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不能不感恩社会的理由作文】
【篇一:不能不感恩社会的理由作文】
如果有人要问我“社会”这个词如何做解释?我们为什么要去感激社会?
那么我的回答是,“社会”这个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指由于共同事物条件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人群,社会是我对他人,他人对我负责的中介桥梁。因为社会上有很多人,这些人中由他人对自己负责,对每件事都去负责任的做好。社会存在于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所以我们应该做到社会中有我,我心中有社会,社会和国家对我们关爱有加,那我们没有理由不感恩社会。
我们感恩社会的理由又有哪些呢?首先,国家发展九年义务教育,这是惠及各名族适龄少年儿童,实行的“两免一补”政策投入了巨大的教育资金,帮助贫困地区,贫困家庭改善办学案件,让青少年接受受法律保护的教育,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与公民素质,这是青少年受教育权利的保证,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习感恩回报国家,感恩社会各界吗?其次,各级政府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这些普及千家万户的好政策,让城乡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改善。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再次,党和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了缩小城乡差距、保民生、保稳定,国家重视“三农”问题,关注民生。实行多种扶贫优惠政策发展农业,切实保证农民增收致富。另外,随着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照顾了农民工的切身利益、解决了广大农民工的后顾之忧,这些政策深得民心。许多地方已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改善城乡机构、实现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当然,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在这些前提下我们还有什么不感恩社会的理由吗?因此我们就要做到社会在我心中,我心中有社会,这才是我们感恩社会的最终理由。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就要做到社会中有我,我心中有社会这个大家庭,积极的融入这个大家庭中,争做社会的主人。
【篇二:不能不感恩社会的理由作文】
我的家乡在中国的四大牧区之一—青海海西州的茶卡镇,这里山峦起伏、地形崎岖,以前的这里十分的偏僻,而且是被群山包围着的小村镇,现在街道的两旁全是小楼房。在平时,常听爸爸对我说,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呀!
记得,小时候我刚上学前班,学校的教室是几间小平房,教室内摆着二十几张木桌﹑木椅,在冬天,每个人的小脸﹑小手都冻得通红,小手还不停地搓着,校园的中央立着一根生了锈的铁旗杆。下雨时,校园里到处坑坑洼洼的,到处都是泥,每个人都穿着雨鞋,有的小同学很淘气,硬往小水洼里跳,最终,溅得自己一身泥水不说,还害惨周围的同学们,当时,所有的老师都在一间办公室里,办公室的后面有一个小水井,水井旁边种着两株沙棘树,每到秋季,就会结出又红又饱满的果实来。
现在,以前的小平房不见了,而两座四层高的教学楼拔地而起,还建了一个二百五十平方米的篮球场,一座四层高的实验楼,另一座是三层高的宿舍楼,校园里的地面上铺满了花砖,校园中央有一个正方形的旗台,校园的花坛里种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道路两旁种着整齐的白杨树,教学楼楼道里的墙壁上挂着许多名人名言,教室里的木桌﹑木椅都换成了新的桌椅。近几年,每一个班里都添置了计算机﹑投影仪。学杂费全免,崭新的课本都是由国家免费提供的,国家和社会还对贫困生实行补助政策。不仅学校如此,我家乡的小镇也彻底变了样,街道两旁铺满了花砖,种满了行道树,使每个低矮的平房都变成了一座座小楼,使我们这个贫穷而落后的小村镇彻底变了样,这都是国家和社会无私的为我们奉献着。
