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感恩有你,与我相遇】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每当听到这首歌,内心涌现的就是源源不断的感动,它使我明白万物的生长、繁荣、死亡都是与外界紧密联系的。没有阳光,明天就没有光明;没有河流,鱼儿就没有栖息之所;没有星辰,夜空就没有神秘;没有亲人、朋友、爱人,我们就是孤独的个体,因此,学会感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人的本善。
感恩有你,带我领略世间繁华。从我们第一声嘹亮的哭声起,父母便陪伴着我们从牙牙学语到成家立业。正是父母的悉心照料和教诲,让我们学会人生中第一句语言,第一首歌曲,第一次做家务,第一次来到校园。他们用人生的经历告诫我们道理,竭尽全力为我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感恩父母,感谢有你,在我们成长的路上为我们付出,陪我们领略时间繁华,花开花落。
感恩有你,和我走遍人生旅途。朋友是除了父母之外和我们最亲近的人,我们会习惯把内心最甜蜜的事、最痛苦的累、最疲倦的状态都展示给朋友。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朋友总是会出现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无论成功或是失意,与他们分享,便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感恩朋友,感谢有你,一路陪伴我们走过风风雨雨,走遍人生路途。
落红化作春泥,结束了生命,那是在感恩大地母亲的养育;笔书写出锦绣文章,一点点消磨笔芯,那是在感恩笔者对它的物尽其用。因为我们懂得感恩,才会有这个温暖的世界。
【篇二:《乌合之众》读书笔记(1):脱书印象】
在说《乌合之众》的具体内容之前先谈谈我的读书观。
一、读书的“整体观”
脱书谈书,有时难免流于流水账。
但是我以为,这是掌握一部作品的很有效的一个方法。
至少对于我目前的状态而言,这是一句实话,也是一句无奈之肺腑之言。
原因很简单,我没有办法记住书中的很多细节。有时候,读完一本书,留在心中的仅仅是一个观念,甚至只是一个概念、一种感觉。
这和我的学养不足很有关系。
但是这也有好处,有的时候,脱开细节,方成其本质。
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的一般做法有本质主义,也有非本质主义的。而介入问题的研究,有的时候需要的是非本质主义的精神。即,把本质当作灰箱,着手研究具体问题。
这里可以先提一句,我比较认同所谓“结构主义”的思路和“解构主义”的思路。
二、乌合之众与社会心理学
有一个词,叫“群氓”,这里不取其极端化的意义,而仅取其“群众”的释义。
个人第一次面对“群氓”这个词的时候,从中读出了精英论的论调。的确,有的时候,不得不承认,笔者带有一种把自我与大众区隔开来的精英式的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但谁能保证自己不是在五十步笑百步呢。
群氓与精英,看似是对立的两个方面,实际是一体两面的。
精英论,在我的语汇体系中,第一次拿出来用,是在交大读本科的时候,讨论治理者的构成问题的时候被拿来使用的。
即,国家究竟是应当交给精英来治理,还是应当交给大众。目前的一个比较通行的解决办法是“代议制民主”。
说完我探讨“群氓”的来由,下面开始说一说个人对于社会心理学的认识。
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在心理学领域是成对出现的一组概念。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是一定社会情境下的人格稳定性;而社会心理学大体研究的是特定人格特质下的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反应机制。
看起来,像是逻辑上的一个嵌套结构。
所以,很多时候,个人认为,单单研究一者,容易失之偏颇。当然这里涉及到【科学哲学】的问题,老马会在阅读一定资料的基础上,为大家分享我的心得的。
以上论述了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的关系问题。
说到社会心理学,不得不提到社会。
勒庞这里的“社会”,还是比较中观意义上的了。
这也是许多人读了《乌合之众》之后对作者勒庞抱有微词的一个源头。囿于勒庞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一些结论在某些人看来会有些失之偏颇。好比当下的人评价马克思一样,也要有所辩证地看待。实际上,马克思本人,就十分反对静态地看待问题。
勒庞对群体的洞察是:群体会使人趋于愚昧。
当然,这只是我很粗浅的一个概括。接下来对书籍的详细解读,将和大家一起看看,勒庞是如何将这个论点逐步展开的。
笔者打算考察出勒庞书写这本书时的草蛇灰线,再作辩证看待。
【篇三:一梦千寻】
是谁于红楼遗梦中叙说着三生石上刻苦铭心的传说?是谁于生命华丽与苍白的罅隙里编撰着早已淡然的半生缘?是谁于戏剧的舞台上发出“生存还是毁灭”的疑惑与愤慨?是谁于瓦尔登湖湖畔无冈的森林里诠释着最纯真的美梦?是谁高呼生命的破碎?是谁为绚烂后的平淡浅吟低唱?
