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清明祭先烈】
四月一日,离清明节的脚步越来越近。我们来到郁达夫故居前,参加“清明?祭先烈”的活动。
随着杜老师温柔的嗓音,我们迈入了一代文豪郁达夫曾经居住过的小院。院里,草木葱茏,尤其是那柚子和枇杷,静立一角,无声地见证着岁月的流逝。也许,它们曾伴着郁达夫从孩提到少年,从孤独到蜚声文坛。正厅,郁先生的画像悬于正中,我仿佛看到他在中华民族风雨飘摇之际,一心投入抗日之中,用自己手中之笔化为武器,唤醒了无数沉睡的灵魂。左侧镜框里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诗,是鲁迅先生赠与郁达夫的,也成为了郁达夫短暂人生的最中肯评价。
沿江而行,来到位于鹳山的双烈亭,这是为纪念郁达夫和他的大哥郁曼陀而建造的。1839年11月23日,一声枪响,郁曼陀倒在了血泊中,倒在了汪伪特务枪口之下。几经辗转,他的血衣终于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富阳,我想,这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也是对我们最好的激励:不忘国耻,为国家强盛而学习。血衣冢旁,白色的小花迎风摇曳,似乎在为英雄的逝去而缅怀。两侧的大树不时发出沙沙之声,好像在为英雄的逝去而悲鸣。肃穆之中,我们在双烈亭内静默、哀思、献花,亲手折的纸花寄托了我们对英雄的无限怀念和敬佩:他们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行无愧于人,止无愧于心。
站在春江第一楼上,富春江的美景尽收眼底,曾经有那么一个人,他也曾站在这儿凭栏远望,写下了一首诗:家在严陵滩下住,秦时风物晋山川。碧桃三月花似锦,来往春江有钓船。他就是郁达夫,生于斯,长于斯,他是我们富春大地的好儿郎,更是我们富阳人的骄傲。
【篇二:血染的风华】
一周年到了,风来雨去,日月交替,又来到了4月1日,郁达夫少年文学院成立距今,已有一年了,再次立于郁文雕像前,我望着他那和睦的微笑,如沐春风,仿佛看见了他浅浅的笑着,望向远方。
手持一朵白色纸花,轻轻抚弄它那柔软的的花瓣,小心翼翼地捧着它,生怕一不小心就把它摸破了,从它的身上,仿佛散发出了奇异的味道,那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又一次从我心头尘封的回忆卷起。
捧着它,我收起了笑容,没有了往日的嬉笑,一步一步走向了郁达夫先生的故居。
一入门,就看见那一排排莹莹绿草,散发着生机与活力,在草的掩映下,一个大鱼缸若隐若现,据说,这就是郁达夫当年掉下去过的缸。再向前走两步,那儿是少年郁达夫的天堂——会客厅,望着桌上层层沧桑的云纹,我仿佛想到了祖母与客人聊着天,小郁达夫则在一旁扮着鬼脸,那样子,要多滑稽有多滑稽。
走到楼顶,来到了夕阳楼,据说,这是郁达夫夫妇一同取的名字,我来到窗前,仿佛见到了郁达夫先生静立于此,静静的眺望远方,望着残阳缓缓退去。
参观完了郁达夫故居,我们徒步走向鹳山公园。
白花依旧捧在手中,在太阳的照射下,散发出圣洁的光华。
一步一步走上石阶,没有人抱怨累。这时,眼前一晃,出现了一片空地,我们相继走上去,周围的山壁上挂满了绿色的叶子,为这里增添了几分安详,而绿色包围着的,是那矮矮的围墙,墙前有一块石碑,“郁曼陀血衣塚”几个血色的大字让我不禁瞳孔一缩,心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掐住了,久久不能回过神来,失神地向墙内望去,里面尽是些小草,别人或许不认为这些草有什么意义,但,我却想起了《有的人》中的一句话:“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都有青青的野草!”难道不是吗?郁曼陀先生一生致力于法律,为人民的公平扛起大梁,却被伪军的刺客暗杀了,可他的精神依旧在,没有因为他的死去而消逝,反而激励了更多爱国青年奋发向上,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可以说,郁曼陀先生的一生是不朽的,他为国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应该缅怀他,纪念他,他是一位永恒的英烈!
