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体谅】
你踩扁了紫罗兰,紫罗兰却把芳香留在了你的脚底。——题记
每个生命都是被上帝兄弟咬过一口苹果,每种生活都免不了苦难,既然无法避免,就非得忍受不可。命中该你忍受的事,如果你说受不了,那是软弱和愚蠢的。再者,相遇何尝不是一般缘呢?
五百年修得你的一次回眸,往后五百年求得与你的一次擦肩。倘若不是缘,我们彼此为何相遇,在众人相遇之后,是否有过七情六欲,在众多三教九流的环境中徘徊,心中是否有些许仇恨?
可爱又可怜的简,小巧的身体住着一个成熟而又单纯的心灵,可她身边的人都认为她是一个不听话、没礼貌、又乱要脾气的坏孩子,这使本就丧失父母、寄人篱下的她,变得十分无奈。在人们眼中,她的舅妈好生抚养她,给她衣穿,给她饭吃,以及让她作为家中的一员,而相反的,人们都一致认为她是个不知恩图报,还肆机报复她舅妈的一个白眼狼。
但事实上,早因为舅妈的子女总是欺负她,无人保护的她只能自保,可换来的是佣人们的冷眼和蔑视,各种无奈使本就无处可去的她,更加无地自容,这样的她,经受种种,她非常憎恨她的舅妈,她仇恨所有欺负她的人,但自从被送去上学后,有了变化。
其实最能克服仇恨的并非暴力,最有把握治好创伤的也不是报复。
生命这东西太短促了,不值得把它耗费在怀恨记仇上。我们在世上,人人都是有一身罪过,我相信,不久总会有一天,我们在摆脱脱自己腐败的躯壳时,也就同时摆脱了这些罪过。到那里,堕落和罪孽会随着这个累赘的血肉之躯从我们身上卸下,只留下精神的火花。
人无完人,天性就是不能十全十美。就算是最明亮的星球上,也会有黑斑,所以不必追责于人的某些部分。
曾几何时,为他人的小错误,而大动干戈,实则不必如此,只要相互体谅一点,就没动干戈的地步,人们相遇又何必为情欲、仇恨所困,更不必为仇恨所缚,只要体谅一下,紫罗兰都会留有余香。
【篇二: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为你千千万万遍”一句如此简单的话语,在我脑海中一遍遍回放。哈桑,我为你的忠诚致敬!小巷中的一回头,牵引着整部小说走向高潮。
本书描述的是阿米尔和哈桑这两个小男孩的故事。在一个冬天里,雪花纷飞,却没有人感觉到冷。因为在这个日子里,放风筝比赛正在激烈地进行。当最后一只翱翔的风筝的线在你的手中时、当最后一只被你割断线的风筝也被你紧紧握在手里时,你就成功了。你的胜利,会为冬天的火焰增一把柴,让它燃起更耀眼的光。阿米尔就是这样一个小男孩,他燃起的是浓浓的父爱,燃掉的是友谊与真诚。他永远都没有忘记哈桑握着风筝、滴着血的样子!
那之后的一个夜里,下着大雨,水珠模糊了车窗、泪水沾满了眼眶。他们离去的身影,渐渐地从阿米尔的视线里消失。拉辛汗曾说,罪过并不可怕。因为只有罪过,才能让人去赎罪。读这样的文章,总能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益如同一把刀子,砍断了你与友谊的连线。阿米尔是为了父爱,然而,我又是为了什么呢?虚荣、报复,还是仇恨?我与她们的分割,也许只是得到100分时的骄傲、被弄伤了的抱怨,或其他两人不与自己玩的悲伤。我们这是何必呢?
