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圆箓相关作文

【篇一:敦煌历史】

敦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迁徙到这里繁衍生息。

清朝末年,敦煌疏于管理,大量文物被国外入侵者拿走。在1900年,王圆箓在敦煌莫高窟散步,突然发现在墙上有一些裂纹,就用手推了一下,墙壁就倒在了地上,就这样一个藏经洞意外的现世。但由于清政府的忽视,使得藏经洞的文物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就被国外的侵略者盗取。

最早掠走敦煌遗书的是俄国人,于1905年10月以六包劣质石蜡为饵,从王圆箓的手中换到了两大包珍贵的藏经。后来其它各国得到消息,纷纷来到了敦煌。在1907年英国人在王圆箓的手中骗取了经卷、印本、古籍多达24箱,另外各类织绣品、佛像等5箱。英国人不过付出了180两银子,却获得了如此多的珍品,这种交易让他们尝到了甜头。于是在1914年,他们再次来到敦煌,以500两银子从王圆箓的手中取到了不下600卷经书。英国人斯坦英就通过这两次“淘宝之旅”足足收走了敦煌文物万余件。

在英国的博物馆里,有一尊打坐佛像,几百年前的雕刻与漆色,今天看上去依然是栩栩如生,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不妥。但这原是我们中国的文物啊!侵略者的军刀砍在了它们的故土,时隔百年,再度回首,是否还记得国破的痛楚?记住,这是国耻家恨,我能从佛像的眼中看出它渴望回到自己的故土。还有许多文物同它一样,流落异国他乡。

它告诉我们:请记住这一切!用你们年轻的活力激发古老中华的力量。同学们,牢记历史,让在异国他乡的中国文物记起自己的故土与国家,让我们用青春的热血努力学习,去拯救他们吧!

【篇二:洒脱的散文】

潇洒,我真没想到竟有如此豪迈的散文,似觉人与物浑然一体,并由此产生出了美,这,就是《文化苦旅》给我带来的第一感受。

对历史的回忆,对历史的憎恨,对历史的一腔热血,使他对历史产生了深刻的认识,他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向我们阐述,解释一层层历史背后隐藏的鲜为人知的故事,他对历史罪人的愤恨,在字里行间不经意的流露。《道士塔》中的王圆箓,曾经把持着中国古代灿烂的艺术瑰宝,可悲的中国,竟让一个无能的道士污辱中华艺术,当外国的寻宝者将瑰丽的文化巨宝运至他方时,王圆箓却正为得到的小钱而津津乐道,正如书上所说“一个古老名族的伤口正在滴血”。是的,在余秋雨笔下,这一切都是可悲的。在对历史的追忆中,余秋雨笔下的人物感染了我,我全身心融入书中,同他一起去追忆那段沧桑的历史。但历史并不都是可悲的,在《阳关雪》中,余秋雨为我们充分展现了另一类历史——历史之美。在雪中奋力寻找王维诗中的阳关“西出阳关无故人”——是虚还是实?尽管光阴的轮回,带走了王维,可带不走他笔下那别一般的阳关,“客舍青青柳色新”,这是王维眼中无法言传的阳关之美。余秋雨的散文渲染出了美的意境,体现了文化的内涵。

余秋雨笔下还有对曾经的老师的怀念,光阴在罅隙中匆匆溜走,余秋雨却因一个电话怀念起了三十年前的那段时光,在《三十年的重量》中提到的我和以前的同学为曾经的中学老师穆尼补办贺卡一事,三十年的重量,是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对曾经往事的回想,因自己的虚度光阴而自责,更因忘却了那承载三十年风雨的贺卡而感慨。所以余秋雨认为给老师补办贺卡——满载师生情的贺卡,才是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才是有意义的生活。这才是生活中积累的财富,读完此文,我有了很深的体会。

余秋雨描绘的多情的江南尽展现其婀娜身姿,江南小镇给我带来了最纯净的美,清静的江南,少了尘世的喧闹,多了一份清静和悠然,小桥流水的妩媚,让我沉醉于江南小镇,沉醉于那如梦的幻境。

一派的清闲,一派的脱俗衍生了这梦幻般的笔调,品读余秋雨的文章,甚感心中的轻快,那轻派的语言直入我心,文章的洒脱淋漓尽致的迸发出来,文字的优美,如诗歌一般,使人陶醉。余秋雨的散文“散”出神韵,“散”出了梦幻般的美,使任何文章在其面前都黯然失色。

这洒脱的文章尽显散文之独特魅力,余秋雨内心的思索流泻于笔尖,刻入于文章深处,只有细细体会,才能领会到那如诗如画的意境。

读《文化苦旅》,我读出了甘甜,读出了生活中的美,也拥有了那份回味无穷的享受!

