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叶相关作文

【篇一:粽叶飘香】

不一会功夫,小组长把材料端来了,我好奇地打量着它们:白白嫩嫩的糯米如一粒粒晶莹的珍珠;小巧而又精致的红豆似一颗颗红玛瑙;狭长的箬叶墨绿墨绿的,青翠欲滴。香喷喷的肉令人口水直流。黄奶奶来教我们包粽子,只见她手法娴熟,先把箬叶卷成个“小三角”,再把剩下地翻上去,用绳子绑一圈,就完成了。我心想:这可真简单!

可我拿到箬叶时却慌了,怎么把粽子卷成个锥形来着?自己笨手笨脚卷了大半天也没卷成,在奶奶的帮助下才卷起来。开始放馅料了,左手拿勺右手钳着箬叶,飞速倒入馅料,红枣,如几朵红花,镶在中间。最难的一步来了:封口。我把叶子翻了上去,可一个不小心,没抓稳,糯米就像瀑布一般,“哗啦哗啦”往下泻。第一个粽子失败了,没关系,继续坚持,“失败乃成功之母”嘛!

包第二个粽子时我更加小心翼翼,一步一步,秩序井然,成功了!喜悦与自豪互相交加着。粽子们下锅了,经过了漫长的等待,它们终于熟了。轻嗅,一股淡香扑鼻而来,透过鼻翼,传到心扉。五脏六腑都为这香而醉了,哦,清香,醇香,浓香!我迫不及待地拆开了箬叶,是个豆粽,轻咬一小口,米的糯,枣的甜,顿时溢满了整个嘴,真香!

抬头,只见有的同学狼吞虎咽,完全不顾自己的形象了!

【篇二:吃粽子】

今天是端午节,早晨自然吃粽子。

爸爸走向厨房,关掉煤气灶,掀开了锅盖,端出放在盘子里的粽子。盘子里有两种口味的粽子,一种是奶奶包好送给我们的花生甜枣粽,还有一种是昨天我吃剩下的肉粽。因为爸爸想让我和妈妈吃新鲜的粽子,所以,他挑了昨天剩下的肉粽。

我嘴里放进一口粽子,含含糊糊地问妈妈:“妈妈,你更喜欢吃什么味道的粽子呀?”妈妈用手端着头,想了想:“我不太喜欢吃甜食,可能更喜欢吃咸一点的。”我听了,假装一本正经,用手在我和妈妈之间划了一道:“啊?我喜欢甜粽子,我们不是一伙儿的。划清界限,划清界限。”正在这个时候,爸爸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疾步走向厨房,端来了我们家的白砂糖。他用勺子用力地挖了一大勺,洒在他的咸粽子上。正和我说话的妈妈皱起了眉头:“天哪,咸粽子还要加糖,忒可怕了!她还装出很厌恶的样子。爸爸笑着说:“甜的加咸的,味道与众不同。”他转过头来问我:“儿子,你要不要也试试?”我为了尝尝鲜,接过爸爸手里的白砂糖,照着爸爸的样子舀了一大勺放在我自己的粽子上。可爸爸好像还嫌少,便拿来一个小碟子,往里面装满了白砂糖,递给我:“儿子,我们小时候,吃粽子都要蘸这么多的糖。”爸爸又接着对妈妈说:“在我眼里,不撒糖的粽子就不算粽子。”我听了哈哈大笑,迫不及待地用筷子插进粽子,让整个粽子在小碟子里“欢快地”打滚儿,粽子上裹上了厚厚的一层白糖。妈妈见状,用我刚才的方法怼我:“不是一伙儿的,划清界限,划清界限!”说着,她还假装要跑到爸爸的位置上,企图把爸爸和我赶到一处。看着妈妈搞笑的样子,我和爸爸大眼瞪小眼,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

