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故乡的清明】
望着窗外如牛毛般的小雨,我的心便如同地上的小水洼一般,被雨丝激起了一圈圈的涟漪。此情此景,不禁令人吟诗一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回忆就同窗外的雨丝,随风飞往了埋藏在记忆深处的清明节。每当清明节前夕,故乡的心灵手巧的妇女就会折好“金元宝”“银元宝”,为的是在祭祖时烧给祖先,希望他们死后在天国能过得安好。即使折纸往往会耗去她们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可她们却说:“这可是烧给祖先的,怎么能有丝毫的怠慢呢?”在去祭祖之前,大人们往往会准备一些供品,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饭食:如猪肉、水果等。
到了清明那天,全家的老老少少都会带着祭祖用的物品,并怀着一颗崇敬的心来到祖先墓前。年轻力壮者,或是扛着锄头,或是提着镰刀,卖力地清除着坟旁的杂草苔蕨。年长者,则负责摆放贡品和布置白布。当将坟墓的周围都打理好了,年长者就会将香烛点燃,并念念有词,无非是一些祝祷祖先在天国也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同时祈求祖先保佑后辈的幸福康健。然后亲人们都把折好的金银香纸,冥币倒入烧化,与此同时,人们还会点起一串鞭炮,来表示仪式的结束。看着熊熊烈火将一切都燃为灰烬,我不禁感慨人生无常,感叹人生的生离死别,暗暗希望还健在的长辈能长寿健康。
在扫墓过后,家中便会多了一种食品——清明果。清明果是用一种植物的叶子制成的,有甜馅和咸馅。清明果便是这个催人泪下的节日中对我唯一的慰藉了。
清明虽是缅怀先祖的节日,却一样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其实孝敬长辈的最好方式,不光是在他们离世时进行纪念,更重要的是趁他们还在世时多陪伴多孝敬他们。
【篇二:登高怀梦】
一直没能读懂古人为何总要登高,无端地生出那么多忧愁和烦恼来。站在云端,不会寂寞吗?
我只知道“高处不胜寒”,跑到山顶上,想来没多大意思。去年,我和一伙朋友去板山游玩,一路上吃喝谈笑,到达时已是中午。出于玩一玩的心态,登山本是没什么感觉的,只是到了山顶,俯瞰来时路,才觉得这些景物顿时波澜壮阔了起来。似乎,山顶上的天空更蓝、更宽,这个世界也只剩下我们,没来由的,心情一下子好了很多。
登临顶峰,我不禁感叹,或许与我们来说,并没有多大的感觉与发人深思,但对于年长者来说,却是一种生命的回味。登高回望来时路,正如人生步步行走的痕迹,人生走过的漫长之路便会跃然于眼前。站在生命的顶峰,重新审视生命的过程,体会生命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也许是年长者人生意义的满足。
在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生命中的可能与不可能,永恒与流逝。我相信终有一天,等我们老的时候,亦会有一次一个人的远足,再一次登上不同的山峰,回首来时路,那时候,我们一定能收获更加宝贵的东西。我们会再次拥有天空,同样也会拥有一切。
趁着我们年轻,拥有疯狂的资本,去奋斗,去拼搏。也许,现在的我们看起来,一无所有,但我们的前方有着一切。这是一个光明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梦想的时代,所以未来如何,由我们自己把握,我们的那些梦,也都在我们手中,在我们心里。
梦想就在天空的远方,每一次站在顶峰,总感觉离天空好近,却似乎与梦很远。我们可能登临顶峰,但顶峰却未必真正属于我们。属于我们的还只是路途,只能说,现在的我们还在路上,在离梦极其远的地方。只有不断超越自己才能到达我们心中的山顶。那里很安静,在那里,原本贫瘠的我们会变得富足,变成了我们年轻时梦想的样子,那里只有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天空。
登高俯瞰,来时的路愈发清晰,我们认识到了真实的自己,我们站在自己的天空下,仰望苍穹,生命的线条历历在目。
这一刻,我们收获了很多。
【篇三:我的家训】
国庆节的一天,我正津津有味地看着一部儿童节目,突然,节目的主持人问了一个问题:“小朋友,你家的家训是什么呢?”,我挠着脑袋想了想,似乎以前爸爸妈妈给我讲过,可现在我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
儿童节目还没有看完了,妈妈的饭菜却做好了,我和妈妈把丰盛的佳肴端了上来,哇!真的太香了,我抄起筷子夹起一块排骨就往嘴里送,爸爸却伸手把我拦住了,又听爸爸一本正经地说:“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我们家的家训哦!”哎,爷爷奶奶还没上桌,我怎么能先动手呢?老爸常说:“不论用餐就坐,或行走,或座公车,我们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看来我还没有把我们家的家训落到实处,确实应该感到惭愧。
到了8:30,妈妈的声音像天使一样传来,你该练球了。我酷爱打乒乓球,但是每天都要反复练习,机械的重复,正手,反手,搓球等等一系列的动作。我想放弃了,想恳求妈妈让我暂时休战几天。我话还没有说出口,爸爸就轻轻地推门进来,笑盈盈地对我说:“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训致。”我轻轻靠上了爸爸的肩膀,明白了我家的又一条家训那就是:“坚持不放弃!”
