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心向远方,何拘浮华】
欣赏一只雄鹰的优劣,是看它是否能搏击苍穹,而不是看它的羽毛有多么光鲜亮丽;判断一把刀剑的利钝,是看它能否削铁如泥,而不是看它的刀柄装饰有多精美。同样辨识一个人的好坏,是看他的学识与道德境界的高低,而不是看他的容貌与衣着是否漂亮华贵。
心中向往远方的人,是不会在意外物的好坏,他们所想的是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最终到达向往的远方。汉文帝即位时,国库空虚,国家经济十分萧条。汉文帝决心改变现状,在努力治理国家的同时,汉文帝不允许自己的宫殿用金银装饰,只能使用瓦片。连他最宠爱的夫人都不能穿拖地的长裙,只能穿粗布衣服。汉文帝极力倡导节俭,一心励精图治,最终成功实现了汉朝初年“文景之治”空前繁荣的盛况,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见心怀天下的人,只想着为国为民,很少考虑自己。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博大的胸襟令人景仰。唐玄宗李隆基曾说过一句十分得意的话:"吾貌虽瘦,天下必肥"。他登基之始,废寝忘食,殚精竭力,确实把大唐天下治理得“胖乎乎”的,赢(next88)来了大唐的“开元盛世”。只可惜后来宠幸杨贵妃,纵情声色犬马,最终己肥而百姓瘦,导致安史之乱,大唐一蹶不振。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拘于浮华的外物,必然会抛弃心中的追求。
一次,盖达尔旅行时,被一个小学生问道:“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如此破旧的呢?”盖达尔笑着说:“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看来盖达尔并不是靠“皮箱”来赢得世人的敬重,恰恰是凭着他的才学与品德。也正因为盖达尔不在意外物的好坏,一心专注创作,所以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求学之路也是如此。当我们被外物的浮华迷失双眼的时候,不妨想想宋濂告诫马生的一席话:“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盖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你的心中如果真的有向往学问追求真知的欲望,那就不要去理会那无关紧要的杂念,不必在意那身外之物的得失。
你若向往远方,那就马上出发吧。鞋子是否合适,道路是否平坦,天气是否晴朗,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踏踏实实地迈下那一步才是最关键的所在。你说呢?
【篇二:元宵节】
元宵节是传统节日中的一个节日,也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
元宵节晚上,我和姐姐跟妈妈去红石公园看花灯。“妈妈,为什么正月十五要闹元宵?”姐姐问。“正月就是元月,古人把夜叫宵,而这个月的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的夜晚,所以正月十五叫元宵节。”妈妈耐心地解释着,“说起闹元宵,还有一段历史传说呢!”相传,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的儿子做了汉惠帝。汉惠帝生性懦弱,大权渐渐落到了吕后手中。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和刘氏宗室敢怒不敢言,吕后病逝后,吕氏家庭在上将军吕禄家密谋作乱,想夺取刘氏江山。齐王刘襄为了保住刘氏江山,与开国老臣们一起设计除掉了吕禄,平定了“诸吕之乱”。大家拥立刘邦的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为纪念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路两旁,一盏盏漂亮的花灯,不知什么时候亮了起来。四方的、八角的、花香的、双鱼的、葫芦的,让人眼花缭乱。
啊,我有爱美丽的元宵节!
【篇三:忠言逆耳利于行】
一位父亲嘱咐即将独闯天下的孩子:“孩子,你要记住,当你取得了一点小成就时,不要被他人的美言所迷惑。永远记着:对你最好的人是指正你错误的人。”
古人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所以,请不要被美言与暂时的安逸所惑,要接受那些表面上难以接受实则益于我们的良言。
山口处的一个山洞,谁说里面一定住着妖魔鬼怪?它或许通往我们心仪已久的世外桃源。听似逆耳的忠言,是我们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支撑。巍巍朝堂上,臣子争相附和时,总是他直言利弊。下朝时,皇帝总是咬牙切齿,咆哮着:“会当杀死田翁!”却总是接纳他的建议。魏征的直言虽然逆耳,但千年来,“贞观之治”为人称道,“大唐盛世”令人向往,足见忠言的功用。忠言虽逆耳,却刺痛了听者的心,使其痛改前非,走向成功。
沙漠中的海市蜃楼,谁说它是迷途中错误的引导?它或许给迷途者走出沙漠的希望。看似不留情面的人,却是我们成功路上的恩人。一句“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气得文帝恼羞成怒。思虑良久,文帝也只能责备“公奈何众辱我”。可因此有了冯唐持节赦魏尚的典故。冯唐的直言虽然逆耳,但苏轼的那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足见这一英明举措对后世的影响。忠言虽逆耳,却指出了听者的缺点,使其知错就改,走向成功。
良言是春风,唤醒沉睡的人;是雨露,洗涤蒙尘的心;是旭日,照亮前行的路。楚汉战争时期,韩信的实力曾一跃超过项羽和刘邦。韩信没有采纳蒯通的建议称王,而是甘愿做刘邦手下,最终被斩于长乐宫钟室。他大喊:“悔不听蒯通之言,竟死于儿女子之手!”已无力回天。逆忠言者亡,顺忠言者昌。当年对蒯通劝其称王甚为不解的韩信,最终死在吕后手中时的顿悟,却已何其晚矣!
