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读历史文化,品古今风韵——读《论语》有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一个个子曰当中串起来的是孔子儒家的经典学说,是流芳百世的为人处事之道。
自秦始皇时期,百家争鸣,到汉武帝推崇儒家学派,这期间的光阴岁月将儒家学说冲洗得愈发光彩照人。春秋时期,孔子开坛讲座,将儒学推入鼎盛,《论语》便在这无数次的锤炼之中如同蚌壳里的珍珠一般诞生。
《论语》全书一共二十篇,字字珠玑,围绕着一个“仁”字展开论述。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等方面,无一不渗透着“仁”在其中的深刻内涵。我想,这便是儒家吸引众多学子,拥有众多拥戴者的原因吧。
那么何为“仁”呢?孔子认为,“仁”是自身的一种品质,是君子不可缺的精神,而要称得上是仁德的人,更是在各个方面都要谨言慎行,匡正自己。像“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不器”等等,诸如此类的观点,只不过是千万品质中的九牛一毛。
现实生活中,我认为称得上君子的人几乎没有,因为君子已经相当于一个完美的存在,而人都是有瑕疵的,就像玉一样,没有人能说这块玉是绝品,只能说为精品,所以我们所谓的君子就像是反比例函数一样,只能无限靠近x,y轴,却永远也不会重合。但是难道永远不重合就干脆连靠都不靠了吗?显然不是的。开口向上和向下的二次函数代表了两个不一样的人生。开口向上明明知道永远延伸到不了尽头,但是却拼命的努力上进着,这应该就是我们的人生,开口向下的,却一味地堕落,所以最后连起点也够不到。
除去仁之外,孔子也尤为重视孝道。对父母。“父在”要“观其志”,“父没”要“观其行”,并且“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样就算是孝道了。全书中关于孝道从不同方面做了很多论述,在我看来,“孝”这个字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不简单。一个“子”上面加个“老”的上部分,构成“孝”,如果你认为“孝”就是每个月甩给父母几千块钱,美其名曰是报答父母,还不如说是在还债。而早在几万年前的孔子都知道,“事父母”要“能竭其力”也就是要用心,竭尽自己的力量。这正是我们千千万万的子女们缺少的。
《论语》是千年精华的荟萃,它就像天上的太阳,在很久以前就指引照亮着人们,千百年后依然光辉闪耀,不曾被岁月所尘封。
【篇二:做自己】
毕淑敏说,时尚是条狗。
追求物质享受的人,往往被这条狗咬得遍体鳞伤。道理很简单,潮流资讯千变万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年简约怀旧当行,猛的奢华风刮来,扶摇直上,与简约平起平坐,疲于紧跟,闹得个晕头转向不说,若还打肿脸充胖子,不顾自己荷包扁涨,硬要自己穿绫罗,戴绸缎,就不免沦为时尚的奴隶了。
做自己,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坚持自己的原则,吃喝玩乐,有自己的一套,我行我素,孤芳自赏。
这个世界阳光灿烂,这个世界也会阴雨连绵。
夜深人静,还有多少人在阴郁的心世界里迷失了回家的路。在灯红酒绿中激荡,在光怪陆离中流浪,在黑暗一隅中迷茫。大千世界,与世浮沉,多少放逐男女,任感情的浊流泛滥,理智甚至人格终被淹没于汪洋。
借酒销愁愁更愁,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做自己,用坚强远离诱惑,用毅力制服心魔。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心若在,梦就在,从头再来,走过那个坎,就是一片天。
做自己,不做聒噪无物的乌鸦。浮华世界,人人都想投机取巧,都想捷足先登,又催生了多少虚情假意,多少尔虞我诈。而我只想塌实地做人,点点滴滴地做好每件事,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心境安然。
做自己,不看无聊吵作的青春小说,不做泡沫爱情的拥戴者。相信爱,即使会受伤。环膝坐在树下浓荫,与藤井树一同,恒守一杯相思,一壶凄美。
看,蓝蓝的天空,云淡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