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晒出我的书】
书香年华,纸张独特的气味和墨的清香,充满着我的成长。我,要晒出我最爱的一本书——《李清照词传》。
翻开这本书,指尖轻抚过书上的一字一句,仿佛与她在月下共游。她,是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翻开第一章,曾几何时,你是李家初长成的少女。轻柔的风,带着你的才华,吹遍大江南北。一首《如梦令》便注定了你将成为一位伟大词人的命运。少时,你便透露出与其他少女不一样的灵动才气。你“就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的场景,在我心中成为了一个美好的画面。你是藕花深处飞舞的精灵,你是云朵之中歌唱的黄鹂。
翻开第二章,曾几何时,你是沉浸在新婚燕尔中的娇妻。“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是你内心深处最殷切的期盼。你的婚姻犹如一场缤纷的杏花雨,让看客不忍打扰。“徒要教郎比并看”的你,此时还带着一丝少女的娇蛮任性,度过了你人生中最欢乐的时光。
翻开第三章,曾几何时,你忍受相思之苦,空对烛花,人比黄花瘦。因当时的客观原因,你和丈夫不得不分开。我仿佛看见你因思念丈夫而日渐消瘦的情景。曾经的灵动活泼已不见,有的只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痛苦。这种痛,不体会,怎能懂……
翻开第四章,历史的车轮滚滚流转,然而转到你这里,却是绝望。国破之痛,亡夫之伤,一个个打击把你摧残得体无完肤。这样的场景你可曾料想?你带着丈夫留下的金石字画往南方逃去。后来你明白了:要和侵略者斗争到底!于是你收起了女子的娇弱,展现出你巾帼不让须眉的一面,笔是你的武器,你写下了铿锵有力的《夏日绝句》: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你站在大宋的残桓断壁上,你是大宋城门上的一抹朱红!
这就是我晒的书,它带给了我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篇二:春风吹,我忆起您】
与您的相遇,在春天。于是,在感受着这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时,我又忆起了您。
我品读着您留下的词传,看着您过去的点点滴滴,已是春日了,易安居士,近来安好否?
那一年的随心之笔,点开了岁月,惊艳了时光。您说:“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我不由得被您的自由与快乐所感染,比起那个时代的众多女子,您是幸运的,因为您的生活中已经少了许多拘束,多了许多自在。我就这样与您一同回忆着,那一次在藕花深处,与鸥鹭的争渡。
渐渐地,您也步入了少女的时节,少女情怀总是诗,带着些许的闲愁。在一个雨疏风骤的夜晚,您又一次“浓睡不消残酒”第二天醒来时“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一夜多少记挂与不安地辗转反侧,却仅仅换来卷帘女一句冰冷的“依旧”。您带着几许嗔怪,怎么会是依旧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侍女哪会懂得您的心思,惟有您,才是那海棠的解语花。张爱玲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多希望能有个人懂您,懂您的笑中是否有泪水,懂您的哭是为何而心碎。
还好,上天对您不薄,也许一切的缘分,早就注定,人在其中,只要安心的等待,然后接受。一向温婉大气的您,何时也有了小女儿家的姿态?“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那人便是赵明诚,后来您果然与他结为夫妻,有情人终成眷属。“买得一支春欲放,徒要教郎比并看。”新婚格外甜蜜热烈,“赌书泼茶”。可是好景却并不长,没过多久,宋朝政治出现了大动荡,您的父亲李格非一再被贬,公公赵挺之却不断升官。您去为父亲求情,话语感人至深“何况人间父子情"。可终究还是挽回不了这一切,父亲被贬出朝廷后,您只能讽刺着“炙手可热心可寒"。
您究竟是怎样承受着那过多的消磨?“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可只有经历了苦痛,才能守得住丰饶。“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您的一生仿佛是一场绚烂的花事,将美丽留给人间,将伤痛深藏于心底。在这春天,我读懂了您,临水照花,惟怜那一抹清韵。
【篇三:最饱含深情的人】
她,出生于书香世家,冲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守旧思想,成为中国第一才女——李清照。
她,在一个晴朗的清晨,撑一只高蒿,划一叶小舟,飘荡在藕花丛中;她酌一坛清酒,醉的面颊红润,笑得小嘴微扬,还吟着“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她,在两情相悦之中嫁给了赵明诚,玩金石字画,赏千古绝句。她在花市买了朵花。明诚说:“此花美绝。”她马上撒起娇来吟道:“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对明诚的那一抹深情,让她尝尽了人间甜蜜。
其实她,饱有着少女的淳淳深情,怀着一颗初心,只想做一个幸福的女子。
然而,命运使然,历史巨变已一触即发,月黑风高夜,明诚作为守城却顺绳而逃。她,满怀着忠贞的情操与爱国情怀,痛吟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不过丈夫终究还是逝了,只留下一个电闪雷鸣的傍晚,狂风暴雨中,她的眼泪流了一遍又一遍,又一次含痛写下了《声声慢》,只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金人攻入北宋,家乡像一个散落的棋局,浮浮走走,山河已破碎,故园只剩飘絮。
她如一叶孤舟无亲无故,随着历史大浪四处流浪,目睹已经即将落入他手的国家,她饱含着全部热血与深情写下了一首又一首的国恨诗。
只是终于,北宋已亡,不复存在。是否此时的她那一刻曾饱含国志家情思君的心终于要死了?是否终将隐居忘却尘世?
她已入晚年,本该死去的心当看到一个小女孩玩耍于门前时又燃起了一丝希望。于是,她对女孩说:“我年事已高,愿将平生所学传授于你”,只见女孩头也不抬,答道:“读书非女子之事也”。那一刻,她头一晕,差点摔倒在地。一个刚会说话走路的小童竟也有如此思想,那自己满心的骄傲,饱含深情的一生,究竟意义何在?
她的一生充满了喜与悦,她的心中又承载了太多的情,只是这份深情,到底该何去何从?她作为南北宋历史的转折诗人,却只是徒增伤感。谁知满怀才情的她,终究还是没有突破时代的牢笼,封建的束缚,只能在尝尽人间悲欢后,饱含着满心深情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