也许只是笔者淡淡笔墨下的淡淡心情,却让我怅如隔世般做了一场又一场瑰丽而透着苍凉的梦。纸上浸着神秘的笔墨,洇成了生命巨大的黑洞,而我在此踽踽独行,只为一梦千寻,寻一份心灵的感动。
很喜欢很喜欢一个人的光阴,独自一人,于墨香中让心缓慢的沉淀下来,那些空气中悬浮的闷热,满眼跳动的蔚蓝却可以瞬间被遗忘。因为此时的我已走失在笔者为我构造的美梦之中,从来都是久久不愿醒来,唯恐失掉心中那片魂牵梦萦的净土。
仅仅是看到《安徒生童话》的封面,我的记忆就能溯回到遥远的小时候,那时的我天真得常常会梦到小意达的花,总会问妈妈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有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现在想来那样幼稚的自己才算是真的做了一场又一场充满童真的梦。而后的岁月里,我开始沉浸在外国的经典文学之中。其实多半是不解,常会看着看着就稀里糊涂地睡着。也许我的心不大愿意去承认生命的真相一如书中所写,真实得可怕、残忍着让人困惑。巴黎圣母院里浪漫而破碎的爱情是不是真的只能淹没在灰烬之中?呼啸山庄里纯洁的爱情如若没有阴谋的玷污和仇恨的扼杀是否会结出善果?“你太美了,请停留一步”,原是终于发现了生命的真谛,但是不是真的一定要走向灭亡?我过早地看到生命的残忍所在,却不畏惧,我将此作为一种感动存于心中,于悲痛中带着美丽的伤痕飞翔。
也有一般时间,特别迷恋庄子和老子,想象那种超脱究竟可以有多辽远;也曾经钟情于席慕容的诗、三毛的散文,让我相信着“爱的本质一如生命的单纯与温柔”,所谓的青春也许可以用撒哈拉里的流浪来形容,因为只为流浪远方。
而今,人们已将我还有我的同龄人们贴上90后的标鉴,仿佛颓废、忧伤、叛逆,才是我们的同色调。多想告诉他们,青春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看着青春文学里的忧伤文字并不代表着我们就是迷惘的一代。
还有好多好多,好多好多的故事,好多好多的感动。
【篇四:阳光下开花的草】
初识笔者丁立梅是通过她的一篇散文,闲暇的我散步完趴在书桌上愣着窗外熟悉的景致,随手翻看着一本再普通不过的杂志,“幽幽七里香”几字不觉间印入眼帘。当时的我在想,这般清晰诗意的芳名,定有不一样的文章。笔者的文字仿佛春天的花朵,轻逸地印在白皙的纸上。笔风似花香阵阵,沁人心脾。自此便与她的散文结缘,我的生活也变为了散文化的时光,似流水般潺潺流去。
第一次在书中寻到不一般的感觉,没有昏暗,没有迷惘,阳光与惬意悠悠荡在少年的内心,盈余久矣。那天,去书店购书,转瞬间,“丁立梅”让我止步,意是她写的书,心中挂牵了莫名的激动。“每一棵草都会开花”,也只有她才拥有这样的感觉。书拿在手心,沉甸却又轻盈,我只是默默咀嚼了封面上的几句话。至于书里的内容吧,太温暖,还是留着细细品味的好。毫不犹豫地走到收银台,说了一声,“老板,我要这本书了。”
那真是妙不可言的一段时光,每日我总会在阳光最温暖明媚的时刻,带上她的文字远离喧嚣的街道,奔向梦寐的静谧后园。因为冬的降临,绿意十中有八九悄然逝去。幸运的是,还有几小抹绿倔强地留在了墙角。不过没关系,冬天从这里夺去的,春天会一丝不留地双手奉上,而且会更美,更丰富。有阳光和她的文字相伴,冷也化作暖流,氤氲在枯萎的枝头。阳光那么灿烂,温暖了伤沉的冬天,昔日的疲倦与困乏终于消逝在此刻。细腻感性的文字,缠绵悱恻的意境,纯净清澈的笔风,深深吸引着少年的心。后园中的这个17岁的少年打开了另一扇门,里面写着美好。读完她的一篇文章,或低头沉吟半晌,或暖泪轻抚眼眶,或合上书本抱在怀中,去门外的田野上散一会儿步。美好的事物,向来能引起内心的共鸣与震撼。她用轻松的语言讲述一个个悲伤的故事,却在结局总有暖花纷飞,落英缤纷。
这些零散的事物恰似夜空中闪烁的星星,照亮了全世界。本想悠着点,每天读一会儿以慰内心、陶冶心情,却不想抑制不住的冲动促使我一口气读了大半。之后的几天,没有阳光,昏蒙的天上飘零飞雨,打湿床边玻璃窗,模糊了。这时,我还是不顾窗外百态,徜徉在书中,品味她笔下的每一棵草。