我要让我的“家训”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里,注入到我的一言一行中,让它能够成为我的“精神向导”,让它熠熠生辉!
【篇四:如此岁月,你我干杯】
端午假期,我迫不及待“补课”,补一节叫做“B站跨年晚会”的课,一口气看完三个多小时的晚会后,我的心情沸腾不止。在2019年和2020年之交,这个00后成人礼,90后跨入而立之年,80后步入不惑之年的时间,B站怀包容之心,以“日落”“月升”“星繁”三个篇章,组成了“2019最美的夜”。
过年,看春晚几乎已成为一个习俗。《难忘今宵》也成为许多人包括我的经典记忆。各大卫视请来老艺术家或各色流量明星,力求华丽盛大有面子。但也许你会有“年年岁岁花相似“的感觉,优秀节目层出不穷,却少了那份共鸣。我点开B站晚会的视频,开场舞也让我以为“打开方式”不对,打开弹幕,密密麻麻的弹幕几乎挤满整个屏幕。原来这是经典游戏IP《魔鲁世界》的玩家们热情的呼喊。B站晚会以如此贴近观众的亲和姿态,拉开了帷幕。
当交响乐团的乐手们戴上尖顶魔法帽,理查德·克莱德曼弹起《海德薇变奏曲》,我深深感受到被人称作“小破站”的B站的用心之深。只出现在我的歌单里的“钢琴王子”,带领我穿过9¾站台,来到属于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邀游在所有“哈迷”都不会忘记的魁地奇球场……我忍不住也加入弹幕的学院报到:“格来芬多前来报到!”当国乐大师方锦龙用尺八吹起《火影忍者》主题曲,弹幕曲刷满“木叶飞舞之处,火亦生生不息”,我亦眼含热泪,仿佛重回那段有些“中二”的无忧岁月。当“天籁之音”周深唱响《千与千寻》主题曲《永远同在》,我的心又充满了宫崎骏动漫带来的温暖……你也许会问:这都是年轻人喜欢的新潮文化,年长者也无法浸入这种文化氛围啊?
但你听方锦龙大师和虚拟偶像洛天依共同演绎的《茉莉花》,难道不会情不自禁跟着哼唱?当方锦龙大师怀抱琵琶弹《十面埋伏》,交响乐团奏起《沧海一声笑》,便能体会到B站晚会对经典音乐的尊重。军星爱乐合唱团的退任老兵和《亮剑》中楚云飞扮演者张少北共同唱起《钢铁洪流进行曲》《中国军魂》《种花组曲》,弹幕纷纷变色,一片中国红,一条条“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生种花家”是对《亮创》所刻画的那个热血年代中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的敬意,令人肃然起敬,更能激发年长者的共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在B站晚会的舞台上,艺人明星不再是焦点,一代代人的集体回忆成了绝对“主角”。风格迥异的节目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台元素众多、雅俗共赏的跨年晚会。这也正是当代年轻人对于文化的追求:有对中日动漫文化的热爱,也有对《霸王别姬》,《牡丹亭》等戏曲的关注与欣赏,更少不了对底蕴深厚我大中华文化的追随。在B站这个开放包容的广阔天地里,发挥各自才华,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发出属于年轻人的、属于新时代的声音。
新的2020时代,我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时代也有幸遇到这样的我们。“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年轻的身体里,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审美的价值观。晚会尾声五月天唱起《干杯》,怀着“我和我最后的倔强”,以“后浪”的冲劲,为如此风华,如此岁月,干杯!
【篇五:关于春节的习俗】
在我的家乡,不同的传统节日都有着不同的习俗,有舞狮子,赏花灯等习俗。春节也不例外,关于春节的习俗有吃年夜饭,守岁,吃年糕,吃饺子……
每当春节来临的时候,不管离家有多远,不论事业进展得如何,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放下手中的活,买上一张回家的车票,从异地赶到家乡,开开心心地与家人团聚,一起吃年夜饭,聊一聊天,这一顿饭叫做“团圆饭”,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平平安安。
吃完年夜饭,人们会坐在一起叙旧话新,谈谈这一年所经历的酸甜苦辣,这就叫做“守岁”。“守岁”就是在旧年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守岁”对于年长者和年轻人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年长者守岁是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而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守岁”是春节的习俗之一。
新年的早晨,烟花爆竹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人们忙着串亲戚,拜年,互相送出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福。我国北方地区在春节有吃饺子的习俗,而南方则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着生活步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