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诚信去哪儿了】
在《骆驼祥子》中,祥子为了金钱而背叛诚信,最终走向深渊,这不止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当时那个“吃人”的旧社会的罪恶。可如今再读此书我不禁会问,在当今社会中,还能有几个人像当初的祥子那样诚信做人,诚信做事呢?
现在,诚信做人的越来越少,有的人为了名利、金钱而放弃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用一个无价之宝去换取有限的财富,还真是因小失大啊!市场上卖假酒的、假药的人多的是,一些因为买不起正品的老百姓,信那些骗子的鬼话,把他们辛苦挣来的血汗钱交给他们,等到发现真相时骗子却早就逃之夭夭。
诚信的消失使得人们不再信任彼此:不敢帮助那些路边讨钱讨饭的乞丐,不敢扶摔倒的老人,生怕一不小心就会被讹上……那些尊老的美好品德也因诚信的消失而逐渐虚无。
三岁时向妈妈撒谎说没有吃糖,六岁时把不喜欢的菜,偷偷扔掉,却跟家长说吃完了,上个小学不写作业去耍,到学校去告诉老师回到家先写作业,初高中是不想写作业,第二天早上起来抄袭别人的,到了大学,早上上课装病,实际是不想起床……有的人,似乎一生都不曾拥有过诚信。
在网上曾经看到这样一段故事:一位卖假药的骗走了一位老婆婆的钱,给了老婆婆他的假药。老婆婆拿着药让医院检查得到的回答却是假药,那可是她老伴的救命钱!最终那位老婆婆的老伴因为没有钱治疗走了,那位老婆婆也因为失去老伴过度悲伤不久也离世了。
这个故事倒跟鲁迅的《狂人日记》有几分相似,不过那个是写旧社会的黑暗,这个则是新社会里人性的黑暗。它不断吞噬着人们的诚信,不断吞噬着人们的品德,最终人们就会变成祥子那般放弃自我,失去底线,坠入深渊!
“学做人前要学德,德中有信,信出于德。”诚信,乃做人的一大原则,拥有诚信比拥有千万财富还要宝贵。
欺骗少一点,诚信多一些,未来才可期。
【篇二:论语读后感】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宣扬“仁”。在《论语》中,孝道有着不可动摇的低位。中国人自古认为百善孝为先,把孝道作为道德之根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年轻学德的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现在的你来说,你一定认为孝只要做到能养父母孩子吃饭就行了,但狗了、马了之类的动物都会喂饱幼崽儿,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恒的照顾老人小孩,那人还跟动物有区别吗?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对父母尽孝不只是物质上的供养,还有精神、心理的关爱。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为自己忧愁。只有自己有疾病时,父母才为自己担忧,其余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担心。“事父母能竭其力。”一个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让父母欣慰。只有生老病死,这种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让父母担忧也是没办法。除了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让父母担心,这样就是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句话告诉我们: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这句话明确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从,孔子反对愚孝的绝对无违,应该以道义为标准,客观对待父母的对错;如果父母做错了,却不听从自己的劝告,也要履行孝道,绝不能对父母产生怨怼之意。
《论语》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是一座思想的宝库。如何做人,是一个终生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