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相关作文

【篇一:百年追梦全面小康读后感】

梦想在心中萌芽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每当听到这首歌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每个人都有梦想,我们伟大的祖国也有梦想,看了《百年追梦全面小康》这本书,我知道我们的中国梦就是奔小康。

旧中国,战乱不断,列强入侵,人们背井离乡,妻离子散,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是先烈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没有炮火和硝烟,人们创建了幸福美好的家园。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处处洋溢着欢歌笑语,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地生活,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繁荣昌盛。

我生在和平年代里,在蜜罐中长大。没有经过苦难的我,只能从爷爷奶奶和电影电视中知道旧社会的苦难和黑暗。如今我们住的是高楼,学校美如公园,上课用的是多媒体设备,穿的是各式各样时尚漂亮的衣服……我每天都想着要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了,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人想当作家,有人想当飞行员,有人想当航天员,我想当人类的工程师——教师。有人也许会说,“当教师有什么好的,工资低,工作又辛苦,还不被人重视。”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没有老师的教导,那我们岂不是很愚昧,正因为有了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我们人类才能越来越聪明,社会越来越进步。白天,老师站在三尺讲台为我们呕心沥血地讲课;夜晚,月亮已经爬上了树梢,可老师还在那摇曳的灯光下辛勤地为我们批改作业。也许当一个人被成功的喜悦包围时,他会忘记自己的亲人,但他决不会忘记自己的老师,因为他的成功也有老师的一份功劳。

我也一样,无论我长多大,走多远,我也不会忘记自己敬爱的老师,因为我是在老师的呵护和爱的沐浴下长大成才的,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也不会忘记自己的老师。

【篇二:《百年孤独》笔记】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的一部小说,他以魔幻现实主义的`笔法写出了加勒比海沿岸小城马贡百年的历史我定位它是继《创世纪》之后,首部值得读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当然了,这部巨著也被后人誉为“魔幻小说界璀璨的明珠”

首先,这部作品的题目首先给读者以深远的思索,其次,它还体现了哥伦比亚人民的现实而又充满创新的生活。

马尔克斯曾言:“活着为了讲述生活,生活并非一个人的经历,而是他的记忆。”《百年孤独》里描述的那样一个几乎神话般的世界,那里有马尔克斯童年眼中拉美国家真实历史的影射,有近代拉美社会百年变迁的缩影和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识,同时也融入了人类百年生存的斗争历史和凝聚的经验和精神,同时还提出了对现代人和社会命运发展前途的思索和探讨。所有这一切的内涵意义使《百年孤独》成为一部具有史诗意义的作品。

小说情节曲折起伏,稍稍令人迷惘。小说主人公布恩迪亚上校出生于小城马贡里的一个贵族家庭。这个家族先后由衰转盛,由盛转衰的百年兴衰史,一百年的时光轮转,又回到了从前。故事情节曲径通幽,引人入胜。给人以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思索。这部作品还这本书以很大篇幅地把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

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

不过对我而言,单从读《百年孤独》的直观感觉来说,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与以往容易入书入戏的我不同,百年孤独里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生离死别似乎和我之间隔了一层下雨中的玻璃墙。每当我似乎身临其境的时候,总有一层新雨将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许是因为作者总以戏谑的口吻描述类似神话的种种场景,也许是因为书中人物狂野的孤独离世俗的自己太过遥远。

一部家族的兴衰历史,可能不只是反应区区一个家族,还可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乃至于整个人类社会。作者以小见大,对人类的发展和前途的担忧和希望在笔尖如同潜龙游走一般隐藏在字间行间。固然,是需要读者用心去读才能领悟和发现的。细细地品读,你会发现作者的良苦用心和无限的智慧结晶。

读完《百年孤独》,我感慨万千,可能并不能全部用文字展现出来,所以,希望大家和我,用心去交流和沟通。

【篇三:读《跨越百年的美丽》有感】

《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文章是我们中国最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治学家梁衡所写的一篇人物散文。读完后,我深受启发。

《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讲的是我们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不顾镭射线对身体的侵蚀,坚持进行科学研究的事,体现了居里夫人高尚的品格为科学奉献的精神。

读完这篇《跨越百年的美丽》以后,我被居里夫人无私地为科学奉献,只为工作,探究一生,从未停息的精神打动了,居里夫人她为了人类文明的科学,为了所有的人类,为了全世界,她不顾自己的身体被镭射线侵蚀,不顾自己日渐老化、日渐衰弱的身体。你们说,这是何等的可贵,这是何等的坚强?这是红烛之心,居里夫人燃烧自己、照亮后人前进的道路!虽然居里夫人已经不在了,但是她为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永存不朽,什么?不信?你自己看!放射线的计量单位是居里,还有居里定律……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居里夫人为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把这个火炬传递下去,让中华民族也奋起吧!让我们也为自己的国家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吧!

