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相关作文

【篇一:《乌合之众》读书笔记(1):脱书印象】

在说《乌合之众》的具体内容之前先谈谈我的读书观。

一、读书的“整体观”

脱书谈书,有时难免流于流水账。

但是我以为,这是掌握一部作品的很有效的一个方法。

至少对于我目前的状态而言,这是一句实话,也是一句无奈之肺腑之言。

原因很简单,我没有办法记住书中的很多细节。有时候,读完一本书,留在心中的仅仅是一个观念,甚至只是一个概念、一种感觉。

这和我的学养不足很有关系。

但是这也有好处,有的时候,脱开细节,方成其本质。

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的一般做法有本质主义,也有非本质主义的。而介入问题的研究,有的时候需要的是非本质主义的精神。即,把本质当作灰箱,着手研究具体问题。

这里可以先提一句,我比较认同所谓“结构主义”的思路和“解构主义”的思路。

二、乌合之众与社会心理学

有一个词,叫“群氓”,这里不取其极端化的意义,而仅取其“群众”的释义。

个人第一次面对“群氓”这个词的时候,从中读出了精英论的论调。的确,有的时候,不得不承认,笔者带有一种把自我与大众区隔开来的精英式的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但谁能保证自己不是在五十步笑百步呢。

群氓与精英,看似是对立的两个方面,实际是一体两面的。

精英论,在我的语汇体系中,第一次拿出来用,是在交大读本科的时候,讨论治理者的构成问题的时候被拿来使用的。

即,国家究竟是应当交给精英来治理,还是应当交给大众。目前的一个比较通行的解决办法是“代议制民主”。

说完我探讨“群氓”的来由,下面开始说一说个人对于社会心理学的认识。

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在心理学领域是成对出现的一组概念。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是一定社会情境下的人格稳定性;而社会心理学大体研究的是特定人格特质下的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反应机制。

看起来,像是逻辑上的一个嵌套结构。

所以,很多时候,个人认为,单单研究一者,容易失之偏颇。当然这里涉及到【科学哲学】的问题,老马会在阅读一定资料的基础上,为大家分享我的心得的。

以上论述了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的关系问题。

说到社会心理学,不得不提到社会。

勒庞这里的“社会”,还是比较中观意义上的了。

这也是许多人读了《乌合之众》之后对作者勒庞抱有微词的一个源头。囿于勒庞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一些结论在某些人看来会有些失之偏颇。好比当下的人评价马克思一样,也要有所辩证地看待。实际上,马克思本人,就十分反对静态地看待问题。

勒庞对群体的洞察是:群体会使人趋于愚昧。

当然,这只是我很粗浅的一个概括。接下来对书籍的详细解读,将和大家一起看看,勒庞是如何将这个论点逐步展开的。

笔者打算考察出勒庞书写这本书时的草蛇灰线,再作辩证看待。

【篇二:与损友一起走过的日子】

说实话,在初中三年,我交了许许多多的朋友。她们表面上文文静静,但内心却很疯狂。她们就是传说中的——骂人不吐脏字,犯错不道歉,可以在瞬间将你秒杀的人物,俗称损友。而我的损友,大多是我们寝室的乌合之众。至今我才发现,原来损人不是我的强项,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这么会损人,我的损友们也不逊。

梦醒时分——

“110的懒猪们快给我起床!”一阵怒喝将在睡梦中的我吵醒,不由得火冒三丈,于是不顾往日的“淑女”形象,破口大骂:“起那么早,赶着去投胎吗?吵死了!”有人却不屑一顾,做了个“鄙视你”的手势后,开口道:“我告诉你,本姑娘叫你起床,是为了你好。你自己想想吧。起晚了,迟到了,被班主任骂的是你不是我,而且我是在帮你节省时间。浪费时间就是浪费金钱,我在帮你节省时间的同时也在帮你钱,你懂不?”一大通话竟驳得我无力辩解,只得作罢。

锅碗瓢盆交响曲后——

“186的同志们,你们怎么可以不去吃饭呢?”看着在讲台上装腔作势的某人,不由得好笑。于是接茬:“你是不是吃多了?自己吃饱了不就得了?还管我们。”于是,某人被我这句话驳得脸一阵红一阵青的,但她思考了片刻,就缓缓开口道:“唉,你们是成精了么?我告诉你,不吃就不要浪费粮食。食堂每天准备了等量的米饭,你们不吃就浪费了!你们难道不知道粮食是来之不易的吗?没听过‘一粒粮食,十滴汗’吗?你们呆在这世上就是浪费粮食的吗?”一句句话,如同“爆弹”炸得我们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夜深人静时——

