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绝相关作文

【篇一:我心目中的三国英雄】

说到英雄这两个字时,有人会想: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英雄?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是英雄,为了人类的某种理想而去为其奋斗的是英雄,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是英雄。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超级英雄,我心中的英雄是三国中足智多谋、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面如冠玉,眉清目朗,纶巾羽扇。诸葛亮是千古良相的典范,有经天纬地之才,鬼不测之机,亦为忠武侯。

我最为钦佩的是诸葛亮“草船借箭”中的神机妙算和竹智多谋。故事“草船借箭”讲述了周瑜十分嫉妒诸葛亮的才华,要求诸葛亮要在十天之内造得10万支箭,而诸葛亮却只用了三天就向曹操借得了10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诸葛亮不愧是“三绝”中的“智绝”,利用了曹操小心谨慎的性格和天气的巧合,准备了20支草船,自己饮酒作乐,不费吹灰之力就借得了10万支箭。可见,诸葛亮的智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空城退敌”显示出了诸葛亮的镇定自若;“挥泪斩马谡”显示出了他顾全大局;“三气周瑜”显示出了他幽默风趣。

英雄者腹有良谋,胸怀大志,有包容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我相信诸葛亮正是这样的英雄。

【篇二:我为诸葛亮点赞】

三国时期,有一位老先生,他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他是蜀国的丞相,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他就是三国中伟大的智绝——诸葛亮。

诸葛亮早年就跟着叔父诸葛玄来到荆州,叔父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隐居了起来,后来刘备三顾茅庐,将诸葛亮请了出来,一起联孙抗曹,在赤壁之战中把曹军打的大败,又夺得荆州,建安十二年,又夺得汉中,这一次又一次的辉煌战绩,使我对他十分敬佩,这是我为他点赞的一个原因。

诸葛亮的智慧在他一生参与的所有战争中都有体现出来,而他的智慧表现的比较突出的是《智算华容》这件事。本华容小路崎岖坎坷,泥泞不堪,不利于行军,而大路平坦宽阔,利于行军,曹操战败,急于逃跑保命,必定会走大路,但诸葛亮料到曹操奸诈,觉得大路有伏兵,所以不敢追上去,便叫关羽在伏兵之处故意点上烟火,这是他料到了曹操生性多疑,别人见了会以为有伏兵,曹操见了必反疑我此乃疑兵之计,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的心思比曹操多转了一圈,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可见一斑,这也是我对他点赞的原因。

诸葛亮的智慧百分之百我是跟不上的,他的神机妙算也为他的国家带来了许多贡献,总之,我要为诸葛亮点赞!

【篇三:我眼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何许人也?有着“智绝千古”之称的他,在我眼中却是一个逐梦者,他像一束光芒,于暗夜之中创造无边希望。

那年,草庐清幽,春意葱茏。特别的是,一个年轻人铿锵有力的声音在草庐中回响:“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样的话语,何等意气风发,这样的憧憬,又是何等美好!正是先主南阳三顾,孔明草庐一对,传为千古佳话。从此,“良臣择主而事”,诸葛亮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明主,开始了“上下求索”的漫漫长路。

暮春,白帝落花,残蕊满地。突如其来的夷陵一败,让十几年来建立的基业风雨飘摇。在刘先主的病榻前,诸葛亮泣不成声,肩负举国之重,衰亡抑或奋起?那句“竭股肱之力,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是他含泪的誓言,他终将以足够坚定的信念,去继续追寻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八月,渭水之滨,秋风萧瑟。经历过六年北伐路上的起起落落,诸葛亮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当然,他终究放不下他的梦想,恨不能将他身后之事件件安排稳妥,于是,遗表,家书,一篇篇流传至今。终于,他走了,带着未完成的梦,带着深深的遗憾。留下的,是历史的长河中,一个逐梦之人不朽的身影。

在史书冰冷的字里行间,我读不懂诸葛亮的心路历程。但我想,在逐梦的路上,他走的问心无愧:做股肱之臣,他尽心竭力,不辞辛劳;出将入相,他一面连年出兵,一面治国安民。为了一个理想,他倾尽半生,付出全部,即使最终未能实现,可他作为一个逐梦者的坚毅,却激励了后世无数逐梦者,无数志士仁人。

他把梦想当做理想,把理想当做信仰,为之燃尽了生之热忱!

