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相关作文

【篇一:青花瓷】

素胚勾勒出青花

珍珠白沁就烟雨,孔雀蓝映著月光。这也许是用来描绘历经千年砥砺的青花瓷的吧:珍珠般的素胚宛然勾勒着如烟雨般的天青色。一行淡雅清净的汉隶衬在底部,氤氲柔美。青瓷容颜依旧,似乎她身上每一丝班驳每一屡细纹隔着重重历史的伤痕诉说着不变的美丽。

装载着厚重的历史沧桑的青瓷,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艺术品,我仿佛能在瓶身上看到繁荣盛唐的贞观之治,看到宋朝的千古风流人物,看到明太祖气吞万里,看到清王朝的康乾盛世……小小青瓷将这一缕沧桑,一抹文化蕴于一身,这不能不让我赞叹与感动。

芭蕉帘外雨声急,匆匆而过是时间。在历史的长河里,惟有忍受千年的孤独,饱受世间的颠簸,备受风雨的洗礼,却依旧坚持最独特最悠久的美丽……这般坚韧才能使她在历史中沉淀,才能向世人绽放自己,才能如歌中所唱“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可以这样说,持之不光对一个人的品格测检,而且是对一个人意志的考验。这让我想到了感动中国的陈玉蓉。这位暴走母亲,为消除脂肪肝,为移肝救儿,坚持了7个月的快走与节食。当她走破了脚上的鞋,走起了脚上的茧,当她的儿子重获生命的眷恋,当她站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不禁让人感动得哽咽无语。上苍用疾病考验亲情,而她却用她的坚持赋予了孩子二次生命。为了孩子,母亲能奉献多少?这个答案感人肺腑。在一份执着的亲情面前,一切伪作浮饰的东西都将原形毕露,经过它筛选的应该是物华人杰。我,为此感动。

天青色等烟雨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这样的美,让人触动,这样的景,让人神往,这样的痴心的等待,让人感动得潸然泪下。

听说青花瓷中最难釉色便是天青色,只有在雨过天晴后,才能烧制出如同天色般一尘如洗的青瓷。这般的天时,何等难得,惟有等待,等待一场未知的雨,等待云雨过后天边渐渐晕开来的天青色。一日烧一瓷,千日烧千瓷,要等待多久才能让真正的天青色缠绵于瓷身?

说到“青”,我不得不想起清新如雨后的李清照。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一个“等”字,似乎缠绕了她的余生,她等她的国家复兴,她等她的家园重建,她等她的丈夫归来,她等着结束一切因国破家亡。颠沛流离而生的凄苦哀怨。“秋”字划上心尖,怎一个愁字了得。她等得梧桐叶落,等得黄花堆积,等得青丝如雪,却等成一朵绝代惊艳的墨梅花。这样的等待是多么令人感动啊,就像是传世的青花瓷那样的珍贵那样的罕见,所以,就注定不平凡,也注定了这番等待的非凡的意义。我,为此感动

月色被打捞起,云开了结局

云开清风风留意,月色缱绻淡淡梦。依稀缥缈中却清晰可见月影,白衣素袂,裙带纷飞。那种飘逸的美丽,打捞着静水流香,真是相看两不厌,无语也缠绵。那种清纯的袅娜,沾着釉彩润出如白玉般的光泽,何能不动人心弦?

一遍遍重温《青花瓷》,我仍是感动。青兰如水是瓷的颜色,由熊熊炉火煅烧后,满溢着坚韧与等待,永不褪色。

【篇二:遇见青瓷】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龙泉青瓷小镇,遇见传说中的千年青瓷,欢喜不已。

走进青瓷大厅,扑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青瓷花瓶,或大或小,或高或矮,色泽或浓或淡,静默典雅,古朴凝香。有的脖子细长宛如天鹅吟咏;有的腰细体丰如亭亭少女;有的身披瓜皮纹路朴素清丽;有的瓷瓶纹路好似大地开裂一般交错着让人浮想连翩。

我们随着工作人员来到了一个制作青瓷的大堂。大堂里有无数个做青瓷的古老转盘,它们就像是一个圆盘,你脚踩一下底下的脚踏板,那个圆盘就会转动起来。我迫不及待地走到了一个转盘面前,准备开始做青瓷。

