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沧海相关作文

【篇一:窗外盛景自在心】

推开一扇窗,欣赏一片景。或是花灼灼,或是风点点,或是一犁膏雨,或是万里烽烟,或是那莲叶无穷碧,或是那城春草木深。问何时景盛,何时景哀?答曰:“窗外盛景自在心。心境不同,窗外之景亦不同也。”

四季更迭,旋踵,又一季深秋。额尔古纳静静地躺在黑土上歇息,与一阵阵寒风,一道道古墙,一株株蜡梅一道,安然地度过一个个白天与黑夜。迟子建踱于风中,素面朝天,将秋天的故事说给家乡的月。她一定是第一个感受那寒冷的人,她一定是第一个看见那鸟儿消失于天际的人,她一定是第一个摘下那山茶在风中起舞的人。只因她心中充满诗意,充满对自然的关怀。黑土无情人有情,即使漫天飞沙走石,即使满地黄花堆积,她心中,依旧花肥雨润,依旧叠青泻翠。

额尔古纳是一扇窗,窗外之景看似无情,却在她的笔下现出真情。迟子建,怀揣着真挚初心,在额尔古纳右岸,将盛景收获在心。

“千年走一回,山长水也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不同于目不窥园的文人,余秋雨选择挽起裤管,云游四方,在行走中感受文化的力量。走过都江堰,做过西湖梦,到过贫民窟。每一道风景,落笔,便成了动人的文字,那山水迢迢也化作清泉,漫过脚踝,浸润每一个读者的心田。同样的景,他却能感受历史与文化的巨大魅力,并将这美传递至他人内心。

沿途风景是一扇窗,窗外之景看似无生命,却在他的笔下显出旺盛的生命力,予人以文化盛宴。余秋雨,在那漫漫长路中,在那文化苦旅中,将盛景收获在心。

推窗赏景,景即在心。心境不同,景亦不同。有宽广心灵,便能如苏轼,在乌台诗案后,寓身扁舟,寄情明月,渺沧海之一粟;有诗意心灵,便能如海子,在“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的生活之景中发现生命之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坚韧心灵,便能如萧红,满身伤口,起起落落,浮沉中却依旧享受她的黄金时代。

捧着一颗心,推开一扇窗。以心为师窥风景,你会发现,云散了,天晴了,暖人的风开始吹了,窗外盛景自在心。

【篇二:无法改变的】

“作为围栏,这真是一件杰作,它足以把一些贱民、流浪汉、饥饿的人和寻找玩所的孩子阻拦。能够穿过铁条、跳过钢尖的,只有死神、雨水和明天。”

围栏再高再锋利,也阻挡不了这三者。这是一条永远绕不开的路,无论你飞得多高,走得多远。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神这一道大坝,拦住了所有人的去路。于是先人苦苦寻找着灵丹妙药,却终无功而返。“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这样写道。即使千万人向上帝跪拜请求不要带走他,上帝也不会为之动容。所有彩色的照片都将会在某日某刻变成灰白色,伸手阻拦,却只看见照片上的色泽一点点淡褪。于是人们只好追求“流芳百世”,唱着“请记住我”而默默离去。

死神的必然降临已经慢慢为人所接收,可雨水,又是何物?

那是自然。

“我在山河间找路,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颗星球的嶙峋一角。”余秋雨在《我的山河》里这样写道。在自然面前,所有的人、事、物都成了微不足道的尘埃。太阳依旧东升西落,月亮依旧阴晴圆缺,白天和黑夜,依旧只交替没交换。连大文豪苏东坡都不禁“哀吾生之须臾,渺沧海之一粟”、“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人类渴望着自然,渴望着改造自然。愚公想要移山,精卫想要填海,可那都只是一个传说,只是一个假象。山依然在那儿,屹立不倒;海依然在那儿,波涛汹涌;自然依然在那儿,容着万物,一声不吭。

自然之后,是明天。是无知的明天,是深不见底的命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古来就有这样的诗句,感叹着世事的无常。也许那天没有任何的风,历史上那一场“火烧赤壁”就不会存在,或许那天,落败而逃的就成了蜀军。

