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古镇乐趣多】
春,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一阵阵春风吹来,多舒服呀!何必把自己埋在汽车尾气中呢,去福德湾这个美丽而又饱含乐趣的古镇里享受春光吧!
来到福德湾,几棵刚刚抽出枝条的小树如同一个个小福娃,在迎接我们的到来。走进古镇,一根大杆子立在路中央,上面挂着许多牌子,为我们指路,先是一家没有名字的小店,店里住着一对老夫妇,他们手可巧了,做出一件工艺品:有一位正在倒热水的妈妈两眼很慈,热水源源不断地从小水壶中流出来。有一位正在磨米的老奶奶,她手握石磨把,慢慢地转着石磨。还有许多老夫妇用灵巧双手做出来的工艺品可引人了,不来多可惜!
绕过一棵大树,走上几阶木楼梯,映入眼帘的是一家小茶馆。几张桌子,每一张上面都撑着一把大伞。在木平台边上,有一方小池,听着鱼儿在水中戏耍,令人心旷神怡。每相邻的桌子之间都有一座小花坛,分别有不同的花种上,喝着茶,一转头,便可闻到浓郁的花香,古色古香的茶伴着浓香的花香,这样美的地方,怎可不去?
走过小茶馆就来到了小池的岸边。有几个小摊卖着小网子,让孩子们去池边捞小鱼、蝌蚪,看着鱼儿在小盒子中游动,多兴奋呀!孩子捕着鱼的心情一定很愉快吧,你们不想试试吗?
在福德湾中淌洋,仿佛被那古镇气息给包围,真如人间仙境。我建议今年春游到福德湾领略古镇气息大这亲自去看看吧!
【篇二:童年生活】
童年是一本画册,上面画着我的傻事;童年是一本日记,上面写满了我的回忆;童年是一个精灵,常在我的心中跳跃;童年是一个藏宝箱,里面的金银财宝全部由快乐时光打造。
在我的童年里,我居住的地方,穿梭于乡村和城市之间。虽然我居住在那个小山村里的时间并不长,但山村的那片空地,那个离奶奶家比较远的空地是我儿时最快乐的地方,是我最有感触的地方,只因那儿的那个现在已无人用的,可曾经起过大作用的石磨的存在。
“这下,我可有好东西向从村里的小朋友炫耀啦!”这是一个愉快的周末,我下了车走在乡村的小路上,手里拿着在城里买到的手转陀螺,心里美滋滋的。我走过奶奶家,就压抑不住激动的心情,迫不及待地冲了过去,向那个大石磨冲了过去。曾经我们在这个石磨傍做过迷藏,我们在石磨上跳过马,还在上面谈天说地,数过星星……今天我可以在念念不忘的石磨上尽情地玩我的陀螺了!我的脚不听使唤了,突然“扑通”一声,我摔倒了。原来是石磨前面有一堆石子绊了我一下。我根本来不及哭和闹,也来不及拍掉腿上的尘土,爬起来直接把所有的陀螺拿了出来,叫来所有的小朋友,让他们看一看我进行的“角色大战”。我那些小朋友们当然是一呼百应,全部出动了,眼睛盯着我的陀螺,有跃跃欲试的渴求。我一步迈上石磨,手指捏住陀螺使劲一拧,陀螺开始疯狂旋转,我又开启了其它几个,可万万没想到的是石磨上的起伏,却成了陀螺们的持久性大大降低的困难。它们克服不掉战场上的艰难险阻了,个个摇摇晃晃,像喝醉了酒的人,没多长时间,陀螺们一个个就战死在沙场了。这时,远处传来了小朋友鄙夷的议论声:“还星球大战,这么短的时间,还没看出胜负呢!”“就是,这么无聊,还不如看戏呢”。“太烂了,没一个好看头”。就连我最要好的朋友,小磊也带出了酸溜溜的表情,撇了我一眼,走开了。我的心被扎痛了,狼狈地拿着“战士们”蹲在一个角落,默默地哭泣着。唉!这石磨,为啥长这样呢?一道道起伏的青痕,像小辫子,像麻花,你如果是一块儿大石板,我不就不会输得这么惨了吗?我的石磨呀,我曾经最留恋的石磨呀!
