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荏苒流光中的项脊轩】
许是深秋了,细雨便如注地下着。灰黑的岩瓦上尽是一道道蜿蜒错乱的水迹。果真是百年老屋了。在这凄寒季节的风雨下,显得萧条难禁,似在不住地颤动。时不时的,老阁子的地面上便绽开了朵朵剔透的水花,总是伴着些许尘泥,然后就破碎了。
火是书籍的天敌。可若是水多了,恐怕对书籍也是不益的。那张书案,在仅方丈的小室中,终是逃脱不了这般雨水洗礼的宿命。水南,是阴。南日微薄,才心心念念着阳光。坐北朝南,才是风水宝地。想要获取阳光,就必须重建,改变是为了更好的得到。
归有光此时是快乐的,而快乐源自于劳动,种些花花草草是上佳的选择。兰,纯白的瓣儿,幽幽的淡香,清高傲气。桂,繁星般的朵儿,由远及近,飘着浓郁的暗香,深藏不露。竹,潇湘妃子的泪都洒在上头了,不屈的贞洁。杂植于庭中,这浑然一体的人格魅力,怕是一般百姓所不及的吧。
没有知已的人生注定是孤单的,那就与书为伴,这便少了惆怅,少了落寞。满架的书籍,应是没有半点尘埃的。快乐与孤单,这种矛盾却是动力的源泉。
阁子的窗外总是不宁静的,四季都有人在来往进出。若是初春或盛夏,便更为热闹了。静默端坐,细听,耳畔响起虫鸣蛙叫。深邃的夜,圆月当空。皎白的月光洒落,寂然的庭阶浮起一层薄薄的纱,轻曼而飘渺。微凉的风拂过,略白的半墙上就映上了斑驳的桂妆竹影,如同一卷黑白镶嵌浓淡相宜的水墨画。要是能再点缀上白日里那些叽叽喳喳跳动啄食的小麻雀,便更加可爱了。月影幢幢,只见篱笆内,烛花浮动。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相守的时光总是太短。祖母啊,母亲啊,妻子啊,只能回首于模糊的怅然的梦中了,灯火阑珊处再也见不过你们灿烂的笑容。独留我于世,看着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你们的言语,你们的足迹,未在阁子里褪去。哪可知,我宿昔不梳,一苦数十年寒窗,而六十及第。想那祖母的谆谆教诲,期望成空,令人长号不自禁。家道中落,亲人相见不相识,奈何矣!日出,迟暮,空余一声悲叹,人也彷徨。三千丈白发,愁不尽,留下泪光闪烁。昔日的白纸上,墨已残褪,那是妻子曾写下的字。罢了罢了,任它飘去,我再也无力拾起。你在天边可好?谁会为你绾起缕缕青丝,为你描画弯弯黛眉?而我的指尖也再闻不到你的发香。远处,琴音飘荡,却是一曲离殇。我替你植的枇杷树,现已亭亭如盖。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这些年,独在异乡,想着故乡,想着项脊轩,想着你们。天空是这般澄澈,此刻故乡应是柳絮纷飞吧。
【篇二:“六一”前奏曲】
“旧时南阁子,须弥方丈居室。尘泥渗漉湿,雨泽下注丝丝。翠鸟偶啄食,兰桂竹木杂植。三五夜中时,半墙明月至……”
“红五月歌咏比赛”在五年级各班的歌声中缓缓落下了帷幕。
而在教室里,同学们都在为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和“六一”儿童节展开话题,讨论不休。
可当几摞花花绿绿的错题本被抱进教室时,所有同学的目光都立刻被锁定了。期待和好奇萦绕在我们每个人心上,又不加掩饰地从我们明亮的眼睛中流露出来。
很快,大家都得到了三本错题本,颜色多的令人目不暇接:鹅蛋青,天空蓝,梦幻粉,青草绿……同学们有的脸上洋溢着满意的微笑;有的则一脸的失望和急切;当然,更多的是在东张西望着,看别人拿到的是什么颜色……
接下来是全班最兴奋的时刻:小多肉来了!
全班只有一盆姬胧月,物以稀为贵,该把它分给谁呢?在短暂的讨论后,大家一致同意将这份殊荣奖励给为班级贡献最多的徐嘉悦同学。
于是,一向幽默的小徐同学发表自己的获奖感言:“要是没有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也不可能有这么大进步,所以我想把这盆花献给班级体。”话音刚落,便是同学们一阵雷鸣般掌声……
黄色、红色、橙色、粉色的花盆中旺盛地长着小玲珑的矶小松,圆润可爱的白牡丹。我分到的是一株饱满的白牡丹,它淡青色叶片的尖部抹有一色绛紫,使朴素的小多肉多了一些惊艳。白牡丹的外形既像牡丹,又似睡莲,可爱地令人啧啧称奇。
再看同学们,大家都在兴奋地研究着,评论着,攀比着,交换着……一派热闹的气氛。啊,没想到,这些小生命们竟也能掀起不凡的风波!