粽子的味道着实不错,加了糖更是好吃。我又舀了一大勺,递给妈妈:“妈妈,你要不试试呀,味道可好了!”妈妈摇了摇头,拒绝了我。此后,妈妈不断地诱惑我:“哎呀,儿子,不放糖的粽子真好吃,有一种花生和甜枣混合的甜香,糯米软软的,还有箬叶淡淡的清香,比放糖的不知好吃多少倍。”妈妈用各种“手段”想要我不要再放白砂糖了,但我却不为所动。

吃完了粽子,妈妈问我:“你知道粽子的前身是什么吗?”我摇了摇头:“啊?粽子还有前身?我不知道。”于是妈妈便开始了她的“科普小课堂”:“以前端午节被古人认为是最不吉利的日子,五月本来就是毒月,五日更是恶日,五月初五是毒上加毒,人们很害怕这一天。那时候粮食也都种下去了,为了去凶化吉,也为了跟祖先打声招呼,祈求一个丰收年,所以人们决定在夏至这天做祭祀活动。祭祀需要贡品,老用猪牛羊太耗费金钱了。于是,人们就把竹叶包上米,做成牛角的样子。”“为什么要用竹叶和米呢?”我好奇地问。“因为米用的是黍,属阳,而竹叶用的是箬叶,属阴,两者结合,代表阴阳调和,驱邪避毒。”妈妈又接着问我,“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我耸了耸肩说:“肯定也叫粽子嘛。”妈妈笑着说:“我就知道你肯定会说这个。其实,在古代,它的名字叫角黍。小笨蛋,你可要记住啊。”听了妈妈的话,我若有所思:“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底蕴更是深厚。我们都以为端午是祭祀屈原或伍子胥的。其实,是因为古人对于未知的一种恐惧,于是他们便用角黍、雄黄酒、撒石灰、挂菖蒲、熏艾叶等各种手段消除这些恐惧。”

吃粽子,不仅吃得开心,而且更新了我旧有的知识,还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篇三:端午节】

端午是绿色的。

小时候,对端午最初的记忆,是和一篮碧绿的箬叶联系在一起的。

每逢端午,家里的方桌上总是摆满了琐碎的东西,就那样随意地搁置着,却总能让我心生欢喜。方桌的中央,是一篮箬叶,青翠碧绿,仿佛是天地间最明亮、纯粹的一抹绿。箬叶旁,是一瓷盘圆润雪白的糯米以及有些干皱却又鲜红的枣子。剪刀、大红或翠绿的丝线便零散地放在一边。

天微微地亮起地时候,母亲便会打上一盆清水,将箬叶放在水中轻轻地濯洗。干净、清澈的水浸着箬叶,似乎水也被染绿,大片大片地洇染开来。母亲用手轻轻地摇着箬叶,水边荡起一层又一层绿色的细纹。待洗净箬叶,母亲便虔诚地坐在桌前,仿佛在参加一个神圣而又庄严的祭祀。母亲先取出一片箬叶,箬叶上还沾着晶莹的小水珠,映射出母亲的面容。然后轻折,像是一个圆圆的,带着尖角的酒杯,用手洒进一把珍珠似的糯米,刚好填满“酒杯”的一半,再放上一两颗蜜枣,用糯米将“酒杯”填满,最后将箬叶翻折,覆在“酒杯”的杯口。紧接着便是不断地翻折,一层又一层,小心翼翼地裹起,再用丝线扎紧,轻系一个结。用手执起剪刀,手起刀落,随着丝线的剪断,便宣告着一个小巧玲珑的粽子的诞生。幼时的我,乖巧地坐在一边,给母亲递箬叶、蜜枣、丝线、或剪刀。心随着丝线一圈圈的扎紧,也逐渐提起来,涌现出一点点的喜悦。

风从窗子吹进来,薄薄的阳光轻洒进来,映照着母亲认真的神情,和头上渗出的细汗。仿佛母亲正在做的不是粽子,而是绝美的艺术品,让幼时的我总是一脸崇拜。一个个三角、绿色的粽子在桌子上排列成行,慢慢地占据方桌,直至堆满。剪刀与方桌接触,发出一声轻响,母亲缓缓输出一口气,露出一个笑容。

