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母爱伴我成长】
母爱,一个伟大的词语,一个精神的来源。从小,母爱就伴着我成长。
还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们去玩,突然一只很凶的狗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没有尝试的我们,拼命地向前跑,一颗心都悬在了嗓子眼。突然,我摔了一跤,但是不顾膝盖上的破皮,顽强地爬起来,继续向前跑。
终于,一个哥哥帮我们该跑了恶狗,我一瘸一拐的回到家里。立刻就是妈妈的问候声:“你怎么啦?”我摇了摇头,坐到沙发上。
妈妈立刻跑到要跪,一阵翻找,找出了酒精,茶油,还有棉签。她蹲下身,轻轻卷起我的裤脚,耐心的帮我涂药。
先用酒精帮我消毒,然后再帮我上了点茶油,最后,说了一句:“下次小心一点儿,不要再摔伤了,就算是摔伤了,也要及时回来,让妈妈来帮你处理,知道了吗?”我微微一愣,然后点了点头。
泪水即将涌出我的眼眶。被恶狗追的时候,我没有哭;摔倒的时候,我也没有哭;但是,在这一刻,我竟然有想哭的冲动,这就是母爱那伟大的力量吧!
【篇二:年味】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我的家乡在湖南。有一个关于过年的传说——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去新春将来的夜晚,便出来食人,使人们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野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的大火,听见叭叭炸响的爆竹,就逃得无影无踪。后来便逐渐形成了过年团聚、守岁、挂红灯、贴对联、放爆竹的风俗习惯。
年味最浓的就是放鞭炮了。新年的钟声一响,整个夜晚都成了烟花爆竹的世界。大家说,过年不放鞭炮,等于没有过年。在我们这,每到一户人家拜年都要带着鲜红的饼状爆竹,“嘶啦”一声,爆竹散落,小孩见状便跑进门,内心紧张又兴奋,等待着放完可以去捡着未燃完的爆竹和小伙伴去炸别人家的鸡。耳朵里传来的是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渲染着新年的氛围。
除此之外,我的家乡必不可少的是油炸肉,我们嘉禾油炸肉堪称过年的镇席之王,无油炸肉不成春节筵席。油炸肉块头之大,是每个外乡人对嘉禾饮食最深刻的印象。油炸肉的确也是嘉禾所有菜肴中“身量”最大的。猪肉连皮被斩成五寸方的大坨。先用水煮熟,然后涂上醪酒红糖,在茶油锅里炸,直到把肉皮炸酥。这就叫油炸肉,又叫炸皮肉、走油肉。它们被挂在通风处晾着,是过年餐桌上标志性的主菜。如果过年吃不完,剩下的油炸肉就要泡在茶油里慢慢享用,保存时间可达一年之久。嘉禾乡间风俗,客人吃完宴席离开时要用筷子穿上一块油炸肉带回家去,既是给没有参加宴席的家人尝尝鲜,也有主人答谢乡里乡亲的意思。
还有嘉禾人从小就爱吃油糍粑,又叫赖糍粑,是嘉禾的一种特色小吃。真正的油糍粑,是米粉配着自家猪肉,和着三味辣椒,用正宗的茶子油油炸的。所以,在春节我是必须要吃的,这就是年的味道,就是家乡的味道。
春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因为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儿。
【篇三:妈妈的厨房】
夏天,最热的地方是哪里呢?就是厨房,这里空间狭小,又闷又热,人一走进去就大汗淋漓。油烟弥漫,会不时蹿到你身上,钻进你鼻孔,让你感到浑身不舒服。
但有个人却整天在这里忙碌,毫无怨言,她,就是妈妈。除了上班,人生中大半时间是在这小小的空间里度过的。
这天,妈妈照常来到厨房,洗菜,淘米,忙半天。菜洗好,开始炒菜,火一点儿一点儿旺盛,妈妈将茶油倒进锅里,不一会儿,茶油冒出“嗞嗞”的声音,还不时有油渍飞出来。妈妈将蔬菜倒进去,顷刻,油水四处飞溅,妈妈吓得急忙倒退几步,可依然有几滴油落在她手上。她顾不上,用铲子不停翻炒。一个菜炒好了,又炒另一个菜。只见妈妈额头的汗如雨点般滑下来,可是她顾不上擦。
现在轮到炒我最喜欢吃的肉了,一块块肥肉入锅,“嗞嗞”的声音就像交响乐,烧了一会儿,肉汁就出来了,厨房里就被肉香笼罩,看着就想尝一口。
一家人围着桌子吃饭,平时已经习惯了吃妈妈炒的菜,所以,吃菜时心里并没太多想法。
可是今天,我吃着桌子上的菜,心里感慨万千:这些美味佳肴都是妈妈用辛苦的汗水换来的。夏天这么热,每天都是三十几度,即使站在客厅里不开着空调都热得难受,何况是在小小的厨房里,还烧着火,油烟滚滚,那是什么滋味。
我这样想着,大家已经吃好饭,妈妈又走进厨房,开始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