物。试想象一下,在崇山峻岭之中,茂林修竹之间,筑一小楼,四周竹影,翠袖清招。竹子或蔚然一片,春迎暖风、夏顶烈雨、秋抵寒风、冬御冷雪。春暖花开时节,嫩笋出土,参差而出,拔节猛张,数天后,变成新竹,枝青叶绿。为竹林平添生气。秋风降临,寒竹萧然,感悲而不摇落,蓄势待发等待来年。长居在此,竹通人心,人随竹逸,岂无美竹可人、超凡脱俗之感?

竹有节而中空,是谦虚的象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以“竹解心意是吾师”赞其虚心。关羽暂投曹操时,曹操以高官赤兔马、金钱美女诱其志,关羽便做竹图一幅赠与曹操。这就是“画竹明志”的佳话。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更是一生酷爱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而东西南北风。”何尝不是对竹的颂歌?竹还因为经冬不凋,凌雪傲霜,和梅松被人们形象的称为“岁寒三友”。

小片的竹林,虽能具备笔之“形、神、意”三者之美,为人们所钟爱。然而,当千片万片竹林连在一起,出现了一种全新的视觉:“竹海”,当你站在高处时,向下俯视竹海,你将会有一种“一览众竹小”的感觉。倘若一阵轻风吹来,眼前,每一个鋪竹的山头就像一个巨大的浪头,重重叠叠,一浪接着一浪,不断涌来。绿波涌向那一个个山头,从远处卷到眼前——难道能说不是海吗?难道没有海的那种气势吗?至此,我才明白竹海的真正的意义——不经意味着多,更是指那种汹涌的气势。

看来,竹毕竟是竹,总是美的——无论是多是少,也无论是单株竹,还是竹林竹海。我都偏爱它们。

【篇二:品竹】

前几年种的毛竹一直没有动静,今年清明过后,居然长出新笋,诧异之余不免有些喜悦。

那笋高的大约有十几厘米,矮的却才刚刚冒出地面,参差不齐,如蓄势待发的火箭,傲然卓立。毛茸茸的外皮透出一股活泼顽强的生机,真是惹人怜爱。

在暖雨清风的爱抚下,新笋拔节疯长,才过数十天,便成蔚然的一片。竹身挺拔修长,竹枝却柔软纤弱,刚柔相济,更增加竹的秀美。而短剑似的竹叶却别有一番韵致,有的翘首望天,傲立于枝头;有的则俯视大地,敛容沉思。不羁中多了一份飘逸,放纵间添了一些清雅,错落有致,漏下斑驳的阳光。微风拂过时,竹影婆娑,翠袖轻招,地面上太阳的影子也随之晃动,时明时暗。

新竹的颜色较老竹浅,说绿则似乎少了些清新,说青则似乎少了些生气,姑且称之为青翠吧。远远望去,整片竹林仿佛一抹翠云,连天飘碧而又不失天然的淳朴。而置身竹林,则可感觉到竹之青翠洋溢在周围,蓊蓊郁郁的,到处跳动着竹的潇洒,到处勃发着竹的生机。在此出尘脱俗的地方,人的心情也宁静如水,把一切令人烦恼的事都抛诸心外。无怪乎古人能“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满腹的诗思,禅心犹如翠竹一般悠闲,怎么还会在意生活中的苦闷与烦恼呢?

古有诗云:“天寒修竹娟娟静,翠袖苍茫独立时”。诗人把竹比作佳人,以表明对竹的喜爱,我不禁产生同样的感觉。的确,竹之窈窕秀颀的身材及轻盈潇洒的仪态无不透出佳人的清姿雅质,无怪乎以竹为题的画比比皆是。

苏东坡言:“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人俗不可医”。竹通人心,人随竹逸,故苏东坡一生虽仕途曲折,但他却依旧逍遥自得,坦荡闲适。他认为万般世事从来就像轻风吹过耳边一样,成败得失转眼都成虚风。他的这种飘逸洒脱的心态更可显露出他那旷达的人生态度,可见竹对人有着多么深刻的影响!

竹之宜人不仅在于它的外表,更在于它的精神,或许这才是竹的全部内涵吧!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