【篇三:文化苦旅读后感】

这场说走就走的苦旅,异常艰辛,却能让人感触那么深刻,这文化之旅,还是苦啊!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这一点,我就想到了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一点点加深。当然,由于我才识浅薄,在此,我就和各位谈谈这中国之旅。

中国,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出生地,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以及文化,同时这光鲜亮丽的背后,是多少前人的努力和付出,又是有多少无情毁灭后像野草一样顽强。这就是我们的中国,富强民族。

而余秋雨先生这次中国之旅让我感触最深,首先提到了——我的山河。作者在感慨,中国原来的封闭,自己埋头耕种,自给自足,对于外面的世界,连看的兴趣都没有。用稳定、保守、统一、集政的方式来维持下去。虽然中国的缺点很多,但是最看不上十九世纪的欧洲国家用非常资本的手段来侵犯安静的中国。

作者像古代的诗人一样,行走在山河之间,那么作者笔下的第二站——都江堰,让我有了新的体会。

万里长城,守护了千千万万子民,都江堰,工程虽小,只是一个水利工程,但也可以成为一个长城的后辈。它保住了一个天府之国——四川。

这都江堰是尤为震撼,文中有写道“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的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有根据筑坝者指令来一番调整”。而这归功于遥远的李冰。

看似是在治水,事实上,确实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只要李冰的精魂不散,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道便如此。

莫高窟大家谁不知道,敦煌莫高窟,中国的又一大财宝,佛教从印度带来和希腊的文明包罗在里面,这里所蕴含的,是两个大文明的精彩,活了一千年的生命,就连历史上,最残忍的暴君,都愿意为莫高窟做一点好事,不过这又能发生什么故事呢?我们去看看。

时间说起1900年6月22日。王圆箓王道士在一处洞窟的墙壁是空的,也许还会有洞穴,和一个姓杨的人挖开一看,果然是惊喜,一个满满的藏经洞!可惜我们的王道士,不知道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一门永久的学问,无数位为此耗尽终生的才华横溢的学者,只可惜,他不知道。

这莫高窟的文化,像甲骨文一样重要,可惜,因为那次,就再也无法解读了。

匈牙利的一位学者名叫斯坦因,以及一位卖国贼蒋孝琬,和王圆篆谈判,从一开始几部经书到最后九千多个经卷、五百多幅绘画打包整整花了七天,用了二十九个大箱子,三匹马才能拉动。果然,最后王圆箓还是没有抗拒那一点马蹄银的诱惑。唉,就如诗人李晓桦的诗歌一般“我好恨,恨我没有早生一个世纪!”对于斯坦因这样的学者,我何尝不硬一些呢?今天,那位名叫斯坦因的学者不再引人关注永远阒寂无人,反倒是王圆箓的那个道士塔,却天天游人如潮,不过谁也没有投来尊重的目光。

转眼间又来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群美国学者宣称,因为白俄罗斯士兵的破坏,要“拯救”莫高窟,拯救?哪是拯救?用化学溶剂把墙上的壁画粘到纱布上带回美国,欲望的强烈促使他们又一次来,居然这次还要在莫高窟大动手脚。这里,我们不得不感谢一位叫做陈万里的翻译,虽然是美国雇来的翻译,却心中有国,在来的第二天,骗那些人身体不适,其实就是告诉那些村民美国人要破坏。至此,我们要对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人表示致敬,“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莫高窟,是如此的神圣,就连最有权威的皇帝,在它的面前,乖的像个孩子,莫高窟,就如活的历史一样,一批一批的工艺家,在这里雕刻出只属于自己朝代的风彩,看着看着,一批批历史就如仙女一般飞到面前。它记录着我们历代祖先的信仰和悲欢,长久凝视,百般叮咛。

苦旅并未结束,我们的苦旅也即将开始,看着前人正确或者错误的一举,我们沉思,或者说,不得不陷入沉思……

【篇四:泪洒敦煌】

千年的时光古老了神秘的敦煌,千年的文明沉淀了绚丽的敦煌。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在佛教理义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一脉悬秘。当我真正打敦煌走过,大漠的记忆如利刃割在心头,浸出朵朵血色莲花,任我闭紧双眼,让滚滚热泪没入茫茫风尘。