【篇四:我在百年公祭那一天】

“今天是2037年12月13日。同学们,今天的班会课,我们来聊聊100年前的事。”我站在讲台上,对下面一张张充满好奇的小脸严肃地说道。我知道台下的孩子们在想什么:为什么平时总是笑的老师今天却一脸认真?为什么老师今天穿了一身黑色礼服?为什么老师没拿书本来上课?……

“孩子们,100年前的今天是什么日子,有人知道吗?”我发出了第一个问题。一个平时就十分活跃的男生立刻举起了手,站起来大声说:“是1937年12月13日!”我点点头,继续看着他,他却总不明白我要他再做什么,也歪着头看着我,一双大眼睛里满是疑惑。是啊,他也只是一个不到12岁的小学生,一个孩子啊,怎么会知道100年前那震惊世界的惨案呢?我叹了口气,让他坐下,抬手点开身边的触屏电脑,找出早已准备好的视频,让学生们观看。我的心中却隐隐作痛,100年前若是在同样的地点,孩子们也能安心上课,那该有多么幸福!

沉稳的男低音响起,百年前的黑白老视频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显得是如此不清晰,与高科技的班级设备严重不相宜。孩子们的目光也并没有平时的兴趣,只是有一眼没一眼地看着屏幕。但是很快,他们的表情变了,原来无趣的眼神深处却流露出了一种名为震惊的光,屏幕上血淋淋的一行死亡人数和残忍报出数目的声音在教室中冲撞,撞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上,也撞在我的心上。不管我这是第多少次看到这个视频,一种悔,一种恨,都会在我的心中熊熊燃烧起来,烧得我疼痛难忍。

视频不长,很快就结束了。我关上电子设备,重新望向台下的孩子们,他们也望着我。刚才的男生又一次举起了手,我示意他发言。他站起身,没有说话,而是转向窗外,深深地弯下了腰,先是他身边的孩子,再是全班的孩子纷纷站起,对着窗外弯下了腰。

我看向窗外,今天的南京已经远超从前,到处有高楼大厦,但全城却有一处依旧不变的地方,就在我们学校外两条街处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雕塑,孩子们在对着雕塑鞠躬,我也弯下了腰,久久没有抬身。

今天的我只是一个在南京教书的小学老师,但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不忘百年前那惨痛的经历,努力学习,将来也能继续挺起胸膛,自豪地告诉全世界:“我是中国人!”

【篇五:百年的责任】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书中有个故事,令我很感动。

在开封的郊外,有一座百年老屋,屋子的主人是一位老人。一年春天,老人收到了一封来自国外的信件,信封寄信人一栏写着“朱利安”。拆开信件,全是德文。老人的孙女翻译了这封信。大致是说:“您好,我是朱利安,是一名建筑设计师,设计了您住的房子。它是我年轻时的得意之作,不过它也有衰老的一天。您收到信件时,这座房屋的寿命也到了尽头。希望您务必尽快搬离这座房屋。”

“不可能呀,这座房子看起来很结实。”他嘀咕道。“德国人素来以做事严谨负责著称,爷爷您还是搬走吧。”在孙女的劝解下,老人搬离了老屋,并把它封起来。同时,老人回了一封信,真诚地感谢朱利安。一个月后,老人收到了回信,信是朱利安的孙子寄来的。朱利安去世已经七十多年了,他临终之际写下了信件,嘱咐子孙,到时间了要把信寄出去。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封信到了老人手上。不久之后的一个暴风雨之夜,伴随着电闪雷鸣,这座屹立了百年的建筑物,真的轰然倒塌了。

世界上,没有不倒的建筑,只有不朽的灵魂,不倒的道德和不变的责任。它们更具有穿透力。朱利安不忘自己的职责,懂得为别人着想,这份跨越百年的责任和牵挂,不仅感动着房屋的主人,也同样让每一位有良知的人,油然而生深深的敬意。这个故事告诉我,责任重于泰山,我们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篇六:走访百年老宅——欢潭务本堂】