一锅清水架在灶台上,“嘭”地一声,火焰便冒了起来,赤红的火焰舔着锅底,不停地跳跃着。然后水开始冒出小小的、晶莹剔透的小水泡附在锅底,随后越来越大,直至一个个浮上水面,“咕噜噜”地唱着欢快的歌谣。母亲将粽子拿起,像对待婴儿般小心翼翼的拿起,放入沸腾的水中,盖上锅盖。我就静静地站在一旁,等着粽子的香气飘起。一缕缕轻盈的白烟袅袅地从锅盖的边缘升起,在空中幻化成不同的形态。烟气越来越多,缭绕在灶台的四周,沾在我的发梢上,形成一个个小水珠。锅盖掀起时,锅中的水荡着丝丝的碧色,如阳春三月的春水般。

当粽子被母亲捞起,放在洁净的瓷盘上,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也顾不得是否烫手,便解下丝线,将箬叶一层层地剥开,露出泛着绿意的糯米。轻咬一口,箬叶的清香、糯米的软糯以及蜜枣的甜意便在唇齿间荡漾开来,成就了我幼时最大的欢喜。

端午的艾叶,是墨绿的。

端午的绿叶,不同于箬叶的翠绿,是一种浅浅的墨绿,散发着淡淡的艾香。邻近端午,大街小巷便卖起了艾叶。一张破旧的报纸或是一块粗布,随意地铺在地上,上面放置着一束束扎好的艾叶。买艾叶的婆婆就静静地坐在一边,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淡然地笑着。偶尔有妇女停下来,打量着艾叶,婆婆便和蔼地问:“卖艾叶吗?新折的艾,好着呢!”“多少钱一把?”妇女们拿起艾叶,询问道。“不贵,两元一把。端午,插在门前辟邪,图个吉祥呢!”卖艾叶的婆婆笑着回答。艾叶就安安静静地躺在那儿,沾着水珠,等着往来行人的挑选。

我家的艾叶,通常是和箬叶一起买回来的。母亲每买回来,我便争着将艾叶接过来,自告奋勇为家中插上艾叶。小时候,因为身高太矮,常常够不着窗子和门头。若是窗子,还可以踮起脚尖,努力地去够,但门头就不行了。母亲要插,我硬是拦着,倔着性子,坚持要自己插,常常弄得满头大汗。哥哥每次总看不下去,说:“我帮你。”然后将我高高地举起,我便举起艾叶往门头上插。“好了吗?”半晌,哥哥问道。“还没呢!哎,好了。”我通常这样回答。后来渐渐长大,便拿一个小板凳,踩在脚底下,插上去。一整天,家里都萦绕着艾叶的香气。

端午的酒,是浅绿的。

这雄黄酒。直至现在,我都未见过雄黄酒。但雄黄酒虽然没有,酒还是有的。端午喝的酒,都是母亲从卖酒店里的酒缸里舀来的米酒。母亲把酒倒进洗净的瓷坛里,将青梅和一些不知名的绿色药草放进去浸泡。待到端午启封的时候,将酒倒进瓷盏中,酒泛着淡淡的绿,还沾着青梅的香气。

这浸好的酒是不允许我喝的。因为我是小孩子,不能喝酒,母亲说。不过还好,不只是我一人不能饮酒,还有哥哥。如此一来,我便只好和哥哥一起吃着粽子和绿豆糕,喝着绿茶,嬉笑着打闹,听大人们说着趣闻。

如果,让我用一个颜色来形容端午,我一定会选择绿色。这深深浅浅的绿中,有箬叶的绿,艾叶的绿,以及酒的绿……

【篇四:端午节】

“五月初五是端午,端午就在五月五……”听到这首歌谣,快乐的端午节就跃然眼前。正当我遐想时,奶奶端着一盘香喷喷的粽子出现了。

粽子!棕的棕,黄的黄,穿着绿色的皮夹袄,泛着淡淡的清香。端午节怎么少得了粽子嘛!吃粽子这个习俗,还要从屈原说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了国家悲愤跳江,老百姓为了留住屈原的尸体,往江里扔饭团,现在,这饭团就演变成美味可口的粽子。想着,我咬下一口粽子,这真是好滋味!粽子是我爱吃的食物,样子呈三角体,小巧可爱,最好看的是它的“绿外套”,是用箬叶包的,清新的绿色会让你食欲大振。粽子也很“人性化”,它的“肉”有黄有棕,就像白种人和黑种人,那是因为粽子有不同的馅儿,就像人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个性搭配不同的皮肤,才是独一无二的!

