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为诸葛亮点赞】
三国时期,有一位老先生,他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他是蜀国的丞相,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他就是三国中伟大的智绝——诸葛亮。
诸葛亮早年就跟着叔父诸葛玄来到荆州,叔父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隐居了起来,后来刘备三顾茅庐,将诸葛亮请了出来,一起联孙抗曹,在赤壁之战中把曹军打的大败,又夺得荆州,建安十二年,又夺得汉中,这一次又一次的辉煌战绩,使我对他十分敬佩,这是我为他点赞的一个原因。
诸葛亮的智慧在他一生参与的所有战争中都有体现出来,而他的智慧表现的比较突出的是《智算华容》这件事。本华容小路崎岖坎坷,泥泞不堪,不利于行军,而大路平坦宽阔,利于行军,曹操战败,急于逃跑保命,必定会走大路,但诸葛亮料到曹操奸诈,觉得大路有伏兵,所以不敢追上去,便叫关羽在伏兵之处故意点上烟火,这是他料到了曹操生性多疑,别人见了会以为有伏兵,曹操见了必反疑我此乃疑兵之计,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的心思比曹操多转了一圈,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可见一斑,这也是我对他点赞的原因。
诸葛亮的智慧百分之百我是跟不上的,他的神机妙算也为他的国家带来了许多贡献,总之,我要为诸葛亮点赞!
【篇二:史湘云人物形象分析】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是的,她就是史湘云。
她性格直爽,她善良细心,她乐观开朗,她思维敏捷。
她十分爱说话,一有话头就嘟嘟囔囔个不停,不管是什么,都会表现出热情。比如:香菱学习写诗,但不敢打扰宝钗,就向湘云请教,她“越发高了兴,没昼夜高谈论阔起来”,宝钗因此批评道她们“不像女儿家”,“不守本分”,“呆香菱之心苦,疯湘云之话多”……
还有一次看戏,凤姐指着台上的一个小旦说:“这孩子打扮起来活像一个人。”众人都知道是林黛玉,但害怕得罪她,就不敢说出来,而史湘云直接说道:“我知道,像林姐姐!”为此她得罪了黛玉,也与宝玉发生了矛盾。但后来又与宝钗同住,只因宝钗带她极好,就说:“如亲姐姐一样,我有这么一个姐姐,就是没了爹娘,我也情愿。”可见她心直口快。
史湘云,她有一种侠肝义肠的善良,比如在诗词游戏中,香菱十分慌乱,旁人都笑话她,只有史湘云急得抓耳挠腮,不惜私传谜底,结果因为作弊被当场拿获;刑岫烟,一个平民女子,和宝玉、宝琴、平儿,都是同一天生日,别人谁也不记得,只有史湘云,道出她的生日,让她顺势过了一个快乐的生日。或许这些是小事,但是又有谁为她们这类女子上心呢?她的善良让我佩服,让她有了一种潇洒的风度。
史湘云,也是一个悲惨的女子。她自幼父母双亡,由他的叔父寄养,寄人篱下。她的身世好像比林黛玉还苦,但是他没有像林黛玉那样整日哭丧悲哀。在贾府可以随时的听见她发自内心的笑,她对生活永远是兴趣盎然,毫无一丝厌倦的。
她的才思也非常的敏捷,在大观园里,才女云集,但可以和宝钗,黛玉一拼的,只有史湘云一人而已。在历次的诗句联赛中,湘云都是写的最快的,而且诗的数量也很多,在芦雪庵一战中,有鹿肉助兴,独战宝琴、宝钗、黛玉。不仅如此,她的女红也十分的出色,在他的叔父家居住时,针线女工都需自己动手做活儿,可谓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史湘云,她的性格也十分的直爽,最能将她体现得淋漓尽致的也便是芦雪庵那次。在各姐妹的穿戴中,只有史湘云她的穿戴最为俏皮。她穿着贾母与她的一件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头上戴着一顶挖云鹅黄片金里大红尚烧昭君套,又围着大貂鼠风领,林黛玉还说:你们瞧瞧,孙行者来了!她也拿着雪褂子,故意装出个小骚达子来。众人也都笑她爱打扮小子样,她却对旁人的评价不在意。到了第二天,史湘云和贾宝玉在园中烧烤鹿肉,林黛玉又说道:哪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庵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庵一大哭!史湘云却回怼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正是应了这句话,在园中联诗中扬眉吐气,一举夺魁。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篇三:蟹霸】
一提到“霸”我便想到了楚霸王项羽,他提刀领着余下兵士在刘邦军中纵横厮杀,虽然只是在史书中领略一抹风采,但依旧好像能看到到血染长虹和英雄末路的画面。不禁让人折服生叹,唏嘘不已。
但我们今天不论项羽之英雄,所说的却是另外一件下贱东西,这样东西也常被人称“霸”,但我素为不屑,暗忖道:呸,它也配?
