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相关作文

【篇一:的作文】

匆匆,太匆匆!转眼间研修已经接近尾声了了老师们!抓紧时间交作业了,截止11月10号就关网了。请老师们在课余,抓紧时间交作业了

优秀是一种习惯。

这句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如果说优秀是一种习惯,那么懒惰也是一种习惯。人出生的时候,除了脾气会因为天性而有所不同,其他的东西基本都是后天形成的,是家庭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我们有的人形成了很好的习惯,有的人形成了很坏的习惯。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就要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使我们的优秀行为习以为常,变成我们的第二天性。让我们习惯性地去创造性思考,习惯性地去认真做事情,习惯性地对别人友好,习惯性地欣赏大自然。

注解:要会“装”,要持续的、不间断的“装”,装久了就成了真的了,就成了习惯了,比如准时到会,每次都按时到会,你装装看,你装30年看看,装的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习惯。

给政治老师的对联

1、喜谈唯物论,实际客观看事物;善用辨证法,联系发展解问题。

2、俯仰刹那,巧点政治舞台风云变幻万事莫测;谈吐瞬间,乐道经济领域盛衰更替百章可循。

3、唯物辨证,探索物质本源;政治经济,解说社会焦点。

4、览世事沧桑,洞晓社会变化规律;看国家兴衰,窥破未来发展先机。

5、讲马哲,唯物辨证皆论;看世界,政治经济全学。

6、站世界高端,纵观变幻风云;立时代前沿,引领发展潮流。

7、静默如树,沉思折思思万物本源;镇定似塔,家治国治治千秋功业。

【篇二:一缕清泉伴世而流】

自古至今,文人墨客笔下波澜壮丽的诗篇,山水不断。而你又可曾想过,若“落雁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没有秋水的相映,这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没有清流而傍,又会是怎样的一番场景呢?若那孟浩然登上了岳阳楼,却望不见那洞庭水;若那苏东坡坐在那西湖岸,却寻不到西湖水,他们又是会怎样想呢?

不敢想象,至少我不敢。正所谓“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而在那没有水的世界中,我们这些所谓的“仁者”们又该那什么去“乐”呢?

诗人们诗句中所描绘的图景,我们却只能在脑海中去幻想。那日落时分,残阳如血,映在那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其色仿佛与天色一般,微风吹过,水面波光粼粼,一队队的大雁向南飞去……如此美妙的一切,却终究只能成为泡影。

而这又仅仅只是水的一个推衍,它的灵动,它的纯净,它的脱俗,它的一切一切,终究也只是推衍罢了。那何为其本源?追溯至混沌、至天地初开。其之本源乃天地间最神秘而又最伟大的——生命!

是啊!若是没有水,上帝又有何德何能能造就我们?

若是没有水,“仁者”们又该拿什么去生存?

没有水,就没有我们!

水,乃我们之生之本源,乃万物之生之本源。是上天赋予给万物最弥足最珍贵的礼物,那我们仅人类一脉,又有什么资格去破坏,去浪费这生命的精灵,万物的源泉呢?

让我们一起闭眼,默言三分钟,自己反思吧。愿在眼睛再次睁开的那一刹,让我们的心灵觉醒,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我们的灵魂升华,从每一滴水做起。以心为眼,看清那一朵朵浪花的笑脸;以心为耳,倾听那一条条河流的祝愿。在水的洗礼下,成长……

愿清流永伴东皋,秋水永映烟霞!

有一缕清泉,从地面下方缓缓流过,驶向远方……

【篇三:让好奇之花绽放】

好奇,虽没有波涛汹涌的沧海般气势滔天,却也如山间潺潺溪水连绵不断;虽没有丛林,中经济班铁骨铮铮,却也如岸边珠草自强不息;虽没有午后列日班光辉万丈,却也如清晨第一缕曦光焕然生机。让好奇之花绽放。

人生来便是无知的,所以对世界充满了无数的好奇,因为没见过,没听过,没试过,促使好奇心勃发,只有拥有好奇,方可开启智慧与勇气的大门。若无好奇,终生只能与无知和死板的理论为办,永不会思考。故拥有好奇方能成事,请让好奇之花绽放。