诸葛亮,一个逐梦的人,他正是照亮我内心的那束光芒。

【篇四:预约精彩】

清香的泥土下面,是一颗种子,它积蓄了充足的养分,于是破土而出,成了一道风景;平静的地平线上,是一轮红日,它孕育了四万秒的光芒,于是喷薄而出,成就一段精彩。

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只有积得充分,才能发得精彩。因此古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智绝诸葛亮,算准天气,更算准人心,于是成功地预约了东风,成为一段佳话;今有09复出的刘翔,放下心理包袱,重新获得自我的解放,不断练习,不断突破,最终以13秒15的成绩在上海赛中夺取冠军预约了完美的结局。

冰心曾说:“每一朵成功的花儿背后,都浸满了奋斗与拼搏的血泪。”敢问有哪个人是一生下来就注定成功,即使再有优势,也必须学会拼搏,精彩是一瞬而已的,抓住了,便是你的,抓不住的,终成泡影。因为精彩就是一种成功的机会,它只属于有准备的人。

如果你急着获得精彩,而忘记了你应该准备充分,那么后果会是这样?这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古人早为我们上了一堂课-一位农夫为求其苗速长,就揠其根。第二日,苗尽死。一切事物的发展自有其过程,舍而求果,必会导致灾难性的结局。一时的心急,往往只会适得其反。然而,在今日,依然有人抵挡不住精彩的诱惑,“钓鱼事件”频繁发生,官员勾结,谋求高位。运动员服用兴奋剂,妄图“偷窃”金牌。这一切的一切,无不折射着人们心灵的缺位。因为对于自己的功绩或是努力没有充分的把握,又想与自己的竞争对手展开交锋,于是他们“伪造”精彩。但是这除了以后让自己回忆一下先前空虚的荣耀外,还有什么?你既不能肯定自己,又没有力量向往未来,精彩在你那里只会慢慢变质。

精彩不是不可以预约,只要你准备充分,相信自己,踏踏实实,那么精彩一定会如期上映。到时候,即使过程再艰难,你也就不会在乎了,因为你成就了自己,没有什么比相信自己更有意义的了。

预约精彩,愿你如新生的芽儿,走过风雨,迎来阳光,承载的是沉甸甸的记忆,愿你如新生的太阳,蕴含的是温暖的光亮。

【篇五:我最喜欢的名著人物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他的名字让敌人闻风丧胆,他被人称为“智绝”,他是谁呢?他就是《三国演义》中的蜀相,也是我最喜欢的名著人物——诸葛亮。

他的才智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七擒孟获、三气周公瑾、草船借箭等这些有名的事情,无一不都归功于他,但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空城计。当司马懿带领十五万大军攻打蜀国时,诸葛亮守护的西城中只有2500军士,而这些士兵还在搬运粮草。如果被其他人遇到,早就忐忑不安,如临灭顶之灾。但诸葛亮反倒更加沉着冷静,不慌不忙。因为他知己知彼,他知道司马懿比曹操都狡诈多疑,便利用了司马懿多疑的心理。他大开城门,在每个城门前让二十名军士扮成百姓扫地或做生意,自己则坐在城门上操琴喝茶。司马懿见状,以为城中有埋伏,便不敢进城,在城外逗留几个小时之后,还是领着军队撤退。就这样,诸葛亮不动一兵一卒,一枪一箭,用智谋打败了司马懿的军队。

他不光有勇有谋,还重情重义。在刘备死后,他鞠躬尽瘁,尽心尽力,一直辅佐刘禅,一直到临死前还要去照看军队,为战士们鼓舞士气,他临终时也是告诉自己的儿子要为蜀国效力。年仅53岁便去逝,他的儿子也为国战死,年仅36岁。他们诸葛几代都为蜀国尽忠,这难道不是有情有义吗?

诸葛亮是我心中的指南针,是我最崇拜的人物,他的形象在我心中成为一座丰碑。

【篇六:品三国】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一想起那段英雄辈出,群雄并起的烽火岁月,我便哼唱起这首《曹操》。

从《三国演义》到《三国志》,我也曾在东风台上借东风;也曾与赵子龙提起长枪在长坂坡前七进七出;也曾看着孔明在夜晚昏暗的灯光下写下“臣本布衣……”

品三国,不能不品的人是孟德,世人皆称其为“奸”雄,却不知他也提着一口宝刀冒着死亡的风险欲刺董卓,也曾在官渡之战中身先士卒。他虽阴险狡诈,但这却是在那个时代活下去,并一步步壮大的根本。他也是喊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与世界为敌的第一人。

世人皆称其为一代之奸雄,但我更认为他是一位伟大的谋略者,一位伟大的君王,尽管到他去世也没有称王。

与孟德相比,便不能不品一下关云长了。除了他的义,我更看到了他的勇,过五关斩六将,哪怕前方是深渊,他亦无所畏惧。温酒斩华雄,对方的刀下正沾着十八路诸侯军中两位大将的鲜血,他一个小小的马弓手,在无人敢迎战的时刻挺身而出,将其斩于马下。

