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读《中国文脉》有感】
读完了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425页,期间的感受很难用我笨拙的文字去表达,刚开始时,读起来有点涩,有点苦,到后来,越读越觉得酣畅淋漓,荡气回肠,温暖熨贴……在品读《中国文脉》的过程中,如倾听一支穿越三千年时空的清雅妙曲,荡气回肠,暖意氤氲,头脑清明。
余秋雨先生像一位画坛巨匠,以充沛的才情,饱蘸深情的笔墨,大气磅礴地勾勒出漫长的中国文脉画卷,流露对中华文学家园的满腔抚爱和关切之情,时而工笔重彩,绘声绘色;时而妙笔生花,汪洋恣意;时而清新点染,灵光流动……
中国文脉的原始材料,是文字,从五千年的蚩尤黄帝时代开始记载历史,于是文学开始它永无止境的行走了。过了大致两千年后,它在平和、安详、寻常、世俗的黄河流域找到了《诗经》,让新生的文脉开始走上旅途。
中国文脉跌跌撞撞吟唱着一首首《诗经》,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隆重上路。一路走到了百花齐放、绚丽多姿、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时代。行吟在江风草泽边,穿着衣饰奇特的屈原如约而至,他孤傲而天真,凄楚而高贵,离群而悯人,塑造了悬崖独吟曲,拉出了诗人的文脉。
到了汉代,忍辱负重、奋笔疾书的司马迁在狱中以从容真切的朴素笔触、错落有致的自然文句造就了《史记》,散文接手了文脉,文脉在此变得人性化、生命化,更描绘出了中国历史的魂魄。
三国时期,丛林边上的文化望族曹家父子仨人从乱世之中强悍地接续文脉,随后紧接着的是风骨飘逸,才德兼备的怪才学子阮籍和嵇康得到了文学的赏顾,嵇康在刑场之前畅弹《广陵散》更是将那种绝伦的声调和情感震撼于世。响彻着自然之音的田园之中,气定神闲、流淌洁净淡远之气的陶渊明用他穷苦的凡人之躯高高举起了文脉。
唐朝则是一场审美的大爆发。因着机缘巧合,北方旷野和南方巷陌间文化灵魂的融合,政治带动着文化疯狂地不可一世。文学自立而冗长,丰富而挑剔。诗即是如此,文亦出采,各种文学都以最强烈的方式展现出来,在唐诗巍峨顶峰潇洒行走的几男子:李白、杜甫、王维等成就了这么一个文化艺术史的杰出时代。
五代十国,南方诗文仍在,南唐李后主李煜为开创“词”的先例,让明月夜风感受到:中国文脉从未停住过。
宋代,政文贴近,文人当政,数个同时足踏在文化巅峰和政治巅峰上瘦骨嶙峋的身影: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苏轼造就了中国文脉的慷慨激昂。
元朝的戏剧随着文脉的涓涓细流显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一举夺冠,依依呀呀地自我展示。
明清两代之期,曹雪芹的《红楼梦》一枝独秀,全方位地探寻了人性美的存在和幻灭,抚慰了中国文脉五百年的荒凉。
中国文脉,还在继续行走着。
读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让人不得不叹服其才大如海,文字绵厚而不沉闷,沉重而不冗繁,新颖而不轻佻,个性而不张扬。洋洋洒洒36万字的巨著,文采斐然,情感浓烈,逻辑严整,新意迭出,让那些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渐渐模糊的形象清朗而感人。阅读过程如同在万水千山中闲步观赏美景静听天籁,空旷清新,赏心悦目,很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怡然意境。
回到开篇,让我们再次温故和回味: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等级,是文脉的生命……文学的等级,与官阶、财富、疗效、传播等因素完全无关,只由一种没有明显标志的东西来定,这个东西叫品位……总之,品位决定等级,等级构成文脉。先生叹道:“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充鹏。”我们应当在这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领域,重启文脉之思,重开文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
【篇二:继承文脉开创未来】
你是否曾感受到,轩辕大帝的血液在你体内滚滚不息?你是否曾发现,中华五千年的古老文脉在你的骨髓深处深深铭刻?手掌轻抚心脏,感受着那强劲的生命气息。一次次跳动,维持着血液的奔流,中华文脉就是通过这永不停息的血液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了下来。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华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沉淀在我们的血液之中。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等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等千古名文,在笔墨纸砚的交织下尽显辉煌。四大发明、四大名著为多少世人所叹服。还有那青铜器械、秦兵马俑、万里长城……数不胜数的文明创造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上留下了一道又一道浓重笔墨。
侧耳倾听,依稀有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满腔豪情在血管中咆哮;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滔天气势也常常回荡在骨骼深处;元太祖成吉思汗“你要战,我便战”无畏精神更是难以忘怀……每一位龙的传人都在为了把文脉传承下去而燃烧自己的热血。
热血不息,传承不止;文脉不绝,民族不灭!
