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相关作文

【篇一:北京的美】

北京,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经济飞速发展的超级大都市,这里的人早已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生怕被他人所超越。但如果你慢下来,驻足其间,便会发现一些不同的北京之美。

北京的美,映在在园林湖面的波光荡漾里。信步于颐和园间,缓缓走在一条石子铺成的小径上,去聆听那草木生灵深沉的呼吸,去享受那享受那纯净的清新空气,去感受那远离城市喧嚣的静谧之美。乘着游船,渐渐趋近湖心,荷花竞相开放,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洁白的荷花与碧绿的荷叶充盈了整个画面。侧耳听着阵阵水波的声音,和着微风,俨然已进入一处世外桃源,恍然如同仙境,只有淡淡的荷花香仍回荡在脑海中……

北京的美,荡在那段凝练时光的唱腔里。“咿咿呀呀”的缠绵声中,我似乎看到三尺红台上,手持水袖、浓妆重彩的花旦,用她绝妙的唱腔和柔美的舞姿在一方舞台上演绎着悲欢离合、人情百态和一代传奇。脸谱是京剧的标志,仅从这些小小的脸谱,我们就可以识出人物的性格。一张张脸谱成就了几十代演员的成名之路,蕴含着千百年来戏曲大师的心血,成为了戏曲时代的象征,成为了北京光鲜亮丽的城市名片。

北京的美,还嵌在胡同的一砖一瓦里。徜徉在老北京的胡同,你或许能够看到许多有趣的胡同名字:羊肉胡同以前是卖羊肉的、柏树胡同有一条特别的柏树、宽胡同叫宽街、窄胡同叫夹道、斜胡同叫斜街……这些京味儿十足胡同名字,恰反映了老北京人随性的民俗风情。爬满藤蔓的青砖黑布瓦,青草从青石板中冒了出来,厚重红漆木门已有些掉漆,就连门口两只坚硬的石兽也躲不掉岁月的冲刷。独自漫步在胡同中,周围渐渐静了下来,仅有寥寥几声老北京的吆喝声回荡在着幽深的小道里……

北京的美有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精髓,那种美是永恒的,无论何时去看、想、听,心灵都会为之怦然而动。

【篇二:博物馆游记作文】

今天我们去首都博物馆参观了,这并不是像小学的春游一样,只是去玩,放松的。我们这一次去首都博物馆不仅见识到了很多无价之宝,更学习到了很多历史知识和文化,让我们更加了解了我们伟大祖国曾经的光辉!

博物馆不仅是个供人欣赏参观的地方,更是一个让人铭记屈辱历史的地方!

这里面的宝物不计其数,有我们知道的,也有我们不了解的。我们跟着解说员姐姐一件又一件的参观,思考。我们主要参观了古铜和民俗。也许去之前我们只知道北京现在的.名字,但是去了以后我们更了解了北京在西周、东周、秦汉等不同时期的名称,博物馆里记载的十分详细,同学们也都看得很认真,都珍惜这次在博物馆参观的机会。

接着我们又去参观了民俗,刚一进门,看到一个大花轿,踞讲解员说,我这就是老北京著名的民俗“抬花轿。”介绍完了一两处之后,老师又给我们安排了自由参观的时间。我们又看到许多老北京人们的穿戴服装,娱乐工具、方式,更加进一步了解了老北京的民俗特点。

这次的旅游参观让我们收获到了很多,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感谢学校给我们

这次提高能力和见识的机会!

【篇三:享受阅读的幸福】

幸福的定义有很多,对于深陷沙漠的人来说,一杯水就是幸福;对于身患重病的人来说,健康就是幸福;对于四处漂泊的游子来说,回家就是幸福;而对于我来说,能捧着“你”读上十来分钟,就是最大的幸福。

犹记得刚刚踏入小学校门的我,告别了《中国儿童画报》、《嘟嘟熊》等一些列婴幼儿画报,在懵懵懂懂中结识了你的一部分——低年级版《阅读》,从那刻起,你的双语特色一下子博得了我的青睐,其中的“阅读长廊”和“英语万花筒”是我的最爱。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又先后遇见了中年级版和高年级版的你,至此,我已经完全融入了你的大家族,我的手里常常有你,甚至梦里也经常会有你的身影闪现……

今年寒假,我在你的“美文天地”栏目中读到了老舍爷爷写的《北京的春节》一文,顿感温馨与美好。在年味渐渐淡去的今天,细读这篇文章,就如同沐浴着冬日午后的阳光,听一位老北京人将那些老北京的民俗风情娓娓道来,而这些分外热闹的春节,在老舍笔下全然没有热而闹的感觉。他的笔调是温馨的,胡同里的叫卖声仿佛都成了曲调,在笔下起起伏伏。在他的眼里,北京的春节是有味道的,值得细细琢磨品味的,因此,舒缓的笔调,从容的行文,错落有致地描摹,让老北京的年味变得更加浓郁醇厚了。

当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成了老北京城的一个小孩,兴冲冲地与小伙伴们一起去逛庙会、看野景、骑毛驴,还在庙会上买到了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我兴奋极了,梦里不停地在“咯咯咯”傻笑,直到笑醒为止。妈妈诧异地看着我问:“什么事这么好笑啊?说来听听”。我眉飞色舞地说:“我梦见自己在老北京过年啦!”妈妈摸摸我的额头,又摸摸她的额头说:“没发烧啊,难道是读书读傻了?”“妈,我没发烧,也没有读书读傻了,您就别瞎操心了。”说完,我又沉浸到梦中那一幕幕精彩的画面中去了……

每当我捧起你的时候,就仿佛置身于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遨游。对于知识的渴望和满足让我感觉到无比的幸福。

谢谢你——《阅读》,是你带给了我阅读的幸福!