就寝铃一响,我们还在寝室里兴趣盎然地高谈阔论时。有人忍不住了,呵斥道:“你们说完了没有,烦死了!”谈得正欢的我们被打断,不由得心中一怒:“你也可以和我们一起谈论啊!那碍着你们了。”话刚落音,有人就不甘示弱地说道:“就是碍着我睡觉,怎么了?你们一个个都谈论着谁长得比谁好看,谁谁长得比谁帅,有完没完?你们怎么不讨论讨论自己的以后呢?你们的父母辛辛苦苦将你们抚养成人,你们就打算这样回报他们吗?还自称是祖国的花朵,我看你们全是祖国的花痴!”她一说完,我们都乖乖地躺下睡觉。

我的损友们就这样风趣幽默、快乐上进!在三年初中生活中,她们时不时地损损我,我也欣然接受了。也许被损友们损,是我的幸运。

【篇三:不要把泥抹在世界的胸膛上——读《乌合之众》有感】

从“星云之眼”的角度看,我们每个人就像一杯沸水,被倒入人群的海洋,海洋并不会因为一杯沸水而升高温度,可这杯水却永远消失了。

正是因为我们自身力量的渺小,我信更相信群众的力量,也笃定,这才是自身最好的栖息地。就在我们把这些奉为真理时,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大声喊道:“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弃是非,用智慧去换取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当然,这话说得过分偏激了,可是,不知你是否记起了一些事?

你是否记是,08年汶川地震震惊世界,危难之间中国社会各界掀起赈灾热潮。万科董事长王石得知此事后,当即做出捐款200万的决定,而此举却被认为是“抠门”,引来网络上一片骂声,王石在博客中回应认为,“万科捐出200万是合适的,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成为负担。”

平心而论,作为企业家,王石的做法是理性的,但在公众情绪处于高度敏感时,当感性成为公众情感的主流时,企业家的这些理性逻辑,刺痛了公众敏感又的心。他对自己财富的捍卫,在公众眼里就会显得那么可恶。可公众们不会理解,他们只认为灾难面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乃是天经地义,哪容得富人“吝啬”,竟不肯多捐些钱财。于是他们愤懑,不满,以强大的舆论力量压迫着王石,当公众情绪遭遇商业理性,王石触犯了众怒,可以说是彻底栽了跟头。公众这一庞大群体对这一事件的普遍恶评,其实是掩盖了中国社会的缺席缺陷。这一声音的出现,原应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可大多数的我们都只是参与到了指责王石的队列中去……我们都不知道,任何力量的过度放大,都会模糊其背后的真实。

你是否还记得,文化大革命期间对文化知识的摧残,众人都道那是由中央领导错误发动的。可是,如若没有群众对毛主席极端的个人崇拜,也不会酿成如此恶果。

可即便有以上种种事件的发生,生在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中,我们从小就深知群众的力量,无论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还是新世纪的孙志刚事件,“躲猫猫”事件,“70码”事件,“邓玉娇”事件……都在向我们展示,即使群体会偶尔步入歧途,但其积极影响不容争辩。

其实,归根结底,群众海洋是由我们这一杯杯水组成的,问题的来源也出自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深陷入工作、学习、家族所带来的烦恼之泥潭中,心中苦恼、烦闷无处排解。于是乎,当出现一件众人关心的大事后,不加以了解,不加以推理,不加以思考,便对当事人予以强烈的抨击,嘴上喊着为了人民,为了国家,为了正义,殊不知,究竟这些是真,还是发泄心中的烦闷是真?

如若碰见的真是极其恶劣的社会现象,这倒也不失为“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可若是你知道的只是一部分呢?不加以了解或是调查,便对其恶语相向,又会对他人,对社会造成多大伤害呢?而那些恶语,又究竟是对社会、他人的不满呢,还是对自己的不满呢?

勒庞是保守派精英分子的代表,他在书中强烈抨击了群体,强调个人精英的力量。纵然这是部经典之作,纵然其中有不容置疑的真理。可时代变了,世界变了,你,我,我们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而存在,我们也不可能真的凭借一己之力让世界变成自己理想中的模样。而我们每个人都敏感而脆弱。纵然可以积聚成力量,但缺点也聚焦在了一起,就像被放大镜放大了一般。我们拥有了巨大的力量,却变得感性,缺乏思考,缺乏判断力。共同完成一件事时,若是正确,固然是好,可若错了呢?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会不会积聚排山倒海之势将我们吞噬?我们能做什么呢?