一个老师傅走了过来,递给我了一团湿湿的泥巴,教我先把泥巴捏成了一个长方形,开始给我示范如何做青瓷坯子。他娴熟地用双手护住那团泥巴,灵活地将泥巴捏成一个碗形,然后用大拇指将中间轻轻地按住,转盘飞快地转着,里面那个凹进去的小洞立刻变大了,很快一个碗形的青瓷坯就做成了。

我模仿着师傅,用双手护住那团泥巴,小心地把它捏成了一个碗形,虽然有点像碗的形状了,可是里面却厚薄不一,有的地方厚度有两三厘米厚,有的地方好像风一吹过来就要塌了。我懊恼地将这团泥巴重新捏回了长方形,然后深吸了一口气,将手弯成一个圆形,接着双手小心地护住泥巴,转盘飞快地转动,泥巴在我的手上飞快地成形。我用大拇指轻轻按住中间,尽管我是那么的小心翼翼,可是我按的力气还是太大了,转眼间这团泥巴变成了一摊饼。

我负气地将这团泥巴又一次重新捏回了长方形。我深吸一口气脚轻轻地踩着踏板,转盘慢慢地转着,我用双手护住那团泥巴,泥巴慢慢成形。我用大拇指轻轻地按住泥巴中间,没过多久,碗中间就出现了一个大洞,我用双手轻轻地按住碗壁,碗壁的厚度慢慢变得均匀,这团泥巴终于被我捏成了一个青瓷碗的坯子。

虽然在做青瓷碗的过程中,我一次次失败,但是有了这些失败,才让我更深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不是吗?

【篇三:博物馆游记作文】

今天,妈妈带我去南宋官窑博物馆观看陶瓷展。我兴奋极了!来到大门跟前,我看见“南宋官窑博物馆”几个大字刚劲有力,闪闪发光,一旁是一道自动栅栏门。走到大门前,只见大门两边的柱子上写着“古色生香中华陶艺多神品,名山发覆南宋人文一大观”这一副对联。进了展厅大门,只见一块大石头上刻着“青瓷故乡”四个字。

博物馆展出的都是从地下出土的八百多年前南宋的青瓷,虽然都不完整,但也可以充分显示出工艺之好和瓷器之美了,我细细体会着它们的美妙。南宋的官窑青瓷在造型上推崇古朴典雅,廓线或柔和流畅,或转折明快,结构规整,比例和谐。青瓷的极高境界就是类冰似玉,温润含蓄,柔和晶润,闪耀着玉的光辉。无论是碗还是炉,无论是戟尊还是盏托,一件件作品都是艺术的瑰宝,在八百年前,南宋的'瓷器制造者们没有今天的现代化工具,单凭着双手和简单的工具,就做出了如此精美的艺术品,我肃然起敬了!

通过今天参观南宋官窑博物馆,我了解了中华文明的陶瓷艺术,明白了“china”的真正含义。

【篇四:妈妈泡的茶】

妈妈很喜欢喝茶,尤其对普洱茶情有独钟并有很深研究。

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在极不情愿下被妈妈叫到客厅,桌上已摆好了妈妈的茶具,端庄、静雅,排列整齐,颇有美感。俗话说“茶有茶道,器亦当有其道,水是茶之母,器是茶之父”,好的茶需配好的茶具。茶具中最基础的便是木盘,木盘用檀香做的,厚实坚固,有密密麻麻的年轮和树纹,盘上有6个白瓷杯,杯子洁白中透着晶莹,一只透明玻璃大杯上面放着漏斗,妈妈说是分茶水的公道杯,旁边的紫砂壶全身呈棕色,颜色是那样古朴傲然,显得十分光滑。

妈妈开始泡茶了。她用红木制成的木勺舀上茶叶放进茶碗,另一手用开水淋一遍紫砂壶。蒸汽带着茶香袅袅上升,空气如同烟一般变得朦胧,我的心也渐渐沉淀。妈妈在倒水时将紫砂壶上下提侧三次,高度与节奏都恰到好处,茶叶也随着水上下翻动,如同一个个灵活的小精灵,随后,妈妈用大拇指、食指、中指,呈“三龙护鼎”,力道轻缓柔匀地端起青瓷。青瓷托于掌心,几片茶叶舒展,旋转,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