位于萧山南端有一个古老的村子——欢潭。据《萧山县志》记载:相传南宋岳飞率兵抗金,行军至村口,见泉水潭,欢饮止渴,故名。

欢潭有大岩山、二桥书屋、老洋房等著名景点,当然,最有名要数务本堂了。务本一词,典出《论语》,意谓致力于根本之事。《论语?学而》中说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务本堂地处欢潭村277号,毗邻欢潭小洋楼,距离欢潭公交站不足200米,占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它坐北朝南,背靠狮子山,面临欢潭溪。妈妈告诉我,她小时候这个地方叫旗杆墙门。

走近务本堂,抬头可见的是那斑驳的粉墙,黝黑的屋瓦,起翘的和不起翘的檐角,简朴的瓦脊,高低错落的马头墙,鳞次栉比的墙门,装饰精美的门楼……

跟其他老宅相比,务本堂的宅门特有意思,大门在正中间,东西两边各有两个侧门。从三个门都能走进宅子,里面完全相通。

进入务本堂,宅门的左边是倒座房,也称南房,进去是垂花门,倒座房前面是抄手游廊。过了垂花门,算是倒了庭院,庭院左边是西厢房,右边是东厢房,再一直往前走,是北房,也就叫正房。正房左边是耳房,后面是后罩房。这样前前后后一共三进院,真像一个大迷宫。幸亏这三进院处处相通,要不然进去后就出不来了。漫步在务本堂内,你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古味。如今的务本堂已经分成了好几部分,住着好几户人家了,有些地方改造过,有些地方修建过,但总体布局没有大的变动。老宅堂内清幽安静,回廊连绵,木门、木椽上精美的雕花随处可见。这些雕花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有些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毁了,实在可惜。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凡有建树者皆教诲儿女子孙“习诗书,学礼仪”为务本之法。显然,务本堂的建造如同耕读第,晴耕雨读一样,取的是文化意味,也就是通过一种建筑语言诠释家教之风。务本堂里居住的村民非常客气。我们在大门口拍照,还没有开口问可不可以进去参观一下,他们就热情地招呼我们:“你们是来看老房子的吧!进去参观好了,随便哪个门都可以进的。”其中一个中年人说:“要不,我给你们带路,顺便给你们介绍介绍。”我们连连道谢。他带着我们走了一圈,给我们作了详细的介绍,还带着我们到他家里参观呢。这,也许就是老底子流传下来的好风气吧!

古老的务本堂,坐落在大岩山山脚,静静地向我们述说着它的历史和故事!

【篇七:《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我最近在看《百年孤独》。

刚开始看《百年孤独》的时候,发现有几个奇怪的地方,首先,布恩蒂亚家族中的人名反复用的都是阿卡蒂奥和奥雷连诺,这也仿佛他们的生活一直是在一种可怕的循环中度过的;其次,故事的情节很具神话色彩,死去的人可以因为按奈不住寂寞从新回到人间,甚至与活人交谈。这也引起了我看下去的冲动,这是一个仿佛描述一个国家百年的繁衍与生存、耻辱与压迫的故事。

霍·阿·布恩蒂亚带领他的.妻子,以及他的亲属朋友们历尽千辛来到了一片未开垦的土地上,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这块后来被命名马孔多的小镇上,蕴含了无穷的神秘,但似乎又令霍·阿·布恩蒂亚陷入了无穷的孤独。在他身上也体现了那种可怕的循环,在他对创造发明产生厌倦以后,便整日地呆在实验室里制作金属金鱼,每做到二十条的时候就将它们熔化重做。他的后代奥雷连诺又从战争走向孤独,终于也陷入了循环制作金鱼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地传承,又一代代地都是那副孤独样,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代奥雷连诺·布恩蒂亚的出世,由于垄断资本主义的入驻,不仅是布恩蒂亚家族,整个马孔多已经开始没落了。那本羊皮书卷上用梵文字描述的这个家族从建立到没落其实已经是注定的宿命,终究是一个可怕的循环。

《百年孤独》读完后都会给人留下一种沉重感,我认为这种感觉才是作者真正想传达给读者的。

【篇八:未来百年新机场】

“胶东国际机场”一听到这个名字我就不由的骄傲起来,因为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有一次我无意间听长辈们谈起,说曾经有位老爷爷因为舍不得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看着一片片房屋倒下的那一刻不禁潸然泪下。然而,许多次我路过拆迁的地方,经常看见他一个人孤零零的坐在马路边望着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变成一片空地发呆……

