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愿为人——关于“人工智能”】
哭喊。喧闹。挣扎。
这是它负责巡查这个地区的第六天了。还有一天,这座城市将被隔离,永远不见天日。
它只是一个普通的机器人,代号A-057、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让这座城人心惶惶,而在病毒蔓延之际,没有人愿意冒着被感染的危险,进入这里来鉴别人们的健康情况。于是大批量的机器人被输送到这里,履行着把关的任务。城内的人如果被检测出身上携带有病毒,则被打上“留守”的标签;而如果检测结果显示为健康,则有机会获得一张出城证明,开始新的生活,也即拥有了生还的希望。在重大疫情爆发时,人们只能以这样苍白冷酷的方式甄选继承人类文明的种子。在这几天中,A-057冷眼看着人们使出浑身解数,用尽各种方式不择手段,只为获取一张薄如蝉翼的出城证明。
“冰冰!”不远处突然传来一声呼唤。它转过身去,果不其然看到一张熟悉脸孔。这是一个小女孩。在几天前刚认识机器人时,她便执意认为它是个好人,吵着要和它交朋友。好人?它有些好笑地想。它连人都不是,谈何好人?但女孩的热情却使它难以招架。
“冰冰!我来看你啦!”它看着眼前的身影,不知该回答什么。就在昨天,她的父母被它亲自检测出感染上病毒,她的家庭,就这样被强制分离,严格算来,它算是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这些天它看过太多的人在这种时刻痛哭流涕,或是哀求它,或是咒骂它。而她居然还愿意来找自己?至此,它不禁问出了口:“我让你再也看不到你父母了,你不讨厌我?”在它的人为输入的数据库里,唯独没有小女孩现在的这种反应表现。它不解。
“不讨厌呀!”女孩睁着大大的眼睛,“妈妈说冰冰这是在保护我,不让我也生病,这样囡囡就可以一直一直看到阳光和漂亮的花。”女孩眨着眼睛努力回想了一会儿,接着说:“妈妈还说,要让囡囡一直快乐开心做个好人,不要讨厌任何人。而且冰冰就是好人呀!”
它听到“好人”这个词,晃了晃神。
“冰冰会陪我的,是吗?”
它冰冷机械的金属合成音仿佛染上一丝名为温柔的人类情感:“是的。”它已经决定了,每个机器人只能发十张出城证明,它将把仅剩的最后一张给这个小女孩。
它护送着女孩,穿过慌乱的人群,来到出城的关卡,递上出城证明。
“这个女孩?”接过证明的执行官勃然大怒,“设定的程序里面不是让你把证明发放给有价值有贡献的人吗!每一张出城证明都价值千金,你居然不顾这么多会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却把弥足珍贵的机会浪费给这个女孩?”
“这个女孩经鉴定,是健康的人类,可以达到出城标准。”眼看着限定的七天快到了,它只想着快点走完例行的申请审核程序,把女孩平安送出城。并且,它心想,按照规定,发放完十张证明的机器人就算圆满完成任务,也可以出城了。它也要一起出去,履行之前的承诺,陪着女孩,陪着她,看她长大。
“不行。”执行官还是断然拒绝。机器人奇怪地看着他。他不也是人类吗?为什么对同类如此冷漠,缺乏感情?它又执着地重复了一遍之前的申请。但执行官只是瞟了它一眼,转头吩咐副手:“再去找个人把证明发了。这个女孩不能出去。外面哪里有充足的物资来养小孩?”
