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最美护溪人】
还记得老屋后面的小溪流,它哺育着祖祖辈辈。雨过天晴后,爸爸担着水桶,慒慒懂懂得我吵着闹着要去。溪水清澈见底,盖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软绵绵的。许多小生灵在溪流里嬉戏玩耍。
后来,家家户户都装上了自来水,没有人再愿意到溪边担水了。果皮、塑料袋、电池等生活垃圾倒入小溪,原本清澈的小溪浑浊了起来,臭气熏天,溪底的小金鱼成批成批的死亡了。
就在人们避之若浼之时,王爷爷挺身而出担起保护小溪的责任。
他每天不辞辛劳、栉风沐雨,从自家带来打捞工具。在充满恶臭的溪上,他未曾皱一下眉,每天夜晚,都可以看见王爷爷提着整桶的垃圾,满脸疲惫,大汗淋漓,颤颤巍巍地往回走。
不仅如此,不管谁往小溪里乱丢垃圾,王爷爷都锱铢必较。有一次,我随手扔了一个垃圾袋,被王爷爷看见了。王爷爷把身体一横,挡在我前面。我一看惴惴不安,完了,被王爷爷发现了!不会叫我捡垃圾吧?果然,王爷爷使出杀手锏:“把垃圾捡起来,不然我告诉你爷爷!”我一听,犹豫不决。不过在王爷爷的逼迫下,我伏着身子,捡起垃圾,匆匆忙忙逃之夭夭。
看着王爷爷尽心尽责地保护小溪流,村民们也被感染了。每天,再也看不到王爷爷单独奋斗的身影了,因为村民们两个一伙三个一群地从四面八方走来,帮助王爷爷打捞溪上的漂流物。
人多力量大。不久,小溪又恢复了原本的容貌,小金鱼又回来了,小孩,大人都三三两两地来散心。小溪成了我们村的一道风景线。然而,王爷爷并未完全休息,他还是每天早早地来到小溪边,督察人们的不良行为,因此,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最美护溪人”。
【篇二:打糍粑】
如果说喝雄黄酒是端午的习俗,吃年夜饭是除夕的习俗,那么打糍粑就是清明节特有的习俗了。今年清明节,我就亲眼见到了糍粑的制作过程。
做糍粑的第一步就是蒸糯米。把糯米洗净放入一个木桶中,将木桶放在一口盛满水的大锅上,下面生起火来,不一会,热气就冒出来了。经过一番蒸煮,木桶里的糯米熟了。热腾腾的糯米出桶时,白花花的雾气迎面扑来,一股糯米香直冲鼻孔。整桶糯米被倒到一个大石臼中,大人们开始用石锤击打。打糍粑可是一项体力活,那石锤少说也有几十斤重,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提不动,因此需要有好几个壮汉轮流击打。一锤子下去,即使是再坚硬的东西也会被砸碎,何况是这柔软的糯米,因此同时还需要一个灵巧的人来控制形状,添水揉糯米。
开始时,身高八尺、力大无比的舅舅首先上阵。只见他两手一前一后托住石锤柄,与动作灵敏的叔叔互相配合,一起一落,仿佛在演奏一支富有节奏且欢乐流畅的乐曲。那锤子在舅舅手中得心应手,犹如金箍棒在齐天大圣手中舞动,毛笔在王羲之手中挥洒自如,不久,原本缝隙较大的糯米渐渐融为了一团。别看舅舅打得兴致勃勃,但没过几分钟,他就体力不支,败下阵来。于是,后面的人就自告奋勇地接上去,累了又轮下一个,如此交替、重复,充分显示出了集体的力量。
待打得颗粒均匀时,糯米就变成了糍粑。热气腾腾的糍粑出臼后,倒入覆盖着一层面粉的面床上,用手和擀面杖扒平,然后划成一条条的形状,放入各种馅料,用刀切开,如同包饺子一般包起来,再拉长拉细。这样,香糯可口的糍粑就大功告成了,一口咬入,嚼性十足。
【篇三:梦幻谷之行】
假期里,我和爸爸妈妈去了横店,那里有一座超大超好玩的乐园——梦幻谷。它分为很多区域,占地约430亩。哇!相当于40个建新小学那么大。
由于乐园面积太大,加上我们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只玩了“水世界”一个区域。这是我们小朋友特别喜欢的地方,里面有许多水上游乐项目,有“尼罗河漂流”,“戏水喷泉”,“丘比特之海”等等。其中我最喜欢去的是“丘比特之海”,它里面各种各样的水上滑梯,高高低低,大大小小。我爬上去又滑下来,水花接着一个又一个,有时我飞快地滑下来,冲入水中;有时我滑下来没来得及刹车翻进水里,把屁股都摔疼了;有时我还在半路卡住了,扭扭屁股才慢悠悠地滑下来。里面还有一个非常刺激的大水桶,它高高的挂在滑梯顶上,只要水桶里的水一满就会整桶倒下来,我们都聚集在水桶下面期待来一场倾盆大雨,我心里既期待又紧张,水桶“哗”一声倒下来,只听见尖叫声和欢呼声,大家都被淋成了落汤鸡,太有趣了。
虽然玩得很开心,但是这次还有一点小遗憾,由于身高体重没达到要求,有些更刺激的项目无法参加,我心里暗暗决定以后不挑食多锻炼快快长大,下次再来痛痛快快的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