读了她的散文才知,好的文章不一定要有花哨的言语,但必不可缺的是真情片片。彼年,此刻,化作一缕青烟,愿我在她的诗中安然如涟漪荡漾。她的笔下,那么多的草,虽渺小,却有属于他自己的百味年华。生活,生命,永远不可能无波,亦无浪。尘世迢迢里,艰辛与困苦或许千千万万,但每一株草都有他的姿态。一切的生命,都有权利享受温暖。也许,我们真的是一株小草,渺小,微弱。但我们可以用爱、信任、宽容、自信、善良与感恩在风吹雨打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花。每棵小草,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特色,都会开出美丽温暖的花朵。阳光下,我们青青绿绿,在轻盈的风中跳着欢快的舞,唱着我们的歌……
忍不住对自己说一句,我是阳光下开花的草。
【篇五:拼起手里的碎片】
在生活中,不难见到这样一幕——在地铁、公交车等人流颇大,喧闹嘈杂的公共场合,总有那么几个人,捧着书本或笔记聚精会神地看着。很明显,他们在利用零星的碎片时间读书学习,可同时我也很疑惑——这样短的时间,这样拙劣的环境,学习真的有成效吗?
就拿阅读来说事儿吧,阅读,在我看来,就是通过“反复诵观”,读那些“可欣可泣”的片段,体会笔者的心境。所以要想阅读得深入透彻,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是不可或缺的。设想自己在读一文章正投入时,有其他的声音、光线、气味等干扰,势必会觉得很心烦,更别说是形声闻味触五感的干扰俱全的公共场合了。诗人欧阳江河说:“我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的生活。”在一个极其恶劣的环境里阅读,岂能领会文字的博大精深和笔者的丰富情感?
若是放下书本,大多数人在闲暇时都会抱着手机,刷刷朋友圈,浏览一下新闻。这也就成就了如今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热搜榜。用碎片时间看新闻,表面一看是个不错的选择,可读者也要格外小心。网络的信息太繁杂,大大小小的公众号也不全发表的是有益的文章。没有营养的内容看着浪费时间这点弊端暂且不谈,更糟糕的是,有些人用几秒钟浏览一条新闻的只言片语,尚一知半解,就化身“键盘侠”,像个专业的评论家般对此事随意评论,不知情者再读、再误解、再传……这样一来,不免有很多人的理解偏离了真相。就比如暑期霸屏的《战狼2》电影导演、主演吴京,凭着新颖的角度,真枪实弹的演绎博得观众和影评人的连连好评。可这其间,或许有人想要深挖他的创作意图,在开始,只是一个问句,究竟是想赚钱,还是真爱国?可经过某些人的删减,疑问句变成了陈述句,一个呕心沥血制作电影的导演,却成了一个为赢票房利用国人爱国之心圈钱的“奸商”。又会有多少人,用那碎片时间看到上述评价,一次又一次地误解下去?用碎片时间了解一个假象,这时间花得又有何意义可言?
碎片时间该做什么,取决于这个碎片的大小。若是一个长于半小时的碎片,则可以看看新闻和影评,了解时事,若是环境允许,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工作;若是一个十多分钟的碎片,可以列一个计划,总结一天是如何度过;若这个碎片只有寥寥几分钟,则可以问候一下自己的家人朋友。至于需要集中精力做的,碎片时间固然不够用,这时候,便可以尝试把时间的碎片拼在一起,特别是在家时,在工作前把其他事都安排妥当,做时心无旁骛。
学会整理拼装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时间碎片后,就会发现,时间,任由自己摆布。
【篇六:我们将会失去尊重吗】
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周,交通领域热点新闻层出不穷。青海一加气站附近,一辆白色越野车与一辆面包车发生追尾事故。在隔离带中作业的5名环卫工人被撞,2人不幸遇难,3人受伤。人们不禁要问,为何总有环卫工人被撞?