晚上放学回到家吃完晚饭,想起爷爷看着那片已经推倒那片土地的空洞眼神,我问爸爸:为什么我们青岛有流亭机场了还要再建一个?爸爸告诉我,随着青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流亭机场航空业务量持续快速增长,建设新机场是适应当地航空业务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我点点头,这时电视上突然插播一条新闻,近日连续几天的雾霾天气的结束,人们所关心的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建设的问题也迅速明朗起来。从青岛新机场建设问题的提出,到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建设有限公司的正式组建,虽然时间比较长,三年多时间,但是毕竟有了初步的成果。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这个名字非常的响亮,肯定利于远播海内外。从最初的山东半岛国际机场,到最终的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期间凝聚了不少关注,支持青岛新机场建设的人们报以极大的热情和智慧。今天,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已经进入建设轨道。很快就要按照目标快速向前推进,现在只要按照这个已经确定的战略方向,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三年以后,在环胶州湾地区,在胶州湾北部,在胶州市北部就会崛起一片包括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在内的现代的“空港城”从而彻底改变胶州湾地区,青岛市,胶州市的城市布局,彻底拉近与高密市的空间距离,从而实现高密市,诸城市并归青岛建立的大青岛。

我听着听着我仿佛已经看到了新机场完工的样子,爸爸妈妈带我来到了机场。在这里我感受到新机场之最;玻璃幕墙世界最大;行李分检全球最先进;通关速度亚洲第一;安检设备全球最先进……

我们习总书记倡导我们要有中国梦,胶东国际机场就是实现了我们胶东人民的中国梦,山东青岛胶州会以“胶东国际机场”而文明全世界

我一定会好好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文化。以后坐在我们新机场的飞机上俯视我们胶州的风景感受漂亮空姐的热情。期待我们胶东国际机场的飞机翱翔在祖国的天空,我爱我的祖国!

【篇九:不曾发生的事――读《百年孤独》有感】

最终,那座名为马孔多的城市,一如那纸古老的预言,消失在像圣经所描述的飓风中。

初读这本书时,我仿佛置身于了一个迷乱的世界,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股腐朽的味道。一座与世隔绝的小镇,一个陷入了怪圈的家族,一场能下整整四年的大雨……当作者将它们将一切都拼凑在一起时,就变成了这么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故事的开始,讲述了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只要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与许多小说不同,它从一开始便将时间立于一个模糊的“多年之后”,无法判断离现在多久,而当我再次翻页时,却回到古老家族尚未迁徙的地方,时光的隧道,连通了过去,指向了未来,却在最后一页,将一切都抹去,原来孕育了马孔多的肥沃黑土,也只剩了那片古老的土地,如同命运跟你开了一个玩笑,走了许久的路连在了一起,是个规矩的圆形。

圆,在许多宗教说法中都有特殊的含义,比较共通的意义是无限的循环,而布恩迪亚家族则是这个说法最真实的写照,从第一代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乌苏拉尔开始,它便是不断被重复的下一代的名字,是无数后人像老一辈一样醉心于性欲和迷茫,是子孙们死亡时面临的种种离奇事件,更是对老一辈的孤独和寂寞的延续。

假使以第一代的两人为圆的开始,第一代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即为男性后代的源头,他的身上演绎了人性的性欲望、暴力、拜金等缺陷,而这种性格也被后代所继承,同时也反映了人性中的斗争性、创造性等特点。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几近疯狂的求知欲。事实上这也正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太过沉迷于理论以致甚至失去了和人交谈的能力,他将自己困死在了名为求知的城中,最终被人们当作疯子,吊死在了树上。而乌苏拉尔则代表了女性后族的源头。比起缺点良多的丈夫,她勤劳,热情,善良。她是家族中占据统治地位时间最长的女性成员。她努力改变家庭成员的命运,她也是唯一明白了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实际上从未爱过任何人,而阿姆兰妲却比任何人都深情的人。乌苏拉尔的清醒是孤独的,正印证了所谓“世人皆醉我独醒”,乌苏拉尔的透彻从不被人理解,她只能孤独地看着无数亲人走向深渊而无能为力。