再向前走,就是“双烈亭”,双烈亭里的墙上刻着郁达夫先生和郁曼陀先生的画像,亭间,有一块石碑矗立,上面,刻着他们的英勇事迹。手持白花,花儿在微风的轻拂下,摇了摇。
所有人,没有半点声音,静静地默哀着,想必,所有人此时的内心,都充满震撼、敬佩吧?
所有人,都闭上了眼,愿他们二位在天国安息,不只是他们,还有千千万万为祖国捐躯的同胞们,愿他们能在天国好好的。
睁开了眼,捧着手中的白花,走向了石碑,缓缓躬身,放下了白花,在心中虔诚的祝愿他们。
刹那之间,几十朵白花拥住了石碑,像许久不见的老友,如今久别重逢一般。
对前辈的画像鞠了一躬,往回走去。
往回走,一株三百多年历史的老樟树映入眼帘,看了看,差不多需要三人合抱才能围住,一个枝丫就比小树还粗了。顺着台阶向下走,就是富春湾,春风吹来,之前的一些惆怅、阴霾,都被吹散了,坐在台阶上,感受风的拂过,一瞬间,就有了吟诗的欲望,于是我拿起笔来,写下了一首诗:
富春湾
独坐富春湾,
江依旧蓝。
叶落风不散,
仍吹故乡谙。
写完这首诗,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许多。
望向江畔,我好像看见了郁达夫先生立在围栏边,望着江面,望着远处的小屋,浅浅的笑着,笑着……
【篇三: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来临之际,我跟着郁达夫文学社的老师和同学们一同相聚在这里,祭奠郁达夫这位了不起的文学家和革命烈士。富春江江畔,一阵阵清风拂面,我站在郁达夫先生的故居前等待着。
郁达夫少年文学社各个领导人为我们讲述着郁达夫小时候的故事。我们听的是那样认真,那样入迷。听完这些感人的故事,我们不禁感叹:“郁达夫小小年纪就如此有气魄,怪不得长大以后会成为革命烈士。”在感叹的同时,我又想起了自己,每天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却不懂得知足,不断的索取,与郁达夫相比简直太不懂事了。郁达夫连一双皮鞋都舍不得买,天天穿着简朴的布鞋;而我们呢,衣食无忧。
接着,我们要亲手做一朵小白花,献给郁达夫先生。我认真地学着:我从纸盒里抽出三张纸巾,整齐地叠在一起,像折扇子一样,层层叠叠地折在一起,在中心的位置用铁丝固定住,最后一层一层地翻上来,一朵漂亮的小白花就大功告成啦!
随后,我们要参观郁达夫先生的故居了。郁达夫的故居是那样的简陋:院子里有几棵参天大树,大厅里只有几张孤零零的凳子和一张方桌,厨房里有一些简单的厨具,窄窄的楼梯,二楼是郁达夫一家的卧室,还有一条长廊……
最后一个地点——双烈亭。我们徒步走到了鹳山公园的双烈亭,听老师讲解郁曼陀的革命故事,站在革命碑前,默哀了两分钟,为这两位家族的革命烈士献上了我们亲手做的小白花。我们从心底里敬佩郁达夫和郁曼陀俩兄弟!
正午的阳光透过一棵百年老樟树,稀稀落落地洒在我身上,斑斑驳驳的,郁达夫先烈的革命光荣历史永远铭记在我心中!
