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独一无二的苇草】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看老了。”这是迟子建笔下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妻子的自述。当各大报刊媒体的头条刊登着“政府帮助鄂温克族人下山定居”的消息后,人们立即蜂拥至内蒙古的根河市,想亲眼见证人类文明进程中这个伟大的时刻。只有迟子建一人关注到了报纸角落的内容——鄂温克族人画家柳芭的命运:她带着才华走进城市,又满心疲惫地辞掉工作回到山间,最后忧伤地葬身于河流。一瞬间似乎有一股强大的生命冲击力触及了她柔软的心房——她决定用笔谱写一个民族盛衰的篇章。三个月的阅读,上万字的笔记:两个月的写作,一气呵成的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
当人们都欣喜地认为政府的决定开化了一个落后的民族,迟子建却透过柳芭的故事看到了其背后生命的无奈。这是独属于她的内心深处的思考。她的文字直接向生命的本质发出叩问:一个人的悲剧,一族人的无力;一个社会的“进步”,一个民族的没落。这样沉重的思考仿佛深深扼住了我的灵魂,读罢此书,我眼前浮现的,是妮拉萨满充满生命律动的“跳神”!读者从她的深度思考中所能探及的,是有血有肉的民族风俗,是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是对生命的关怀和理解,是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迟子建没有像计算机一样思考,而是用心灵与自然去对话。
“我在这个世界上,向来不觉得是芸芸众生的一分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着的轨道,做出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来。”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这样说到。在撒哈拉沙漠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她找到了“属于前世回忆的乡愁”。很少有人敢像三毛那样流浪到那么远的地方去体验生活。像《沙巴军曹》《哑奴》一类的故事是我们这些安于一隅的城里人,永远无法亲眼见证的。因为我们的思维被局限在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社会背景中。但三毛敢于跳脱出现代人生活的局限性,她对两个截然不同的民族的差异性不置可否。她的思考是同时基于感性和理性的判断,是她在撒哈拉独特的生命体验所造就的一种思维模式。
古代哲人说过,每个人都是一株有思想的苇草。人类之所以能够在区别于其他物种,正是因为我们有思想。而每个人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他人,正是因为我们的思想是具有独立性的。从出生到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在根据个体而变化,因而每个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丰富的生命体验。我们都是基于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来思考,而不是像计算机那样机械地将一切事物都模式化。因此,人类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是一株独一无二的苇草。
人类,要像人类一样思考。
【篇二:读《灯祭》有感】
正当过年的时候,我看到了迟子建老师的这篇文章《灯祭》,刚开始就被前半部分的制作春节的灯的片段吸引了,前几段很详细地描述了父亲当年是怎样为她制作一盏精致的灯,那场景好像穿越了书本,映射在我的眼前,我也有点渴望制作一盏过节的灯了,但是我更好奇文章的后半段,就这样读完了这篇文章,内心还有有颇多感慨的。
这篇文章大致讲述了父亲生前给作者精心地制作花灯,父亲去世后,作者每次在过年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的灯,浓浓的思念之情都溢满了所有的文字,不仅是作者,作者的母亲哥哥姐姐也都是对父亲充满了思念的,即使如此,本文的感情基调悲而不伤,没有矫情的直接表述,也没有一种绝望中的悲伤,有的只是希望去世的老人一切安好的平静祝愿。
这篇文章中透露着一种坚强的力量,了解迟子建这个作家的人都会知道,这个作家的文字总是坚强的,但也略有悲伤。很多人写下的悲伤的文字都是充满着稚嫩和不成熟的,而她笔下的悲伤却是有生命的,总有一种悲伤之美的。这样的文字总是让人陶醉。
读完《灯祭》,自己读懂的,好像不只是迟子建老师对父亲浓浓的思念,我读到了一种亲人团聚的小欣喜,过年的时候,无论住在多远的亲人都会千里迢迢地回家,团聚在一起,一起回忆曾经的美好,一起迎接未来的挑战。让人珍惜身边的亲人朋友,让人释怀过往的种种艰难。就像这篇文章一样,虽然没有了父亲亲手制作的灯,但是总是会有其他的灯,其他的光亮,让团聚的一家人刚好的前行。
【篇三:乐在书香溢满屋】
阅读,似心中的一泓清泉,在我学习疲惫时,滋润着我的心田,清晨抑或寂静的夜晚,品味着香茗似其茶雾缭绕,袅袅升腾,渐渐步入佳境。
阅读,从诗词的清丽脱俗到散文的柔美飘逸,蕴藏着灵动;从大气豪放的唐诗宋词到经典的小说,蕴藏着灵魂。
打开一本散文,或是一本小说,可穿越于时光,回味春秋战国的硝烟,欣赏张抗抗、林清玄、毕淑敏、张晓风、白先勇、舒婷、迟子建的美文,可徜徉在莫言、邓刚、邓友梅、贾平凹、刘心武的精美小说中,徐志摩、余光中、北岛的诗喜读不疲,余秋雨的杂文充溢心田……
品味这些精神食粮,乐在其中。
读书,可涤荡着人性的灵魂,进入至高的精神空间,去洞悉人性的至纯,去感受人性的高洁,去享受人性的华美与天真。
在斗室中寻找读书的乐趣,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年代,人人握手机的21世纪,的确不合年代的节拍,有的人还把我当成了怪物,叫我书呆子。但说无妨,丝毫没有动摇我的读书嗜好。
唐诗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古典诗歌艺术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李白的浪漫旷达,杜甫的忧国忧民,韩愈散文的严谨,柳宗元的文笔疏宕……读来令人心清气爽,惬意幽香。
词学极盛于两宋,苏轼、辛弃疾词风的大气豪放、李清照、柳永的婉约。真是美到极致。
李白、杜甫、王勃、王维、陈子昂、贺知章、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这一大批璀璨星河的诗人词人,他们且歌且行,洒脱不羁,留下空前绝后的诗词殿堂。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因为心中有期待,在人不堪其忧的漫长岁月中乐观执着的仁爱;一份淡然,一份宁静的陶渊明,怀揣着对宁静生活的期待而采菊东篱下,让南山悠悠进入我们的心田。其洒脱,其豁达,羡煞后人。
阅读,带着我的魂来到了那座失落的大观园,宝钗的为人,练达让人着迷,黛玉那如水的性情让人怜惜,凤姐的泼辣让人钦佩,暴雨的痴情让人心生敬意?
读着著名的散文大家迟子建的散文“伞”,心灵受到了触动,曾经的我们,对母亲的我付出视而不见,认为理所当然,而就母亲独自撑伞离去时,那个在雪中蹒跚的背影,终于让作者幡然醒悟,及时忏悔。而伟大善良的母亲啊,包容了孩子一切过失。读过文章不禁感叹:爱是幸福着你的幸福,悲伤着你的悲伤;爱,是快乐留给你,自己独自咀嚼着忧伤。爱的表达方式尽管有千千万万,但有一点是相同的——爱,首先是慷慨的赠与和无怨无悔的奉献。母爱如伞,总是把阴晦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
在书海中我遨游着,贪婪的吮吸着知识的琼浆,乐此不疲。
在当今现实生活中,有人喜欢脂粉香,有人喜欢铜钱香……而我却异常喜欢书香,在我的人生中,有书陪伴,我不会寂寞孤独,我会永远让书香滋润我的心田,在我的生命里,让书香永远充溢在我的陋室中。生命不息,读书不止。
一杯香茗,一本书,茶雾缭绕,书香满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