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故乡的舞龙灯】
每个地方过年都有它自己的地方特色,我的故乡江西吉安也不例外,吉安除了过年吃兰花根、晒酱油肉、捣年糕、祭灶神、贴春联、拜年等等一系列标志性的过年活动外,还有舞龙灯活动,这是我最喜欢的过年活动。
今年爸爸妈妈带着我到爷爷家过年,正月初二,我看了精彩绝伦的“舞龙灯”活动,热情的老乡还让我举了龙头,令我心潮澎湃,兴奋不已。“舞龙灯”也叫舞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人们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吉祥。故乡的“龙灯”属于“布龙”,龙身是黄红相间的彩色灯被,前为龙头,后为龙尾,每距五尺置一个灯笼,并拴一个灯把,共有九个灯把。“舞龙灯”是一种完美的艺术表演,那活灵活现的蛟龙舞起来,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冲云端;忽而低下,像入海破浪,蜿蜒腾挪,煞是好看。
故乡的舞龙都在白天进行,舞龙灯的"龙"平常供奉在祠堂里,舞龙灯当天村民会敲锣打鼓地把龙从祠堂请出来。令人期待的舞龙开始时,鞭炮噼里啪啦的放个不停。舞龙队由村头舞到村尾,家家燃放喜炮迎接。整个村子里在锣鼓声、鞭炮声中,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
“舞龙灯”能振奋民族精神,也能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大家都喜爱的民俗活动。我衷心地祝愿故乡的龙灯队万古长青,愿故乡的龙灯文化,溪水长流,代代有传人!
【篇二:难忘的青石板路】
在家乡,我有许多数不清的回忆,但有一个回忆却令我情有独钟,那便是青石板路上的回忆。
我们家乡的那条石板路,从村头到村尾,青一色的青石板铺成,宛蜓曲折。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地方已被雨水冲刷和侵蚀,中间部分已被踩踏成凹槽,但还那么光亮,如果赤脚走在上面,还是那么腻而不滑的感觉。
小时侯,邻居的李奶奶还没有去世她常常陪我在青石板路上玩耍,蹦蹦跳跳的,别提多快活了。奶奶老了,腿脚呢不是很利索,所以,她有时候坐在那里看我玩耍的样子,奶奶见我玩的很开心,满脸皱纹的脸上现出一抹抹笑意。玩累了,便坐在奶奶的身旁,奶奶就对我说:“孩子,玩累了,歇一歇。”说完,就伸出一支长满老茧的手抚摩着我的头,突然,我的好奇心一起,就转头问奶奶说:“奶奶,这条青石板路是不是有什么故事啊?”奶奶停下了抚摸着我的头的手说:“孩子,你听好了,那时侯,前人为了出入和劳作方便,就合力上山打石运回来,铺成了这条环村石板路。村民们早上踏着这条石板路去田野种地,傍晚又踏着这条石板路回到各家各户。这时候石板路就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声响。”
一天中午,我像往常一样蹦蹦跳跳地去青石板路那里玩。去到那里的时候就看见李奶奶坐在石凳那里等我了,她见我来了,就迎上一个笑容对我就:“孩子,你来了,给,这颗糖是奶奶给你的。”童心无忌嘛,我那时候想都不想就接了那颗糖说:“谢谢奶奶。”就开心地笑了。奶奶就伸出手摸了我的头。我说:“奶奶,陪我们一起玩吧,您自己一个人坐在那边会很无聊的。”奶奶怔了一下说:“好。”于是我就和奶奶在这条青石板路一起玩捉迷藏,踏格……
后来,我家搬到小城里住,小学也在城里读。等我再回到家乡的时候,李奶奶已经去世了,我回到我那个时候玩耍的地方,青石板路已经不存在了,水泥路覆盖了那条青石板路,但也覆盖了我珍贵的回忆。