这些年来,我如此地期盼得到外界的认可,但到最后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正因为如此,我要抓紧属于自己的友谊——美好!其余的人,我何必去刻意地争取他们的认可呢!我要创造自己的友谊,抓紧自己的风筝,去完成自己的梦想。
【篇三:我与司马迁的一天】
子夜清寒的星光透过茅屋破了缝的窗户,洒在我面前这个男子的长衫上,照亮了他紧锁眉宇的脸庞。穿堂的风猝不及防地袭来,钻进了那件单薄的丝麻。他冻得一颤,睁开了睡眼,从案上直起了身子。37岁的司马迁看见了我。
你是谁?他问道,就像一切灵魂一样。我笑而不答。只见这年轻人布满血丝的眼突然一亮,乌黑的唇颤抖起来,断断续续地说着生涩的词语。“竟是你吗?”当然是我,我是神,引你去往你朝思暮想之地——死亡。
他奋然站起了身。我发现这年轻人消瘦异常。单薄的衣服像一个大口袋,松垮地挂在他身上,但此刻,他却似乎充满了精力,不必我引导便已从破茅屋夺门而出。突然,一声绝望的尖叫划过夜空,嘶哑得可怕。我快步跟上前去。
原来37岁的司马迁正被两个宦官逼近。年老的宦官拿着一根木棍,脸上的皱纹狞笑成一团。司马迁跌坐在地,等待棍棒如期而至,然而那两人却径直向他身后走去了,惩罚最终落在茅房前拎着沉重木桶的瘦削人影上。那是37岁的司马迁的影像。远处一个年轻的士子瞥见了这一幕,像被火灼烧了似地立即转开目光,加快了步伐。我走到司马迁身边,拍了拍这痛苦的灵魂的肩头,告诉他一切不过是幻象,他要在到达死亡前重新经历一生。他似乎没有听见,脸庞却早已被纵横的泪水打湿得一塌糊涂,喃喃着:“够了够了……”
我们结伴向前行走,他的泪早已被呼啸的风吹干,只留一条细微的红痕。这时一个老迈的声音响起:“吾儿要继续……继续做太史。”我们来到司马迁父亲的病榻前。老人布满虬筋的双手将那双年轻白皙的手紧紧包住。“不可……不可埋没历史,这是……是罪过。”28岁的青年早已热泪盈眶,克制着声音的颤抖,一字一顿地说:“父亲大人放心。”我用余光瞥见37岁的司马迁喉结微颤,似在嗫嚅着什么,然而他始终一言不发,只是攥紧了拳头,与我继续前行。
走着走着,我们面前的土地变得宽阔,一个健康的青年人带着炯炯的目光走在人迹罕至的野路上,芒鞋踏破却浑然不知。我看见司马迁的脸上挂起了微笑,边走边指点:“这是蜀道,这是灵渠,这是长城……”忽然那微笑一滞。眼前的青年揖别了老友任安准备奔赴广阔的山水。他说:“迁愿历千川,登万巉,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以不负青史。”青年的目光澄清如水。我看见司马迁的眼眶隐隐泛起了微光。
“快要到了。”我对司马迁说。然而他却在十岁诵读《春秋》的自己面前停了下来。奇怪的是,那孩子也看见了他,而且似乎毫不诧异,仿佛见到的是自己的师长,脸色依旧平和而谦恭。“请问先生,为什么‘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司马迁颤抖着双唇回答:“因为……道义”忽然他失声痛哭起来,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转身往回走去。
“你无法回头。”我骗他,相信他会回心转意,然而他依旧那样坚定地走着,置若罔闻。
“回去又能怎样?继续在棍棒和讥嘲下苟活?”“历史自有公道。”“公道?为一个触怒龙颜、万劫不复的书生?”“为一个秉笔直书的士人。”那“人”字久久回响在他所游历过的群山间。
“我不怕死,我甚至渴望死,但是我选择,”他顿了一下,转身直视我,“去活。去明忠奸,辨善恶,将我所坚守的道义记录下来。文字不毁,道义不灭。埋没历史,是罪过。”
“有谁会听你的自言自语?”“历史会听。”
我大吼:“我司死之神,你休想离开!”