茶,泡好了。茶汤透亮,散发着轻烟,似雾一般飘渺朦胧,淡淡茶香,似涓涓流水涌入鼻间,萦绕心田,我拿起茶杯抿了一口。我按照妈妈的提示,仔细观察,茶汤红浓透亮,像鲜花般娇美,像18岁大姑娘美丽动人。妈妈说这就是18年的普洱茶,她已化茧成蝶,是最漂亮最好喝的时候。我抬着品茗杯,闻着茶香,香气虽不张扬,但沁人心田,那种淡淡的冰糖香成熟稳定,喝一口,有淡淡的苦涩味,但一会儿就变为满嘴甘甜,茶汤喝到口中不用下咽就化了,好神奇啊!与我平时喝的茶确实不一样。这时妈妈说,品字三个口,一看汤色,二嗅香气,三喝茶汤。茶一定是先苦后甜,三回甘,四生津,五回味……一大堆道理。原来一杯茶中有这么多道理和文化。

妈妈让我喝茶实际上是让我学会观察、品味、感悟,弃急躁,弃粗心,弃势力。先苦后甜,现在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妈妈这杯茶过程仪式感强,喝的是茶又不仅仅是茶,讲的是道理,品的是人生,学的是做人,真是外化一形,内化一心啊,妈妈这杯茶让我回味无穷!

泡茶不是绝在动作有多优美,娴熟,而是可以通过听泡茶者的讲述,品茶汤,悟出其中的道理,品出自己的人生。

【篇五:介绍龙泉青瓷的作文】

【篇一:青瓷感文化】

冯彦祯

补就青瓷转玉盘,夜夜深秋重新寒。

这便是龙泉青瓷。龙泉萦绕着瓯江,周围全是山峰,郁郁葱葱。龙泉人将青山,绿水,蓝天和草地般苍翠的青色,一遍又一遍融入釉层。然后厚釉烧成瓷器,其釉质恬静淡雅,凝聚着大自然无限活力、生命。以多次施釉的工艺,令釉层滋润柔合,犹如美玉。

青瓷技术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青瓷的技术能有如此高的评价和声誉,出于中国古代人的审美态度。古代中国向来以玉比德。孔子曾说过,夫玉者,君子可比德也,温润可泽,仁也。而道家的艺术思想似比儒家更有积极意义。庄子也曾说过,“天地有大美”,崇尚自然,反对雕刻,认为“圣人着原万物之美,而达天地之理”。

于是,青瓷的那种得天独厚的精神内韵,浑然天成,便成了神韵,中国人做追求的自然之味。

青瓷,光而亮,很少有刻意琢磨,而那平整,细腻,不由地想要用手轻轻触摸这浑然天成的灵物。就连那青瓷上特有的纹理,也是自然形成,使用多了,那生成的纹理便会越来越多,甚至加粗。而那纹理并无一定规则,你可以在不同的青瓷上观察出不同的纹理,似风,似云,似花,有的似动物。

青瓷,开始于南北朝,初步形成于隋唐,而盛于宋,却在蒙古铁骑的践踏中,有些摧残。到了明朝,龙泉青瓷又走向了另一个高潮。但在明末,却慢慢的被景德镇的青花瓷力压一头,快速凋零。那鼎盛的龙泉一去不复返了。

久经战乱,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特批重修中华文化,瓷器中龙泉青瓷是最早的。时至今日,龙泉青瓷再次复苏。

这与中华文化如出一撤,一代又一代,却变得越来越淡。古时,虽然有窃符救赵,毛遂自荐等,但与现代人们的行为相比,他们有道理,我们却忘淡了很多传统文化。

人,思想,文化,文明紧紧相扣。许多人思考出一种思想;而一种文化则是由多种思想来构成;一个文明便是由多种独特的文化来形成。

文明的强盛是由文化的丰富来确定的,文化的丰富是由思想的广阔来构成。

人,影响着文明。中华文明是由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来思考而成的,经历了五千年风风雨雨。

愿中华文明昌盛,乃至与新科技结合,成就新的巅峰。

【篇二:天青一求】

胡溥文

日头已有些偏西,凭窗远眺,我望见了远方的群山。夕阳微醺,远山近黛,深深浅浅,大块大块不同的青连成一片,成为大自然的泼墨画。

我只是望着,心底却忆起龙泉那一抹天青。

龙泉一向以青瓷著名,我今日才见到了它的真面目。那是一件件天青的瓷器,或杯或碗或碟,都可用一个字形容:“温”,温和、温软、温凉。那色如水,却又荡漾无波,也不似晴朗的天空,永远带着明媚的蓝。那是青,忧郁的青,雨过天青的青。