好奇犹如红玫瑰,光彩亮丽,其香气散发延绵不断。

北大教授白振华毕生只用一句话教导了学子们一生,---“凡事都要充满好奇,只有好奇方可开启你的智慧。”可见好奇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对事物充满好奇,想其为何享骑,如何终会打开材质之门,给你灵魂最深处的启发。探索本源,何为本源?只有用好奇天满灵魂,才可用智慧打败疑难,只有好奇才赋予你力量,若无好奇,那么同行尸走肉有何区?一边呢,请用好奇知识开启智慧大门,让好奇延绵不断,让智慧源源不绝,让好奇之花绽放。

好奇犹如金牡丹,高贵优雅,其风范展现自强不息。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菲用30余载的光阴,在研究的路上奋勇前行,因为他对事物都充满好奇,用好奇之心,看待一切,定有收获。可见好奇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乐观于思考并存的态度,拥有这种态度,你会发现世界是另一个模样,做事情,搞研究,哪一个不是需要这自强不息的好奇态度,只有充满对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才会通向巅峰之路。若拥有好奇质感,将必成辉煌,让好奇之花绽放。

好奇犹如郁金香,温和朴素,其态势点染焕然生机。

是你用笔杆子续写华丽诗章,用光阴渲染了华丽烟火。用佳作《好奇的万种风情》一炮而红的苏简安,坐拥鲜花与掌声,只因佳作启迪中人,作品前言续到:“你用好奇的眼光看世界,会发现不一样的精彩。”可见,好奇便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平凡,任何事物,哪怕是前人留下的理论,用最频繁的好奇眼光追溯本源,你或许也会发现属于你的独特见解。

好奇,追求其本质无畏对世界思考与探究成功的第一步,更应以好奇,使之抓住好奇之外,踏上好奇之路,且以好奇促成长,妙哉妙哉。

【篇四:深省使心澄澈】

太太抱怨颇多,几年来对另一人的错误印象,源于经验,自己融入一些经验而形成虚构,这源于这位太太做为言论者主体的自我保护与肯定。

夏日的阳光将街道切成两半儿,他们耷拉着脑袋,脑门上不断渗出汗水,吐槽着太阳,尼采:“一切疲惫者都诅咒太阳,认为树的价值只在——荫凉”,他们考虑到造成自身状态的原因,但并未深究,浅显的认为是太阳强光;也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但并未深究,浅薄的认为要走到树下。于是就引发了这一妄论。

没有调查事情真相,没有考虑事情原委,没有从本存在的、已经看到的社会现象分析问题,仅仅是凭借那空的、没有的、虚构的、自以为是的主观臆测妄下结论的作为,是一类人的自我肯定的本能,将所有谬误都神圣化,这就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商纣王在临死前幡然醒悟“妲己是红颜祸水,残害忠良、祸乱朝纲”,将错误归给妲己,殊不知本源是因为自己的骄奢淫逸,没有从自己出发,找错误的本源,他醒悟的浅淡。廉颇是负荆请罪盼蔺相如原谅,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改正,他醒悟的深远。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个始终自我保护与肯定,而另一个却懂得自我反省,明察秋毫,一个将自己的责任抛向远方,另一个却敢于质疑自己,敢于承担责任;主体的自我保护与肯定在廉颇有意识的查探真相、自我反省中粉碎,而廉颇也在其中升华了人格,超越了自我。

人类在自我肯定中鼓励着自己,也在更强大的自我肯定中毁灭着自己,自我保护与肯定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要在不断成长中,自内而外的韬养自我,不明黑白的自我肯定是一个人的执迷不悟,是一个社会的欺世盗名,一个时代的堕落与沉沦。

作为有智慧的生物群,我们要在成长中不断自我反省,以实现自我救赎,自我反省是对症于自我肯定的良药,古人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今天,就需要我们清醒的看待自己,洗干净自己的眼睛,还给灵魂一个洁净的处所。