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时,国家和社会都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无私的奉献着爱心,让那些失去了家园﹑失去了父母的孤儿及时受到免费的教育,还给这些孤儿补助一定的物品﹑资金等……灾后重建的工程完成得很顺利,使这些孤儿﹑无家可归的人感受到来自国家﹑社会的关爱。对此,我们应心存感恩。现在,我们应该更努力﹑更勤奋的学习,长大后为社会做贡献,哪怕是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我们在国家和社会的关爱下茁壮成长,所以我们不能不感恩社会。
【篇二:寄居一座城】
人,很难融入一座城市,纵使在城市里生活了许多年。
擦过而立,我才倾尽所有,在城西的角落里,拨拉了一爿安身的居所,百十平方,敞亮的阳台,向阳的卧室,站在客厅宽大的窗户前,雅鹿山四季的更迭尽收眼底。待举家迁住,晨来夕往里,追随着城市的脉动,匆匆的脚步迅速和城市的节奏合拍。
户籍迁过来了,落在小区最近的管辖单位。户籍是根,是我和我的家庭的另一个存在。走过很多的地方,户籍的管辖地几次变更,我似乎是一只蜗牛,一直拖着这个叫做户籍的壳,沿着我的工作线挪移。堂弟的户籍在外地,他说他觉得一直都不踏实,经历了很多的波折,他才如愿以偿,似乎有了属于这个城市的户籍,他才可以安身立命。每次打开抽屉,看见我的户口本,我常常想,我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我是实实在在地属于这个城市,拥有这个城市。
眼前这个叫莱芜的小城,在我最初的遇见里,只有一条繁华的街道,城市的中心,不过就是夹在村庄中间的,一条稍微宽阔一点的马路。那时候的城市很瘦,很薄,楼房仅是几个层次的罗叠,楼房后边连片的平房,算是城市无限的延伸。当城市向高空伸展,城市边上大片的荒滩和土地,被插上钢筋水泥的立柱,城市一下子就膨胀得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二十年,弹出的手指都来不及挥动,我们就站在了摩天大楼的影子里。我们中的很多人都住进了空中楼阁,楼房高到须仰视才见,听不见雨声,伸手就是星辰,距离太阳近了,离地气却越来越远。楼房就像城市的庄稼,摁不住地分蘖和拔节。我们或立或卧在水泥板冰冷的夹层里,电梯开始替代我们攀爬的脚步。燃气,电力,公交,超市,广场,广告牌,汽车,雾霾,这些城市的碎片,是飘浮在眼前的骨牌。城市化的进程,似乎是电脑程序式的复制粘贴,黎明打开窗户,眼前又是一片塔吊林立的楼盘。莱芜就是北上广,不去考虑城市的名字,漫步那些繁华的市区,似乎徜徉南京路。
这个城市能够属于我的,就是那一隅的安静。我时常端坐在阳台上,沐浴着四季的阳光,捧书品茶,看小女绕膝。时而临窗远眺,高楼桎比,尽收眼底,参差迤逦,棱角分明的城市,带给我一种享用不尽的安闲和舒适。周围的一切都和自己关系不大,对面楼房的窗口人影隐约,语响可闻,足可隔窗问答的距离,十余年却从不知对方姓字名谁。对门的居户,也仅是停留在碰面的招呼和寒暄,三千多个日子里,从来没有过深入的交往。同一个单元的几个住户,更换了房屋的主人,很久以后我才知道。知道了也就如此,它的前任主人我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陌生,可以持续很多年。
城市不是一个村落,村落里我们见面就可以打招呼,可以畦头路边的唠嗑。村落里的每一个居民,上数不过三代,几乎都能找到成为亲戚的理由。城市不行,除了老城区居民,街道上匆匆擦肩的每一个路人,都应该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新居民,彼此之间怀揣着一份疏远和防范,冷漠的,是一颗颗不想靠近的心灵。置身在熙来攘往的街道市肆,反而愈发孤立和落寞,几乎没有哪一张脸庞能让我们读出一份热情和关切。在慢慢长大的城市面前,几乎没有谁能把城市当作家。母亲来帮我带孩子,住不上个月二十天,就会焦躁不安,不是频频地看窗外的天发呆,就是不住地念叨老家的庄稼。我对她说,今后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你就别再打算回去了。母亲满脸的不悦,这里怎么能是我们的家呢,房子在那半空中,谁和谁都不认识,也没法串个门,平时连个说话的都没有。我理解母亲,农村老家才是她最开心的话题,城市的生活,不过是她临时出了一次远门。对于城市,她一直心存芥蒂。
客居在这个城市,我们拥有各自的故乡,在距离城市或远或近的村落里,在那个叫做老家的地方,收藏着我们的过往。每逢重要的节日,我们就是一群群候鸟,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回归。城市,是我们躯体的栖息地,却算不上我们精神的家园。城市,似乎是我们说走就走的一个驿馆,无非就是居住时间的长短。多年以后,当记忆变得渺远苍白,腿脚已不是壮年的灵活便利,我们已经离不开城市,城市,可能才会不折不扣地成为我们的家。