这青的起源,同样有一个忧伤的传说。东汉末年,龙泉处有一叶家,擅烧瓷。一日,皇帝点名要叶家烧瓷,必须是“雨过天青”之色,逾期则满门抄斩。偏偏,这“雨过天青”谁都见过,却从未有人烧过。叶家家主呕心沥血,烧了一窑又一窑,却没有一窑有如天青。叶家的女儿叶青姫聪敏灵秀,她见父亲日夜愁思,而约定之期越发迫近,于是做出了一个决定。一个夜晚,她纵身扑向了窑中的火焰……相传,开窑那日,满天华彩,窑中有一九天玄女捧青瓷而出,而叶家家主伏地大哭,那一窑瓷,是天空被雨洗过一般的青。

叶青姬以身烧瓷,用满身骨血,求得天青。

我又抚上这天青的瓷,光滑,微凉。那一瞬,我的目光与无数工匠的目光重合,纵穿千年之遥,横贯千里之远。他们同样抚着它,从和土,到拉胚,从拉胚,到上釉,再到开窑的那一天。他们那样深情地抚摩着这一抹天青,仿佛在抚儿女的发。毕竟,这是他们的天青,这是他们用尽年华和血汗,求得的天青。“他们”不知凡几,多数默默无名,但天青一求,却让他们留下了自己的烙印。

可惜,自明末以来,青瓷逐渐无人问津,那一抹天青上,落了灰,积了尘。两百年,琴瑟未调;两百年,钟鼓未敲。直至清末,一位廖先生重拾青瓷,研究出了原本几近失传的技艺。开国后,周总理更是有恢复龙泉窑厂的指示。龙泉青瓷,才真正重见天日。

在今天我看来,天青一求,依然是极不可思议的。这几乎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质变。试想,从一块外表并无不同的泥土,直至塑成美丽的天青色瓷器,这是多么神奇啊!何况其中只有水、火、土在相互糅合!

我情不自禁看回手中的青瓷。这一抹天青,历经千年,依然温润如玉。

【篇三:瑕疵之美】

严韩奕

我行走在这琳琅满目的瓷器中,它们浑身釉色,姿态各异,圆润光滑,内壁轻薄,在熏黄的灯光下显得格外光鲜靓丽。

真心地感慨着青瓷的做工精细,拍下一张又一张照片,我的双眼面对眼前摆满的天工之作渐渐起了审美疲劳,每一件都做工精细,让人无法挑出漏洞,一成不变的色彩也不能像最初一般引起我的注意。它们宛如天宫中的神器,让我感到自己的黯淡与平凡。欣赏过后,我并将它们忘却,跫音忽停,一件特殊的瓷器映入眼帘。

不像其它光滑顺眼的瓷器,它浑身布满裂纹,一看便知它在窑洞之中度过的艰辛痛苦,这是它饱经创伤的证明。它的裂纹或大或小,毫无排列规律,却又不给人错杂紊乱之感,它是哥窑,这本是在不知情中产生的不完美,却因它的瑕疵而让人无法移目,显得与众不同。

会心一笑,我想起母亲的教诲,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不可能完美,有的时候把自己的瑕疵展露于众,或许才是最完美的自己。正如眼前的哥窑,它那满身的纹痕并不显得丑陋,倒是其无序的排列创造了它的独特性,让它在众多夺人眼球的瓷器中脱颖而出,在我的脑海中烙下无法磨灭的痕迹,同时也打开了我的心扉。

写下“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字样,我又在笔记本上写上“正因不美,所以完美”,一笔一画描摹着哥窑的纹路,我感到亲切感,它与我一般都是凡间的事物,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示自己,以瑕疵吸引它人。它或是在诉说自己经历烈火焚烧的痛苦,或是在感慨上天的不公,它是有生命的,有思想的,这便是瑕疵赋予它的与众不同的完美。