睿智、从容,是智者的标签,反思、自省,是智者的名牌。笛卡尔说:“思考让我发现我是真实的,我思故我在”。用一颗澄澈的心去看自己,去审度现实。

【篇五:时代的智慧与诗性】

一六年的时候,人工智能“阿尔法狗”闯入人们的视野,飞快侵袭了大半个棋坛,无数新秀老将都被“狗”所放倒。不过多久,机器人小冰以诗人的身份空降网络,吐出些许句子,再度掀起一片波澜。

近些年,人工智能的爆炸式发展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人们一边惊叹一边习惯,然后再度回到生活的罐子,一切仿佛照旧进行着,踏着原来的步子继续向前。

可真的照旧吗?人们应该就此习惯吗?我们所开发出的工人智能掌握了,或者说复制了棋局上的智慧、诗歌中的隐秘深思,可是这仿佛挖去了人性中的某一角,有些人的生命中已没有“棋”,更没有“诗”了。

“棋”并不单单是益智类的小游戏,它是人类长久的,古老的智慧,背后更蕴含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翻译给我们中国人听,可以是“礼”或“仁”。

一七年,中国国棋界最顶尖的少年天才柯洁迎战“阿尔法狗”,胜负分得毫无悬念。实际上,不光柯洁自己,关心比赛的人们都已经预料到结局。而为什么,我们明知输赢却仍未放弃挑战“狗”?

因为那是一根人性中的反骨,是偏要逆着来的勇气与决心。我们身上有性也有倔性。一如所有棋手们,坚定地迎向未知的机器。正是有这样的心性,我们才得已走到一个又一个高峰上,认知这个世界的。

就在“阿尔法狗”大败柯洁后,柯洁于接下来的赛事中连胜二十场,越战越勇,最终夺得总冠军。或许这便是挑战未知时的勇气与决心为他所带来的大捷。所以我想,人类假若像人工智能一样去思考,事事依照既定的编程而行,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像人类棋手间的对弈我们总能听闻其赛后的趣事,或惺惺相惜或亦师亦友的关系,而冷冰冰的机器仅为最后的赢棋思考。所以人们若真的活成计算机,是失去人性为目的将不择手段地大开杀戒,把刀挥向,或偷偷挥向每个人。

除去“棋”即我们需要棋盘上的智慧良好博弈与竟争,我们还要有“诗”。机器人小冰的诗固然是惊艳的,可这已经背离了“诗”创作的初衷。把诗人们的思想汇聚到一起,而后涂抹出长句短句。她的诗缺乏创作本源,缺乏个人的风格特点。

创作本源,即她的灵感来自于何呢?空无一物。那便是无法贴近人们的思想的。其实每个人都是诗人,诗更像一种独特的生活态度与视角。比如在有诗性的人眼中,月亮是天空的一口井,鲸鱼的肚皮里会开满春天的花,在海中溶化的不是盐而是诗人自己,一只螺的哭泣是漫山遍野泪眼婆娑的螺。

学会诗性地看待世界,就要会感知,而会感知的人才会有悲悯情怀,没有悲悯情怀的人更不懂诗,不懂人性。我之所以认为小冰的诗并非真正的诗,正是如此。

早几年有部颇具特色的文艺片,名叫《钢的琴》,其中透露的无疑蕴涵工业时代工人们的智慧与诗性。与王小波在短篇中讲述的炼钢时代的荒诞与狂热不同的是,那一代的工人有自己的智慧与诗性。像受俄国文学的粗犷与厚重影响深远的知青分子一样,他们有着柔软的“钢铁情结”。在巨大工厂烟囱与钢筋混凝土投射的阴影里,他们造一架钢琴,即使一个时代终结,也要编织一个共同的梦,这是明知结局仍迎向宿命的孤勇,是与身旁人一同行在路上的快慰,是追逐梦,会感知世界而得的诗意。在时代落幕以后。

是的,我想总有些时代将要终结,总有些时代将要开启。我们望不到远方,但我们知道下一个将来的是人工智能的侵袭。可这么多时代过来了,我们留下“棋”与“诗”又这么些年头了,希望这一场开启新世纪的洪水里,它们不会消失,这世界仍有人类本性保留而播撒的福音。