吃过美味的粽子,我来到江边散步,辽阔的江河,一望无际。我仿佛看到了屈原站在江边痛苦的样子,仿佛亲眼目睹他跳江的过程,仿佛明白了他的心思,这让我肃然起敬。是啊,“爱国屈原尸何归,百姓为其过端午”。这使我对端午节有了新的认识,对“爱国”有了新的概念。其实,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挂香包、吃五黄等习俗都是在爱国,都是在传承中国文化。我们的端午节,是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而不是所谓的“小长假”,但是人们快要这些中国传统文化淡忘了……

吃着粽子,我们为什么不想想屈原呢?看着划过的龙舟,我不禁大声喊起“加油”来——没错,作为龙的传人,要保留好祖国传统文化啊!

【篇五:爱你,我的故乡】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环境下的人们风俗习惯都并不相同。倘若你们要了我们,那就不得不了解我的我们生活的地方—我的故乡,但说起来也非常惭愧,在我记忆中的故乡,或许有一点点欠缺,但无论如何,还是我们打开故乡记忆的大门吧!

我的家乡携接着大海,每天清晨,当太阳刚刚懒散地伸了一下腰,直出头来时,天空的第一缕阳光也如约洒撒下来,抛在了广袤无垠的海面上,大海虽然还在睡梦中呼吸非常平稳,就连海中的小鱼呼吸也额外的刺耳,但大海依旧给予他温柔的回应,被雾笼罩的大海隔着轻纱,朦朦胧胧中晃出点点星光,随后在风等呐喊下发出了阵阵清醒的海浪声。

说起大海,那就不得不说起故乡的大山了。巍巍高山连亘不绝,在我看来,他们与名山大川无异,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额外的壮丽雄浑,不用加以任何美丽的装饰品修饰,就自成一副美丽缤纷的图画。有时,似乎山中有灵,当山朗润起来时,被点缀成了翠绿色,深邃的峡谷加以雾气缭绕,每当你靠近行走时,就会有一种“携飞仙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感觉,在此景之下,人们就不会感觉到山之陡峭了,而在远方眺望,则是另一种风景,群山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给山增添一种神秘之感,更显出几分静秘,有时我在幻想,如果我们这里下雪了,又是如何的景色呢?我想大概是,山中雪花装饰,琼枝玉叶,粉妆玉砌雾重絮飘繁,林深鸟之闲,有犹如一位红粉佳人,冷峻洁白,雄浑巍峨的美感,更加恼人喜爱吧!

除了这些,我的故乡有着许多古老的寺庙,众多的名胜古迹,房屋俨然,街道阡陌交通,无论你在哪里,走向何处,你都可以通往你想要去的地方。不仅仅如此,乡里的人也非常的热情,非常的注重过传统节日,在他们心中可能仍保留着阖家团圆,快乐幸福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吧!说到这,我记得有一年过端午节,在端午来临前的一段时间,人们都非常忙碌,忙于准备多种翠绿的箬叶与洁白的糯米说起箬叶。就不得不说起历史了,传说爱国诗人屈原跳江后,人们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吃他的躯体,就将糯米扔进江里,后来屈原托梦给人们说江中的蛟龙把糯米全部偷吃了,所以人们就用蛟龙最怕的箬叶与五花绳捆绑,就有了我们现在粽子的形状,除了这个人们,还在炎炎夏日中练着赛龙舟,每只龙舟都象征着我们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不断的战胜困难,勇往直前。正式到了端午的那一天,家家放起了端午水,喝起了雄黄水,但最重要的还是看赛龙舟,许多人们都非常早到现场,挑选着一个最有利,最有观看视角的位置,随后人们接踵而至,霎时,岸边已经是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比赛还没有结束,四周掌声已经雷动,吆喝震天,没有一刻是停止的,到了正赛,在喧闹的掌声,锣鼓声添了赛龙舟队员铿锵有力,整齐划一的划水声,和阵阵有节奏的呼吸声,在我看来这无疑不是嘈杂声中的乐音啊,几个小时比下来,他们虽然个个满头大汗,但他们人咬着牙关,你追我赶。不知为何当阳光洒在龙舟龙头龙尾时,射在龙头的花纹雕鳞上,竟有着金光四射的感觉,犹如古代皇帝真身金龙之感,但也可能是我的幻觉。