作为一个平凡的中学生,淹没在荟荟众生之中,周围人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我只得被困在禁锢的囚笼中。如今,看着眼前有着瑕疵的哥窑,我有了浓烈的归属感,我要如这哥窑,用瑕疵创造美,成为最独特的自我。

这个世界,或许有很多世俗纠纷,可也正因为有这些,生活才有跌宕,人生才有起落,只有接受这些瑕疵,才能体会旅途的乐趣,才会发现世间另一角度的独特之美。

【篇六:参观南宋官窑博物馆】

3月21日下午,我们全体三年级同学一起到南宋官窑博物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一下大巴车,就看到“南宋官窑博物馆”几个刚劲的大字。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进入第一个展厅。我发现地板居然是玻璃做的,透过玻璃,能清楚地看到下面大大小小的青瓷碎片,原来这里是介绍中国瓷器历史的。讲解员阿姨介绍说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而杭州又是南宋时期盛产青瓷的地方……我不由得对接下来的参观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跟着老师,我们观赏了从新石器时代到各个朝代的瓷器,这才知道瓷器品种很多,有白瓷、黑瓷、青瓷、彩绘瓷、青白瓷等。

来到第二个展厅,一件件制作精美的古代瓷器映入眼帘,有黑色釉花纹的瓷枕,有玉白色的双耳罐,还有秀气的折肩瓶和雕花的花口壶等,图案非常漂亮。古人喝酒用的酒盅更是精美别致,各种图案都有,让我们禁不住停下脚步细细欣赏。

接下来我们又参观了第三和第七展厅。第七展厅“银﹒宴”主要展出了宫廷宴会中所用的餐具,刀叉勺盘都是用银材料打造,种类丰富,做工精细。

在南宋官窑遗址,我们还看到了长长的“龙窑”和当时采土的现场,了解到做成一件瓷器居然需要采土取料、粉碎、淘洗等十几道工序。原来做成一件瓷器可真不容易,这是古人聪明和智慧的体现,也是精巧手艺的展示。

今天的收获真大,我们不光观赏了不同年代的瓷器,还了解了瓷器的演变和发展,真是一次难忘的活动!

【篇七:描写江南的作文】

乌镇

房屋砖瓦的轮廓,在如画纸般泛黄的水面上勾勒出缥缈的轮廓,沧桑斑驳的大理石地面在夏日阳光的抚摸下泛起水面般的波纹,光晕从木梁黑瓦后喷薄而出,让眼前的古朴变得充满生机与绚丽。这,就是乌镇,我初遇江南的地方。

微风带来了水气的甘甜,拂过发热的小巷。石板上苔的苍翠,水道边摆动的柳枝,仿佛江南的儿女,释放着对访客的热情,远处飘来令人心旷神怡陶笛声,船夫的浆声,叶的沙声,它们糅合在一起,荡进了我的心中,在里面回响、回响……

木心先生

木心先生的照片印在他故居的墙上,印在乌镇的回忆里,他生命的轨迹仍在世间,在大家的心里活着,在江南的记忆里活着,在世界的轨迹里活着。听吧,在这里你可以听见一个声音在低语:“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

木心美术馆,很静,静得只能听见画的歌声,只能听见文字的呢喃。我走进视听室,一个戴眼镜的慈祥老人显现在屏幕上,我却为之一震,我有一种奇妙的感觉,我在与一位伟大的逝者对话,一种不畏痛苦,不怨天尤人,享受人生的精神对话,一种艺术精神对话,与江南对话。

木心的诗,是痛苦的,但是释然的,他经历了文革、迫害,这份痛苦很沉重,但他释然了,纵使千斤重担,他依然不怨恨,把恨留在肚子里,把爱留在心里,留在文字里。

最让我震撼的,是画,会说话的画,且无比深邃,仿佛一个灵魂的窗口,以只见黑与白的配色,自然奔放的笔墨,却无处不流露出心灵的色彩,使我想起乌镇水里的倒影。

在《那年战况》中,我看见了狼烟四起的战场,和先生心中的呼喊;在《废谷》里,我看到了栩栩如生的岩石,荒凉的山谷及对先生苍凉心境的一种隐约的感同身受……

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艺术的另一种震撼,精神的震撼。

青瓷

“土地的奉献,人类智慧的吟唱,火与土的交融,风水五行的调和……”馆长滔滔不绝地跟我们说着,青瓷,的确令我们惊叹。出于土中,再生于金(釉),炼于火中,而火又生于木,生于智慧的人们对木柴、温度的控制,是这样一种艺术品,将中华文化五大元素齐聚一堂,巧合?不,只有这样,才得以诞生青瓷,诞生艺术,诞生民族文化!

