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我们的祖国,有灿烂的文化;我们的祖国,有先进的发明;我们的祖国,更有勤劳的人民。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受尽列强的欺辱,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逐渐走向衰落。紧接着,又发生了甲午战争、火烧圆明园等等事件。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都是因为我们科技落后了!“落后就会挨打”这句话说的一点都没错!我们用火药造鞭炮,别人用火药造枪炮!挨打虽然不是不能恢复,但恢复的代价是惨痛的、沉重的、巨大的!历史上有许多革命先烈,他们用才生命换来了和平!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要用学到的知识报效国家!记住“落后就会挨打”这句话,奋发图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篇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是为了自己变得更有学问而读书,还是为了长大能有一份好工作而读书……
直到我看到这样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才深深地震撼了我。这句话是周恩来爷爷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盛和衰亡,我们每个普通人都有责任。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发生这一切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国家思想封闭,经济落后。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那个时候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而读书就是民族复兴的基础。
古代人为了读书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不能阻挡他们求学的精神。比如说:凿壁偷光的匡衡,悬梁刺股的苏秦,囊萤映雪的车胤等。而如今,我们的读书环境是多么优越。我们有宽敞明亮的教室,知识渊博的老师,还有丰富多彩的书籍。这一切都是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拼搏下来的和平年代。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我们就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我们肩负的重大责任。祖国的未来更要靠我们去创造,去建设。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要振奋精神,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向周恩来爷爷学习,为振兴中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吧!
【篇三:给陶渊明先生的一封信】
尊敬的陶先生:
您好!
在我的脑海中,“住着”许多德高望重的古代文学者。唯有一位先生,一位令我深深钦佩的先生——以下是我对他的总结。
爱菊君子与墨水先生
他风度翩翩,偏爱菊,爱它隐逸而又坚毅的品质,他视菊为君子,而我视他为君子中的君子。“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想这些诗句不仅是对菊,更是对他自己最好的诠释。
清廉人与低调学者
我与他的邂逅是通过《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后来我们也学习了他的作品《五柳先生传》。他的文采比较随性,“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从这里可以由门阀制度体现他的低调,但是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中却委婉地借别人的口夸自己。说他廉正,绝不是“吹出来”的,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是令人感慨万千!
爱国的隐士
他是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他希望自己可以为国家作出贡献,但他有心无力。他不是李鸿章,李鸿章有实力和地位,面对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以号召爱国分子进行洋务运动。他知道自己家道中落,既没权也没势,人微言轻,加上他为人正直,不愿去攀附朝中权贵。最后他才选择"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开始了他的田园生活。尽管"单瓢屡空",但他依然过得很自在,他的高尚情操是我们难以估摸的。
相信您已猜到了,这位先生就是您啊!不要问我为什么,只源于我对你您有着太多太多的赞许与崇敬。
此致
敬上!
一个来自21世纪的学生
2017.5.28
【篇四:抗战从这里出发读后感】
现在我们的生活十分美好,可是,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的献血换来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回顾历史吧!
1840年,英国的罪恶的鸦片走私收到中国政府的抵制,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00年5月,日、饿、英、美、德、法、意、奥八国联军进犯北京,镇压义和团等反帝爱国运动。9月,清政府日、饿等国签订《辛丑条约》。从此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31年,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并以此借口,进攻中国东北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最终,东北三省沦陷了。
1937年7月7日,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七七事变爆发,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了。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国共两党抛弃恩怨再次走到一起,中华民族全面神圣抗战从此以燎原之势燃烧起来。
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而我们唯一赢得的就是70年前的那场胜利,那是近100年来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国可亡,而史不可灭”,因为修史“系吾民精神上生死一大事,”在201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了解这段可悲可泣的历史,作为一名中国学生,无疑是责无旁贷,却又是一件难以承载的任务。
同学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牢记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是战士们是这样抛头颅、洒热血,用汗水和献血换来的新中国,让我们勿忘国耻好好学习,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将来振兴中华!
【篇五:梦见鲁迅】
在一个梦里,我见到了鲁迅。
他背对着我,身着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瘦瘦的身体透着一种慑人的气质。他的头发一根根直直地竖着,仿佛是一片茂密的森林。似乎听到了声响,鲁迅先生转过身来。他的胡须浓密极了,像极了隶书写的“一”字,皮肤黄里带白,好似大病初愈的病人般憔悴,但是精神很好,目光炯炯有神。
我之前就阅读过他的很多书籍,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朝花夕拾》。这本书主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书中追忆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
一瞬间,我似乎有千言万语想对他说。
我走上前,先是礼貌地躹了一躬,然后说:“鲁迅先生你好,我之前阅读过你的书———《朝花夕拾》,我想知道你当时是抱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写这本书的呢?”
鲁迅回答:“当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许多严重威胁,封建观念深入人心,民心动摇不定,正处于灾难深重、生死存亡的非常时期。我见到了许多平民百姓被压迫的事件,感到十分心痛,我希望可以用手中的笔去与封建专制进行对抗,去唤醒黑暗中的人们。”
我又说:“那你觉得你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呢?”
鲁迅回答:“我13岁那年,祖父因涉嫌科场舞弊案被捕入狱,需要钱来打点,而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因此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家道一衰败,家族人一个个都换了个嘴脸,使我小小年纪就感受到了世态炎凉,对于封建社会的吃人罪恶,有了切身感受。这段痛苦人生经历使我迅速成长、成熟起来,我能深切体会到我的变化,这其中的许多人生选择是被逼的、无奈的。对此我并不讳言。”
我感慨地说:“《朝花夕拾》里许多事情的发生让我感到可悲,感到封建专制社会对人们的毒害至深,以及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让我感触很深。”
鲁迅突然严肃起来,说:“是的,我是根据亲身经历来写这本书的,当代社会发生了许多事让我感到痛心,每件事都体现出了当代社会平民的愚昧、麻木、迟钝和无知。唤醒人民成为了我的愿望,哪怕不能带枪上阵,我也坚信手中的笔同样有着不小的力量,去为之奋斗,正如我在《呐喊》中所写: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讲完便离开了。
这个梦里,我与鲁迅的对话不多,却给了我很多感悟和记忆,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