快乐的欢聚即将结束,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也将随着教室里钟表的“嘀嗒”声渐渐消逝。然而,美好的情节,欢快的点点滴滴则将永远深深地镌刻在我们心中,永不褪色,日久弥新。
【篇三:小阁往事】
有时候,我也会想像,希望自己也有一个这样的阁楼,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
于作者而言,那个阁子不仅仅是一处居住过的地方,它还见证了他的成长,见证了他的人生。在那里面尘封着多少不能泯灭的记忆。我想像得到那阁楼窗外的树,叶子密密匝匝的,有一枝旁逸斜出,把绿意探到窗前。更想像得到窗前偶尔人来人往的喧嚣声。作者通过对小阁楼的简单而又朴素的描述,透露出自己浓浓的情愫。
其实对于作者而言,这个阁楼既是开心之地,又是悲伤之所。因为这里充满着他与亲人无数的回忆。在多年之后,想到这些,也许唇边还会浮起淡淡的微笑。而正所谓“十年生死两茫茫”,偏偏这些他所珍惜的亲人已一个个离他远去,当触碰到那些尘封的记忆的时候,还是难免会多一份感伤。天涯咫尺,咫尺天涯,曾经那些近在咫尺的零零碎碎的温暖的片段为何如今会远在天涯?为何如今想来会分外的悲怆?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追忆过去,阁楼里,曾氤氲着祖母的谆谆教诲,母亲的嘘寒问暖,妻子的善良体贴,而如今,只身一人,显得孤单而凄凉。他看着老屋的几度兴废,看着家道日趋衰落,看着深爱的人一个个离自己而去,看着自己的勤奋一次次被人踩在脚下,心中有说不清道不明的苦水,而这些又能向谁倾诉?也许他已看透人间冷暖,也许他已历经沧海桑田,他那疲惫不堪的身躯早已禁受不起风吹雨打了。他看着身边的人来了又走,看着窗前的花开了又谢,唯一不变的是那个小阁楼,虽历经风雨,几度兴废,却还是依然如故地站在那里。也许也唯有当他走进那间阁楼时,他可以忘记时间,忘掉烦恼,卸下自己的伪装和一身的重担,找到过去。若不是那个阁楼,可能那些过去所有的记忆只能永远被时光定格在远去的年代。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一眨眼,作者已过了几十年。而我们呢?如今的我们吟着作者在与我们相隔千年时代写下的文章,想着,那时陪伴我的人啊,你们如今身在何方?我曾经爱过的人啊,现在又是什么模样?
【篇四:渐行渐远】
天空凝结着深青色的云,当那颗至柔至美的小水滴跳到你的鼻梁上,你是不是会惊讶它的到来?是否会嗅到过去的味道?
雨,那一颗颗平凡的小水珠,曾凝聚着人们多少情思?我们能感受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空气中弥漫的小雨滴令人心旷神怡,山间美好的生活令人向往。我们能听到“梧桐更兼细雨”中的哭泣,那细雨中散发的凄苦愁思使人黯然神伤。不知从何时起,古人们对雨情有独钟,小小的雨滴里蕴藏着超越本身的连接千里的巨大意义,是人们赋予了它意义,而如今又是人们剥夺了它的意义。
暑假中,有幸到苏州园林中一游。在拙政园中有个小阁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占地很小,阁子里只放一桌一凳,四周都是窗户,它有个梦幻般的名字“听雨阁”。想来主任闲暇之余便会独自来这小阁,带上一壶酒,望着窗外密密交织的雨丝,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将情致放得很远很远……
这样的心境着实让人赞叹,但放到我们身上怕是浪费。这不,天空星星点点落下几滴雨,楼下领居家的孩子可是乐了,急忙往外面跑,全然不顾爸爸妈妈的叫喊,一路笑,一路跑,引得路人发呆,而这触得我内心微微颤抖。他在往哪里跑?他在笑些什么?他和雨有什么好玩的?我不知道,也许是一股出自内心的狂喜支配了他,一股对雨本身的“热爱”,浓烈而又鲜艳。
行走在世间,最让我感到雨意绵绵的大概只有清明时节了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真是神来之笔,清明这天的雨一下子就有味了,流传千古。
行走,所有的人都行走在这世间大道上。于雨,人们早就已经习以为常。雨成了最客观自然却又是最远的存在。美味佳肴多了,充斥着人们口鼻的香气盖过了雨的清新。汽车放肆的喧嚣淹没了雨的淅沥。除了孩子,长大成人的我们有多少还对雨有这般爱?
伞,汽车,楼房将我们和雨分开,谁能听到雨的哭泣?
雨渐渐淡了,人们渐渐忘了。那连接过去的雨丝的味道正逐渐消失在心底,而人们是麻木的,听不到雨的哭泣--最具表现形式的哭泣,我们还能听到谁在世界一角的呜咽?
在繁荣的现在,在成人的世界,在摩登的大楼里,我们和雨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