眼望龙窑,焦黑龙鳞般的碎瓷射出历史的光辉,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熊熊大火,看见了无数失败品在此惨遭锤子镐头的淘汰,看见了精品被选中,纳入皇帝的龙宫。“清如玉壶冰,贞见玉壶春。”玉乃中华君子象征之物,苏轼笔下,青瓷壶被比作玉壶,说到这儿,青瓷和玉还真有一段不解之缘呢。

馆长告诉我们,当时宋皇帝喜欢玉,无奈良玉难寻,青瓷,她有着玉的精神,高洁,朴素,温润,典雅,也有着自己的一番韵味,釉的“冰裂”展现出独有的灵动之美,于是,在皇宫里没有金瓶彩罐,只有“青瓷雪花漂沫香”。如果玉是汉文化的根,那么青瓷便是汉文化的心,她“清如玉,明如镜,声如磐。”

西湖、苏东坡与江南

苏东坡的故事,西湖的故事,江南的故事。在船上,水波、阳光、蜻蜓、荷花,水声、蜻蜓挥翅声、鸟鸣、馆长老师讲话声,构成了我对西湖的印象,构成了我对苏东坡的感慨,对江南的感慨。

从来,我们想到苏东坡,就想到西湖,就想到江南,苏东坡被流放杭州3年,辛苦中,却不忘乐天派的本性,“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正是他的手笔。

苏东坡对江南的热爱像极了对家乡的热爱。眺望远处的雷峰塔,心中有种莫名的感动,是对白娘子的怜悯,还是对心中对传奇的一种激昂。此时,馆长提起苏东坡治西湖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苏东坡模糊的影子倒映在西湖中,带领民众挖淤泥、除茭白。带着这些画面,漫步在“苏公堤”上,只见杨柳依依,木芙蓉竞相开放,倒映在湖面上,如绿色的天空中的点点红星。

远处的岛,据说是所挖淤泥堆砌而成,如今看来可谓“山色空蒙雨亦奇”。苏东坡与西湖的缘分,可真不是几句诗那么简单,不仅这些诗是他的手笔,连西湖本身也是出自他的智慧!

苏东坡的肉体被流放,心却没被流放,智慧却没被流放,他依然不畏艰苦,依然写下了不少豪迈诗篇,这种精神,不正是热情豪迈,阔达大度的江南精神么?

遇见江南

江南文化蕴含在山水花木日夜晨昏之中,缠绵在细雨薄雾之中,如一位美人带着若隐若现的笑容,撑着油纸伞在乌镇湿滑的青石路上缓缓而行。我遇见了江南,江南用她的曼妙留住了我,空气中还留有江南女子的淡淡清香。乌镇古朴的气息,艺术的震撼,青瓷的典雅,苏东坡的精神,它们糅合在一起构成了我所遇见的,我所感动的,我感慨的江南文化!

【篇八:传承与创新】

在如今的中国,传承与创新是我们每个人应当具备的能力。

创新就在生活中。

当你在早晨被你设定的闹钟吵醒,你可能会先看看今天的天气,再翻翻今日头条,看着时间差不多,才急急忙忙地起床,而今天你是用来当闹钟,看天气预报,看头条的,是手中的手机。这台小小的电子设备,却让你身居斗室,就接受到远方的消息,这在六十年代,没人敢想。

该吃早餐了,你用一个瓷杯倒了些麦片冲了牛奶喝,你或许不知道,你手中看似平凡的瓷杯,竟然就这样走过千年时光,来到如今的时代。瓷器最早出现在商周,而在东汉末年,已出现青瓷的丽影。在我国经济最强盛的唐宋时期,青瓷与白瓷更是达到巅峰,许多人都争先拥有,皇宫之中还有独具匠心的极品。而且中国瓷器通过丝绸之路流通到欧洲后,都是贵族们得意的传家之宝,这足以可见瓷器的魅力与韵味。