一个民族的延续,靠的是文化的传承。昔日的四大文明古国文化中,唯有中国的文明得以较为完整得留存下来,就是靠着一代代炎黄子孙的努力。正因如此,每一位中国人应都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我们青少年亦是如此。即便现在我们年纪尚小,但终有一天,祖国的未来将会交与我们。而为了那一天,此刻的我们也要早做准备,准备着扛起中国未来的天空。不要笑我们狂,以为我们不过是十五六岁的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少年,其实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无愧于“青春”二字!也正因为我们青春,才有无限的力量去把那中华文脉传承!
黑发,黑瞳,黄皮肤。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有龙的智慧,我们有潜藏着的龙的力量,我们全身上下都充斥着龙的血液。我们要领悟那融入血液中的精神,并将它发扬光大,相信在不远将来的某一天,中华文明将傲立于世界顶峰,中华文脉将在未来生生不息!
国旗在迎风舞动,那一抹鲜艳染红了双眸,点燃了热血。我们肩负着祖国的未来,我们誓要将中华文脉传承下去。
继承文脉,开创未来,让神州大陆生气蓬勃;
中华热血,永燃不息,看吾等少年傲视苍天!
【篇三:偷偷看书】
“赶紧睡觉啊,已经很迟了,不许再看书了!”妈妈皱着眉头,跟我下了死命令。
我捧着书,快步地跑向自己的房间。哼!这个坏妈妈,为什么不让我看书!我要!看!书!呀!我躺在床上,继续捧起书看了起来。突然,门“吱呀”一声开了,吓得我赶紧把书塞到被子底下,装着很淡定的样子看着妈妈。呼,妈妈关了我房间的灯,看了我一眼,走了。我松了一口气。
过了一会儿,我又轻轻地开起台灯,凝神望着这本沉甸甸的《中国文脉》,不由自主地把手伸到书前,心中却升起一丝犹豫:要不要继续看书呢?一看,自然会入迷,明天早上可能就起不来了!不看,又不甘心,躺在床上可能也会兴奋得睡不着觉。咳,不管这么多了,我就要看!
于是,我拿起书,坐起身子,把台灯往自己这边移了移,“光明正大”地看了起来。哇,我又一次沉浸到书的海洋中:中国文脉,十万进士,唐诗几男子,大地小人……我贪婪地吮吸着这些知识,用心品味着余秋雨先生的文字。
“咚,咚咚!”一阵熟悉的脚步声朝着我“袭”来,我不禁打了一个激灵,关灯,放书,躺下,一气呵成。这时,门被推开了,一道微弱的光漏进了房间。呜呜,妈妈又来查房了,我闭上眼睛一动不动,连大气都不敢出。
不一会儿,门又被关上了。我又偷偷打开了台灯,又拿起书看了起来。这时,窗外的树枝映着月色摇曳着,我在这样的夜色里品味着诗意和美好,怎么停得下来呢?一页,二页,三页,五页……终于,睡意像潮水般扑来,我的眼皮越来越沉,越来越沉,“呼——呼——”我睡着了!
