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立下的伟大志向,这就让我不由想到国与书的关系。
明朝心学大师王阳明幼时以诸葛亮自比,诗文、骑射、兵法等,样样精通,而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龙场悟道的故事。王阳明因得罪大宦官刘瑾而被贬谪到贵州龙场,在穷乡僻壤的边陲小镇,内心极度失望的王阳明开始潜心于读书、静坐,反思自己的言行,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知行合一”观,他强调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只为行、知决定行。自此,他的心境开始彻底转变,纵使身处各种逆境、险境、绝境,他都不曾背离自己的内心。后来他统军征战、平定叛乱,开庭讲学、著书立说,终成一代大儒。王阳明为国而读书,使国与书紧扣在一起。
晚清重臣曾国藩更加倡导读书以求经世致用,他曾说:“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毫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曾国藩肩负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重任,临危受命,作为一介书生而统百万兵,将古代兵书尤其是戚继光兵法烂熟于胸,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终成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可以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观和曾国藩经世致用的思想,被一百年后的一位淮安人发扬光大了,他就是救万民于水火的周恩来总理。这位是自小便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人曾说“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总理从小细读《离骚》、《史记》、《汉书》等历史文学著作,也说“中国人几乎占世界人口的1/4。这样大的国家,如果在文化上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经济上不能有较快的发展,那我们就对不住世界人民,也对不住我们的祖宗。”一席话,使我受益匪浅。而他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是为我国外交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为国读书;有继承、有发展,一脉相承;正因为一代代伟人在为国而读书,才引领了全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路漫漫其修远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亦乐乎?
【篇二:扬起孤独的风帆】
黎明在破晓前,是沉寂的;鲜花在绽放前,是寂寞的;你在成功之前,是孤独的。
泉溪任其长,终注河海;河海任其阔,终有边际;生命任其繁,终为悔路。生命之路何其纷杂,每一个选择都是未知,都将影响你的人生,再者,改变你的命运。
黄色的树林里有两条路,很遗憾每个人都无法同时选择。世间道路千千万万,一些路,有人会陪你走过;而,总有一些路,只能你自己去前行。每逢遇见人生的路口,人们总会久久伫立,希望做出“最正确”的抉择,但世间本无绝对。
最终你还是选择了一条,天经地义,也许是它更诱人,更美丽。这条路,它布满荆棘,需要开拓。你从另一条路旁边路过,然而这样的路过,并不会引起太大的变化。哦,把另一条路留给明天,或者,你知道的——永远。
每个人都希望有人陪伴,但事实否然。在你充斥未知的人生道路上,走过的越多,剩下的人越少,最后只剩孤独陪自己。或许你途中会记恨当时的选择,但记信,每条路,每条通往成功的路都是如此——走得越远,越剩孤独。当然,你会学着与孤独为伴的。我相信。
事实告诉我们,成功的伟人、名留千古的圣贤,无不是扬起了孤独的风帆,在孤独中走向成功。在古代,那些苦心以致学问的学者、学士为了一个问题、一句话,有可能会苦思冥想数年乃至十数年。就如王阳明,对于圣人一道寻觅了几十载,可最后若无那清凄的龙场悟道,便不会有心学传世。孤独是可怕的,但若你习惯与孤独为伴,那么,孤独就会变成你的增值期,使你在孤独中也能奋进前行。
金字塔的顶端永远是留给有大毅力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