在上班途中,你听见公交车上在放歌,歌词有些搞笑,有些朴实,让你回忆起你的大学时光:室友不知把钥匙放到了哪里,然后不知所踪,手机罢工。一个人,蹲在门口,看着其他住户的灯亮起,却仍不见室友归来。你笑了,有些怀念那个混蛋了。歌曲切换,你听着听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哭了。歌词不正是自己的写照吗,天天加班,比狗还累,却还离自己的梦想差了一大截。这让你感慨的歌是由上海的一位作曲家谱成,而他的歌曲最大特点,你也可能想到了——把生活唱成歌。歌词不再生涩难懂,已经不再难以体会,这就是他的歌,我们的歌。

工作了一上午,你在休息间为自己倒了杯咖啡,你抬头发现许多男同事正围在一起眉飞色舞的讨论些东西,你走过去,侧耳一听。原来是在讲“陆上霸主”——坦克。我国坦克也是近几年崛起。从1969年8月开始通过研究缴获的苏制坦克开始,一路几经实验改进,终于在九十年代,我们拥有了自己的坦克,不再需要靠单一的引进。曾经,我们的坦克可以一枪打穿装甲,如今,成为综合实力位居世界第三的后起之秀,这是如何做到的?

你感到热血沸腾,他们又开始谈今日着陆的航天英雄们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任务。中国从准备研制,到拥有人造卫星,返回式卫星,到后来的运载火箭。这些年,这些人的努力,推动我国航天技术,使得我们仅在美苏之后。先人幻想过如同鸟儿飞上蓝天,而我们冲上太空。

你现在明白了吗?你身边的一切都是创新,小到一部手机,大到载人火箭,这一点一滴都是创新。正因为有人有“新点子”才在前人的基础上造就了这个时代,造就了我们。

当物质得到满足,人们便开始追求精神的满足。

前有儒家追求“大同社会”,人人平等,亲善和睦,尽享天伦之乐。后有太平天国,将西方基督教思想与“大同”思想相糅合,追求“创造理想天国”。如今,我们新中国的成立,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为的不也是创造人们平等,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吗?这些思想从诞生,然后不停的和其他思想碰撞糅合,一代一代的传承创新发展,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创新,不一定要“无中生有”,还要把有的变得更好,这才是现在的创新,我们的创新。

【篇九:我为祖国点赞】

中华文明,千秋万载,山河万里,尽显英豪!我为我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我要为伟大的神州大地高歌,我要为我的祖国点赞!

我要为祖国的灿烂历史文明点赞。我的祖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有象征着中华文明地位之一的京杭大运河,有名扬中外的唐诗宋词,有气势恢宏的万里长城,有雄险奇秀的三山五岳,还有历史悠久的《诗经》、楚辞、四大名著等文学著作。

我要为勤劳、美丽、勇敢的中国人点赞。大禹治水,李冰建堰,让洪水听话归于河道,创造了世界上最悠久的农业文明。2000年前,中国人走出了一条丝绸之路,把中华文明之光传播到世界各地;600年前,中国人率先航海,开辟了中华民族的海洋之旅。

“仰天长啸待时日,巨龙腾飞平地起。”改革开放迎来了一次华丽的蜕变,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高峰时期,科技璀璨世界,神舟飞船的火热没过,这边嫦娥已如火如荼。青藏铁路的伟大工程,高铁时代的普及,出门坐飞机不是梦,出国旅游不在少数,世界为之刮目相看,人民当家作主过着新时代优越的生活。

我的家乡浙江慈溪在改革开放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给慈溪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慈溪拥有三大传统的区域特色文化:青瓷文化、围垦文化、移民文化。在晋唐时期,慈溪上林湖青瓷远销海外,架起了通往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慈溪又有“唐涂宋地”之称,悠久的海涂围垦历史,塑造了慈溪人开拓进取的性格,慈溪的移民文化源远流长。

我的祖国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勤劳、勇敢的中国人,还有各类发达的科学技术。

我要为祖国的教育事业点赞。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方式也将越来越现代化。在线教育将变得更为拟真,老师不再仅仅是待在屏幕里的二维图像,而是将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展现出来,并能及时与学生互动,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在线教育变成一个真实的课堂,这足以令我们引以为傲。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努力学习,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时刻牢记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啊!我的祖国,我要为你点赞,为勤劳质朴的中国人民点赞!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