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科技碰撞生活】
企业家黑塞曾言:“科技于生活,使我们聪慧,也使我们发现自己的愚昧。”飞速发展的科技固然对人类的发展大有裨益,但在科技与生活必然的碰撞之中,切莫让科技偷走生活。
科技绝不是生活的唯一必需。否则,为何古人会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言?又或者说,在五柳行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情操之下,可曾有过对科技的依赖?由此不难见,科技并非打开生活意趣之门的通行证,其初衷也并非让人们沉湎其中无法自拔。
然而反观现代,科技掌控了一些人的生活,成为其赖以生存的“衣食父母”。微电影《路在何方》便生动地将这些人加以展现:没有电子导航,人们“迷失于”居住半年的城市;失去wifi,人们坐立不安,愈发焦虑……当科技吞噬了生活,人们是否意识到,生活,本该是如何地精致、美妙?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科技的发展仅改变了生活的方式与习惯,却未曾对生活的本质——“精致”二字,有过一丝影响。从人类第一次直立行走开始,到涉猎广袤无垠的浩瀚星宇,追求精致生活的本能便根植于我们的基因之中。科技改变、推进的同时,我们生活之精致也该与之一同发展。李白见过杨玉环,便不假思索吟出“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一句,不禁令我感叹。这才是生活应有的姿势,而不是在科技之牢中信手敲出“好漂亮”这种俗套之辞。
如此说来,科技对生活的作用,该是“精上添花”了;在对生活精致的追求上,可以令人达到一种更加诗意的境界。
当下最辽阔的风景,莫过于传统生活与科技的碰撞与交流。传统的生活守旧,而科技则带来变革创新。现代社会更加青睐的,莫过于后者。因此,看待科技,与其刻意地戴上有色眼镜,不如匡正其位,避免画地为牢,从而使科技之花盛开于生活之上。“精上添花”,那便是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不要因长期埋头科学失去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达尔文先生于此早有先见。
【篇二: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随着互联网的大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崇尚碎片化的生活。
现在的人们,最离不开的东西便是自己的手机,走在大马路上,随处可见“低头族”的身影。他们都沉浸在手机聊天等社交活动中。如果你上班是坐地铁,那么你会发现,大多数的上班族都手持一部手机,他们各顾各的聊天、看电视连续剧、玩手机游戏……
如此看来,碎片化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心态与认知。人们都认为,玩手机是一种时尚,是一种社会特有的现象。
就那读书来说。原先,在网络没有发达的情况下,大家都会跑去书店、图书馆阅读书籍。而如今科技如此发达,人们再也不用出门就可以在网上阅读电子书籍。这样既方便又简单,何乐而不为。
可电子书籍和纸质书籍真的没有区别吗?当然不是。电子书籍虽然方便,可透过屏幕看书,长时间光线的辐射很容易对眼睛造成伤害,而且网络上很多书籍都是毫无价值的,因为什么人都可以发表文章。而纸质的书籍可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去发行的。有时当你捧着一本书静静地阅读,真的是一种放松,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当对于你捧着一个冷冰冰的电子设备。纸质书籍让我们在思想上不会有太多的杂念。读书要学会选择好的书籍并且要细细咀嚼文章的精华,而不是看一眼就过去了,什么印象都没有。
倘若不重视“心灵之书”的残毒,只读“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对个体的发展可能是有害的。诚然,书店里的读者身份各异,有着截然不同的社会地位,但在精神层面上,他们享有平等的权利。
正如赫尔曼黑塞所言: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给你带来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变成你自己。确实,碎片化的读书不能在精神层面上给予我们关怀;碎片化的生活也不会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有些人一生碌碌无为,盲目疲惫的度过碎片化的一生,也就这么死去。这样他来到世界对他而言又有什么意义?
请告别碎片化的生活,重拾纯净的灵魂。
我想起在《德米安:彷徨少年时》里,赫尔曼黑塞的这样一句话:“对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回归真实,便要找到自我。我们在碎片化的生活里越陷越深,渐渐迷失了自我。而我们现在要做的便是,全心全意坚守心中的新年,不忘初心,回归本真。
请告别碎片化的生活,重回本真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