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相关作文

【篇一:《乌合之众》读书笔记(1):脱书印象】

在说《乌合之众》的具体内容之前先谈谈我的读书观。

一、读书的“整体观”

脱书谈书,有时难免流于流水账。

但是我以为,这是掌握一部作品的很有效的一个方法。

至少对于我目前的状态而言,这是一句实话,也是一句无奈之肺腑之言。

原因很简单,我没有办法记住书中的很多细节。有时候,读完一本书,留在心中的仅仅是一个观念,甚至只是一个概念、一种感觉。

这和我的学养不足很有关系。

但是这也有好处,有的时候,脱开细节,方成其本质。

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的一般做法有本质主义,也有非本质主义的。而介入问题的研究,有的时候需要的是非本质主义的精神。即,把本质当作灰箱,着手研究具体问题。

这里可以先提一句,我比较认同所谓“结构主义”的思路和“解构主义”的思路。

二、乌合之众与社会心理学

有一个词,叫“群氓”,这里不取其极端化的意义,而仅取其“群众”的释义。

个人第一次面对“群氓”这个词的时候,从中读出了精英论的论调。的确,有的时候,不得不承认,笔者带有一种把自我与大众区隔开来的精英式的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但谁能保证自己不是在五十步笑百步呢。

群氓与精英,看似是对立的两个方面,实际是一体两面的。

精英论,在我的语汇体系中,第一次拿出来用,是在交大读本科的时候,讨论治理者的构成问题的时候被拿来使用的。

即,国家究竟是应当交给精英来治理,还是应当交给大众。目前的一个比较通行的解决办法是“代议制民主”。

说完我探讨“群氓”的来由,下面开始说一说个人对于社会心理学的认识。

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在心理学领域是成对出现的一组概念。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是一定社会情境下的人格稳定性;而社会心理学大体研究的是特定人格特质下的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反应机制。

看起来,像是逻辑上的一个嵌套结构。

所以,很多时候,个人认为,单单研究一者,容易失之偏颇。当然这里涉及到【科学哲学】的问题,老马会在阅读一定资料的基础上,为大家分享我的心得的。

以上论述了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的关系问题。

说到社会心理学,不得不提到社会。

勒庞这里的“社会”,还是比较中观意义上的了。

这也是许多人读了《乌合之众》之后对作者勒庞抱有微词的一个源头。囿于勒庞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一些结论在某些人看来会有些失之偏颇。好比当下的人评价马克思一样,也要有所辩证地看待。实际上,马克思本人,就十分反对静态地看待问题。

勒庞对群体的洞察是:群体会使人趋于愚昧。

当然,这只是我很粗浅的一个概括。接下来对书籍的详细解读,将和大家一起看看,勒庞是如何将这个论点逐步展开的。

笔者打算考察出勒庞书写这本书时的草蛇灰线,再作辩证看待。

【篇二:感受书中的乐趣】

书籍,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从中看到自己不同的一面;书籍,是一块面包,可以让我们尝到食物的美味;书籍,是一扇窗户,可以让我们推开窗看到不同的风景。

在二三年级时,我总会看一些有趣的作文或卡通画,直到五年级时,我无意间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水浒传》。拿起书,坐在书桌前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林冲棒打洪教头后,逃出了监狱,到一个地方看管草料,他出来打酒,恶人来将草全部点燃了,那熊熊烈火和皑皑白雪相对比,真是冰与火的对抗。那时,我不禁在想,这样的场景真是既美好又可怕。雪花纷飞,而大火熊熊,我仿佛看到了善与恶的不同结局。

现在,我拓宽了我的读书面,已经开始读了一些优美的书籍、诗歌。而让我影响最深的便是那篇《下雨天,真好》。

我刚开始读那篇文章时,只知道这篇文章很优美,可是,当我真的融入这篇文章的情景时,我感受到了从来都没有过的那种感觉。文章中写到,杭州的西湖,风雨阴晴、风光不同,然而我总喜欢在雨中徘徊。读到这里,我眼前忽然涌现出一种画面。我从平湖秋月穿过林荫的小路,走向孤山,打着伞慢慢散步在雨中。走进凉亭中,望着那碧蓝如玉的湖面,一片又一片的梅花瓣落在上面,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梅花湖。我久久没从那个情境中出来,在神仙似的情境中依恋不舍。那蒙蒙细雨在雨伞上滴滴答答,而溅起的水花落在脚下的落叶上,形成了一面独特的风景。

我在读书的过程中,渐渐地懂得了用心融入书中的方法,让自己也像作者一样用心感受到书中的风景,用心读懂书中的美好。这样才能真正的感受到书中的美妙和乐趣。

【篇三:谁改变了环境】

每当我们嗅到身别的河流不停地散发出恶臭,每当我们见到黑烟在空气中弥漫,每当我们听到卡车在突兀的荒山上轰鸣着运输矿石……我们是否曾忆起老照片上那澄清的滇池?当这样震撼人心的场景出现时,我们会想到:“是谁,改变了我们身边的环境?”

将近一年前,我曾经去过远方的黄土高原。当我行进在祖国西北的山间时,荒凉的近乎毫无生机的情境使我万分震惊。放眼望去,满目的疮痍跃然心头。山坡上,不见丁点儿绿色,有的只有松碎的黄沙。每有一阵微风掠过,几粒石子便会“应风而下”,随即领着大批尘土奔然滑入山边的河水中。山上仅存的些许小草,也被黄沙覆着,不时摇着颤颤巍巍的身体向世界哭诉。

触景生情,我又想起来我的家乡。城边的滇池不时散发出腥臭,乳白的泡沫在黑波上翻腾。城内,无数穿城而过的河流又以它们的黑、臭、毒共同构成了一道高科技城市中的“风景”。而昔日那夕阳下,孩子们在盘龙江中尽情欢乐的情境早已灰飞烟灭。

是人啊!是人类让远古的自然之情消失的无影无踪。五千年前,黄土高原恐怕还是“绿色高原”,而50年前的滇池一定是那么的清澈、醉人……

是的,人类的科技水平确实很高。高到可以让亿吨钢铁上天,可以让万栋高楼拔地而起,可以让难以计数的分子,原子构成美丽的图案。而与此成正比的,则是人类本身那无以复加的破坏力:用气体在臭氧层上打洞,让锯子在林间“欢舞”,使地底的宝藏日益枯竭。

为什么!为什么人类用高科技改善了自己的生存条件,却又以使清秀的自然变得肮脏不堪作代价?

唉!事已至此,人类也就只有继续改变环境;不同的是,今天的改变,是要让它变得美丽动人,要让高大的搂宇矗立在鸟语花香,树木葱茏的世界里。

谁改变了环境?谁又可以改变环境?如今,一个共同的答案出来了,它就是我们自己——人类。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