【篇三:童年趣事】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渐渐地从以前那个淘气嚣张的小屁孩,变成现在这样的乖乖女。当我去翻翻被我遗忘在角落的过去时,它便如潮水般向我涌来……
小时候,我最爱做的事便是爬树偷别人的果子。奇怪得很,别人给我,我很有“骨气”地不要,却偏偏喜欢上树偷别人的。可能是我喜欢这种刺激的感受,所以别人都说,汤家那个闺女有病!可我却不以为然。
有一次,我又去偷巷子对面大李家的柿子!不料被讨厌的大李抓个正着!他站在那,也不来抓我,而是破口大骂!这么好的机会,我不跑就是大傻瓜了!于是,在他骂第一句的时候,我就灵巧地下树,转眼便逃之夭夭了,还边跑边向大李做鬼脸。大李愣了几秒,随即就反应过来,急忙来追我。嘴里骂着我,同时还顺手捡东西扔我!可比起逃跑经验炉火纯青的我,他自然略逊一筹啦!不过,他这个死心眼的家伙,硬是为了几个柿子,追着我绕着山好几个圈!最后,我几乎手都在地上爬着跑了!他也比我好不到哪里去,看样子,只有进的气,没有出的气了!于是,我干脆一屁股坐下来,气喘吁吁地抱怨道:“不就是几个破柿子嘛!我还你还不行吗?”而正在弯腰两手放在膝盖上的大李,气还没有消完,听到我那句话,便双眉一横,两眼一瞪。正色道:“这可不行!你有这次,就有下次!我一定要给你点颜色看看!”说完便气势汹汹地走了。我以为没事,可以喘口气。可我似乎想错了,因为——
他带着他家大黄来了!我吓得后移一下,望着大黄锋利的牙齿和蠢蠢欲动的表情,我苦笑道:“大李哥!你冷静点!有事好商量!”大李却冷笑一声,“商量?商量个屁!大黄,上!”他无情地发起命令,我拔腿就跑,真是落荒而逃啊!而大黄,似乎也具有他家主人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硬是把我从村头追到村尾,从村尾追到村头!那时候,我如果知道吉尼斯这东西,我一定会自豪的说,我当初被大李和大黄追时,绝对破了吉尼斯纪录!
最终,我还是改变不了被咬的命运!于是,我生气了!后果很严重!我就直接拿起一块砖头,向大黄那白花花的大脸砸去……
时间,真的是个奇妙的东西。它可以创造许多,给你许多,也会让你失去许多!
【篇四:母亲传记】
我的母亲生于1974年的那个花开三月的季节,姓陈,名养丽。
我的母亲今年44岁,个子瘦高瘦高的,站在那里好似一棵笔直挺拔的白杨。一丛乌黑的秀发牢牢稳稳的披挂在头上,风一吹,那满头长发便如仙女下凡的花瓣一样飘飘洒洒,送来一丝淡淡的香气。母亲的眼睛可真的称得上是“铜铃”,如桂圆一般,澄澈透亮。在脸蛋中间,有一个仿佛被人打塌了的鼻子。母亲的嘴唇并不像所谓的大家闺秀的樱桃小口,而是赤裸裸的香肠嘴。
奶奶一共有两个女儿。老大嫁到了村尾,小女儿-我的母亲,静静地陪在奶奶身旁,自打我记事起,奶奶就常在我耳根子旁唠叨:“你呀!一点也不乖,像极了你妈……”。奶奶曾不止一次向我讲述母亲上学时发生的事: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就被频繁的请家长,后来,奶奶就被告知,母亲常常旷课,和她的小伙伴玩弹珠。再后来,奶奶就为母亲买了一台缝纫机,学一门手艺,好在将来可以养活自己。
这便是母亲童年时代的故事,再后来呢?又发生了什么?
1991年,母亲已经17岁了,出落的亭亭玉立。这一年,爷爷患病,不幸离世了,这对于还未成年的母亲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从此,奶奶就整日不辞辛劳的锄地,喂猪,割草。母亲就在家里洗碗帮着干农活,在地里总是可以看到两人忙碌的身影。
后来,母亲便遇到了我的父亲,两人就陷入了爱河,组成了幸福甜蜜的家庭。慢慢地,我便有了姐姐和妹妹。
现在,2018了,我们也都长大了!母亲,感谢你给我们的呵护与关怀!
余生,让我来守护你吧!