【篇四:清明祭先烈】
今日,阳光明媚,温暖的阳光普照着绿草如茵的大地,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我与郁达夫文学院的挚友们来到郁达夫故居前寻找他的踪影,祭奠这位伟人。
我亲手折了一朵小白花,握在手心里,然后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静静聆听郁达夫文学社苏老师给我们讲述了郁达夫小时候的故事,我不禁感叹郁达夫不愧为一个自学天才。他严谨的学习态度,让我一阵羞愧,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衣食无忧,我的学习态度还不够自觉,我要向郁达夫学习。手捧小花,我们缓缓走进了郁夫故居,首先印入眼帘的是门两侧的鱼缸。据说那两个鱼缸还有一个故事呢!年幼的郁达夫在院子里玩耍时,看见缸内嬉戏的金鱼,便想去捉金鱼。谁知一个不小心,掉进了缸里,幸亏侍女翠花及时发现救起了他。若干年过去了,郁达夫一直把翠花当做自己的亲生姐姐和救命恩人。走进大厅,几幅珍贵的书法作品和几张郁氏兄弟的合影吸引了我,接着我们又参观了厨房、郁母卧室、郁达夫夫妇卧室等等,这些旧物,虽然有些破损,但处处透着家的温馨和气息。
告别郁达夫故居后,我们徒步来到了鹳山公园的双烈亭。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郁曼陀的血衣塚。他是一个爱国的法官,经常审判汉奸,屡屡会收到恐吓信,终于在一天回家的路上,被日伪特务杀害。虽然他走了,但是精神依然在,激励了更多的爱国青年奋发向上。接着向前走我们走进了双烈亭,我们全体鸦雀无声,默默看着石碑,然后闭上双眼默哀一分钟,祈祷他们在天国一切安好,最后献上了亲手做的小白花。
带着沉重的心情,我们来到了一棵树龄有三百多年大樟树下,在这里春风拂面,鸟语花香,我们在这里写起了自由诗,我写道:眺望清清江水,围坐大树底下……
我仿佛看见了童年的郁达夫,坐在门前的小板凳上,耷拉着小脑袋,静静地看着波光粼粼的富春江水和来去自如的帆船,天是那么蓝,云是那么白,水是那么静……
【篇五:清明祭先烈】
风和日丽,万里无云,在这个美好的春日里,我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来到了郁达夫广场,准备去参观郁达夫故居。
我来的挺早,老师怕我们闲着无聊,便让我们折纸花,说是待会儿要在双烈亭献这种“白花”。我们折了一会儿,等到人都到齐了,老师就让我们排队郁达夫先生雕像前,先跟我们分享郁达夫从小到大的各种事迹,比如“皮鞋风波”,然后又和我们宣誓。我等了又等,等宣誓完了老师终于带我们去参观郁达夫故居了。我既愉快又兴奋地进了郁达夫故居。一进去就到达客厅,里面有一幅陈旧的待客桌椅,四周贴上了郁达夫的肖像、诗歌与事迹。我左顾右盼,心想:郁达夫学习真刻苦,竟然小小年纪就和二十多岁的人在一个地方上课!我想着想着,不知怎么的就走到了郁达夫的房间,我一进门,就惊呆了——这是人住的地方吗:床破烂不堪,柜子也十分陈旧,书架上全是郁达夫的书籍,上面已经有了厚厚的一层灰尘。我禁不住又感叹:“郁达夫在这么简陋的地方,却能有那么大的成就,真是了不起!”又不知怎么的,我就沿着西面楼梯下来,参观完了郁达夫故居。
老师又发给我们一张纸,让我们填写刚刚从郁达夫故居里看到的东西,我回忆了一会儿,接着就行云流水的写下去,一会就写完了。