这件事到现在已经变成了一本发黄的挂满蛛丝、布满尘土的日记本上的一张退了色、发了黄的纸上的一些看不清楚的字迹了,但她永远是我心中一张无法忘记的,极为崭新的一页,像石磨上的一道道深深青痕……
日复一日,夜复一夜,以后不管发生多少事,村子里的石磨永远永远让我记忆犹新。只因它告诉了我:骄傲可以使你丢尽颜面。
【篇三:我与新时代共奋进】
中国,犹如日月星辰,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犹如一条即将凌天的巨龙,总有一天会站在世界的最顶端;中国,犹如东方的明珠,璀璨的光芒照耀着每一个人……今天,祖国有这样的辉煌,是无数中华儿女奋斗而来的。我们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但在生活中我却这样……
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捐赠衣服给山区的孩子,那时,妈妈从我的衣柜里收拾出了许许多多崭新的衣服,有许多甚至是我没穿过的。看着这些不合我意而逐年变小的衣服,妈妈心疼地说:“这么多衣服都不能穿,真是太可惜了。”此时我正躺在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吃苹果,听妈妈这么一说,我满不在乎地反驳道:“有什么可惜的,不就是几件衣服吗?”妈妈听了我的话,十分不高兴,她说:“以前我们哪里有新衣服穿啊。我们穿的都是破破烂烂的衣服,上面都打满了补丁。而且,有些人家都是一代穿完接着一代穿,这样的衣服到最后简直就像小孩子涂鸦一样,五颜六色的。你知道我们以前的生活有多么不容易吗?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买到一件新衣服。”这时,一旁的奶奶插话了:“我们那一辈的人,比你妈妈这一代的生活还要艰辛,别说是衣服了,连吃的都没有。平时只能吃草包凑合着过日子。”我好奇地问奶奶:“草包是什么呀?”奶奶说道:“草包当然是用草做的包子,就是割一些青草,捡一些地瓜皮,加上稻草,放在石磨中慢慢磨碎,再把它们揉成一团一团的,蒸熟就是了。”我低下了头,沉默不语,看着手中原本让我嫌弃不已的衣服,此时却不再觉得难看。
是啊,以前人们的生活十分不易,我们能有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因为有了党的好政策,特别是这几十年科技的飞跃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才是。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立,则国立。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祖国,与新时代共奋进,让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携手创造一个繁荣昌盛的祖国。
【篇四:独特的味道】
落日下,思绪飞向昨日,回味那无穷的味道。
闽南古厝风情味浓浓——五店市
顶着似火的骄阳,我们一行人跟着晋江经济报记者来到晋江人的会客厅——五店市传统街区。五店市的红砖古厝鳞次栉比,喜庆的红色是引领五店市的主旋律,朴实的石头小巷、精致的雕刻,在解说员的细心讲解下,别有一番滋味。
在我心目中,五店市已然成为乡愁的符号,魂牵梦萦、刻骨铭心,留住乡愁就是留住历史根脉。它深深地吸引着我们,那是家的味道!