清晨上路,穿行在绵绵沙山中,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赫。我马不停蹄地奔向莫高窟,口中一遍遍呼喊着:“莫高!莫高!”像呼喊远方的亲人。只有真正进入莫高窟,才会明白其内在的生命。在那无数的飞天的舞者中,有千年来维持着的绝艳舞姿,有柔如秋水的身形,有淡如薄烟的笑容……敦煌文明不是一个死了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千载的生命。只有眼前最真切的美,才会唤醒内心最真实的痛。有无数经典神秘的经文,无数神采飞扬的唐塑,在我们没有珍视敦煌文明时,早已如珍珠般滑落,被渐渐地带到西方。我想,若许那些飞天的美姬也曾在萧萧落雨的异域,遥望东方故里簌簌落泪。

夕阳西下,朔风凛冽。我骑在长毛飘飘的驼背上,走过沙丘,走过座座孤塔,走到了王圆箓的塔前。一声声的叹息叫我须臾间红了双眼,险些垂泪碑前!不是悲王圆箓,而是悲从他手中贱卖的敦煌文明,是悲诺大的中国竟没有方寸土地容下自己祖先的遗赠。历史是铁证,他,王圆箓是敦煌的罪人。这个农民用几车石经换几篮鸡蛋,用几尊塑像换几筐青菜……难道我们的文明就如此轻而易“取”?难忍心中的伤痛,我转身而立。却似乎又在西方看到百年前一车车满载的石籍顺利地运往欧洲,行经大漠的几行车辙印深深压过心头。在东方残阳中,是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墨色尽染天幕,独坐窗边,我顿时感到目光如一把青冷的匕首把我的胸腹抛开,让我一下子容纳了敦煌千年的苦楚与沧桑。百年前那些西方实践的学者冒生命危险来求取敦煌文明,他们在大漠里炊烟袅袅,而中国官府内正茶香阵阵。擦干泪水,让艺术从沙漠的起点开始。当甘肃的艺术家从这里撷取一个舞姿,引起全国的狂热,当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便风靡世界画坛。我们知道,流过太多泪水的眼睛已被风沙磨钝,但不要紧,迎面走来的朝圣者,双眼是如此晶亮!

在敦煌,泪水洗净双眸。我深信终有一日我们会抚去敦煌的泪,愈合古老民族的伤口。因为,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篇五:读《文化苦旅》之《道士塔》有感】

短短一段开篇描写,余秋雨先生以他细腻的文笔带我们走进了那个凄凉、悲怆的年代。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如此地悲凉,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片空地愈发的诡异。就在这片令人生畏的空地上,有这么一座塔,它的主人叫王圆箓。对于我这个对历史不太通晓的人来说,这个名字无疑是陌生的。不过,作者很快就告诉我们,这个人是敦煌石窟的罪人。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一个那个时代典型的中国农民就这样活生生地站在了我的面前。就这么个逃荒的道士,能有那么大的影响?抱着这样的好奇,我很快看完了这一章。心情十分凄凉,我去过那个曾经很辉煌的地方——敦煌石窟,但却不知道就在这美丽的背后竟然有这么凄惨的历史!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这是最能触动我心的段落,此时我的心仿佛也在滴血。可是,在我们谴责王圆箓这个历史罪人时,有没有想到他也是敦煌文化宝藏的发现者?可以说,无论什么人发现藏经洞都是一种贡献,都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发现。因为藏经洞的发现就预示着“敦煌学”的产生。王圆箓发现了藏经洞同样有功,而不能视为过错。至于有人说应该在某个时代发现合适,那纯粹是一种主观主义的一厢情愿。

如果说,中国的官僚不懂得敦煌文物的价值,那可就错了,他们懂,只是他们没有真正领悟,他们还在拿这无形的“敦煌学”文化和运费在比较,他们只知这些文物在自己手里把玩时的价值,却没有彻底明白它们对于国家的价值!这是文官的麻木、愚昧,却阻挡不了国外的学者、探险家、考古家的明智,他们不远外里、风餐露宿,费尽千辛万苦,在沙漠中穿行,预料着各种困难,只为了能一睹敦煌文化的风采,奢求着能将它的凤毛麟角带回自己的国家研究。而他们却不知道面对着个肮脏的王道士,一切都变得那么简单。他们幽默地耸耸肩,而此时在他们的眼里,敦煌文化,变了样子,可想而知,中国,又成了什么个样子?

我相信,每个人读完这篇文章都会感慨:“如果我能阻止这件事……如果我能回到那个世代……如果我能当政于朝纲……”如果……如果……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果。可这个世界上没有如果,与其纠结无法改变的过去,不如珍惜未来。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虽然很屈辱,但也不能成为我们放弃敦煌文化的借口!看,世界已经承认,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相信早晚一天,敦煌文化也会在中国发展地如日中天。让那个渺小的王圆箓再次出现在我们面前时,能够变得真的那么渺小。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