再好的马也会失前蹄,守卫荆州之时,关云长太过于自大,英雄末路败走麦城。“义绝”关云长自此画上了句号。

三国三绝怎么能少得了“智绝”诸葛亮呢?他在整个三国历书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同一位出色的导演,策划了一场又一场的经典战役:孙刘联军帐前,他站在阵前借东风;面对着滚滚而来如同黑云一般的魏军,他坐在城楼之上含笑弹琴;面对着中原,他转战深山七擒孟获。刘备托孤,他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一段传世佳话。只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如果他再多活十年呢?只可惜历史没有那么多如果。

小学尚不懂其中,直到初中我才窥到其中一二,以前读的是“温酒斩华雄”的痛快淋漓,现在却对“挥泪斩马谡”陷入了沉思。

时光荏苒,在不经意间再次翻开《三国演义》,我的脑海中又会浮现出场景:曹操对陈宫郑重地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三英与吕布大战三百回合未分胜负;孔明挥笔写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篇七:读《三国演义》有感】

“滚滚长江东似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对三国英雄的赞美!是啊,三国时期是一个军阀混战的年代,但也是一个英才辈出的时代。一代枭雄曹操、深谋远虑的诸葛亮、情深义重的关羽……一个个叱咤风云、个性鲜明的人物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之中。

寒假期间,我认真读完了罗贯中的名著《三国演义》。它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的激烈斗争。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造反、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其中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和诸葛亮。

曹操一直是世人眼中的“奸雄”,大家普遍认为曹操喜怒无常、阴险狡诈。但我却认为曹操是一个难得的大英雄,他不仅有勇有谋,能打胜仗;而且才华横溢,写出了许多名留青史的壮美诗词。虽然他曾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因此杀害了吕伯奢一家人,但他当时也是在逃亡的路上,因害怕被追杀而错杀好人,并且事后也是愧疚难当。但我们不能因为他犯过错就全盘否定了他的功绩,他的聪明干练、知人善用和雄才大略,尤其是在官渡之战中,他以3万人马战胜了袁绍的十万雄狮,充分展示了曹操运筹帷幄的统帅才华,在历史上留下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这些都证明曹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除了曹操,诸葛亮也让我钦佩不已。他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智绝”,足见他的深谋远虑、足智多谋。他火烧赤壁、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就连病逝五丈原还巧妙利用“借尸还魂”计骗走了魏国大军,可以说为蜀国的建立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英雄!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我不仅喜欢书中的历史人物,也喜欢书中对战争的描写……《三国演义》是一部百读不厌的经典名著,我对它情有独钟。

【篇八: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一场伟大的起义。它,昭示着封建统治的崩倒;昭示着冉冉东升的人民希望之光;生在新中国的我们,应当秉承着革命先驱不朽的精神,带领中国再次走上繁荣昌盛的道路。

“世人未为我敢为,天下未发我首发”。这便是辛亥革命所体现的勇武精神;敢为天下人之先的创新精神;抛头颅、洒热血只为光明重现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凌辱,革命先驱展现出了中国人应有的气节,顶着黑暗,寻求光明,带着迷茫的人们探求自由、民主的道路,推翻腐败的清王朝。何其英勇、何其睿智、何其无畏。勇绝、智绝、壮绝哉!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朝的灭亡,就是清王朝发展的必然。辛亥革命是迷途中的路村,亦是打破黑暗的光束;革命志士纷纷循着路标,走在革命道路的前沿;迷茫的热血青年正在革命的路口徘徊,那丝光束,点燃了他们内心的希望。辛亥革命将封建帝国推向覆灭的边缘,人民拍手称快,各地纷纷高兴义旗。中华人民即将从被欺压的耻辱中走出来。此举可谓一呼百应,首义先驱奋臂一呼,带领热血的民众纷纷投身到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的辛亥革命中。风雨如晦的旧中国,被此义举所惊醒,渐入民主时代。

程正瀛的第一枪,带动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带动了各地的响应;此为历史发展之必然。岁月如歌、沧桑巨变,武昌城头的枪声渐渐远去,起义硝烟稍稍散去。历史的年轮,一圈圈泛起。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无数首义列士,以他们的鲜血熔铸成不朽的精神,他们的精神永在。

我们应当永远铭记这场伟大的起义,那些大勇的烈士和那些鲜为人知的革命者,我们更应该带领新中国走向未来的光明新纪元。

【篇九:是非成败转头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

清朝人毛宗岗将《三国演义》中刻画出三个典型人物,称为“三绝”,即“义绝”关羽、“智绝”诸葛亮、“奸绝”曹操。对于其中,称关羽为“义绝”,“智绝”诸葛亮,我觉得倒是很恰当的。至于将曹操评价为“奸绝”,我就要举双手反对了。