田园之乐瓜果香飘飘——生态农场
走进生态农庄,我流连忘返。一排排无边无际的幼苗如同姑娘的头发,在空中摇摆。跳跃的小鸟呼唤我的名字,勤劳的蚂蚁与我交换眼神,每一种菜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翠绿,仿佛我也是一株菜苗,享受阳光沐浴。
在阿姨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西瓜和火龙果的种植方法。秋葵、地瓜叶、红苋菜……颜色各异的蔬菜使我大开眼界。我们沉醉在浓浓的翠绿之中,享受着田园之乐。
木头王国技艺明晃晃——木延
木延,一个与众不同的木头世界。红木木质与颜色相似于小叶紫檀,年轮纹都是直丝状,鬃眼比紫檀大,颜色近枣红色。我们还参观了千奇百怪的古代劳作工具:石磨、单轮车、谷壳机……石磨是我记忆最深的,那是人们制作豆浆的工具。磨豆可真费力啊,要花上半天才能把它们都磨成粉,豆子停在刀片上方就磨不到,要把磨豆机换七八个角度,还得拼命晃晃让豆子下到刀片那里去,真是不容易。两勺豆就要磨40分钟,我们体会到磨豆子的艰苦,不禁想起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名句。
古香古色回忆乐陶陶——古村落
晋江梧林社区有许多充满异域风情的华侨建筑,有哥特式建筑、古罗马式建筑等。在这里,我看见“天下奇观”——百年老树,它茂密的树根在大地上纵横交错,形成一幅不可思议的美丽图画。望着这百年老树,我们不禁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坐在树荫下,与刚认识的小伙伴聊着天,玩着游戏,夕阳西下,一阵阵欢乐声在乡村荡漾,飘啊飘向天边。
神奇独特的闽南滋味与大自然神奇的力量,永远使我陶醉……
【篇五:难忘的实践活动】
为了培养我们的独立能力,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决定让三、四年级的学生去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10月30日,我们怀着无比高兴和激动的心情,坐着大巴车来到了基地。到达基地,我们首先认识了两位教官,一位又高又瘦的教官,我们称他为“油条”教官。又胖又矮的教官,我们称他为“馒头”教官。“馒头”和“油条”陪伴我们度过了快乐而有意义的五天。他们既教我们踏步、叠被子、穿军装、做手工,又带我们唱歌、跳舞、做游戏……他们对我们严格要求,却又十分关心和爱护我们,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很多的快乐。
为期五天的实践活动,我觉得最有趣的是磨豆浆。那天,“馒头”带我们左弯右拐来到了一座房子里,房子左边摆满了石磨,右边有几个柴火灶。“馒头”教官先让我们坐下,然后教我们怎样磨。他请了三位同学进行示范,看着他们磨得津津有味,我们都迫不及待地想要自己动手了。
终于轮到我了,我和陈丹一组。我先用手握着石柄,逆时针方向不停地让石磨转动,陈丹就不停地往石磨的“嘴巴”里放豆子和水。过了一会儿,豆子终于磨完了,我们俩也累得筋疲力尽了。
“馒头”帮我们把磨好的豆浆过滤,然后倒进锅里煮,不一会儿,豆浆煮好了,我们端起豆浆便大口大口地喝了起来,喝完以后还用舌头把嘴角的豆浆舔得干干净净。喝着自己亲手磨的豆浆,我们都觉得这是喝过的最甜的豆浆,一直甜到了我们的心坎儿里。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通过为期五天的实践活动,我明白了做什么事情不能依赖父母,要自己动手,还要多多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我要做一个坚强而勇敢的孩子!
【篇六:第一次推石磨】
长着么大,第一次推石磨,我兴奋极了!
今天,我们去三泉湖游玩的时候,在半山腰处看见一个亭子,亭子里面有一个石磨。我迫不及待地想推推它,走到跟前一看,两块圆圆的大石头摞在一起,高高的,最下面的是更大的一个大圆石,只是没有上面的厚而已,石磨上面还系着一根很粗的长长的木棍,看起来像一个数字“9”。刚开始我把手放在木棍上,用力推,怎么推也推不动,我把浑身的力气都使出来,累得满头大汗,才推动了一点点。这时,旁边的一位老爷爷笑着告诉我:“推磨是要用巧劲,并不是直直地硬推,腰稍微向前挺,两臂伸直,左脚向前站稳,右脚用力蹬”,听了爷爷的方法,没费多大力气,就把磨转动起来了。从中我也悟出一个道理,干什么事都有技巧和方法,不能急于求成。
这时,站在一旁的妈妈和阿姨都笑了。我和妈妈一起推,更轻松了,因为有妈妈在帮助我,真的太有趣了!回到家里,我告诉姥爷今天的趣事:姥爷笑着说,在他小时候,人们吃的面、五谷杂粮,都是用石磨辗压出来的。在那年代,根本没有机器,全是人工推磨。后来,慢慢地人们养牲畜,用驴蒙着双眼拉磨,随着时代的进步,石磨被机械取缔了。我们现在吃的各种面粉,全部是机器磨出来的,我听了老爷的一番话 ,心里真庆幸,我居然能看到古代的器具,古代人可真聪明啊!发明出了这么好用的器具,我要像古代人学习,做一个聪明的人!