大树沉醉在赞歌中不能自拔,将啄木鸟的美意拒之门外,最终落得痛苦倒下的悲惨下场。人若沉醉在美言中不能清醒认识自我时,请让逆耳的忠言萦绕耳畔吧,唤醒你,指引你。
从今天起,过滤掉美言与安逸,吸纳益于我们的良言。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篇四:关于贾谊的作文】
他年少有才,深得圣宠,初露锋芒时又迅速跌落,只能偏安一隅,落魄而死。人们感叹其遭遇,为其惊世之才不被重用感到惋惜,为其不争感到愤恨。
他是贾谊,是西汉时一位著名的谋士,也是一位颇有才华的文学家。他深谙治国之道,善于分析处理问题,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中,他在政治上的才能尤为突出,他在《治安策》中这样写道:“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他没有正面解决诸侯实力强的问题,而是从子嗣分封入手,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一个“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既让诸侯的力量被削弱,国家的安危得到解决,又让诸侯王们忠心归附,让那些原本分不到土地的皇亲感恩戴德。国家政权稳固,又赢得民心,可谓两全其美,君臣相亲。他在复杂的情况下,找到了两大阶级间利益的平衡点,巧妙的化解了危机。尽管当时他的理论并未得到重用,但在汉武帝时期,主父偃用推恩令的方式将其生动的表现出来,为汉朝解决了一大难题。
他深谋远虑,很早便提醒文帝削藩——“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他主张快刀斩乱麻,让文帝不顾及血肉亲情,不留余地。正所谓,诸侯一日不削,国家便一日不宁,但文帝并未采纳他的意见,也正是因为文帝的怜悯,才导致了景帝时期的八国之乱,这足可见贾谊的远见卓识。
贾谊用自己的才华赢得圣心,但妒忌诋毁也相伴而来。周勃灌婴等老臣上书批他,说他玩弄权术,扰乱朝廷——“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分乱诸事。”在众多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的施压下,文帝不得不将其贬至长沙,只偶尔召他入宫,入宫后问的却是鬼神之说,这让贾谊忧愁愤恨。正如李商隐的《贾生》所说:“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文帝对理政的不关心,自己的被迫离开,一次又一次打击让贾谊变得颓废,无所适从。正如吊屈原赋中所说:“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命运给他的灵魂加上枷锁,让他无法逃离。他可观古今于须臾,他可挫万物于笔端,可这又如何,欲争而不争,想逆天改命却没有勇气,最后只能看着一颗饱含热血的心渐渐冰凉,惟留愤慨与叹息。
贾谊,就这样渐渐远离了政治中心,随着梁怀王堕马而死,他的人生也迎来了终结。许多人说他不被重用是因为汉文帝的不赏识,但我想关键还是在于他自己。他锋芒太盛,不知收敛,如果他与一众老臣们处好关系,其政策未必不能施行,而汉朝也会更强大。君主不智,他便意志消沉,而不是重新开始。苏轼在《贾谊论》中写道:“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及“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他认为贾谊气量太小,不善于在逆境中生活,一旦得不到重用便忧伤颓丧。毛主席也在诗中写道:“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这些诗句无不体现了贾谊的懦弱与无力。
尽管贾谊在一些方面还不够好,但他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周伯因事入狱,他没有为当年之事记仇,落井下石,而是以德报怨,上书告诉文帝,说周勃是国之功臣,不能杀。最后周勃能无罪释放,我想贾谊也在其中出了一份力。如果说周勃身死,那周亚夫有可能便不会现世,八国之乱也可能不会平息,最后导致的可能是汉王朝的灭亡。
星垂平野阔,一个闪耀的政治新星稍纵即逝,但他所留下的光亮引人遐想,引人深思,让我们在今天也能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