果不其然,第二天一早,妈妈揪着我的耳朵才把我从被窝中拽出来,紧接着又是意料之中的一顿臭骂。嘻嘻,揪耳朵和臭骂都不能阻挡不了我看书的决定和意志。今晚,继续看起哦!
【篇四:身边的小美好】
漏沙缓缓流,馨香袅袅燃,清茶热到凉,指针嘀哒行。青春渐行渐远,梦想遥不可及,我们在拼搏的路上,有过艰难,有过困苦,可更多的还是身边的小美好。
夜深了,人静了,外面的片片雪花轻舞飞扬,几朵云把月亮挡得朦朦胧胧,可总是有那么一盏灯亮着,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而火炉里煮的是如雪似的豆腐块,全家人看着冬季夜空,虽没有夏夜的繁星点点,但有朦朦胧胧月和稀稀疏疏星的交相辉映,看着月亮变化无常的扑朔迷离,豆腐熟时,一双双筷子都往别人的碗里夹几块豆腐,而自己也会吃到香喷喷、热腾腾的豆腐块,雪花飘落进来,雪与雪的交相呼应,一家人情意暖暖,其乐融融。如果全国乃至全球都能像家人一样对你,那实现小康社会还难吗?爱就在我们身边,围炉煮雪,多么美好。
月光笼罩大地,万家灯火已熄,雪虽然停了,但那盏灯依然亮着,已经接近凌晨,月光与灯光交相辉映,将我笼罩,轻轻的脚步缓缓走来,是妈妈,还记得她那慈祥的笑在橙色灯光下的她是多么的温柔,一盏清茶在我的桌上,又传来一阵甜谧的声音:“快睡吧!”家人中还是母爱最伟大了,它如水似温柔,无边无际,给她洗洗脚,捶捶背就说是尽孝,这远远不够。
第二天清晨,我跑去小公园。
从大漠孤烟塞北到金戈铁马阳关,从杏花春雨江南到我中华,水墨江南多好的风光,年迈老人交给那些中年人,青年人,孩子们毛笔字,我们站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年的中华文脉,我们是新的希望,多一丝文脉就多一丝希望,多好。
这些如珍珠一般散落在生活的小美好,会被光阴的丝线一点点穿在岁月中不被打磨,越来越光芒四射。
每一首诗,都是初相遇。
每一念起,都是满亭芳。
那些陌生人会热情地帮助你,那些家人也会在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为你付出。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为你好,而你又为世界做了什么。家人,妈妈都好似老贝尔曼先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身边的小美好,有你真好。
【篇五:读《中国文脉》有感】
前记
谈到文化,这势必是一个极为博大深远的话题。古往今来,文化洪流奔涌不息,其之大,浩浩荡荡,其之深,难寻其底,其之绚丽多姿,琳琅满目。
文化,之所以称为文化,就是因为它的那般与众不同,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任何民粹主义的自由海选,即便再有人数、再有资金,也与优秀文学基本无关。这不是文学的悲哀,而是文学的高贵。”
中国文脉的原始材料,是文字,它早在黄帝一代便开始作为记录的工具,于是,文字经过不断发展,在那平静安详的黄河流域一带,孕育出了《诗经》。余秋雨先生这样评价诗经:“《诗经》使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这种香气和声音,将散布久远,至今还闻到、听到。”于是,中国的文化,便从此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走向了极为博大精深的汉朝。
领略汉朝
在汉朝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著名文学家:司马迁,司马相如,孔融,班昭,班固,东方朔。在这些人物中,令我最钦佩的人就是司马迁:他在年轻时是一个旅行家,游览过祖国的大好河山,但是,在他三十七岁时,他因为帮着战败投降的李陵说了几句好话,就惹怒了皇上,被残酷的处以死刑,但是,他为了自己未编写完成的史记,最后决定用腐刑代替。我一直十分惊讶于他用超长的勇气竟然活了下来,因为当时在那个弥漫着开疆拓土之势、征战杀伐之气的时代,人们对死亡看得比较随便。司马迁过去侍从汉武帝出巡时,常常看到当时的大官由于没有做好迎驾的准备而自杀,就像懊丧地打一下自己的头一样简单,周围的官员也不以为意,例如当时河东太守和陇西太守都是这样死的。他大可以直接死去,撒手人亡,但是他并没这样做,因为他有自己的理想。