这次推磨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篇七:家乡的米糕】
食物的诞生,有赖于一方水土,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
水稻在建德耕种历史悠久,我最爱吃的米糕便是以稻米成就了它的“江湖传奇。”
乾潭自古有农历七月十五吃米糕的习俗,一块小小的米糕,承载着乾潭人对祖先的怀念、对家乡味道的尊敬。
首先,制作高水。先备好自家酿的米酒、稀粥、麦麸、甜酒药加水一起放入容器中,让它自然发酵。大约12小时后将发酵好的的原料用纱布进行过滤,过滤好的液体就叫做高水。选用上好的稻米,冲洗、浸泡十二小时,加高水打磨。制造业的发达,很多人已经选用机器磨浆,遵循自然味道的老爷爷老奶奶们还是坚持用石磨。将浸泡好的米粒加入石磨中央的小孔中,边磨边加入制作好的高水,这样磨出来的米浆是最细幼的。磨好后,加入适中的白糖。想得到酸甜适中的米糕,必须把握好发酵的进程。在35度左右的温度中,将米浆酝酿一整夜,米浆自然发酵,在表面形成丰富的气泡,看上去要满出盛放的容器时,就代表发酵成功了。
最后,将发酵了的米浆倒入蒸笼中进行蒸制,高温蒸腾20分钟,蒸熟起锅,米糕表面光滑清亮,放凉切块,内部充盈着横坚相连的气孔。咬上一口,微酸清甜,口感爽韧,有着农郁的稻米清香。
米糕,对乾潭人来说,是家乡的味道,它储存着童年的记忆,储存着对先人的思念。
【篇八:我们的教官】
看着那铁塑般岿然不动的身影,依然端端正正地目送我们离开,我的心中猛地一紧,这三天的一切如反刍般在心中一幕幕闪过,有太多的感动集在一起,闪烁出琥珀色的光,让人无比的温暖。
黝黑的皮肤,刀削般的高挺鼻梁,高高的颧骨有些凸起,小而有神的眼中闪出精干的光彩,方方正正但十分有型的脸上荡漾着些许严肃但不骇人的神色。这便是我们的尚教官,一位典型的军人,即使他脱下军装,你也能从他不算高但十分巍峨的身材上看到那特属军人的不同凡响,就如同钢筋铁板一般,刚强、坚劲。
尚教官爱说爱笑,面对我们,他情愿一遍遍地将每一个动作拆分,像进行最精细的雕塑般把每一个细节耐心地传授着,仿佛一位大匠运斤的手艺人,苛刻又宠爱的调饰着自己的匠心之作。在不断地打磨,不断地规正中,队列越来越整齐,教官的嗓子也时时的沙哑下去,仅仅一天的时间,在不断的口令、不断的纠正中,饱受负荷的嗓子被摧残的不成样子,当我们听到那简直如锈坏的石磨般嘶哑深重的声音时,愧疚之情顿时由我内心深处而发,让我恨不得能找条地缝钻进去。但教官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在下口令时更声嘶力竭,依然只在坚持不住时抿一小口水,这使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伴随着最后一个口令的结束,由尚教官负责的训练终于到达了尾声,尚教官在嗓子完全沙哑的情况下坚持到了最后一刻,这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一名合格军人的行事风格——无论何事,都要力争做到最好。在战场上前要能遮风挡雨,保家卫国。在后防要能与民同乐,军民一心。这就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收回思绪,望向教官,虽然已经出了校门,但依然能隐约看到那定如一樽的身影,虽然看上去并不高大,但在我心中,那身影顶天立地,颇有英雄之势,正傲然地挺胸而立。