【篇六:关于水的作文】

【水】

朱丞锐

水乃生命之源,万物之本,植物离开水就会枯死,人类离开水就无法生存,人类可以探测到的星球——火星和月球,因为没有水,也暂时没有发现生命的迹象。

我觉得水很奇特,如果把水倒进小盆里,水就变成小盆的样子,倒进缸子里,水就变成缸子的形状。水还可以呈现出各种形态,如果温度过高就变成水蒸气,如果温度低于零度,就变成了冰。水还可以有生命,像小雨滴和大瀑布,小雨滴就像小孩子活泼又开朗,大瀑布就像一支洪大的军队气势豪迈,别以为小溪和大海没有一点关系,其实他们是有密切联系的,一条条小溪流在一起,就变成了小河;小河和小河相遇就变成了大江;大江相汇流入长江,最后一起流向大海。可以说水是千变万化,最终又回归本源的。

“海纳百川”是古人形容一个人的品质的最高境界,希望人们能像水一样,具有包容万物的胸怀,我希望自己以后也能成为这样的人。

【水】

杨雅涵

一滴水,看起来总是那么小,那么不起眼,但它却拥有不一般的力量。

曾经,一条溪流里,一枚巨石横在小溪中,但水滴们为了让石头后的小草长得更茂盛,更美丽,更强壮,奋力冲击巨石,数年之后,巨石变成了小石块,随着溪流走了。

曾经,在海滩边,有一块岩石,它是一块顽石,但浪花想搬动岩石,上百年的冲击,岩石松动了,沉到了海底……

曾经,有一滴水,它是那么固执,不顾同伴、长辈、家人的劝告,要奔向一望无际的大海,虽然路上危机四伏,但他并没有半途而废,重返回头路,它即使摔倒了,还爬起来再摔,最终到达了美丽的大海。

听,那哗哗的水声,看那奔腾不息的流水,原来是它千万年来永不放弃地冲刷着挡在自己面前的岩石,渐渐地,岩石的棱磨平了,甚至裂开,最终变成一颗颗鹅卵石或小沙粒,无声无息地躺在了水底。

无私的水,我不能不爱护你。

坚强的水,我不能不钦佩你。

水,你是一切生命的本源。

【篇七:人类“性能”的保留】

这是一个人工智能的时代。计算机,电子,科技……这样的先进在改善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在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我们。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思考模式,整体观念与意识形态也都在变化着。科技使我们的生活方便,但在浸入科技之海的同时,人难免会有所迷失。当坚硬的产品代替了身心的交流,当冰冷的数据代替了血肉的本源,人虽在社会中,却容易与社会隔离——那是人类的机械化。当然,像计算机般思考,或是大致的趋近,可算人类的进步。毕竟它是增添了客观价值与理性的。但关键的是,要在这样的“进步”里注意人类性能的保留。

以性能述人类,并非刻意地将人物化。性能,广泛地喻指一个产品基本功能性的优劣。在当今的社会,在一个人离不开科技,甚至趋同了科技运行而思考的时代,将人比作一种新型产品并不为过。但人与其他所有的物还是有本质性的区别的。这区别就在于人类有天然的,独特的,也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同情心。这二者的拥有算是人类最基本的功能。

早在春秋,闪耀于中华文明史上的儒家就有了“克己复礼为人”,“仁者爱人”等说法。这正是最早期的价值观与同情心。历史演变的长河中,也正是每一方精神倡导且不断完善的价值观与同情心致使他们进步与成长。由蛮荒到文明。这两者在今天,是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

当科技进入了,引领了,控制了我们的生活,人难免变得功利与冷漠。主观上的情感又是如何被需要呢?

价值观,即人看待世界所形成的个人视角与分析;同情心,稍与泛化即为同理心,使人对人最根本的理解的态度与善意。模糊了价值观,在日益发达的科技面前,在唯利是图的淡漠面前,是非不分与脱离群体都是轻易可能发生的。

但,这也绝不可以发生,正是因为人类有着与它物的不同。人是群居动物,无可选择地勾连在社会之中。人也是世间一切的创造者,哪怕再智能的科技也有赖于人的建设。那么,人的主观意志,是非与情感难道不重要吗?太重要了。重要到近乎成为一切的源头。价值观与同情心的丧失,往往昭示了倒退式的灾难。且看法西斯国家与政权带给全人类的浩劫。