“是,长官。那这个机器人……”
“也不用出去了。它既然会违抗人类的命令,说明是个残次品。”
它越发奇怪。机器人遵从人类指令是因为它们坚信人的决定更加正确。但现在看来,却不尽然。它转头看向怯生生拽着它的小女孩。“我们出不去了么?”女孩对眼前发生的对话似懂非懂。“我们会出去的。”它坚定的回答。它领着小女孩头也不回地绕到到一处残垣。外面就是大千世界,有红花,有绿草,有会唱歌的小鸟,还有女孩最喜欢的温暖的阳光。它卸下自己的机械臂,用体内的能源接通。“轰”地一声,墙上坍出一个洞。它拉过女孩,将她塞过去,然后用自己摇摇欲坠的身体,堵住了那个洞,防止病毒蔓延出城外。它想起第一天,那个女孩向它跑过来,抱住它,然后惊呼一声:“你的身上好冷!”她说,就像她新学的一个词——冰块。“那就叫你冰冰好了。”她咯咯地笑着。那是它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代码“A-057”。它想,它做的决定应当是对的。
“你不出来吗?”爬出围墙的女孩回身问道。
“我不能出来了。”它有些遗憾,“很抱歉我无法履行一直陪着你的承诺。去找阳光和花吧,它们会给你带来温暖,记住你母亲的话,要开心快乐做个好人,不要讨厌任何人。”也希望你能记住我。一个不合格的机器人。
它看着墙外升起的朝阳,也看着女孩一步三回头的背影。眼前的画面随着忽明忽暗的能源指示灯一闪一闪,若隐若现。
如果可以,我想做一个人——一个合格的人,一个有权作出决定的人,一个可以领略美景,感受温度的人。而非“冰块”。
做一个能享受真正人类情感的人。
这是一个机器人最后的愿望。
【篇二:虚拟时代,不为物役】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明确指出:以物相辅,能够大大提升成功的几率。但,正如苹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库克所言,在这个时代,最可怕的不是计算机像人一样思考,而是人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人工智能固然功不可没,但,人类不能为物所役。
在这个时代,科技快速地发展着。我们可以赞叹于霍金的智能轮椅是多么伟大精妙,正是先进的科技才使得他的思维得以传播,得以化作文字,成就轰动世界的《时间简史》。在许多对人体有害的工作环境中,计算精密的机械仪器代替了人类,准确高效地完成工作。而绕过科技带来的便捷之景,同时我们看见了多少本该鲜活的青年人被禁锢于虚拟的网络中,不再出门,宅在家中,瘫陷于松软的沙发内,一天的生活内容仅仅是动动手指。近年来多有新闻报道,年轻人因为长期熬夜追剧,打游戏,导致暂时性失明,连颈椎病都有了年轻化之趋势。人人都有手机,电脑……日常生活中,“低头族”随处可见,若一味地沉溺于智能科技带来的精神愉悦中,那份最初的愉悦感,最终可能变成“精神鸦片”,残害自己。因此我们需要的是充分利用智能科技,而不当为其所役。
智能科技的发展还带有更多潜在的影响。常常看见一些年幼的孩子,在那本该对自然万物萌发兴趣,在阳光照耀下尽兴奔跑的年纪,痴迷于手中一方小小的屏幕。我们常常听到一些言论,劝孩子尽早地接触计算机,道是未来将是计算机主宰的时代。可是否曾有人想过,人类是自然滋养而生的生灵,本就来源于广袤天地之间,我们该享受的,包括大自然所赠予的一切。美国有一项研究数据表明,幼年时期依赖计算机越多,接触自然越少,就越易丧失拥有的感官潜能……在人工智能的汹涌浪潮前,我们是时候该思考,在这个虚拟时代,如何重拾生活。
《管子》有云:“君子使物,不为物使。”王安石早已承认,物之相辅必不可少。万众瞩目的人工智能,拥有难以估量的发展前景,我们的生活因此已发生——我也相信,将进一步发生更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最初的宗旨即是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好。于科技的迅猛发展之际,于这智能科技构造的虚拟时代中,人类亦不会停止思索,思索着出发的目的,思索着最完美的结局——虚拟时代,不为物役。
【篇三:中国梦,任重而道远】
中国梦,令人凝重又令人心潮澎湃。凝重是因为实现它的艰难与曲折;心潮澎湃是因为那是我们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梦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大上提出的,但这个理念从中国近代以来,我们中国人一直而为此奋斗着。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是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被喻为“天朝上国”的称谓。但当历史的车轮步入18世纪,中国开始落伍,并在一百余年后彻底落伍。而根本的原因是中国没有追随世界的潮流,去进行新的工业革命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当时间的镜头定格在一张谈判桌上,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中国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中国的“天朝”梦开始被打碎。当时间推移到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一场大火—火烧圆明园,这场火将中国的“天朝梦”烧的支离破碎,中国人开始了“中国梦”的征程。
“中国梦”的征程艰难曲折,内外的反动势力强大。但是,在伟大民族精神支撑下的中国人,不畏艰难困苦,苦苦的追求着“中国梦”。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没有使中国人放弃追求“中国梦”。而使中国人认识到:要实现“中国梦”,就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于是,中国人沿着这条路开始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