【篇九:村庄的石头】
石头是村庄最静美的写意。
石头是山谷开出的花朵,掬着千古的表情,涂着永恒的苍白。
站在村庄的任何一个地方,你永远都无法忽视一块石头。不论你看与不看,石头都不会走出你的视线,石头会一直铺陈在你面前,排列着,凌乱着,阻挡着,沉默着。你根本无法拒绝,你不看不行,你不去想也难。我们根本无法撇开一块石头,去描述与村庄有关的其他东西。草木,土地,河流,村庄,山谷中这些最朴实的因素,几乎无一不是依靠着石头生长或存在。
三块石头支起一个简约的柴灶,一堆乱石,组合成一个圆形的羊圈,石块或石板垒砌的小石屋,这大概就是那个叫潘家沟的村庄,最原始的雏形。石头兜起一堆泥土,便是土地;清泉涓涓于石上,走得远了,便是小溪;树木在石缝间扎根,野草在乱石间蓬生。大石头砌成河堤,石头垒起地堰,用石头筑起塘坝。村庄垒起在石头上。石头,以着极为冷静的姿态,托举着那一方僻远的生动;石头,以它的坚硬和冰冷,焐热一群落魄的山外投奔者。
房屋就是石头的簇拥,斜坡上去,石头砌起高高的墙基,很多的房屋,方正的料石一垒到顶,檩梁之下都是石头的垒加。围墙都是无规无则的乱石砌成,一人多高的石墙,水泥或白灰抹缝,图案不一,生动显眼。大门口铺几根石条,就是台阶。台阶旁边随便安置几块石头闲坐,夏时乘凉,闲时唠嗑。劳作归来,一屁股坐了,透心的舒爽。石头垒起的村庄,石头罩着多少的人和事。村庄和石头不解的情缘,纵然我们不去念叨,石头也在默默地散发着岁月的余温。
抬眼间,村庄的周围全是石头围起的梯田,或长或短,或高或低的石堰,沿着山谷的走向,很诗意地排列上去,一直堆砌到山尖与山林相接的地方。那些石堰,那些温暖的白色,在苍翠的山谷间,彰显着石头堆砌的特有的壮观。村庄的旮旯里,石堰更是随处可见,有时候仅是几块乱石的排列,围起的就是一撮葱郁的生机。柴门,石墙边,小石堰里,旺盛的南瓜藤丝瓜秧恣情生长。
很多山谷的名字和石头有关,落鹰石,仙家磨,石梁峪,滑石峪。石头是每一条山谷的主角,或平铺,或突兀,或散乱,或齐整,很多山沟间的土地,都游走在石头的缝隙间。想起一条山谷,就会想起形态各异的石头,土地都是一样的颜色,石头却是不一样的形状。一块奇异的石头,一段光挞挞的记忆,一条没有石头的山谷,连记忆也显得单调平庸。石梁峪,山谷溪流尽头一片光洁的石梁,石边松涛劲,清泉石上流,石梁之上,天然的坑凹,幼年的岁月里,只要一踏进这条山谷,定要在石梁之上脱光脚丫,在石窠里摸螃掏虾。一片石梁,生动一条山谷。
我八岁那年的春天,阳光很好,站在山沟口上,就能看见西边山坡上那块巨石。那个春天,我几乎每天都要跟在母亲身后,去给我家干活的老石匠送午饭。父母想盖一所新房子,需要大量的石料打地基,就从山外雇来了李姓的老石匠。我经常站在老石匠的旁边,看他和一块大石头缠绵。他像一个花匠,他用锤头和钻头帮助一块石头绽放。巨石边码着他劈开的四四方方的料石,那些料石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春日的艳阳下,一片新鲜的白。每一块石头都镌刻着斜斜的花纹,那些花纹一致的走向。巨石上凿出了一排马眼形的石窝,石窝里插着精短的钻头,那是老石匠和巨石对话的方式。没有言语,有的只是凿击和锤打。在一块石头面前,无须花言巧语,无须颐指气使,急躁也好,训斥也罢,石头是一如既往的沉默。老石匠懂得一块石头的力量和内涵,他漫不经心,他沉默不语,他知道,他只有更坚韧,更执著,更深刻,他才会超越一块石头,他才会解开一块石头。他的击打讲究力度和节奏,那些精短的钻头,像排列的琴弦,他依着自己的节拍一路锤打下去,待锤头吻过最后一个钻头,巨石便轰然而开。嗅着钻头挤擦过石头时冒出的清香,抚摸着石头明晰的纹理,突然觉得,石头有时候也这么脆弱和柔软。