我的故乡不仅富饶而且美丽,春天万物复苏,个个争得头破血流的探出头来观看这个美丽的地方,夏天夏蝉高唱,青蛙也来附声,蜻蜓、蝴蝶们翩翩起舞,这无疑不是一场大型的舞台剧。秋天,你可能无法感受到它的来临,因为它的温度只是比夏天低了一点,但是笑弯腰,身上背着一串串金灿灿的果实的谷子会告诉你,秋天已经到来,人们会慌乱的收稻谷,一年的辛苦劳累在这一刻人们的笑容中已经烟消云散,冬天无异秋天,多了一份寂静,但不会给予人们凄凉之感,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著名土特产,紫红的桑椹,白胖的莲藕,硕大的番薯,还有著名的“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荔枝,“臂破皆走盘,颗颗夜光珠”的龙眼等。

如今村里的房屋也不断的变化成了高楼,但依然没有改变任何格局,山峰依旧,大海依旧,那片湖面依旧,鱼儿还在摆弄她们的优美舞姿,大海大川还是那一副神秘的宏图,美丽的故乡,依然在我心中,我爱您,我美丽的,给予我心灵纯洁,赋予我天真善良的天性的故乡!每每讲到这,我眼中常含泪水,因为爱家乡太深沉!

【篇六:浓浓粽子香悠悠端午情】

五月的悸动中,纷至沓来的是艾叶摇缀、荷韵清凉、药草飘香,暑气漫溢的炎热在中药的调和中温柔了许多。

艾——全草入药,可温经、去湿、散寒、止血……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可制艾条供艾灸用。

不必说年年端午门前挂的一束艾草,也不必说艾灸缕缕萦绕心头,单是一口软糯清香的青团,就足以唇齿留香数日了。

水波泠泠,山脚下河水轻抚过石滩,拂过青树翠蔓沙沙作响。岸边的一片小土丘上,兀自生长着一丛艾草。微风卷过,激起阵阵异香,在水花浮动间荡漾。姥姥带着我采几株艾草,叶片上柔软的绒毛扫过手心,留下药香四溢的温柔。冲洗,择净,在锅中煮出翠绿的汁水,用木槌把柔软的叶片捣成深绿的浓浆。姥姥把糯米粉细细筛过,阵阵雪白纷扬而落,又倒进艾草浆。一会功夫,光洁柔软的面团便焕发着翡翠般的光泽。冰凉的面团在手中滑过,团成杏儿大小的小球,在锅里蒸熟。咬一口,冲鼻的艾香首当其冲,糯米的软糯香甜混杂着草药淡淡的清苦,却有别样的清凉。

箬竹——以叶入药,味甘,性寒,归肺、肝经,清热止血,解毒消肿。

粽子是所有人最温情的端午记忆。姥姥总是提前早早地买好成捆的箬叶,浸水泡除泥沙,端午节独有的清香自此便弥漫开来。一颗颗雪白圆润的糯米粒,在清水中翻腾,涨着鼓鼓的肚子,可爱极了。姥姥捧起一张箬叶,叶子在她粗糙的手掌里竟然显得格外娇小玲珑。姥姥熟练地把箬叶卷成圆锥形,倒入一半糯米,或塞上两个蜜枣,或装上我最爱吃的咸蛋黄和鲜肉,以糯米封顶。双手一压,便把粽子牢牢盖住,捏成端整的四角形,用彩线缠绕下锅煮熟。水汽氤氲间,糯米香甜温柔了他的背影,粽香弥漫丰盈了我的回忆。