城市的孩子没有童年,在钢筋混凝土的建构里,孩子的空间苍白得让人掉泪,除了幼儿园、学校、商场、超市和公园,几乎无处安置一个孩子的童年。看过一些城里孩子写的关于童年的文章,这个城市带给他们的快乐,都是在大人陪伴下,在固定的游乐场所,那种千篇一律的程序化,规则化的快乐制造。童年不同样,说的不是城市的孩子。城市,很难带给孩子人生最初的美好,多年以后也无须回忆,幼时的一切设施依然完好如初。快乐童年,和城市几乎没有关系,让孩子震颤心灵的快乐,都在距离城市很遥远的地方,晴朗的夜空闪闪的星星,清澈的溪流茂密的森林,烂漫的山花自由的爬虫,这些,和城市都靠不上边。其实,我们和所有的孩子一样,怀揣着一份遥远的美好,蛰居在这个小城,每一个冬天,翘首以待,等着城外的春暖花开。
小区中心路的两边,是很多商铺,外来经商的个体小老板,操着不同的乡音吆喝说笑。日常生活的接触中,一次次的闲聊,便可粗浅地走近他们的内心。他们是城市屋檐下的燕雀,生意好点的时候,会待得持久一些,生意淡了,会选择悄悄的离开,或是移到另一条街道,或是迁往别一座城市。城市,在他们而言,不过是生意场上一次又一次的萍水相逢。城市街道两边幽深的小胡同里,散居着很多外来打工,或做小生意的人。他们租住在民房里,早出晚归,电动车摩托车三轮车,站超市,干短工,摆地摊,每天行色匆匆,汇合在城市的人流里。很多人从来没有固定的工作,干得不顺心,立马就走人,他们该是最自由的工作者,这个城市,没有什么能让他们牵肠挂肚,过往的一切都可以随着暮色的降临,而丢在睡梦的旁边,待黎明到来,他们又依着新的面孔奔波在这个城市的另一个角落。
朋友乔迁了新居,一百五十平的高端洋房,中国风式的室内装修,简约大方。看他谈笑风生,志得意满,尽享着这个城市带给他的舒适和雍容,我才实实在在地读出真正城市生活的优越。问及他先前的房子,原来早已卖掉。犹记得他买第一套新房时的情形,楼房居于市中心,上学购物医疗,出入四通八达,生活便利。当时猜想,如此风水宝地,他足可以祖辈流传,荫及子孙。没曾想,十年未过,就已经住得腻烦。当我向他谈及我的想法,他笑了笑了说,我们永远跟不上城市的步伐,我们只是过好当下即可,几年以后,若孩子去别的城市工作,我还会卖掉现在的房子,随他到另一个城市,我们都是城市的候鸟,没必要拘泥于过去。那时,我想起这个城市当中我所认识的很多人,他们几乎都变换了当初居住的位置,多年不见,当再度问询,原来早已搬迁多时,有的在这个城市的小区,或街道间多次搬来搬去,有的甚至看烦了城市的喧嚣,又从城里搬回了乡野。
去省城参加培训学习,小住了几天,中国式城市的味道,浓郁得让人压抑窒息。车窗外,宾馆窗户外边,目力所及,重重叠叠,林林立立,尽皆高楼幢幢。多的是雾霾锁城的日子,缥缈混沌,楼高街长,人多车稠,城深不知处。置身街头,恍如幻境,高楼扯起的空间里,行人渺渺如蚁,逗留一座城市,我们几乎开始怀疑现实的真实。也曾几度站在黄浦江边,拿一份惊羡的目光去触摸那些冰冷的高层建筑。在摩天大楼的影子里,一江浊水虽显瘦长,却是无比珍惜。和我一样,江边上那些仰头看天的旅人,都是这座城市匆匆的过客,待我们轻轻的转身离开,带走的只是满身的尘埃。
城市,在无限的扩张,我们的内心也在跟随着不断地膨胀。我们没法回避城市对我们的冲击,不论我们居住的长短,城市都一如既往地迈着属于自己的步伐,变幻着自己的色彩。我们可能永远参不透一座城市的内涵,对于一座城市的认识,我们会一天天变得清晰。我们都是趴伏在城市树间的蝉儿,随风曳动,随雨而止,风停了,雨住了,待得久了,从一棵树飞再到另一棵树。
寄居在一座城市,寄居在很多座城市,寄居得久了,他乡变故乡,我们和后来的人都会成为没有老家的孩子。那时候,城市已经实实在在的成为我们的另一个村落。
【篇三:我的自画像】
镜子说:“他是一个胖胖的男生,头型独一无二,十分酷。要是再瘦一点,肚子没有了,就更帅了。”
妈妈说:“他十分爱吃,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吧!那一次我和他去超市买东西,一转头发现他消失了,以为他被人贩子拐走了呢!可把我急坏了。问了许许多多的人,终于在一家麦当劳店里找到了他,原来他一直痴迷地看着里面的吃的,流着口水呢!现在他长大了,馋病好些了,可是经过麦当劳时还得朝里面望一望才能走呢!”
枕头说:“那次考试一马虎考了五十多分,回家特别伤心,和妈妈说他不会哭的,但是一进房间“金豆豆”就弄的我满身都是,我染的风湿病现在还没有治好呢!”
老师说:“这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孩子,善于团结同学,组织能力强。捍卫班级集体荣誉,就是有点小缺点:有一点伤心事就会哭,他特别爱马虎,还非常爱生气。他的童心似乎丢失了,希望他找回天真,做无拘无束的男孩!”
户口本说:“男,二零零七年出生,名叫杨译然,户籍哈尔滨,现在十岁了。”
啊?这是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