现在,我国正处在为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大步前行。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中国梦才有可能实现。就像阿里巴巴集团的首席执行官马云,他的梦想就是建立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他旗下的淘宝商城是中国最大的网上商城。每年创造出巨大的利润和税收,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梦”贡献出了自己的那份不可忽视的力量。
可能我们不会像他一样,但只要我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就是为“中国梦”的实现尽了自己的一份责任。
放眼未来,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坚定不移的实行各项基本国策,如:对外开放、科教兴国等,这些都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国策,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人民铭记历史,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去绘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我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伟大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篇四:给生命留些空隙】
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说过“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业”,而如今的人们每天都忙着工作和学习,根本无暇顾及精神。他们每天都把日程排得满满的,却一点也没感觉到充实、满足和快乐。我们要学会给生命留些空隙,培养我们入世的精神,这样即使做着入世的事业也依然能找到其中的乐趣并乐此不疲。
Facebook是现代全球都比较有名的社交网站,作为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的扎克伯格绝对是忙得不可开交,但是他却依然坚持做计划要求自己每天在忙碌中挤出时间来完成计划任务,从2009年起坚持至今。2010年他的计划是学中文,是为了能与中国妻子的奶奶交谈。2015年的计划是读书,来提升自己。也许有人会说这么忙会不会太累,其实不然。扎克伯格正是因为这些事情的热爱才能每天坚持,乐此不疲,也正是因为这些让他的生活更充实,他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利于他事业的发展。
给生命留些空隙,读一本凝神息气的书,来一场说走就走没有目的地的旅行,都能给我们的生命增添一抹绚丽的色彩,就如在光秃秃的绝壁开出一朵雪莲,在空旷的蓝天架起一座彩虹桥。陶渊明在田野中找到了他的桃花源,即使官场失意,没有功名,但他依然快乐。梭罗抽身于觥筹交错的交际圈,在瓦尔登湖畔种豆垂钓,寻找心中的宁静。一本好书就是一种精神世界,领我们走进文人的内心,将他们的宁静和诗意传递给我们。
给生命留些空隙,让我们还记得父母的恩情。儿女长大了,翅膀就硬了,所以飞走了,去了远方追逐他们的梦想。他们每天都很忙,忙得忘了自己是谁,忘了自己来自何方。我们是时候该回归源头了,回到父母身边,多陪陪父母,哪怕只是一点点时间也好。三毛曾感叹:孩子真情流露的时候,好似总是背着父母,父母向我们显明最深的爱的时候,也好似恰巧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影。我们中国人总是太腼腆,不会表达感情,父母正一天天老去,爱需要及时表达。
生命是短暂的,但在这短暂的生命中我们有太多的事需要去感悟,有太多的人值得我们去珍惜,我们要为生命留些空隙。给生命留些空隙,不忘初心。
【篇五:让孩子“理性”听话】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在微博中写到:“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听话的孩子,我要他们成为讲理的孩子。听话的孩子可能只是盲从,而不见得懂道理,这种盲从的人如何进入社会?”我赞同这一观点。诚然,让孩子盲从听话,不如让孩子理性“听话”。
中国人总是喜欢把“乖”“听话”等词当作一个孩子应具有的表象优点。但是,“听话”听的是什么样的话,势必影响孩子思想行为的发展与培养,一些邪恶歪曲的话必将贻害孩子终身,而一些正确理性的话语也必将使孩子受益终身。因此,我们应该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思想的听众,而不是摇头晃脑的盲从者。
如今的社会,就是一万花筒,迷乱世人的眼睛,各种诱惑如同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陷阱,束缚着人们前进的步伐,更何况初出牛犊的孩子呢?在这种情况下,让孩子理性地听话,比让孩子服从命令式的听话更能让孩子在社会站得住脚。讲理的孩子因为觉得你有理而听话,而不是惧怕你而“听话。”
大多数欧洲国家,对于儿童的教育都是采取“放养”式管理,即让孩子从小培养独立自主,自我面对困难独自培养理性意识的方法。他们拥有独立的自我应变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听从父母的所谓“命令”,因而他们更能够创造性的思考而摆脱他人言语的束缚,成为“理性”的听从者。
如何理性的对待中国孩子的“乖”“听话”,李开复的话很具有代表性。中国儿童应该从旧时的“被动式”教育理念转向具有现代社会意义的“理解、讲理式”教育,这样,让一个孩子从“盲从”到“理从”更体现出教育的本质。
李开复的观点如同风向标,向我们指明了孩子教导的方向,让孩子“理性”听话,给他们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