我以前从未吃过蟹,因为身居内陆,第一次吃蟹还是那年重阳节时候叔父买了几只,邀我去尝鲜,我这才第一次尝到了蟹的滋味。
虽没吃过猪肉但也见过猪跑,在电视上看蟹时,只觉得也就那对蟹钳能唬唬人罢了,管他眼神如何凶狠,走路如何霸道,还终不是要蒸熟变红入我腹。
蟹是活蟹,不过一个个都被绳子缚的动弹不得,口里吐着白泡,睁着一双大眼,好像我们成了迫害好人的中统特务一般。我故意不去看它,但小妹却是不忍。想解开绳子,但被我制止了。我教育她:你怎么能对食物仁慈呢?照你这样做个好人,大家都改吃素得了,你最爱吃的牛羊肉以后也别再吃了。小妹知道辩不过我,便在一旁只顾的唉声叹气,我觉得有趣,便打笑她道:“你这样可真有黛玉葬花的感觉了。”小妹不说话,只瞪了我一眼。
小妹还是年轻,终是把这些“好人”们都松了绑,这一松绑,这些“好人”们便喧宾夺主,横行霸道起来了。
叔父气的厉害,我见小妹眼圈红了,便连忙上去替她承住叔父的唾沫星子。
这是个难题,蟹虽不大但脾气不小,我和叔父好不容易将它们各位请进锅里,正欲和盖,便看到一只蟹像《背影》里的父亲一样斜着身翻那锅沿,无奈,我只好用菜刀去顶,却不想它一把蟹钳挡住了我的菜刀,我又去顶,他又挡住,再去顶,又给挡住。我同蟹玩的不亦乐乎,大战三百回合,难分胜负。这时叔父在旁问我:“你小子玩够了吗?”说完便用筷子一下顶在蟹腹,手法精妙,暗含剑气,一下便将之戳翻在锅。我大赞,高呼:“果真姜还是老的辣!小生佩服,佩服!”叔父听这奉承,心下爽快,颇有金庸笔下的大侠风范,爽朗一笑,负手而去。
我对着锅里的蟹恨恨道:纵有天大的本事还不得成我的盘中餐吗。说完又拿些东西压在锅盖上,以防有力拔山兮的勇士逃出生天。
待到蒸熟,盛盘时,蟹已全身通红,色泽鲜美,我暗忖道:这才是食物该有的样子嘛!
不知是我性急还是怎的,只觉得吃蟹麻烦透顶,简直折磨,更别说要用什么蟹锤和竹签了。这到底是吃饭,还是上解剖学?心不在焉的吃,便忽然被一块皮骨咯了牙,我嚷道:“不吃了,不吃了!你们爱吃你们吃吧!简直活受罪!”小妹在旁笑的厉害,说道:“哥哥,莫不是那蟹被烧成了菜也要与你作对吧!”
小妹一句打笑的话,却像一记响鼓在我耳边炸开。可不是么,它被烧成了菜也要与我作对。难道这还不算是“霸”?不算是一方英雄?何谓英雄。英雄便是敢于挑战命运的人。若把我换与蟹的处境,明知自己已落入渔网,定入人腹,我是否还能继续反抗下去,哪怕被做成了一道菜也要用自己剩下的肉体继续反抗下去,可惜,我自认为自己难以做到。
我看着那堆被我肢解的蟹,喃喃道:“蟹兄,你能告诉我这世上的英雄为什么总是被像我这样的小人所残害呢?”
当然,蟹不会开口,只留我一人独自怅然。
小妹见我对一堆蟹壳说话,对我打笑道:“哥哥,你这可有点黛玉葬花的感觉了!”