藿香——全草入药,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化湿醒脾,辟秽和中,解暑,发表。

我和姥姥一起把一捆藿香拣去枝梗杂草,整理成大小统一的枝叶,曝晾干燥,揉碎后再扬去尘土。姥姥将香材碾切成小块,在土灶铁锅上小火煸炒,点点汗珠悄然爬上她的额上肩头,浸湿了她的衣衫。姥姥心细,裁下一块方形的彩布,绣上小巧的纹饰,手持银针,引着丝线在布间飞舞,把彩布缝成四角形。我帮她把藿香碎配以艾草、薄荷等香料揉进棉花里,填进小布包,拴上彩绳铃铛,小巧的香包便诞生于巧手之间。最喜欢的便是把香包挂于书包上,银铃脆响携着异香飘随,把一份温情常带身边。

端午情绵绵,草药香悠悠。裹着碧绿的心事,苦涩而沁人的药香,折射出端午的情思。

【篇七:有趣的端午节】

传说端午节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寄托哀思。便荡舟江河之上,此后它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老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慢慢的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到了,那天一早,我就被喧闹的声音给吵醒了。我急忙起床,跑到窗户上一看,老老少少的人们都在江里赛龙舟呢!我目不转睛的盯着他们。过了一会儿,我拉着爸爸的手说:“我们去看赛龙舟吧。”“赛龙舟有什么好看的,还不如在家里包粽子呢!”爸爸不以为然地说道,“好吧。”

于是,我先准备好材料,学着爸爸的样子先拍一下粽叶,把四片粽叶稍稍重叠,平放在一起,然后把它拿在手里,卷成圆锥形,再向里面放上糯米、大枣和花生米,再用剩下的粽叶把口子封住,一个三角形的粽子就展现在面前。最后,用勒草把粽子绑住,可是,手一松开,米就全部从“裂缝”里溢了出来。我不灰心,吸取上次失败的原因,勒草没有绑紧,我继续包粽子。最后,我还是用勒草把粽子紧紧地绑住,接着,我又做了几个粽子,我把他们一起放入锅中去煮,这一次,米果然没有溢出来。

大约过了40分钟,我从高压锅里拿出一个个热腾腾的粽子,那一片片翠丽的箬叶包裹着雪白的糯米,很是好看。粽子散发着一阵阵清香,使人陶醉在粽子的世界里,让人直流口水。尝一口,一股糯米的淡香出现在口腔,再咬一口里面的大枣甜味立刻爆发出来,与糯米的淡香碰在一起,激发出一种奇妙口感,使人置身于美味之中,无法自拔……“粽子真好吃啊!”我情不自禁的赞叹道,“味道太棒了!”

【篇八:粽香满端午】

早上,我提着昨天亲手包好的粽子走进教室,教室里还迷漫着淡淡的箬叶香,不禁让我回想起昨天那快乐美好的时光。

马上要到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了。为了缅怀伟大诗人屈原,学校组织了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包粽子。下午,校长伯伯亲自出马给我们演示了包粽子的过程。首先,她精心照料挑选了一大一小两片箬叶,将两片叶子重叠形成漏斗状,再把米放入漏斗中用筷子把它压紧,再用箬叶把口封好,像一个三角形一样。最后用绳子把粽子缠好。一个精美、可爱的小粽子就完成了。

包粽子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第一次实践开始,可我们一个个都笨手笨脚的,李思蕊的奶奶看着我们笨拙的样子,便手把手的帮助我们完成了。我深吸一口气,决定要凭自己单独完成这项艰难的任务。我左手拿起箬叶有模有样的包了起来,一边包一边默默地念叨着步骤。可同样的箬叶,校长包的是“大美女”,可我却包的是“丑八怪”。第三次,我用心地包,到封口的最难的时候,让高手奶奶帮我把它也变成“大美女”,真神了,粽子变得更好,更美,更棒!