著名的滑铁卢战役,因为格鲁希的懦弱,而大转局势,也许前一秒,所有人都在想着拿破仑必胜,而后一秒,所有人都开始叹息。而“滑铁卢”一词,也便成了经典。

死神,雨水,明天。

死亡,自然,命运。

我们无法改变,也不能改变。

“那些无法的改变,就在放下举起间。”歌词里这样唱道。既然如此,又何必再追寻,又何必再纠缠。唯有放下,才能走远。唯有放下,才能让我们在命运的最后,勿忘心安。

【篇三:意料之外见情理】

著名作家毕淑敏在北大演讲时语惊四座:“人生是没有意义的!”然后再道:“但我们要为它创造一个意义。”顿时掌声雷动。因为意料之外见情理。

死,不是逃避苦难,不是临危怯懦,在很多时候,死是一个响亮的结尾。

为价值而死,生命是辉煌的。易水河畔的歌吟穿了千年的时空,仍回荡在这古老的土地上。“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背负着所有百姓的期望,壮士披上利甲,不祥的预感成就了英雄临终的悲歌。而它英雄无畏,那把生命至美的匕首将改写历史。这样的死,是粉身碎骨浑不怕的气慨,人生也因此具有沉甸甸的价值。

君不见汩罗江畔的老者吟道:“安能以身之察察,受扬之汝汝者呼,宁赴湘流,葬身鱼腹中。”他于世而不容,如鹤立于鸡群。倘若屈原去楚国,或似陶渊明一般“兰之生谷,虽无人而自芳。”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他还能有那种高洁的精神吗?而这样“宁赴湘流”的精神已源远流长,洗涤着整个民族的心灵。

为信念而死,生命是悲壮的。“夸父追日,渴死于路。”这是一种飞蛾扑火的勇气。不能说这是愚钝。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哥白尼在广场上仍然说道:“可是,它(地球)还在转着啊。”他们用生命的代价书写了悲壮,意料之外见证了真理。

有人说人生的长河如柔弱流逝的水,但你却不见,在寒风来临时那巨大的冰柱站立起来了吗?流动的水却展示了另一种永恒。

有人羡慕海之浩渺无穷、山岩之亘古永恒,但是它却比不上人的一生。山与海,它们不会死,不能在一生的结尾给自己一个意义。而人生虽然短暂,寄蜉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但人生的过程却更丰富,却更有价值。

意料之外,情理俱全,如果透过表面的现象去挖掘它的本质,也许你会发现另一种意义,因为意料之外见情理。

【篇四:浮生】

人生,短暂又虚浮;时光,锋锐如剑;岁月,飘散如尘。

短暂岁月里,总有许多小镜头莫名的难忘。静静的打开记忆的盒子,回想着往事,那些缝缝补补,不肯丢弃的画面猛然出现在眼前。那些以为不曾拥有的珍贵物品,却在和我们擦肩而过时,才猛然醒悟,原来已曾拥有。每当看着零零碎碎的花瓣落地,回想起自己浪费的人生,原来看残花凋尽也是一种痛。那些得不到的,不属于自己的,我们都在放弃,抹去了无用的记忆以为就可以伪装虚假无实的人生。时间的轨道里,虚假只不过是一条空荡的地铁。

李白说:“浮生如梦,为欢几何?”虚浮的人生如同美梦一场,能持续多久呢?和李白自己仗剑独游天下时的忧愁很配,混乱尘世,无能政府阻挡。向往的快乐自由,总是短暂的,总是如夕阳撒下的零零碎碎余晖,总是从狭小的指缝间流过,总是如一阵风从身边擦肩而过……

人生又像苏轼笔下的,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短暂的人生如沧海一粟,渺小又珍贵,有的人不珍惜它,有的人无视它,还有的人甚至欺骗它。这短暂的人生,有一个尽头,古典主义者将它看作一种解脱;现实主义者却将自己一生的希望寄托于它;浪漫主义者却把它寄托于心,看作向往自由的基本。

虚浮短暂的人生,如梦境,如颗粒,同样的本质却有不同的掌控者,这岂不是创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美丽世界?在人生的道路上,虚伪只是一个美丽的面具。