于是他跑了起来,一开始还踉跄地,可后来越来越稳健,最后开始飞奔。我竭尽全力追赶他,但是自知无用,于是伫立在原地,望向他归去的方向。
……
37岁的司马迁在睡梦中用右肘击翻了案上的烛台,惊醒了。我站在门边看着这个年轻人又掌上灯,提起笔,写下了《项羽本纪》的题目,然后我转身,轻轻带上了茅屋的门。
【篇四:傅雷家书读后感】
能有像傅雷这样的一个父亲,那真是三生有幸啊。他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好父亲,他常把孩子看成是独立的个体,有错误的话就会和孩子道歉,非常真诚,像在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晚上的信中,他这样写到:“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还有“真的,巴尔扎克说的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无疑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父亲,我相信任何一个人看到身为父亲的会写出这样道歉的话,都会感动,无论是受到了多大的委屈,都会释然的
傅雷还是个尊敬的长者,常常能给孩子提出批评建议和要求,也是在温和而鲜明中指出。像在一九四五年中的信里写到:“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意。”这句话同样也警示了我,让我知道失败后的目标会在哪里。
从书中的处处地方,都流露着傅雷深沉的爱和浓浓的亲情,傅雷家书也是我们该看看的家书,它将中华名族的优秀道德清楚阐述出来,我们也应做到信中那样,不然父母操心,将它作为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
看过这本书后,我也有提笔的冲动,翻出信纸和钢笔,向自己的父母写一封家书,但日新月异,科技飞快发达,书信也许早就被人淡忘,但我们对父母的爱,和父母对我们的爱,也会像傅雷的家书一样,藏在轻柔的话语间,或是心灵的深处,也许寥寥几句,也许一个笑容。
【篇五:共享时代,信任与被信任】
在如今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我们的生活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崭新的事物,共享单车,共享书屋,共享篮球……诸如此类,更是数不胜数,在不知不觉间,我们的周围一个名为共享的崭新理念正在悄然的崛起。
在这种理念给人们带来了快捷便利的訢生活时也同样的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考验。
认识一个平日里对书格外珍惜的人,她爱护家中书柜里的每一本书,爱护到,甚至会把每一本书都包起来,以便于好好的珍藏。但每逢买新书时却又偏偏喜欢撕书店里的书的包装纸,翻阅那些书直到挑到心仪的书,再拿一本崭新的回来付钱。我曾对此感到疑惑,也去问过她原因,却被她一句不假思索的“反正又不是我的”而震惊。
我想这是这句,“反正又不是我的”演示了涵盖了无数人的心里。我对此感到心寒,难道仅仅因为并不独属于某一个人而且有理由被肆意破坏吗?更为那些付出了信任共享这一切却被肆意伤害的人感到哀伤。
但仔细想想,我又觉得或许更可怕的还不是这些。我有过去共享书的经历,曾遇到过一件至今想想都觉得可悲而可怕的事情。我曾在书屋中看到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拿着笔,在一本共享书上乱涂乱画甚至撕下一张纸,开始折纸飞机。我上前去制止他,却被他的理由反驳的无话可说,并感到无法言喻的心酸,他竟告诉我:“可是爸爸妈妈也是这么做的。”一时让我身心疲惫。
共享带来的不仅仅是便宜的好处,更暴露了一个亘古的问题和话题“信任”是的,没错相互性的信任正是共享理念最大的意义。
有人愿意发散出共享这种理念,愿意将本该独属于某一个人的事物向他人分享,正是向周围的人,向我们。散发出了一种名为信任的信号。而接受到信号的人,放弃如此大的光荣,却仅仅只是因为那小小的一句“。反正又不是我的”为什么?要抛弃轻易就能得来的满身荣耀,选择走进泥潭,选择那一身的污秽?
然而这并非最大的罪过,更加令人心痛的是那种不负责正在由上一代不断的传承至下一代,而将这种罪过代代相传的正是怀抱着这种自私的思想的人们,也许你不曾在意那满身的污秽和他人的言语,但难道你也不在意你的孩子吗?你愿意吗?让他成为一个满嘴谎言得不到信任有着顽劣性格的人,也许你会狡辩“我从来没有这么想也没有这么做。”甚至于你满心都是望子成龙的期许,但你的一言一行却无时无刻不将这一些交给你的下一代,而还尚且稚嫩的他们,正无心的模仿着你的举动。所以不为了你自己,也请为了你的孩子不要辜负他人的信任,将你的自私教导给稚嫩无辜的他们。
翘首以盼,无声的期待着“互相信任,不曾辜负”真正的共享时代的来临!