【篇四:狼和小羊读后感】
《伊索寓言》中《狼和小羊》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故事的结尾总结为:“要想保护自己,就千万不能和陌生人说话。”我们小的时候也经常被告诫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但是,不跟陌生人说话真的就安全了吗?我认为不能。假设故事中的小羊不跟老狼说话,狼也一定不会放过小羊,照样会吃掉它。那么弱小者面对强大敌人的时候,应该这么保护自己呢?
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用智慧保护自己。
我曾经读过两篇古文:一篇是《世说新语·羲之装睡》,另一篇是柳宗元的《童区寄传》。
故事中的王羲之和区寄都只有十岁,他们面对强权或强盗的时候,如果当时反抗只有死路一条。他们最初没有反抗,而是示弱。王羲之采取装睡的方法,他叔父以为他没有听到谋反的事情,就放了他一条生路,躲过了被叔父杀的命运。区寄呢?最初被强盗绑架时,装得像别的小孩一样的战战兢兢的样子,让强盗觉得他胆小,就放松了警惕。但是区寄并不是真害怕,他在麻痹强盗的时候一直在寻找机会,直到后来强盗对他放松看管的时候,他趁机杀死了强盗,保护了自己。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们也学到了,我们现在也是孩子,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首先想的应该不是直接反抗,而是通过什么方法,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人身受到伤害。逃脱之后,再伺机报警。
【篇五:与项羽的对话】
时光飞逝,转眼间已经过了两千多年。你是项羽,那位英姿飒爽的西楚霸王,而我便是一位默默关注着你的小人物。
项羽,你知道吗?你最令我心疼的是你一出生就因为一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而背负了荣家复国的责任。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孩童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国家,最后连疼爱自己的祖父也被秦将王翦所杀,与你相比,我是多么幸福!国家安宁,父母健在,家庭和谐。甚至于刘邦,也有一个家!项氏一族的少主,一个没有童年的孩子,也造就了你少年老成的性格。在外人看来,作为少主,你这样的性格,才能配得起你高贵的身份!可在我看来,你只是一位渴望幸福家庭的孩子!
项羽,叔父曾责怪过你不学书却习剑,他何曾考虑过一位少主的心思?你身高八尺,力能扛鼎,目生双瞳,才气过人,如此的与众不同,哪能用世人用腻了的方法去实现抱负?你告诉叔父“秦王,彼可取而代之”,却被谨小慎微的叔父捂住了嘴,叔父说如果被有心人听到,那将会是杀头的死罪。可你不在乎,你只求能为江东子弟争取一片弥漫着雄楚气息的天空!
项羽,你知道吗?世人诽谤你优柔寡断,有勇无谋,又说你暴虐无比,目无法纪,是个盗墓贼……这些庸俗的世人,他们怎会理解你?现在,我要郑重的告诉你:我理解你的苦心!作一名统帅,你必须要为自己的士兵,自己的子民负责,那些秦兵如若不杀,受戮的将会是楚国的士兵!而盗墓一说,更可笑至极!古来君王将士无数,军饷也不是永远都能充足,盗墓的皇帝将领不止你一人,而盗墓也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谁会无故去打扰已故之人的安息呢?世人的偏见不该你一人承受,不公!不公!
项羽,你知道吗?你不仅是虞姬心目中的天,更是我心中绝无仅有的长空。虞姬在二八年华之时,便思慕你的胆识,她抛去了女儿家的羞怯和娇弱,在战场上跟随你嘶鸣战马,在帐下为你补衣弹曲,而对自己是何身份毫不在意,因为你是她的唯一!四面楚歌,唱尽了你多年的硬汉气势:“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那边,她已泪流满面,要再为你舞一次剑,留下那一曲绝世变幻的旋律,那一阵寒光冷色的剑影。
乌江之畔,你回望早已看不见的她,丧失了生的念头;家国不复,你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殷切的目光……
项羽,你我虽相隔两千二百多个年头,但如若有朝一日,你驱骓归来,我定素手扬鞭,一路追随!