又过了一会儿,老师又带我们去双烈亭。双烈亭坐落在鹳山上,我们爬了好一会儿才到达目的地。我们先到郁曼陀先生那儿,先默哀一分钟,然后我们便把准备好的“白花”拿出来,放在郁曼陀先生坟前。紧接着,我们又去郁达夫先生那儿,默哀和献“白花”。当我们从双烈亭下来,老师看还有点时间,就让我们写诗。写完了又让我们齐读郁达夫先生的一篇,感受他的文采。
在不知不觉中,十一点三十分到了,我们就带着如愿以偿的心回家了。
【篇六:缅怀先烈】
郁达夫是我国著名的作家,也是抗日烈士,这是众所悉知的,但是郁达夫的大哥—郁华也是抗日烈士,这又有多少人知道呢!那天是4月1日,我们郁达夫文学院组织了一些同学参加祭先烈活动。
那天早上,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们在鹳山公园—郁达夫故居前集合了。我大概是来的最晚的,所以前面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也不知道。刚到那儿,就看见一群人围在一张长石凳上,我挤了进去一看,哦,原来是在做花,不过不是真花,是用餐巾纸加铁丝制作而成的,我照着阿姨的做法也做了一朵。
过了一小会儿,活动开始了,我们排成四列,老师发给我们每人一张习题纸和一张誓词。郁达夫文学院院长让我们宣布誓词。接着,院长给我们讲述了郁达夫的生平故事——皮鞋风波:郁达夫考上一所名校后,学习还是特别好。有一天回家,郁达夫向妈妈要一双皮鞋穿,妈妈告诉他,家里没有皮鞋,但可以去买一双,小郁达夫失望的心情突然开朗起来,连蹦带跳的跟着妈妈出去了。这几天郁达夫跟着妈妈在街上来来回回跑了十来趟,却从没有一个人愿意卖给他们母子皮鞋,眼看着小郁达夫一天天失落下去,妈妈准备变卖家里的衣服,来给郁达夫买皮鞋穿,郁达夫一见这情形,立马拖住妈妈,大声说:“妈妈!别去了,我不要穿皮鞋了!”从此以后,郁达夫特别讨厌有钱人。
然后,我们又进了郁达夫的故居,它还是完好无损的保存着当时抗日的模样,只是加了少许现代科技,旁边有专家讲解……因为郁华的遗址也在鹳山公园,所以我们离开了故居又来到郁华的遗址前,它旁边立了一块石碑,我看不太懂。在双烈亭里,我们寂静的寞哀了一分钟,这一分钟里,仿佛世界都静止了,都在为这一刻准备着。接着我们绕着石碑走了一圈并放上先前制作的小白花,就退场了……
最后,迎来了我们最后一个活动—写诗,由于我不会写诗,只能去看别人的作品,来模仿一下……大概十五分钟过后,老师念了几首写得好的诗。
望着富春江畔,走在回家的路上,陷入在沉思中……
【篇七:鹳山之旅】
鹳山位于富阳富春江畔,那里风景优美,是富阳市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到鹳山,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扇气派、豪华的大门。这扇大门中间高,两边低,门上有一块大理石,上面题词了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鹳山。门旁还蹲着两只栩栩如生的石狮子,看上去十分威武,上是鹳山的守护神。
走进鹳山,穿过莲花池,就能看贱有名的长廊。远看长廊,它就像一条长龙,盘旋在富春江上。近看长廊,它又像一只大船,在富春江的水面上慢慢地滑过。我想:这长廊一定是修身养性的,不然怎么会那么美呢?
