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米粽相关作文

【篇一:端午节的习俗】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这首儿歌生动地写出了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这天,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还要用雄黄酒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个“王”字,还要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每逢端午节,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在厨房里洒雄黄水,用来杀死毒虫或防止毒虫孳生。

快到端午节了,每家每户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粽子形状各异,我们这里喜欢把它包成三角形。粽子的口味也繁多,如果你喜欢吃甜的,那里面的馅可以放蜜枣,吃的时候再蘸一点白糖,别提有多好吃了。如果你喜欢吃咸的,那里面可以放事先腌过的猪肉,你是不是口水已经在不停地流了呢?如果你喜欢吃比较清淡的,那就什么馅儿都不要放,这就是“白米粽”。当白米粽出锅时,一股清香扑鼻而来。

人们不仅自己吃粽子,还把粽子投进河里,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这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

【篇二:浓浓端午情】

我家的端午,很多习俗和别人家一样,包粽子、插艾草、炸巧果、喝黄酒……但有一个习俗不知你家有不:猜粽子馅。其实也不能算是什么习俗,就是端午节大家聚在一起时的一个小节目。不过,我倒是蛮钟情这个小游戏的。

厨房里头,奶奶和姑姑们还忙得热火朝天,我们几个小馋猫就早已伸长脖子在门外候着了。望着砧板上五花八门的食材,光是想想就忍不住吞咽起口水来。奶奶在包粽子这方面可是有一手的,听她自己说,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很喜欢包粽子,而且一学就会,这让奶奶可是骄傲着呢。只见她捏起筷子,轻盈地在左边的碗里一蘸,右边的碗沿上一掠,然后粽子馅便不多不少躺在白白的糯米上了,那手法真是绝了。我痴痴地站在一旁,本想偷偷记住几个粽子馅,可奶奶包的粽子,个个大小相同,连打的结都一模一样,没一会儿功夫,我就把记着的全给忘干净了,只好乖乖的站在一旁等着、盼着、馋着。

“热乎乎的粽子出锅了,快来吃啦。”奶奶得意地端着粽子招呼我们过去,一下子,我们几个小馋猫都围着桌子坐了下来,一双双眼睛直勾勾的盯着那冒着热气的粽子。“别急着吃,老规矩,谁猜得出谁先吃。先告诉你们这里头有六种不同的馅。”奶奶把大家的筷头全都拨了回去,乐呵呵地说着。“我先来,”我一下跳起来,信誓旦旦地指着最中间的那个粽子,“这个肯定是肉粽,我刚刚看到了。”奶奶笑了笑,轻轻地拿起粽子,只是一摸,就知道了里头放的是什么宝贝馅,她看着我这馋嘴的样,宠溺地说:“就你机灵,还跑厨房里来偷看,喏,这个大肉粽归你了。”说完,一个油润润的肉粽就躺在我的碗里了,别提我心里有多美了。顿时,大家都争先恐后地猜起来:“这个是红豆粽”,“这个是白米粽”,“这个是黑豆的”,“这个是红枣的”,“这个蛋黄”……

别看粽子小,这里头裹的,可是浓浓的端午情。

艾香悠长,端午安康,让我们在这粽香飘扬的日子里,一起品尝生活的小甜蜜。

【篇三:端午粽香飘】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夜里黄鹂时一弄。”端午节,无论在古人还是现代人眼中,都是个美好的节日。坐在阳光斜照的藤椅上,欣赏电视里的赛龙舟比赛,吃着青黄色箬叶裹着的白米粽,无疑别有一番情趣。

家乡的端午节从初一就开始忙活了。从早上起,妈妈就去菜市场买了好些绿油油的箬叶,把浸泡在装满水的铁锅里。接着又去买咸猪肉,红豆,艾蒿等。

到了五月初五可就更热闹了,虽然没有许多丰富的习俗,但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美食。美食的重头戏当然是粽子了。记得大早上我就围着冒着青烟的炉子,跑过去问站在板凳上插艾草的妈妈:“粽子好了吗?”妈妈总是笑着抱怨一声:“你个小馋鬼,急什么呀!”等到了正午,闻着锅里缓缓冒出来的白雾,我垂涎三尺。等好不容易得到了烫伤的粽子,便急忙忙地拆开外面的白棉线,剥开粽子娃娃裹得实实的绿衣裳,然后便露出了它雪白软糯的脸颊,上面还镶着几粒玛瑙般的红豆,当然我最爱的还是香喷喷的肉粽了。长大后才知道粽子原来是用来纪念屈原的,这就为粽子添上了一抹悲壮的色彩,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那粽子的香气飘呀飘,一直飘到我的童年里。我忘不了粽子的美味,忘不了那难以割舍的温馨,更忘不了的还有端午节那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