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一封家书】
正值端午,本是团圆佳节,可人们似乎忘记了古候的习俗。
年轻人一个个手捧手机,少年坐在一起“开黑”、“打王者”,少女不是刷朋友圈就是塞着耳机追偶像剧。正值学龄的青少年忙着写那做不完的作业,马上高考的莘莘学子更是埋没在题海中。
可你们抬眼看看,你面前的老人正坐在一桌丰盛佳肴前不知所措,不知该不该等,该不该吃,他们不解地望着你手中的手机,殊不知它们吸引住了你是为何?难道自己还比不上一台手机?
我曾看过一幅漫画,有位老人站在儿子儿媳和小孙子的面前,他们三人各捧一部手机。老人火了,对他们大叫:“我站在这儿大半天了,就不能跟我说句话?”可他们却说:“你让一下,挡信号了你不知道啊?”有人看这幅漫画笑了,有人沉默了。这不正是生活中我们的真实的写照吗?
我们习惯了打字,习惯了语音,习惯了视频,可你曾想过提起笔,铺上一张纸,用最淳朴、最普通的文字,写下最诚挚的祝福。一封家书,抵过千金。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此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亦为古人一直所崇尚的目标。黄香温席、董永卖身葬父不都是这精神的体现吗?“孝”字是怎样写的呢?把“老”字下面的“匕”转变成了“子”,寓意是孩子支撑起老人,真正的孝又何尝不是那样简单呢?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件事:“黄凤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母亲种田,父亲在镇上盖房子,小黄凤在村中的一个小学上学,虽然不是很富裕,但是家庭和睦,夫妻二人很疼爱黄凤,倒也很幸福。不料,父亲在垒砖的时候突然被钢筋砸中,半身瘫痪,黄凤和母亲觉得天都塌了下来。而且,当时村里的建筑队并没有跟黄凤的爸爸签署安全协议,表示拒绝赔偿。黄凤的妈妈经不起压力,在一天晚上偷偷的离开了家。黄凤忍住悲痛,因为她知道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治好爸爸的病。她用一辆最普通的板车,把爸爸推到了北京,上海,天津去治病,她为了给爸爸赚医药费,她扫过地,帮过厨,甚至去别人家当小保姆。可这些钱远远不够付爸爸的医药费。后来有很多人知道了她家的事后,开始给她捐款,黄凤不想白白接受别人的钱,她开始用一个小本子,把每个人的捐款都记下来,等她长大后慢慢去还。”这又何尝不是感天动地的孝行呢?
朋友啊!我们的血肉之躯授之于父母,母亲十月怀胎生下我们,他们又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难道不应该报答他们吗?他们不需要感天动地的孝行,其实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一句嘘寒问暖的关怀,就可以让他们感动很久很久。亲爱的朋友,拿起笔,写下你想对他们说的话,想对他们的祝福,想对他们的感谢,将这一切汇为一封家书。
一封家书,承载的你对他们的爱!
【篇二:血缘亲情】
自古以来,我们对血缘的概念仅仅是一母同胞或是同父异母,同母异父。我们也一直认为有着血缘亲情的人总是和和睦睦的,都是怀有一颗孝心的,毕竟身体里流着一样的血。譬如,孔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等流传至今的佳话。
但是经过那天以后,让我不禁对血缘的概念产生了怀疑。
那天,我陪着奶奶在看电视。无意间看到了一档有关亲情的节目,本以为是和和睦睦的,看完之后,让我大跌眼镜。这是一档调解亲情纠纷的节目,什么兄弟为了赡养父母,争夺父母财产而反目,妯娌都不愿赡养父母出现争执,兄弟姊妹为了一间房屋而不和等等。看完这些,我觉得现在的血缘亲情因为物质方面或其他方面而变了质,不同原来了,不似原来那么纯净了。好似给原来的亲情戴上了一张虚伪的面具,让人猜不透。
当然在这些虚伪中也有一丝丝真情流露。
2015年被评为最美孝心少年的黄凤,5岁时黄凤爸爸意外摔伤高位截瘫,妈妈离开家。11岁时她推着400斤的铁板车把爸爸带到上海治病。连续10年,她独自照顾爸爸,给他喂饭、翻身、按摩、换尿片。风霜雨雪再累再苦也不曾放弃!16岁的她说:委屈时看见我爸笑,就没事了。
这一丝丝真情不仅体现在血缘亲情上,更体现在没有血缘之上。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谢丽芳18年奉养5位无血缘关系老人,多年来,谢丽芳坚持照顾养父母,很不容易。更了不起的是,她还要赡养照顾养父的兄弟,一般人很难做到。她的孝心,大伙看在眼里,心里暗自为她叫好;看到她吃苦受罪,大伙都于心不忍,纷纷出钱出力,帮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谢丽芳感恩反哺的孝举打动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个个都对她赞不绝口,但谢丽芳却很淡然,她说:“与父母的养育之恩相比,我做得还远远不够。”
血缘亲情似乎已然超出了人们认知的范围,但又好像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一样。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