而今,自然是没有这么严重的,但在科技面前弱化了人性,弱化了同情心与价值观既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又将造成积而厚发的影响。

如此,人便不是人了,人也便不像人了。而计算机等所有科技的创造最初的目的都是用来完善人,进步人。

何为完善?何又为进步?必定是在原有不变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本源若变,那一切自然归零。

价值观与同情心就是人类亘古天生的本源。在这个日趋科技化信息化的时代里,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必应当有基础“性能”的保留。

【篇八:我思故我在】

我们在时光的长河中任岁月悄悄流淌,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却又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缓缓向前中拖着沉重的身躯,却不知为何这样,只知道自己必须这样,无条件的服从。那么,在这个世界上,我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

——题记

深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回想起古罗马皇帝奥勒留的《沉思录》,内心深有感触,看窗外月朗星稀,树枝随风摇曳,这样一个美妙的夜晚,怎能不由思绪在大脑里漂浮。

此时此刻,大脑旋转起来了,我不由得感到一阵兴奋。我知道我和众人一样,大脑每时每刻都在思考,思考从前,回忆过往。可是,我又与众人不一样,因为我就是我,我思故我在。

有时候,总觉得自己的大脑再跟自己做一个对立面,当我迫切想要思考问题时,它停止了运转,当我不想思考时,它却在不停地进行着。我真不知道为何要这样,可是,世间万物蕴藏着无尽的奥妙,所有的事物它本身就存在着,你无法将它消除,也无法将它做任何的改动。

所有的事物及其它自身运转的规律永远是不受外界影响的,任何外界的力量都改变不了它,而只有它自身才知道自己的存在,至于自己的存在是为了什么,它也许不知道。它只知道存在着,而他的存在也许本身就是对这个世界的一种价值,至于价值是什么,自己也不知道。它也许是要寻找的,可是寻找来去却毫无结果,那么,它只能木然地活着,到最后发现活着也是木然,没有任何意义。

泰戈尔说过,“使生如夏花之绚烂,使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泰戈尔对生命做出的解释,他将生命描写的如此美好,这样的生,这样的死,人生不过如此,可就在这广阔浩淼的世界上,又有几人做到了呢?

在世间残存的大多数人中,他们也许跟你一样,只知道活着,只知道任日子在无情岁月中流逝,直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天。我想问,这样的人生有何意义?没错,没有任何意义,还不如分解为我们来去来的本源,如原子,分子,任何无法用眼睛看到的东西来存在着。我们来之前只是一个点,甚至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任现在任何最高科技的显微镜也无法看到,没有思想,也不知情为何物,只在那自己也看不到的一个无穷无尽的空间存在着,漫无目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是一个家,而自身毫无意识。

或许有一天,在无穷无尽的时光中,一个个不知道自己存在的分子,原子亦或是更加渺小千万倍的东西重新聚集,点连线,线连面,最终组合成一个事物,又一次来到人间。但是那个组合成人的事物,谁又知道谁是谁的前世今生呢?没有人知道。

在宇宙间,人类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来到来处,去到去处,一切回归本源。

我知道我会永远存留于世间,只是以不同的形态残存而已,我相信,一切自然界的东西,他们都会永恒的存在着,只是在各个时间段以不同的形态存在罢了。作为人类在这短暂的时光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永恒的存在,生老病死只是一个概念而已,心脏停止跳动并不等于从此就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而是以另一种形态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那么,我的前世有可能是什么呢?一朵花,一棵树,一只蝴蝶,一片白云。今世也许不知道组成他们的原体是否还残留在今世的身上,但我知道在这个宽广的宇宙中,曾经漫无目的星星点点最后因机缘巧合组成了我,让后在岁月的蹉跎下,出现了我,再最后经过后天的学习,成为了真正的人类。作为人类,我们在大脑的促使下又开始走上了探索人类之谜的旅程。

一不小心,我们作为人类又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消失了,让后回归本源,以一种在宇宙中最纯洁的形态存在着。

故我是永恒的存在,我愿回到本源最纯洁的存在中去。那里只有我,纯净的存在着,而周遭的一切,寂寥无声,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也如同我一样纯净地存在着。

一切都是永恒,一切都没有尽头。

这些从不知道自己为何物又对人们来说渺小千万倍的存在,最后在这漫长的时光中聚集成了一个个美丽的事物,尤其是它们更奇妙地组合出了人类这个特殊的生物。那么,人类的世界又是怎样的呢?