“虽然曹操有“挟天子之令诸侯”梦中杀人”这样奸诈的一面,但是他爱惜人才,临死时还细心安排身边人的生计,可见他也有充满爱心的一面;而且曹操很会用兵打仗。这样一个人物,仅用“奸绝”去评价他,太不公平了。

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罗贯中评判不了,诸多影视剧也评判不了,唯一能评判的,就是历史。可是他终究要离开,带着自己的遗憾,带着后人的惋惜离开,至于他的生平,便留给后人青梅煮酒。作为平凡的后生,我也只能在他的作品中寻觅。

我读到了他征讨乌桓统一天下的决心,那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感叹;我读到了他沉吟一生甘为之鼓瑟吹笙的心愿,那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爱才之情;我更体会到了在南征北战的辛劳中依然热情不减的自信,那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抱负。

或许这多层次的性格才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世人皆说其奸诈多疑,但是,在这乱世之中,想要在群雄中立足就必须心狠手辣,就必须不顾儿女情长。或许如果没有他那份多疑和奸诈,就不会有史书中的一代枭雄曹操,更不会有三国鼎立时的曹魏政权,就可能只留给后世一个其名不详的洛阳北部尉。

作为后人,我想我们应该感谢曹操。毕竟他影响激励了一世又一世的人;毕竟他也名留青史,为史书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三国志》多了些独特的意蕴;毕竟他带领的曹氏家族在三国时期具有无法比拟的威慑力;毕竟他是史上能把挟天子以令诸侯做到如此令人叹服之人;毕竟他曾吟诵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令人激动的诗句。

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我们不是要杀人,我们是在寻找最高效的不杀人之法。”世人皆知,后人皆知,一己私欲并不能支撑一个人走多远。而曹孟德戎马一生,心中的志向,我想并不只是天下的归属与姓氏,在他心中,更多的应该是千万百姓之福,是天下太平的愿望。他的霸气,他的威严,以及为他的武将谋臣能够对其誓死效忠,我想也不是因为他鞭挞天下手下无情带给人的恐惧,而是因为他的理想与愿望是民心所向。他是奸雄,是枭雄,更是英雄。毕竟,杀人安人,杀之可也。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所有的东西都是两面的,曹操有过人的优点,但也有不可否认的缺点。他既有雄才大略,志在统一的杰出政治家的一面,又有极端利己的封建统治者的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曹操的确是沧海横流中涌现的英雄,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篇十:站在半高处看世界】

山脚下的景色固然秀美,却终归是小家碧玉;山腰处的视野纵然祥略得当,却逃不过目光的短浅,惟有登上山顶,才能将世界尽收眼底,统筹帷幄,没有遗漏。

庄子一生都超脱淡然,“不汲汲于富贵,不凄凄于贫贱”是他人格的写照。曾与他人辩于桥上,用相同的理论辩驳他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质疑,换作他人,怕只气急地拂袖而去。也曾梦见化为蝴蝶飞舞于世间,却深刻思索着究竟是自己梦为蝶还是蝶梦为自己,思虑之深刻可见一斑。

正是思维攀上山顶才能一览世界,感世界之变幻无穷,感人生之喜乐无常。思维跳出山腰,乘风登上山顶的庄子才称之庄子。

观李白浪漫飘逸的诗歌,雄奇壮伟,浪漫多情。从小便才情崭露,至及第,登上那金碧辉煌的殿堂,却因才华出众遭人妒忌、无意摩擦惹怒妃子、直言进谏激怒皇上。这是挥毫泼墨的天堂吗?不,这只是束缚李白的山腰。李白选择离开,浪迹山水之间登上自由的山顶、登上豁达的山顶。书写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魄,是雄壮,是王者。

成就李白的并非金樽、玉箸,那只是捆绑他步伐的山腰。是在自由的山顶,李白才挥毫泼墨,留传奇于人世间。

雄据峰顶,以王者之姿态才能带领世界随他一起奔跑。诸葛孔明手中的羽毛扇轻轻一摇,千军阵退却。好一个空城计!面临大兵压境的局面仍旧临危不乱,只在空城上抚着马尾琴,远处林中寥寥的兵马却造出惊天的气势。孔明未被这危急的局面困在山腰,而是登上山顶,孤掷一局,用王者风范镇压危机。

登上山顶眺望,无遗漏,更能把握大局。诸葛孔明用他的智绝向世人诠释这一义理。

登上豁达的山顶,悟东坡“也无风雨也无情”,登上自由的山顶,感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登上思辨的山顶,体味庄子飘逸思绪。

登上山顶看世界,这世界尽在你眼中。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