【篇四:北京的喧闹】

北京,这座十三朝古都,似乎有着一种浑然天成的喧闹,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前门大街上的车马,还是明清两朝皇城根下的叫卖,抑或是是至今时还能时时听到的街头巷尾的邻里家常。这每一幕,都体现着北京城的喧闹。

胡同文化,一直是老北京的传统文化之一,而在胡同漫长曲折的小路间,北京的喧闹处处可见。清早,喧闹声随着阳光慢慢爬上地平线,在爬上院里几间瓦房的屋檐,新的一天开始了。洗衣声,自行车清脆的铃声,大爷们拎着的木笼里传出的清脆的鸟鸣声,邻里街坊间的问早声,大人吆喝着孩子起床的声音,这些吵吵闹闹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老北京城里的协奏曲。喧闹间,是亲情的体现。是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体现,也是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体现。老北京的喧嚣,也有这些感情,真诚,与和谐中形成。

时过境迁,北京依旧喧闹。但这其中,似乎也有一些变化。

现在的北京,大都市的氛围,快节奏的生活,各种喧闹的声音也充斥其间。司机因不满等待行人过马路而想起的鸣笛声,公共场所,溺爱孩子的家长容忍孩子不断传出的哭闹声,新规划的楼盘开始施工时响起的钢铁碰撞声。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里相对无言只留下的尴尬的关门声。两位路人因言语间的不合而吵起来的谩骂声。这中间,有人的疏远,渐渐淡化的真诚待人的思想,人们固步自封,人与人间的距离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却远了。工业文明,现代气息所带给北京的,繁华之余,喧闹之间,是疏离,是冷漠,日益增速的交通工具,能让我们很快到达目的地,但是,往往我们历尽千辛,却很难再走进别人心里。喧闹应将距离拉近,而不是彼此隔离!

北京本该是喧闹的,皇城根下的人们,从不甘沉静。他们享受喧闹所带来的充实,但这充实,不应随时间的改变而渐渐变质。它应永远都是真挚感情,真诚态度和和谐的体现。

我们应守住北京的喧闹,心灵间的共鸣。

【篇五:翡翠碧玉腊八蒜】

“腊八粥,腊八蒜,放债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这是老北京常说的一句民谚。

腊八是老北京过年重要的一天,三百六十行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都要在这一天把一年的盈利算出来,债主们要把借出去的钱要回来。大家都知道“腊八儿”这天要喝腊八粥、腌腊八蒜,腊八粥有互相赠送的传统讲究,可是因为“蒜”与“算”同音,有“清算”的意思,腊八蒜可都是自家腌制,不愿假手于人的。如果你想上街卖腊八蒜人家会以为你是催账的,这买卖一准儿做不成。

我最喜欢腌腊八蒜了。每到这时,我和妈妈就满心欢喜地剥出一罐子白白胖胖的大蒜,装满米醋,再放上点冰糖和盐,就可以静待腊八蒜一点点变绿直到年三十儿色如翡翠了。用这样的醋蒜蘸着饺子吃,心里别提多有成就感了。

俗话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今年我还真就犯了馋,为了能早些吃到色香味俱全的腊八蒜,还特意耍了个小聪明。我想,既然花草树木在温暖的环境里能生长得更快更好,那腊八蒜一定也能在温暖的环境里变绿得更快。于是就把一罐子腊八蒜放在了暖气边上。

我眼巴巴地等了一个星期,可腊八蒜一点也没变绿。往年这时腊八蒜早该泛绿了,我十分着急。姥姥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我只好向她请教。姥姥听了煞有介事地说:“呦!那你不是在腊八那天泡的吧!咱老北京人讲究,腊八那天泡得蒜才能湛清碧绿呢。”

我细细一想,还真是,为了早点吃着蒜,我们在腊月初七那天就把蒜泡上了。难道真是这个原因?这没什么科学依据呀,我半信半疑。腊八蒜却真是吃完了都没见着绿。

直到前几天语文课上,才被刘老师一语道破天机。刘老师听说我的腊八蒜今年没绿,说:“不应该呀!是不是你们家太热了?腌腊八蒜得凉着点”。我大吃一惊:“哎哟!我的腊八蒜可一直是放在暖气边烤着的!”我回到家上网一查,果真如此。大蒜变绿必须要有低温这个条件。而且自然界中的很多植物都有这样一个特性,要经过低温之后才能成长。

这就是我爱的腊八蒜,这就是我爱的腊八,这就是我爱的中国民俗!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