从文学的角度看《史记》,其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它开辟出了一个新的写作思路——散文。就这样,时间一晃而过,到了三国鼎盛时期:
乱出豪杰
文化上的三国对垒,让人哑口无言的,是曹操的一大堆儿子中有两个非常出色。父子三人拢在一起,占去了当时华夏的一大半文化。真可谓“天下三分月色,两分尽在曹家”。曹操的诗,干净朴实,简约精悍,曹植的诗,凄凄凉凉,纯美高雅,曹丕的诗,绮丽工练,抒情深婉。三个人中,每一件精品都是能使世人啧啧称奇的: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但是,话说回来,其实诸葛亮也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他写的《出师表》在中国,只要有点文化的人就知道,南宋诗人陆游曾经这样评价出师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只是,诸葛亮的文章,是当做一份军事文件来写的,只凭这一点,他就比那心胸开阔,壮志激昂的曹操略显逊色。因为曹操,他是真的把诗当做诗来写的。
自三国以后,便是唐朝——一场审美的大爆发。
审美之势
唐代文学自立而冗,丰富而挑剔,就像一场文学审美大爆发。在这场审美爆发中,接过中国文脉的人是是田园文学家陶渊明。他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他厌倦了官场生活,于是脱颖而出。他感受自然,享受平静,以大自然为魂魄,享受田园生活,最后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
继陶渊明之后,在唐代,一个又一个文学巨匠脱颖而出,这,就是为什么唐代文学如此之兴盛的原因。但是,唐朝的唐诗盛世,其实南北朝功不可没。北魏就像一个文化大熔炉,集各朝文化于一身,使它们融于华夏文明之中。
北魏王朝,不仅在唐诗上有着光荣的成就,还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国家文明中,以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为最,今年寒假我还特意的跑去做实地考察,当我看到了那壮观雄伟,高高耸立在那石壁之上的石窟时,我不禁发出一声感叹,眼前似乎浮现出大批劳工热汗朝天的修建石窟时的场景。
乱藏蕴麻
时光变迁至了宋代,尽管宋代已经失去了唐代的辉煌,但是毕竟宋太祖赵匡胤提出了文人当政的政治思想,所以中国文脉还依然闪耀着明亮的光芒。使宋代文学还是与往日比起来更别具一格。
宋词的出现,使中国的文脉为之一振,使无数的爱国诗人因为愤愤不平,而留下了自己的笔墨: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当我在电脑上打出这些熟悉的诗词时,我不禁再次被它们的惊天气魄所打动。宋代,就是一个爱国志气的高涨的时代。就是他们的气概促成了拥有豪迈之气的宋词,并使其达到巅峰。这,或许是连文学水平达到鼎盛的唐代也自愧不如的。
文化延续
元代,一个寿命只有鲐背之年的朝代,创造了中国抹不去的耻辱——他是中国第一个受到外族入侵的朝代。所以,很多人会觉得,汉族文化与文脉很难在这个朝代中继续延续下去。但是,令汉人没想到的是:元朝皇帝阔窝台与耶律楚才并没有将中原地区整改为牧地,反而十分推崇汉文化。中书令耶律楚才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湛然居士文集》便出自他手。
耶律楚材主张汉化,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身为中书令的他,做了一系列改革大事:他选择了自己的主要帮手——清楚汉族典章制度的丞相,主张不杀人,不屠城的信念,促成了财政,军权,法权互不干扰的局面,并且及时控制住了高利贷,采用了户籍制度,于是元朝日渐强大起来。