【篇六:你是谁便会遇到谁】
假期学美术,下课后喜欢和同画室的画友聊天。
某天下课,吊着被铅粉沾得一团黑的手去洗手台,正排着队呢,便见画友怒气冲冲地走出来,每一步都走得大地晃动。“你拆地板呀?”我打趣道,“小心老师找你赔钱。”“找我赔钱?”画友如一只喷火龙,浑身燃着火焰,只差从嘴里喷出来了,“他应该找那两位赔钱!”说罢把头一偏,偏向教室里的另外两位画友。“招你惹你了?”好奇地问,“倒也没什么,就是气不过。你说画画就画画吧,不在纸上好好画,偏偏画在画板上!画也就算了,还拿刀刻!这叫别人怎么用?一笔一个窟窿眼的,真是好!”听着好友发着牢骚,我却疑惑了,我们俩和那两个画友也不是第一天在一起上课了,虽早已发现了她们的缺点,为什么还和她们一个班?
“要不我们换个班上?”我提议,想着要告别那两位画友,心中竟还有些不舍。“不!”画友一口回绝,“假期里没时间,就这个点闲。”“你拉倒,天天看你发说说晒照片,上午在下午也在,大半夜还聊天,哪忙了?”我毫不客气地回道。“这……那你想换班?”画友掰着手指头数着,“话说算起来,我们和她们同课也有好几期了。”原来是有她们两个在!我和好友异口同声,“因为想和她们一起!”话音未落便觉惭愧,我们竟愿与那样的人为伍!我和画友的脸色都变了。
洗洗手回到教室,我举起自己用的画板,心中陡然一惊,拉来画友,指了指:“你看,这不是咱俩那天课上画的吗!”画友脸色变得更加难看起来,还指责别人,自己还不一样,又是课上,更罪加一等!画友不安地绞着手指头:“你这么一提我倒还想起来了,前几天我们四个好像还一起把铅笔灰倒进老师养的兰花里来着。”“罪过罪过。”惭愧地搓着衣角,画友也忏悔似的在胸口划着十字。
突然一个激灵,脱口道:“那这样的话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俩喜欢和她们一起了!”好友也醒悟般地点点头,接道:“臭味相投。”“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她们是臭蛋那我们就是苍蝇了,居然还自以为不错……”“罪过罪过!”顿时觉得无地自容的我们俩,局促地盯着地面。“所以下次还是要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啊,见不贤而内自省。”我点点头表示同意。
的确,你是谁便会遇到谁,当自己抱怨周围人的不足时,最好先想想为什么自己会和这种人在一起。
【篇七:节粮爱粮】
人常说:“浪费粮食就是最大的罪过。”俗话说得多好啊,但有人遵守吗?
在我们学校的食堂里就时常发生。我见过四年级的王子玉有一次,把打来的米饭,吃了几口,就跟别人说起话来,我们班比他们班去饭厅晚,我们都吃完了走了,她还在那里吃饭,等老师都出去时,她悄悄地把米饭倒掉了一半,只剩下一点才吃完了。
你们在倒掉饭菜之前,想一想,国家供我们免费的营养餐,不是让我们把可口的饭菜倒掉的,而且这些饭这些菜是农民伯伯的汗水一滴一滴的换来的,他们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难道就是为了让我们把这些饭菜都统统浪费掉吗?不是,他们的辛苦是为了让我们都有饭吃,而且每顿都吃饱喝足,不像过去,我们的祖辈们是受过饥饿长大的人,所以他们都知道饿肚子是什么滋味。
浪费粮食是一种罪过,所以,我们在浪费粮食时再想一想,曾经,有些地区因干旱,没有粮食被饿死的人,他们在被饿死的时候,希望以后这个世界上是浪费粮食还是珍惜粮食呢!那么,为什么大家都会浪费粮食呢!
希望大家以后会节约粮食,杜绝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