而引发这些事故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人从车窗内往外扔垃圾。车抛垃圾也成为环卫工人最头疼的几类垃圾之一。
诸如此类,司机们种种的不守规矩的行为,不仅是对国家法律法规的违反,更是对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不尊重,甚至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将要,或是早已,尊重与我们渐行渐远?
因此,人们重拾尊重,是文明进步,更是心灵升华的重要条件。
尊重,可以是一声问候,一个笑容,甚至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它可以带给我们愉悦的心情,甚至会产生莫大的动力,改变人生方向,成就经典,创造辉煌。
每一个人,都知道尊重是非黑白的正确标准,都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都有强烈的被尊重的需要。这是“人的五大需求”的一种。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愿意慷慨给予他人尊重。
笔者想问读者朋友们一个问题:您在影院看电影的时候,是否看完了每个电影的职员表呢?
可能有人会疑惑:职员表有什么好看的,黑底白字,密密麻麻,时间还不短,很是无趣。只有电影有彩蛋的时候才看完电影的最后一秒。
朋友,你可知道,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凝聚着制片组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心血,耗尽了成千上万个小时一帧一帧,一秒一秒拼凑起来的。并不只是屏幕上耀眼的明星和鼎鼎大名的导演,这其中有着上万人的努力。灯光师、剪辑员、宣传者……他们哪个不值得我们去尊重呢?在笔者看来,他们与明星、导演一样功不可没。
凭着这个想法,笔者以后对所有的电影都欣赏到最后一刻,这不仅仅是对一部作品的赞扬,也是对劳动的尊重,更是对个人精神境界的一种升华。
读者朋友们,由此就可以看出,尊重的根本是将心比心,将心比心的前提是理解。在当你们觉得给予尊重是一种负担的时候,请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一下,或许给予尊重就会是一件自豪而满足的事。那么,人性的美好,社会的稳定,世界的和平,都会不期而至。
那么这个世界上有多少次,我们错失的了人性的美好!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乱放餐具,大声喧哗,满口脏话……凡此种种,都是对人精神上的一种蔑视,社会上的一次荼毒,世界冲突的一根赤裸裸的导火线。
我们中国号称礼仪之邦,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将心比心,凡事不仅替自己想,也替别人想;这不但不会损失自己的利益,更会推动自身与他人更好的发展。尊重,不仅给予了他人,也给予了自己。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道德观。
愿此文,能唤醒人们更多的良知,重拾尊重,不让它失去。
【篇七:语文从我身边走过】
笔者素来不认同某些小打小闹的所谓“文学”,往往是用时下流行的题材,穿插几句摘抄过来看似有意义有深意的言论,装模作样胡诌一通,再落下一个“高贵冷艳”的结尾,便以“文人”自居,殊不知,这语文是惹不得的。古往今来,杜甫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诗句,鲁迅言辞犀利,用词精准的杂文,又有哪一个是胡编乱造呢?善于用语文的人,笔便是最有利的武器。然而那些搜尽肚肠也写不出个所以然的人,笔杆子握在手里也像是左撇子拿右手持筷子吃面一般,不仅姿势别扭,怎还打肿脸充胖子自命一句“文人”呢?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国家,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各个朝代的轮换替代,带来的是各种各样的文化。唐朝有唐诗,宋代有宋词,元政有元曲,汉时有汉赋。诞生于这个时代的我们是幸福的,信息高速的现在,我们可以毫不费力从网络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可以将上下五千年的语文一览眼底。
语文,乃国家之根基。她从我们的脚下破土而出,从我们的窗边抬头来看,她是老人,她是青年,她是少女,她是婴儿。好的广告词是语文的功劳。广为流传的故事同样有语文在其中穿针引线,我们尚在襁褓时就开始呀呀学语,学的也是语文。莫说文理分科,理科生就可以弃语文于不顾吗?!你生活在这个国家,与他人来往,谁不更加赞赏谈吐优雅之人?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创造出来的汉字成千上万,穷尽一生也不可能全部知晓,组合而成的句子更是千千万,如何说得语文是不经学习就能随意应用的?如此轻视语文者,便是还未抬头来好好看这个世界的人,虽不是白丁,却也算不上鸿儒了。
笔者尚且年轻,不知文学创作之艰难,也不精诗词之才,但语文之意,还是略通一二。语文常伴我们左右,它不是文字也不是语文,但语文中有文字,也有语言。现今仍有学者愿意穷尽一生去研究她,说明语文魅力不逊其他,也愿国人不要看轻语文,当语文从我们身边轻轻走过时细细领略,方知文化之深,世界之大。
小生不才,落字八百,其意浅薄,望阅文者还勿见怪。至此,深深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