耶律楚材一生清贫,余先生这样写道:“他死后,政敌对他的家庭财产进行了查抄。结果发现,“惟琴阮十余,及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财产。真是太廉洁了。”不仅如此,他还放弃了自己的民族身份,在他追求的“王化归一统”、“四海皆弟兄”的世界里,从来没有复兴契丹之梦。尽管他的契丹曾经建立过那么壮阔和强大的辽国,留下了那么丰富而动人的故事。
明清萧条
读过历史书的人应该知道,明清两朝闭关自守,废除宰相制,设立锦衣卫监视重臣,大兴文字狱,使文人墨客丧失考科举的意义,隐居山林。不仅如此,朝廷还闭关自守,拒绝与外国的贸易往来,从而断绝了中国文学的创新。所以,朝廷得不到新鲜的血液,文武百官中,大部分只是一些阿谀奉承的官员。再加上皇帝的享乐并且听不进铮丞的劝告,最后中国文脉在这样的推动下走起了下坡路。
所以,明清两朝中,真正有价值的文学家也只有了曹雪芹与王阳明。
王阳明,创建了“知行合一”的“心学”,他留下来的四句话即是“心学”的精髓: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曹雪芹,在中国,几乎是人人皆知。她写下的《红楼梦》被后人极力赞扬。“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四句话成了这本书潇洒的写照。我一直不知道,余先生是非常热爱《红楼梦》这部书的。他在《中国文脉》中这样说道:
“小说,习惯说“四大名著”,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我们中国人喜欢集体打包,其实这四部小说完全没有理由以相同的等级放在一起。
真正的杰作只有一部:《红楼梦》。其他三部,完全不能望其项背。”
我觉得这段话说的的确有道理,《三国演义》气势恢宏,故事密集,是一本从史学角度上来看十分重要的书,只是它按照陈旧的正统观念来划分人物正邪,有脸谱化倾向;《水浒传》好得多,有正义,有性格,但是,小说情节到了好汉们被逼上梁山后,情节就无法继续,这一点在我看来十分可惜;《西游记》,在整体文学品质高于上两部,可惜重复过多、套路过深,光凭这两点,就影响了整本书的精神力度。
所以,我想说,《红楼梦》通过了一个家族兴衰的轮回,让人充分体验到了人性美的存在状态和幻灭过程,有一种时有时无的虚幻之感。
但是,毕竟在这茫茫540年中,只有曹雪芹屹立在中国文学圣坛上不倒,但是光靠那一只萤火虫是无法照亮整片中华大地的,所以,复兴衰落的中国文脉,是我们华夏子弟应该做的头等大事。
走进现代
为什么中国的文脉不能复兴?这是我读完书后,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但是,我现在总算是想出答案来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的生活太安逸,没有一丝波澜,激发不起“文人墨客”创作的激情。回首古代,多少的好诗好词都是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时代,或者是作者的政治抱负未能如愿的时候?屈原,自己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于是写下了《怀沙》赋后便投河自杀;司马迁受到了奇耻大辱后写下了《史记》,从此悄然无踪;苏轼一生被贬多次,但是他对生活抱满希望,写下了一首又一首千古名句……
所有的证据都悄然的告诉了我们,要想写出好的文章,必须要有激情,要多多出去活动,开开眼界,不能“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闭门造车,就像在学校里天天做着同样题型的卷子一样,是始终是没有效果的。
文章至此,我就引用一下余先生的话吧:
“对中国来说,中国文脉是一种千年的需要,又是一种千年的无奈。抓住它,满手芒刺;丢弃它,步履艰难。所以,我们应当在这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领域,重启文脉之思,重开文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