对啊!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都陷入了泥潭之中,连自己都无法保全。

不,我们可以的。至少,我们可以不把泥抹在自己的胸膛上。没错!即使我们跪在泥潭中,我们也不要把抹在自己的胸膛,抹在世界的胸膛上。

如果你同我一样是名学生,那就不要因学业不顺而抨击教育缺席;如果你是名医生,那就要因病人情绪而改变态度;如果你是位工厂老板,那就不要生产次品,危害社会;如果你是名法官,那就不要因个人情感而偏袒任意一方;如果你是一位网民,那就不要跟风随大流,无端对他人恶语相向……

我们不要,不要把泥抹在世界的胸膛上。

【篇四:她的眼泪,触动了我的心灵】

眼泪,是一种由心而生的东西。是感动,是同情,是不舍,亦或是喜极而泣。但你的眼泪是如此特别,触动了我的心灵。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想要登上……''没错,他就是我的语文老师兼我们班的班主任。前几天,我们班的学习以及完成作业的情况都不是很好,她也为此发愁。曾经的军训会操我们班没有发挥好,体操比赛也名落孙山。现如今同学们的状态不尽人意,于是她决定召集班干部同学商量解决方案,班级的每一个瑕疵都逃不过她的''法眼''。这一切为的只是让班级更加优秀,从而渐入佳境。

次日,她拿着自己厚厚的工作本,迈着沉重的步伐进了教室。打开随笔本后,清了清嗓子说道:''……''而此时,我的脑海中闪过了一个个关于她的画面……

她每天起早贪黑,一来到学校就开始处理班级的各种琐事。批作业,改试卷,时不时来教室视察,时不时叫几个同学谈谈心。中午大家都在安然午休时,她也没有闲着,而是在认真备课和准备心理考试。下午放学时,她总结一天班级的亮点和不足,还会监督扫地同学将教室打扫得一尘不染。一天下来的工作已经很累了,可她回家还要照顾她三年级的孩子学习,陪伴她七个月大的孩子玩耍,浓浓的母爱也从中流露。之后,她还要准备自己的书法公开课和优秀教师活动评选……

说着说着,她自己也黯然泪下,我们也为自己感到惭愧。如此一位敬业的老师,一位慈爱的母亲怎么能为我们这样一群乌合之众如此操心呢?我们辜负了老师对我们的期望,让她,让那些给我们认真授课的老师受累受苦了。看到她眼角泛起的朵朵泪花,我突然明白了什么……

在这之后,全班同学都渐入佳境。因为她的眼泪在无声之间,触动了我的心灵,触动了我们的心灵。我们懂得了,不要做乌合之众之班,而要做群英荟萃的弘毅精英班!

【篇五:因为亲近所以美好】

人生,是一辆驶向远方的列车。时间,是列车前进的动能。而友情,则是列车的前行的探照灯,不让彼此在黑暗中迷失。

我与我的朋友,可谓是一帮损友。如果用几个词来形容的话,那就是“狐朋狗友”,“狼狈为奸”。当然,也没有那么坏,我们只是各具特色。如:一个贪吃,一个自恋,一个好说,一个“疯癫”。就是这样一帮乌合之众,却还自封“六巨头”、“附小六大才子”。这帮人的脸皮厚的程度可见一斑。

记得我们时常一起,不是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挥霍假期的大好时光,就是在一起吟诗作对,当然也少不了对人、事的作弄和调侃,对学习和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最有趣的当属“烟花事件”,那是我们才上三年级。当时正值冬天,我们学校附近的小区——长塘山的大小树木都挂上了七彩灯泡,以庆祝新年的到来。而此时,学校门口的小卖部也开始出售小型花炮,“附小六大才子”便相约一起买来花炮共度新年。大家龟缩在长塘山的小树林里,借助于周围的微光,划亮一根根火柴,活像一个个“地下工作者”,夜色的寒冷让我们彼此依偎,而爆竹的每一次升空,便引来我们一次次欢呼雀跃,彼此击掌庆祝,忘记了严冬的寒冷,也忘记了回家的时间,更疏忽了小树林玩火的不安全因素。“大事不好!”人群中不知谁叫了一声,远处几个穿保安制服的黑影向我们奔袭而来,“风紧扯乎”,一看不妙,大家慌不择路,撒腿就跑。有被树枝绊倒的,有被同伴挤压而发生面部短暂变形的,最令人忍俊不禁的是“姚秀才”,逃出小树林不久,就和一个大叔撞了一个满怀,他马上使出了平时的机灵,“叔叔,放过我吧,我再也不玩啦!”没想到,抬头一看,竟然是失散多时,四处来寻找他的老爸。

经过此事的洗礼,我们长大了不少,特别是浑身洋溢着一份正义感和使命感,面对周围发生的不良行为,大家都敢于站出来,批评和指正。而且多了几分“戊戍六君子”的慷慨和激昂,我们热心公益,热爱生活。上课时,踊跃发言;放学后,我们共同玩耍。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加亲密,童年的生活也因为彼此的深情厚谊,纯真且浪漫而变得短暂且充实。转眼间,六年匆匆而过,我们在不同的初中就读,夜深人静时分,看着毕业影集,抚摸着过去的岁月,只想喃喃地说:“遇到你们,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运!”

因为亲近,所以美好!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