我瞧了瞧其他同学,个个都在忙碌着,有的向家长请教,有的正手忙脚乱的系绳子,有的在向同学展示他们的胜利品……

慢慢地我们一步步熟练起来,还尝试着调出不同的新口味:红豆、绿豆、葡萄干、火腿肠加在一起是什么味呢?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的,把我包的粽子煮熟,给家人分享。我们品尝着粽子,虽然不比外面的好吃,但毕竟是我的劳动果实,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赞不绝口。

【篇九:端午节】

五月初五,是我们传统的端午节。也是我最喜欢的节日。每到这一天,熟悉的儿歌总会回荡在耳畔:“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过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粽子要在端午的前一天下午包好。粽叶、竹叶还有裹粽子的菖蒲叶子要在锅里煮一下。煮好的叶子不再青翠欲滴,而是变得结实柔韧。单是粽叶的香味就已经让人垂涎三尺了。

妈妈会包多种口味的粽子,糯米馅的、鲜肉馅的、蜜枣馅的、麦仁馅的、红豆馅的……有时妈妈还会包杂粮馅的,就是各种米、各种豆、各种干果混合着包在一起,五颜六色的,像是一个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心灵手巧的妈妈包起粽子来是又快又有型,左手托着粽叶,右手捞起一把米,放在粽叶中间,箬叶的,妈妈会包成“砖头形”、“元宝形”,竹叶的,妈妈会包成“三角形”都用细长的菖蒲叶子缠得结结实实的,这样煮出来的粽子才会紧致有弹性。

粽子要在大锅里煮一夜。

端午节的早晨,会早早的被妈妈叫醒,妈妈要在我的手腕上裹五丝,就是用黑、白、红、黄、绿五种颜色的丝线编织而成。洗脸水是妈妈煮粽子的水,褐色的、散发着粽子的香味,洗完脸上滑滑的。

待妈妈打开锅盖,满屋都弥漫着粽子的清香,让人闻了禁不住口水直流。我迫不及待地剥开粽子叶,撒上白糖,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甜甜糯糯的,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每每这时,妈妈都会给我讲屈原的故事,而我总是百听不厌,怀着对屈原的敬仰,咀嚼着分外香甜的粽子,我更加喜爱端午节了。

【篇十:端午节包粽子】

端午节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节日。每年,人们都将在这一天包粽子、插艾叶、赛龙舟,怀念爱国诗人屈原。今年,奶奶又要包粽子给全家人吃。我很好奇,粽子究竟是怎么包的?我决定向奶奶学习,自己也包几个好吃的粽子来。

今天就是端午节了,一大早,奶奶就忙开了,我也赶紧过去帮忙。

奶奶先将糯米淘好,放在一个大盆里,又准备了好多块腌肉,几个蛋黄。然后奶奶又拿来酱油,往糯米盆里倒了些许,搅拌了几下,米马上就变成了酱油色,接下了,就要开始包粽子了。

奶奶先拿好一张箬叶,手把手地教我。她拿住箬叶的两端,卷成一个漏斗状,往里面加了三大勺米,又在米的中间放上一块腌肉,然后将它抚平,看不出一点儿向上凸的痕迹,接着将没有碰到米的箬叶向前折,再将多余的部分向两边这,用手将它捏住。这样,一个粽子就成形了。最后,就要在粽子外面缚上白纱线,防止粽子里面的米漏出来。

我照着奶奶的方法做,刚开始的时候不是把把米漏了就是包不起来,但我并不灰心,跟着奶奶认真地学习,做了一遍又一遍。终于,一个完美的粽子出炉了,看着自己亲手包出来的粽子,我高兴地乐开了花!我跟奶奶一个接着一个地包,越包越多……

今年的端午节我是过得最开心的一次端午节了,因为我学会了包粽子。在这个传统古老的节日里,吃着自己包的粽子,简直是最幸福的了。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