在人类的世界中,他们相互比较,觉得谁更美丽,五官更精致。虽然全智贤说漂亮就好,可是,内在的美丽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视野开阔,就会发现那些毫不起眼的外在事物也是异常美丽。人类是地球上最伟大的生物,他们为这个世界增添了许多乐趣,创造了许多价值。

看吧!人类用自己奇特的思想创造出了文字,它的存在,本身妙不可言。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停留的短暂时光中,做出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比如学习,提升自己的素养,探究宇宙的奥妙等。

现在看来,每个人的时光都是短暂的,就像泰戈尔所说,“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然飞过”。来到这个世界,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一步步认识这世界,然后用文字记述自己的所思所想,留给后人。也许,他们还想继续,可时间已然在催他离开了。对万物而言奥妙无穷,一代人是探究不完的,好在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世世代代不忘初衷,努力的创造自身的价值,思虑人世的存在。

回顾往昔,思念从前,才知道世间永恒存在的只有思想,身外之物都不过是过眼云烟,顷刻间消散。

故而,当一切回到本源,对人类而言,思想是永存的。我作为人类的一员,最终发现我的存在与永恒的思想相联系,思想永恒我永存,我思故我在。

【篇九:如何在碎片化中学会生活】

“碎片化”这一新兴的专有名词,象征着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已经慢慢地渗透了我们的生活。而何为碎片化呢?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被拆成了一个个细小的碎片。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像加快了脚步一般,马不停蹄的超前飞奔。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生活才开始变得碎片了起来。

碎片的信息、碎片的休息、碎片的时间,似乎一切都与碎片化打上了交道,可我们却早已更习惯”完整”的生活。当我们的生活变成了碎片化时,似乎带来了一系列的困扰,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碎片化究竟是利还是弊呢?

碎片化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不太完整,有时当你想与书本来一次亲密接触,看了不一会儿却又不得不放下书本。有时想去好好的享受生活,可没多久就又被忙碌冲散开来。这样开来碎片化的确是有许多的不便之处。

但我今天还是想谈谈碎片化好的一面。其实碎片化时代是我们难以逃避的一个问题,如今每个人的生活都变得愈发忙碌,时间也被拆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似乎变得更加难以去集中精力做某件事。但难道正因为此,就所有的事情都甩手不干了吗?似乎并不是这样。我们可以利用碎小的时间完成一件件小事,慢慢累积小事变成了大事,自然也是能完成了。而碎片化也锻炼了我们在忙碌的世界中也能够合理的安排时间,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那如果信息与知识也变成了碎片化那怎么办呢?其实这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来的可怕。而我恰恰认为体系化的知识才会使我们更加懒惰。当人们还处于远古时代时,我们不就是从一个个的碎片的信息与现象中整理出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吗?而现在我们只学习前人留下的体系的知识,缺少了自我整合信息和自主思考的能力。而拼凑碎片化的知识好比拼凑一块拼图一般,慢慢体会,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碎片化既然是时代必然的一个过程,所以生活于碎片化之中,是难免的。的确我承认,生活在这个时代人们的确变得越发浮躁,但难道错误的本源在于碎片化?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因为碎片化使生活变成若干个小块儿,我们的生活节奏也在加快,使得人们变得浮躁不堪,变得难以静下自己的内心去面对自己的生活,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这个时代我们更应该缓下脚步,停下来去找找自己的内心所在,而不是赶忙去追赶着大部队的脚步,却迷失了自己。其实时代的好坏并不是那么的重要,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内心所在,如果有幸找到的自己,不再迷失方向,那么哪一种生活都是你最好的生活,哪个时代都是属于你的最好的时代。

因此,当我们遇上了碎片化的生活,我们首先就应该学会沉浸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忙着追赶生活的脚步,学会在碎片化的时代中学习,管理时间,最关键的是,找到自己,找到生活的本源所在。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