【篇五:最美女人】
阳光、靓丽、知性、富贵、温婉……生活里的女人,追求的不过如许美丽的定义吧,可我,寻觅着最真最善最纯。
看,乡村里的妇人。晨曦微露,她们在儿女们的梦中早起,打理好家务事,燃起第一缕炊烟,孩子们便在饭菜的香味里醒来……她们便扒几口饭,邻家的大婶已在对面招呼着,于是成群结队到田里地头忙活去了。一路欢笑一路歌,她们仿佛天生是聊天的高手,说长道短,从村头说到村尾,东家娶了媳妇西家生了娃,李家婆婆家里鸡生了大鸭蛋,乡村的新闻联播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天边朝霞红了,没有人去关心天空的美丽,她们立在水田里,卷着裤脚,挽着衣袖,把一天的快乐播下去,把一年的期待种下去,红日把温暖的光映照在她们健美而黝黑的身影上,她们俨然是最美的新娘。她们脸上有汗珠滑落,就像那草叶尖上颗颗晶莹的露珠滑落,滋润了整片田野。哈哈,有人一抹脸,成了大花猫,顿时,爽朗的笑声,美丽了整个乡村生活。
看,街头巷尾的环卫阿姨。“沙……沙”,月亮还没合眼,她们已换上那件绿油油的衣服,带上雪白雪白的口罩,城里的晨曲就开始奏响了。“沙……沙”,她们拿起那把沉甸甸的扫帚,一点一点“擦亮”我们城市的天空。冬日的风中,她们把不屈的脊背依旧挺立,她们把良心的工作继续!她们的眼真美,美得容不下一块污迹,她们的手真美,美得让每条道路整洁。路灯熄了,人群多了,一个清晨,她们收获的不是一车车垃圾,而是城市文明的职业传奇。
看,贫困山区的女教师。“三尺讲台爱尽抛,僻静青青仰山高。化作音符成绝唱,真情一泓流水迢。”两条马尾辫,一个行李包,一张支教通知书,刚毕业的她们,翻越座座大山,跨过道道沟壑,路越来越窄,人越来越少,泥土的气息却与理想的境界越来越接近。一排红砖泥墙的平房,一盒省了又省的粉笔,漆黑的夜里还没有灯更别谈网络,她们并不是不知道这个选择意味着什么,但这也丝毫没有动摇她们追求理想的心。她们也许也失望过,但面对乡村孩子们求知的眼眸时,她们留下的信念更加坚定——九死不悔,矢志不渝!
女人美,最美不过是那些懂生活、尽责任、有理想的平凡女人,她们的骨子里透着一种永恒不变的真美丽。
【篇六:父亲的皮夹克】
在童年的快乐时光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父亲的皮夹克了。父亲有两件一模一样的皮夹克,在我最喜爱的秋天和最厌烦的冬天里,父亲一直穿着这两件皮夹克,伴我走过秋冬,伴我走过童年。
我常记得秋天里,父亲换上了皮夹克,带上两幅渔具领我去钓鱼的情景。秋高气爽,我坐在摩托车上,眼前掠过两岸的山影,呼呼的风声在耳边演奏着交响乐,头发根里似乎都透着凉爽的风。我会不时叫嚷着让父亲把油门再开大点,好让我更好地享受这凉爽的秋风。父亲却总是笑着说:“够快了!”有时,风会突然大起来,透着丝丝寒意,我便蜷缩在父亲身后,搂住父亲,贴着夹克,闭上眼睛,感受着皮夹克特殊的气息。每到下坡路的时候,父亲总提醒我坐稳,然后只觉得像失去了重力一样地像前飞奔,凉飕飕的秋风总让我感到十分惬意。
冬季里能遇上好天气真是难得,父亲带我去村尾的叔叔家去玩。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到了叔叔家不久,天就下起了雪花,风也越来越大。见天气不好,父亲便立即披上皮夹克,告辞叔叔,拉上我往回走。零下二十几度的低温,没走几步,我便冻得瑟瑟发抖。幼小的我早已跟不上父亲的步伐。父亲见状便将皮夹克脱下来,裹在我身上,背起我飞奔。趴在父亲的背上,我分明感觉到父亲在发抖。感受着寒风的阻遏和皮夹克带来的些许温暖,我心里,已不知是苦还是甜。
如果问父亲有多爱我,我想,他对我的爱都包含在他的两件皮夹克里了。我依稀记得秋天的那份凉爽和快乐,冬天里的那份温暖和依靠。