人和石头的厮磨,演绎着村庄的晨昏。几百年来,石头在村人的手里挪移着,变化着,翻转着。笨重的石头,在灵巧的手掌里,做着一次次华丽的转身。石碾,石磨,石槽,石砧,石臼,场院边上站立着的碌碡,石头,以最适合最需要的形式,掺和在村庄的日子里。一块石头究竟粘过几代人的体温,连石头也说不清楚;谁精心打造的一块石头,似乎也没有人去追问。很多的石头,当我们站在它的面前,它早已以着一种华美的姿态,存在了许多年,有的石头,已经被人畜磨砺得光滑锃亮。前些年从村庄走出的人,要说没有把玩过石子,没有推过石碾石磨,没有在石梁上晒过屁股,没有嗅过石头相互撞击擦出的石香,那他真应算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人。
不推石磨已经很多年,走出碾道,也不过是几年前的事情。每一次回家,看到村中依旧在旋转的碾子,蓦然想起,村庄过往的日子,我们曾追着石头奔跑。滚动的碾子,旋转的石磨,一切都不遥远,一切都还在村庄的日子里栩栩如生。踮起脚尖,肚子用力,推一根木棍,把一块圆柱形的石头碾子转动,村庄生活的日子里,每天重复着最原始最笨拙的动作。推碾,一种穿越千古的生活方式,一种人和石头最直白的结合。我们曾经依靠一块石头生活,我们曾经天天和石头絮叨着生活的内容。
在河里洗完澡,躺在石梁上,把小肚皮贴近晒得灼热的石头,我们像一只只壁虎,拥抱着石头。整个的夏天,我们几乎天天把自己交付于河边的石梁,童年贴着石头生长。拾柴、挖草药或是捉山蝎,在无人的山谷,站在山顶,把一块块石头滚下山去,石头迸飞,空谷回响,一块块石头,一瞬间变得热烈奔放。随便地抓起一块石片,贴着塘坝的水面,挥手用力投去,石片在水面上打着水漂,旋转着跳跃着,一直划过水塘去。这是石头的舞蹈,这是我们童年少年时期,和石头有关的最寻常的游戏。拾子,格方,打瓦,丢沙包,这些都是和石头有关的游戏。石头是我们最便利的玩具,方的,圆的,扁的,大的,小的,我们都可以拿来玩耍。小的圆的磨光了,就来拾子,扁的方的就来格方打瓦。沙包里装的是沙子,那是村庄的石头最微小的存在。关于石头的游戏,一定沿传了久远的年代,才会有那么繁多的程序。石头游戏属于一个时代,在我所置身行走的时空里,那些让我们为之欢呼的石头游戏,都已经弥散在村庄的过往里。
年轻的父亲用手推车从西边的陡坡上往下运石头,他要运下足够多的石头,才能砌起我们的新房。姓李的老石匠打下的石料,前前后后足足让父亲推了一年。没有推过载满石头的车子,你断然不会感觉到石头的份量。父亲弓着腰,端着推车的车把,车袢压在肩上,勒出深深的印痕。高高的陡坡上,一车子的石头缓慢地往下移动,刹车板和车轮摩擦的声响尖利刺耳。我和哥哥走在车子的前边,用一根粗木棍尽力地撬着车头,减缓着车子下滑的劲道。有一回,我和哥哥把持不住,一车的石头翻倒在陡坡之上,石头滚滚而下,腾起满坡的烟尘。那个春天,在我和哥哥看来,我们像是在玩一场简单重复的游戏。无语的石头,吱抝的手推车,明媚的春光,只有在多年之后,待石头和春光在时光里发酵,我才品出一块石头的蕴含。原来,我们为之耗过心劲的很多东西,我们根本就没有放下,它们一直摆放在我们心灵的角落里。很沉重的石头,很随意很轻盈地悬挂在我们过往的方格里。