【篇六:我们更需要他们】
香蕉,生病,警卫,失火,有人看到了关联;随手,脱岗,老板,失火,有人看到了责任;饥饿,生病,父亲,脱岗,有人看到了亲情;女孩,老板,男孩,保安,我看到了穷人。今天的社会发展很快,这个社会快遗忘了我们的父老乡亲了。
我们每天生活的地方,有西装笔挺的有钱人,也有无处歇脚的环卫工人;有趾高气扬的包工头,也是挥汗如雨的农民工;……总之,世间百态,每个人都有理由生活着,存在于他们的岗位。也许有时候你会见到两者相遇的尴尬情景,但请不要忽视低层人民的价值,他们也应该受到尊敬,他们也应该有尊严,他们也应该挺胸抬头地生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为养家糊口,为脱离贫困,他们顶着最炎热的酷暑,闻着最恶心的污水,干着最累最苦的工作,住着拥挤黑暗的小房里艰难的生存。我看过好多有关农民工的报道,他们生活条件极差,晚上有的露天睡在街道边上,有的睡在大桥下面,有的睡在城市地下管道井里,难道真的没有他们的容身之所?还有好多农民工的孩子不让在城市读书,甚至不让参加中、高考。我记忆深刻的是有一位女孩成绩优异,父母领着她在上海打工,到了中考的年龄,却被教育制度拒之门外。她举着“我要参加中考”的纸张,眼巴巴地看着境头的图片被印在书上,至今我都愤愤不平。甚至还有人说:“凭什么让农村人与城市人抢资源?我实在无法理解农村人和城市人有什么区别?
每个人生来都是平等的,没有三六九等之分,可就是偏偏在很多人都以为教育公平了,资源共享了,城乡联合建设了的时候,那些不为人知的不公平仍在滋生!我还读过一篇小说,小说里主人公的叔父曾是城市里建筑工作,他的眼睛被钢筋制瞎后回到了村里,后来另一只眼也得了病,被带到城里治病,结果失踪了好几天。当主人公找到叔父时,叔父衣衫褴褛地蜷在百货商场的门口。原来这座大楼正是叔父被刺瞎眼时打工的地方。
城市里的低层人民,他们同样也担负了城市的建设,保卫工作,他们也付出了同样的艰辛和努力。我们不应该蔑视穷人,没有清洁工起早贪黑地打扫,我们将生活在垃圾堆里;没有农民工在建筑工地的流汗洒血,我们怎么会住上漂亮的楼房?这样的底层百姓很多很多,是他们做了我们不愿做的工作,是他们在你已经入睡时还在守候,他们的工作是不被人看重的,却也是高尚的!
这个社会更需要他们……
【篇七:蜀汉相国——诸葛武侯】
他文韬武略亦通岐黄,他刚正不阿忠君卫国,结东吴,治蜀地,平南蛮,战曹魏,隆中巧说三分天下之计,蜀川泪言北伐出师之表,他的一生不可谓不传奇,以至于最后命丧五丈原,世间众人乃至后人皆只能无比惋惜的叹一句:将星陨落,天命难违。
诸葛亮,字孔明,乃是今天大家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可是,他人生的前半期,却并不是那么辉煌可道的,少年时的诸葛亮,虽出身琅琊望族,却幼年时就成了孤儿,幸得叔父收养,而此时战火初起,跟着叔父颠沛流离的日子并不好过,诸葛亮年少时爱念诵《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可当时的人却对他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等人坚信他的才干,诸葛亮对此不以为意,而事实正如他所期待的一样,千里马终将遇到伯乐。
诸葛亮真正开启他一生传奇的始端正是刘备的三顾茅庐,“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此时的诸葛亮隐居于南阳卧龙岗,刘备携关张二人三次登门拜访,最终请得诸葛下山。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三顾之恩,委以重任,最终让诸葛亮决心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他后来也正是这么做的,《隆中对》,《出师表》前者字字珠玑,后者感人肺腑,一代贤相就此而生。刘备与诸葛亮的相遇,可以说是诸葛亮不幸的因,但更可以说是诸葛亮一生的大幸,大丈夫当驰骋沙场,立不世之功。遇伯乐,得知己,一身才华得以施展,满腹经纶得以现世,正是如此才会有了后来的诸葛武侯,才会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样的诗句流芳百世。
如今后世广为传颂的不单单是诸葛孔明的才干,而更是他作为诸葛武侯的忠义之心。赤壁一役,终于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础,刘备蜀地登基号汉中王,拜诸葛为相,本该韬光养晦,休养生息,可同年张飞被害,刘备一意孤行,决意东征为弟报仇,可惜战败,退至永安,次年病重,诸葛亮闻召赶至永安,刘备临终言:“如果嗣子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帝城托孤。一个是在蜀地深受万民爱戴,亦得百官拥护的贤相,一个是自小懦弱碌碌无为的刘备之子,连主君都承认:关键时刻,你可取而代之了,若是换做一个有点野心的谋士,想必就不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这副光景了吧,但,刘备死后,诸葛亮并未篡位,而是竭尽了股肱之力,报效了这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有人说这是愚忠,是诸葛亮害了巴蜀的子民,可是更多的人却赞叹这样的气节,他用他的生命,用他所拥有的一切,换取了这能立于天地的坦荡正气,完成了他自己给自己塑造的绮梦,而如今对此谩骂的人们,又有多少个完成了自己的梦想了呢?又有多少个能放声大喊自己无愧于心呢?