【篇七:我爱家乡的小河】
我的家乡地处鲁西北大平原上,一望无际的田野中,有一条没有名字的小河,它曲曲弯弯地从村头环绕到村尾。一年四季,清清的河水缓缓地流呀,流呀,也不知流走了多少岁月,奶奶的记忆里长满了故事……
春天,小河的流水声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河边的几棵柳树上,好象是几位长着长长秀发的姑娘,低着头专注地欣赏自己的婀娜身姿。河床上那青青的小草争先恐后地从地缝里钻了出来,昂着头蹭蹭地往上长,好像是在喊着号子比赛似的。草丛中盛开着几朵五颜六色的野花,偶尔引来一群群美丽的蝴蝶、嗡嗡的蜜蜂,把整个春天装扮成一幅无比绚丽多彩的画卷。
夏天,小河里每天都会上演一场热闹的“水上运动会”。村里的小朋友们,每天都会三五成群、赤裸着幼小的身躯,在小河里或是快活自在地游泳、或是激情四射的打起了水仗……,有时,河里的小鱼、青蛙,也会浮出水面,与小朋友们捉起了迷藏。清凉的河水不但冲掉了小朋友身上的汗渍,卷走了体中的暑气,还为小朋友们带来了快乐的享受和无限的回忆。
秋天,伴着秋姑娘的身影,阵阵凉风向着小河水吹来,河面仿佛是一块儿淡绿色的布匹,扬起一波一波的涟漪,水中那淘气的小鱼偶尔也钻出水面,用自然之笔画下一幅幅丰收的画卷。小河岸边的玉米地里飘来了阵阵纯朴的玉米香,岸边那几棵高大的杨树也欢快地鼓起了掌。二大娘家的厨房里飘袅袅炊烟,把农家小米粥的香味传的很远很远……
冬天,小河面结上了一层坚实的厚冰,听奶奶说“那是小河也需要冬眠”,虽然河里没有了鱼儿的身影,也没有了涟漪的依恋,但是穿着棉衣棉裤的小朋友们,却会专门穿上胶皮底的棉鞋,来到河面上冰嬉,俨然成为大自然赐予的“天然滑冰场”。在暮色之中,小河迎着晚霞沉寂下来。也许,小河太累了,她也需要休息。
小河,我爱家乡的小河,虽然你没有可爱的名字,你没有大气磅礴的气势,但你却给小朋友们记下了无限美好的童趣,你就象是家乡一条金项链,缠绕着我的记忆,乘载着家乡父老的繁衍。
我爱你,家乡的小河。
【篇八:尴尬的手榴弹】
外婆家那里有一大片荒地,没人管理,树啊,草啊,长得可茂盛了。
小时候,我姐正读四年级下册,刚上第四单元呢。我最爱看我姐姐的语文书,我姐本来就对枪啊炮啊感兴趣,看了第四单元更是心痒,想像汉阳兵工厂那样造点什么,便找了一大堆人,到荒地里去做了。
首先想到的就是手榴弹,大家都熟悉,威力大,又好做,便开始胡乱做了起来。
找到一大堆粗树枝,又找了一堆空心的杆子,“兵工厂”“开业”啦!小明负责折断粗树枝,一个大哥哥负责用小刀把折断的树枝掏空,小红负责把树枝和杆子绑在一起。小军又找到了“火药”——石灰。于是就得把粗树枝上打一个洞,再让弟弟装上石灰。最后,让妹妹装上“引信”。
按照我们的“理论”,一但拉出“引信”石灰粉在手榴弹甩出去的时候就会洒出来,达到烟幕弹的效果。我们担心被大发现,就用草盖上。
过年的前一天,天空下起了雨。过年了,天晴了。村头玩鞭炮放太远过了界,村尾认为是挑衅,便“回敬”一炮,双方就你来我往的放起炮来。
眼看双方势均力敌,拖下去不是办法,我突然想起了自己造的手榴弹。我找到一个,其他因为藏得太隐蔽导致连自己都找不到了。
我握着这个手榴弹,看准时机,奋力一掷!
可石灰粉并没有洒出来。
我很奇怪,为什么没有洒出来?
“噼哩啪啦——”不好,扔偏了,玻璃被打碎了!
空气凝固了两秒,两秒后大家落荒而逃,后来,我当然被追究为“主犯”。
原来,石灰遇水会变成硬结块,前一天下了雨,我们手工做的难免有缝隙。水流了进去,洞又太小,结块的石灰自然出不来了。早知道就不扔这该死的手榴弹了,可一切都为时已晚了。
妈妈生气了三天三夜,好不容易消了气,也不准我出去,怕我又搞出什么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