我们吃过很多的石头,石碾石磨石臼磨损的粉末,穿过了我们的肠胃,纵然不被吸收,也支撑过我们的躯体。我们从不怀疑一块石头的忠诚,一块被我们遗弃多年的石头,再度捡拾,我们依然能抚摸出当年的温度。其实,我们从没有把石头放在重要的位置,从没有人对石头表示过丝毫的感激,用过了,就扔在一边,没有哪一个人能想起一块石头对村庄的恩情。我们很冷漠,从来没有认真地去审视过,那些帮衬过我们生活的石头。
我们开始遗忘一些石头,石磨掀到了村庄的旮旯里,碌碡滚到了村外的河沟里,石砌的老宅在风雨中剥蚀。我们对待一块石头的热情在渐渐消磨,石头便少了热烈,空气开始变得冷清。被随便丢弃的石头,散发的,是一茬又一茬的荒凉。匆匆走过的步履再也不想回头,人心先于石头冷却,石头也不再眷顾一切。我们想极力地去掩饰和石头相伴的青涩外壳,我们试图去冲洗,或替换石头充斥的岁月,到头来才发现,我们根本无法消溶一块石头,碎了扔了埋了,石头还是石头,岁月深处,沤烂的是我们的想法,永恒的是自然的真实。不论披上怎样的外衣,都遮掩不住我们和石头长期厮守时,烙下的那份淳朴和憨厚,那份由石头辐射给我们的木讷和深邃。
我们很难捏碎一块石头,与石头有关的岁月,却时常被我们揉搓得如粉末般细腻柔滑。石头的历史很遥远,人很少顾及一块石头的年龄,人常常去攀比南山的不老松,却从来不敢妄言去追平一块最为平常的石头。人懂得自己,人有自知之明。人从来不会去轻视一块石头,人其实一直在心里攥着一把对于石头的敬畏,在很多的庙宇和佛龛,我们所顶礼膜拜的神祗,不过都是石头的一种简单蜕变,并没有脱胎和换骨。
远房的一位五爷爷,客居湖南长沙很多年。退休以后,每隔几年就回老家一次,每次回来,总要坐在老宅门前的大石头上乘凉。看他颤巍巍地爬上去,笑呵呵地转身坐定,快乐得像个孩子。他经常在村庄的周围转悠,触摸最多的,是那些立在路边的大石头,每次都是口中喃喃,没变,还是小时候的样子。
其实,石头在改变。熟悉的会变得陌生,贴近的会变得遥远。村庄的石头,一直浸泡在我们情感的湖里,因我们的怀念而美好,随我们的变迁而嬗变。
村庄的石头,一种坚硬柔软的守望。
【篇十:磨豆腐】
在我的外婆家,有一个古老的磨豆腐的工具——石磨。
石磨是由两块圆形的青石组成,上面的石头上有一个洞,豆就是从这个洞进去被磨成豆腐的,按逆时针方向转动,豆腐就会涌出来,为什么呢?因为上面石头的底部是有花纹的,像极了太阳照射出的光芒,下面的石头也是和上面的石头一样,也是有花纹的。上下两块石头的花纹就像一个齿轮,相互咬合,把豆子磨成豆汁。两块石头下面还有一个凹槽,豆汁就是从花纹的缝隙中流到凹槽,再流到盛豆腐的桶里的。外公告诉我,这个石磨,在我们家已有五六十年了,不知磨过多少豆腐了。
今天,我又一次到外婆家,一看见石磨,就特别想吃石磨豆腐。于是,外婆就帮我把豆子剥好,放进碗里,一切准备好了,就等磨豆腐了。可是我一个人可忙不过来啊!我赶紧去请爸爸帮忙。爸爸添豆,我推石磨。爸爸舀了一勺豆子放进石磨,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使劲地推,石磨终于转动起来。转了四五圈后,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气扑鼻而来,只见淡绿色的豆汁从石缝中涌了出来。我越磨越起劲,只见磨盘飞快地转动,豆汁从磨盘的四周漫延开来,堆积成朵朵彩云。
看着劳动后的果实,闻着沁人心脾的清香,我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