在佛学中,有横竖三世佛的说法,正所谓前世之因,今生之行,后世之果。第一代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乌苏拉尔既是一切的开始和源头,也是未来无数事件的因由,他们身上的种种因果都在后代人身上一一呈现,如果说家族第六代传人奥雷连诺·布恩迪亚正是第一代何塞最大的因果――求知欲的体现者和承载者,那么和他相爱的阿姆兰妲·乌苏拉尔则是继承了其先祖母守护布恩迪亚家族夙愿。这一对恋人仿佛是第一代那对开创者夫妇的影子,而困扰乌苏拉尔当年的魔咒那个带有猪尾巴的孩子,也由此出生。第一代人种下的“因”,由最像他们的后代了结。当蛇头咬上了蛇尾的时候,这一个轮回也宣告结束,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圆的终点就是起点。在这个家族终结的时刻,什么都已发生,什么都未曾发生。

再次回到故事的开头,又回到上校对冰块的回忆。在全文中,‘冰’这个意像也重复的出现,第一代的何塞曾梦想建造一座冰之城市,而霍赛·阿·布恩迪亚在看到了冰块之后才明白了梦中镜屋的含义。也许,马孔多就如同一块真正的冰,在太阳下折射万千光华投影到地上,就像在放电影一样,然而呈现的却都是虚影,是镜中红花的虚影,是水中明月的虚影。

而冰,其实也只是水而已,仅仅拥有美丽而梦幻的外表,美好而易逝。当冰融化时,就只剩下了水,再也寻不见那座虚妄之城,再也见不到众生悲喜。而当寓指着圣经中摧毁一切的飓风来临时,这座不曾存在过的幻之城市便再也不复存在了。

【篇十:百年一叹】

中国商人,一个历史上庞大的群体,在逆流中勇进,在绝壁处逢生。他们用自己独特的处世态度书写下一篇又一篇历史赞歌。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对商人的态度就很微妙,一方面要依赖他们支撑市场以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而另一方面又看不惯商人满身的铜臭味,有伤于所谓的“大雅”。但是,中国商人的日益壮大,以致日后在中国历史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仅有铜臭味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诚信、勤奋、尚儒、爱国更是值得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诚信,作为商业之本,在朴实的晋商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早在他们小时候,父辈们就告诫他们“为商,信为本,义其次,利为最次”,在平遥这座古城里,诚信之事比比皆是。例如晋商曹家,即使在战乱中要撤庄歇业之前,也要顶住巨大压力还清所有亏欠,即使这拖挎了他们家当时第四大商号——彩霞蔚,也绝不后悔。这,就是晋商的气节。他们机智而不小心眼,厚实而不排他,不愿为了眼前利益而背信弃义。如果一个商号欠另一个商号的钱,一旦无力偿还,只要去磕个头,说明困境,仗义的山西人便会挥一挥手,就此罢了。这种信义所赋予老百姓的安全感,正是晋商聚集金融业的基础,也正是山西人这种从商态度为中国争论了数千年的“义利之辩”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说起勤奋,不得不提的就是徽商。“前世不休,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作为当时中国商界与晋商并举的一支劲旅,徽州人自小外出闯荡,虽是小本起家,但他们穷则思变,奋发进取,毅然四海,可谓岭南塞北,饱谙寒暑之苦;吴越荆襄,频历风波之陷。即使事业出现一蹶不振,但徽商却依然百折不挠,正所谓“徽之俗,一贾不利,再贾不利,三贾焉。”终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徽商最终在盐、典当、茶叶等行业呼风唤雨,形成了“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的鼎盛局面。他们的创业史本身就是一曲不畏艰险,勤奋勇敢的赞歌,镌刻在家乡的白砖黑瓦之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徽州人。

在人们的印象中,徽商大多是温文尔雅,变吐不凡。“贾而好儒,贾儒结合”便正是对其的评价,他们对后人的培养更是十分重视,这也正是为什么徽州状元奇多的原因之一。浓厚的学术风气影响着一代代的徽商。他们有文化,素质高,在那些叱咤在政坛上的同乡的扶持下,奠定了其长达几个世纪的繁荣的基础。

国家的没落导致了商业的衰落。很多商铺被迫破产,但就在家业不保的时候,商人们心系的却依然是国家,想乔家票号倒闭之时,特意将大量银子归还于民间,让其流通,目的就是怕那些侵略者大肆掠夺中国的银子,让我们在战时无力还击呀!“无国不成家”那些滚烫的爱国心,将会是中国商业史上最耀眼的一座丰碑。

中国商人在历史上繁荣的时间并不长。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仅留下一串未成大业的叹息。但他们带给中国的巨大财富和恒久的精神魅力又岂是一串叹息就能抹杀掉的。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