【篇五:极致破碎】

花朵的绽放,是美丽的具现,可人们没有看到,绽放的同时,花心,是破碎的。

美的极致,正是在于内心的破碎曹雪芹,以自己家族兴衰的悲惨历史为构架,写出了爱情悲剧红楼梦,堪称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巅峰境界。可有谁知道,作者在创作前流过的眼泪之苦呢?写作期间,作者家徒四壁,喝粥填腹却不饱,幼子甚至饿死。成书后情况却未有改善,正如作者的自嘲:“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古往今来,成大学问,大事业者,未独泣于深夜而为之,未曾有也。

盖屈原放逐乃作离骚,周文王拘而演周易,孔仲尼厄而做春秋,司马迁受刑而出史记,韩非子膑脚而修兵法,左丘明失目而厥有国语,吕不韦挨难而有吕览,王羲之感悟书写兰亭序,成胜者,必有罪先受。

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北宋诗神词圣苏大文豪,受小人排挤,放逐远方。当时苏轼心灰意冷,万念俱灰,难道就要这样下去,坠谷不出了吗?不,他升华了。他在游舟江上之时完成了心灵上的蜕变,有感于天地之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于是他“沧海”一声笑: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于是我们就看见了《赤壁二赋》。

也有人是怒极而辞。贝多芬曾为当时带领人民革命的拿破仑作曲,可在得知希尔将军改变主意称帝后,毅然决然地将“拿破仑”改为“死去的英雄”。

梁恒曾经说过:一个人不管有天大的委屈,世界也不会陪同你哭泣而历史只认同你的贡献。

与苏轼同时代的柳勇,文采飞扬,可因为种种原因,屡试不第,命运多变。于是早年的他出入青楼,原本哭泣的心,愈合了。他为市井作词,代代传唱。如果他真的正中科举,也许百姓们就不会记得有这样一位词人。

花朵,是绽放,还是破碎?其实,只有经历了极大的痛苦,才有机会体会成功之贵。

那么,绽放是给人们赏的,而破碎,是只有自己才懂得的。

【篇六:书山有路“缓”为径】

在快节奏的21世纪,不少人信奉“秒读图书”,以致其似乎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这势。但实则不然,试问,一个正常思维的人如何会相信“3秒钟读懂任何人”、“0。5秒决定你的人生”的论调。其实,书山有路缓为径!

风景需要慢慢欣赏,书中颜如玉也需缓缓来读。缓慢地读书,我们必将收益更多。如果走马观花的看,又怎能领略到川端康成面对凌晨四点开放的海棠花的惊喜?又如何体验棱罗瓦尔登湖畔垂钓的心境?又如何领会加缪垒出不止的幸福?又怎样才能体悟仓央嘉措白鹿踏原的浪漫?他们将自己的体悟、感情思想融入文字中,只有当我们慢慢地欣赏,一看一思的阅读,我们才有可能有所感触,书山有径,只需我们慢慢品味。

缓慢欣赏才能净化人的灵魂,注入高尚的思想。可想而知,“秒读图书”下的文化必将越来越浅薄,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根,无根的浮萍又如何稳定呢?这个时代已经在向“快餐文化时代”演变。要想扎根稳固,缓慢阅读显得尤为重要。每每读到陶渊明的“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心中总是一片澄澈,让自己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能保持素净。而读到苏轼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内心总是一片豁然开朗,而读到辛弃疾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又不免汹涌澎湃,热情洋溢。

在古典诗词中泛舟慢游,着实给了我人生无数启示,缓慢的欣赏的确丰富了我的思想。

秒读图书既然无所裨益,为何不摒弃秒读思想,回归慢读本位。如果每个人都缓慢的来读书,那么我们必可除去社会上的暴唳之气,共同营造一个文明有涵养的社会。缓慢的读书,我相信为官之人必可从魏征那学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缓慢的读书,我相信教书育人之人必可从孔子那学来因材施教的方法;缓慢的读书,我相信学生必可从古人那学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感恩……

缓行于书山,“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不再只是贤者的代名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再只是英雄的呼喊。

缓行于书山,我们必将看见嫩芽破土而出的抖擞,倾听花开的声音,见证枫叶变红的轨迹,体悟雪花纷飞的内涵。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