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途中的景色更迷人】
成长的道路上,不完美,我们忙着去粉饰;不伟大,我们忙着去证明;种种成见,吵着去反驳;异样眼光,哭着去申诉。这是最美好的时光,它诠释了人生的味道,酸甜苦辣,百味俱全。
越是艰辛的道路,景色往往越迷人。
一路走来,经过辛酸、悲伤、欢乐、失落,这些都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历程。它让我们的青春充满实感,让我们的青春不再是一张白纸。
或许,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为了绞尽脑汁去思考某个问题而后来会在努力下云开雾散,那时候的心情会像是孙猴子逃脱了如来佛祖的五指山那一般解脱,也许多年以后,我们会忘了当初那个让你煞费苦心的问题,但是却清楚地记着当时经过努力后而得到回报的激动心情。
岁月如歌,人生的意义,不应该只重视结果,更应该咀嚼生命中的每一个过程。
就拿学校现在正在举行的“新生杯”篮球赛来说吧。举办球赛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输赢,而是让同学们能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出潜力和团结;并不是为了一个结果,而是同学们在球场上汗流浃背地为班级荣耀拼搏。其后,会看见所谓的啦啦队歇斯底里地喊着,裁判辛苦地跟着球员们跑着……其实,结果并不是最美的,最美的是过程,是球场上同学们昂扬向上的精神。
我认为,人生中最有意义的并不是立下丰功伟绩,或是多么的有名望,而是在立下丰功伟绩、有名望之前作出的努力的过程,那个过程可能会有着失败的辛酸,会有点小失望,可是当你成功了以后再回头看,那些拼搏的日子,其实才是最有意义的。
是的,人生的意义并不能只注重结果,更应该享受人生中的每个过程。只注重结果之人,他的人生往往是缺乏趣味的的,并且不会有好结果。重视过程的人,他的人生是充满魅惑的,即使失败了,他也不会后悔,因为他拼尽了自己的努力,他在乎每次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结果固然是美的,可是,途中的“景色”才是最美的,最迷人的。人的一生因为“路过”了“途中的景色”,整个人生才会更显斑斓。
注重途中的景色,珍惜花样年华。我想,一段旅途的意义,大抵就在这里。
【篇二:我看韩寒】
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孩子,但同时又是一个狂妄自大的家伙。其老练的文笔让人不得不感到他才华横溢,有多少同龄人能写出那样的文章?说其是个孩子,是因为他的思想太成熟,成熟到与社会的一切不相符合,完全都在自己的认为之中,完全把人抛到社会之外。要知道,物极必反,成熟到这样的结果是让人感到他孩子式的幻想与虚构;说其狂妄自大,是因为他少年得宠。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让这个满脑子反叛的怪物一扰乱,就变得惊喜不已,于是他就开始认为自己是中国几千年一见的奇才,乃仲永在世,甚至和李敖、钱钟书称兄道弟。
一篇《杯中窥人》的确让人为之震惊,六门功课红灯高挂更让人对他议论不止。人们在肯定他才华的同时,又否定了他的放弃。他却为自己找出千百种理由来推脱责任:说什么钱钟书当年数学考零分也被北大录取,好像北大录取钱钟书是因为考零分;说什么像他这样从事写作的作家,数学只要学到初二就可以了,理化也只要学一年;最后,公然发表《穿着棉袄洗澡》来抨击现如今教育制度,不可思议,就算是制度真的在什么问题了,也轮不到他韩寒来批判,更何况中国除了他韩寒之外所有的中学生都在适应着这种制度,虽然有抱怨和呼吁,但那只是一时的风波,之后一切照旧。而我们总不会为他韩寒一个人来改变一切吧!应试教育的确要向素质教育转变,但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就是转变成了素质教育,也不像他韩寒所描述的。我们知道穿着棉袄洗澡的确不好,但未进澡堂就剥的一丝不挂,恐怕也不怎么样吧!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在真正走进浴池才脱掉该脱的呢?
从《三重门》到《零下一度》,我不知道是韩寒文思泉涌还是刻意炒作自己,写长篇本没有错,但为眼前放弃永远是一个错,难道他不怕江郎才尽,难道他决意要做仲永第二?而长篇写的并非令人折服。首先,书中所表现出的自大就让人别扭。《三重门》尚可,也许是处女长篇,不敢也不好狂妄。《零下一度》表现得淋漓尽致,琼瑶、王朔、金庸、孔庆东等等,一大批相当有希望有名望的文人被他批地体无完肤。他们再有什么不是,也是他的前辈,更何况,在文坛中,他们的名望大他韩寒几千倍。其次,他在书中的消极思想让人生畏。我就不明白,一天一天强大的中国在他眼中怎么越来越差。社会上一些美好的事情怎么也就看不见,而那些糟粕的东西他却深记在脑海中,而且还让他们成长。当然,韩寒对社会上一些黑暗的东西的大胆批判还是不得不让人为之叫好的,为他的直接,为他的大胆。
糊里糊涂中,也对韩寒评头论足如此之多,才发现自己本没有资格来批判他,如同他没有资格批判琼瑶一样。但韩寒终归是个才,一个歪才,而这个人现在需要的并不是人们对其吹捧和赞扬,而是把他从歪路上拉回来,否则,这个轰动一时的孩子留给我们的只会是他江郎才尽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