诸葛孔明,他不曾愧对于任何人,他竭尽自己的忠贞谱写了这一支血与泪的战歌,这颗璀璨的将星最终陨落于五丈原,却赢得了举世的一声嗟叹:武侯忠义,却奈何天命难违。
【篇八:聪明与智慧】
我们常夸赞某人聪明,往往是由于他能巧妙地解决当下某个棘手的问题。而智慧,则是一种贯穿人生的态度与能力。所以简单一点来说,聪明是一时的随机应变,而智慧则是更为长久的聪明。
在人的一生中,挫折如影随形。聪明的人或许能想尽办法规避风险,而当遭遇了无可回避的挫折之后,智慧的人则能更迅速地爬起来继续生活。作家朱西甯十年的心血手稿被白蚁吃去后,他并未恼火地计较自己投入了多少努力,在懊丧的情绪里停滞不前,而是将白蚁看作“天主派来的既严厉又残暴的批驳家”。认为是上帝觉得他写得不够好,要他从头再来,可见,智者未必能抵挡得了天灾人祸,而他们会将挫折看作是人生的必经旅程,不执迷于当下的得失,马不停蹄地向未来奔去。所以说,在挫折面前,智者因为具有更长远的眼光,会更加积极乐观。
中国有许多俗语,比如“聪明反被聪明误”、“自作聪明”、“耍小聪明”等,似乎都在暗示着聪明是有所欠缺的。推其本源,我们会发现聪明的弊端常常在于时机把握不当,分寸拿捏有差。譬如要唱一首歌,聪明人掌握着高超的歌唱技巧,声音婉转动听,却有时却会因为进错拍子,或是突然唱破了音,反倒显得滑稽可笑。而学会在适当的时刻表露出聪明,那便成了智慧。当哈姆莱特得知他的叔父残忍的杀害了他的父亲时,他并不急于显露出自己的愤怒,而是装疯卖傻,苦心筹划一场戏剧来求证。我们设想,单凭他一个先皇的王子身份哪能与现任国王抗衡?假若他不识相地对叔父破口大骂,那就只能是死路一条。中国也有一个成语叫“大智若愚”。所谓“大智”就是懂得韬光养晦、能屈能伸的智慧。智者因为能审时度势、把握时机,才会真正笑到了最后。
当面临纠纷时,智慧与聪明的差异便更加泾渭分明。聪明人常常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当事关切身利益时,他们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绞尽脑汁地与对方周旋,千方百计地赢取最大的利益。而智者可能只会淡然一笑,扬扬手说到“罢了”,便留给众人一个潇洒的背影。清朝大学士张英写下了那几句:“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来劝家人不要计较邻里之间的一亩三分地,从而留下了“三尺巷”传世佳话,不正体现了智者的大气和风范吗?换言之,聪明人急于争赢,智者却倾向于“不争”。因为智慧本身就排斥无谓的纠纷,它于人有损,于己不利。因而智者常持淡泊之心,处退让之态。他们看似在纠纷中一无所得,实则是最大的赢家。就像是张英因为豁达大度流芳千古一样,智者往往赢得了尊重,更赢得了自己踏实自在的心境。
好比一座山,聪明的人像山脚绚丽的野花;而智者则是山顶傲立的孤松——他们的眼界早已越过了那些与他争养料的杂草,他们看到的是那无穷无尽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