离开长廊,顺着石径小路,赏着富春江的景色,不一会儿就来到一棵大樟树面前。这棵樟树已经有三百年的历史了。它的树根粗壮,颜色呈棕色。枝干不可计数,越往上越细,像一只只大手拥抱着蓝天。白云和阳光。大樟树叶子的颜色十分新鲜,翠绿中夹着一点黄色和红色。这棵樟树的叶子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夏天可以给人们乘凉。
走出古老的樟树,再次沿着石径小路,走几分钟向北看,看到的就是著名的春江第一楼。这幢楼古色古香,红柱黑瓦,楼上有两个大红灯笼,十分吉利。旁边树木葱郁,这幢楼在树木的掩映之下,显得更加美丽了。登上春江第一楼,向南远眺,富春江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正前面的新沙岛树木长得十分茂盛,还有鹿山上的那座高大雄伟的建筑也能看见。从春江第一楼上看富春江,富春江的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微波粼粼,很是好看。
告别春江第一楼,来到里面的双烈亭。双烈,指的是两位革命烈士即郁达夫、郁曼陀,为了纪念这两位烈士,人们就修筑了双烈亭,这个充满民众怀念的亭子。
时间一点一滴地流逝,终究黄昏还是降临了,我不得不离开鹳山,这个令人浮想联翩的地方,这个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再见了,鹳山,再见了……
【篇八:怀念郁达夫】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临近清明,我跟随着郁达夫少年文学院老师和同学,走读郁达夫故居。阳光伴着暖风再次吹进了故居里,沉睡的大门又“吱嘎”一声打开了,一个充满江南韵味的小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踏进古朴的院子里,就看见一套石桌椅整齐地摆在那里,四周都种上了花花草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两旁的两棵大树,阳光透过树叶把斑驳的投影洒满了小院,春风一吹,树影儿乱颤,使院子发出生机勃勃的光彩。在树的两端各有一个大水缸,我仿佛好像就看见了那个天真可爱的郁达夫正在淘气地捉鱼,捉着捉着小脚一滑掉了进去,幸得养姐翠花救起,不然就没有后来的大文豪了。慢慢地走进正厅,看见那一张张稍有点发黄的裱在相框里的书画,感慨着达夫先生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小心翼翼地不让自己的手触摸到任何地方,要知道这可是一个大文豪的家里呦!踏着吱嘎作响的楼梯上了二楼,我们参观了郁达夫先生的卧室,简单的一桌一椅一床一书架,可见郁达夫当时的家境是非常贫穷的,而这些贫穷和艰辛丝毫也没有阻挡达夫先生求学的坚定决心。木制的书架上放着几本只有在图书馆里才见到的老书,书桌上只挂了一支毛笔,而淡淡的墨香却依然存留着,永不散去。走到门口,我回头再望了一眼故居,达夫先生的生活情景仿佛一幕幕在眼前出现,这个不起眼的江南小院竟孕育出了如此优秀的爱国烈士。
走出郁达夫故居,我们带上自己手工制作的小白花,徒步走去鹳山。因为那里有个非常神圣的地方——双烈亭。当自己踏入双烈亭,我的神情严肃了。这两位用笔杆子当枪使的郁氏双烈,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把心中的悲伤化在这一朵小白花上,默哀了一分钟,然后把小白花放在碑下。
走出双烈亭,我们来到那棵百年大樟树下,共同朗诵了达夫先生的《志摩在回忆里》并现场作诗一首抒发心情,心里就想着要把郁达夫先生的文采传承下去,努力学习,将来要把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强大!
【篇九:清明祭】
都道“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清明,却无雨,只有那清风艳阳和粲然绽放的樱花。
今天我们一行人参观了郁达夫故居后,来到了鹳山公园双烈亭。亭外的阳光不烈,早被婆娑的树影筛了大半。踏入亭子,阴影投下,把什么都隔在亭外,似乎只剩我的一颗心在跳动。望着石碑上的铭文,或娟秀或俊逸的字体,把后人一行一行的思念刻在了上头。定定的注视着亭内墙壁上郁达夫与郁曼陀的单线画像,已故先烈的音容笑貌好像活生生的展现于面前一般。心里突然涌起一股热流,思绪好像回到了那个时代,看到了纸迷金醉下的硝烟和弹片的飞舞,听到了那并不熟悉的冲锋号声。还有,还有午夜灯火阑珊中独明的那盏微弱的灯火,钢笔漆黑墨迹在素白纸张上留下的密密麻麻的字迹。每一个字似乎都怒吼着,每一幕都展现在眼前,可最清晰的,却是那个并不高大的身影——达夫先生。另一个身影也浮现在眼前,他在伏案书写、彻夜工作。他挺着中国人的脊梁,执起正义之剑,公正执法——曼陀先生。
站在双烈亭里,听着革命的故事,看着历史的起起伏伏。让我们唱着一曲祈歌,怀着一腔敬意。
站在双烈亭里,没有雨的清明,灿烂的阳光和着哀思,带着怀念,折一支粲然的樱花,放在烈士墓前,将祈祝化入春风之中,让春风把它吹到遥远的地方去吧,吹到樱花永远盛放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