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以礼立身,以礼兴国】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我们的国家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便被称为“礼仪之邦”。《论语》说到:“不学礼,无以立”,在我看来,这是在教导我们以礼立身,以礼兴国。
礼是生而为人的立身之本。
张英懂得礼让之礼,最终化解邻里矛盾,成就了“六尺巷”的佳话;刘备懂得尊贤之礼,最终收获孔明,成就了西蜀大业;杨时懂得尊师之礼,程门立雪,习得了理学。他们无不是因“礼”而化解矛盾,有所成就,为世人所称赞。反之若无礼,于己,折损了自己的道德修养还达不到自己预期的结果;于他,为别人平添了本可以避免的麻烦;于社会,会恶化人际关系甚至破坏社会和谐。由此观之,以礼来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是生而为人的一堂必修课。
礼是国家兴旺之基础。
一个国家若上到君主小到每个公民都做到礼,那么兴旺便指日可待了。自古我们的国家就推崇用“以礼治国,以德服人” 的理念来治理国家引导百姓。晏子为政期间,大力提倡以礼治国,省刑薄敛,宽政惠民,反奢倡简,以此获得了百姓的信服;如今总书记提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再次强调了礼在治国中的必要性。有了“礼治”,社会中的浪潮也就趋于和谐,公民的心中也就埋下了礼的种子,不至于留给其他国家加塞插队,乱涂乱画等不良印象,社会中也不至于出现太多不和谐的画面。由此一来我们的社会就会进入良性循环,我们的国家就能够把腰板挺得更直,保持着大国风范,赢得更多的尊重。
鲁迅先生曾说过,“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在五千年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路途中,“立人”之要在于提升国名素质,涵养公共意识。“礼”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要弘扬和传承,更要根据时代发展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坚持学习礼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立身,更好的强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在复兴之路上展现民族精神,彰显大国风范!
【篇二:周恩来,你是伟大的——读《周恩来》有感】
读罢《周恩来》,掩卷沉思。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新中国的成立和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这不禁让我想起欧阳修在《伶宫传序》中的名言:“忧劳可以兴国。”
平时,常听老人谈起总理,谈起他对人民的挚爱,谈起他卓越的才干、宽广的胸怀、崇高的威望,我内心充满了对他尊敬和仰慕。
总理的一生堪以“日夜忧劳,殚精竭虑”来形容。从他年轻时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理想起,他一刻也没有停止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一刻也没有停止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操劳。日寇投降后,为了和平建国,他不顾身患伤寒,数次与蒋介石谈判。新中国成立后,他日理万机,为苍痍满目的祖国大地变得美好而呕心沥血。文革后期,他身患癌症却为保护我党的优秀干部而做了大量工作,直至停止呼吸,就这样去了。总理,您为祖国人民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一生的忧劳。您以无畏的拼搏,以无私的奉献,赢得全中国人以至世界人民的尊重和爱戴。中华民族将永远感谢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以忧劳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忧劳而“兴家、兴国、兴邦”,自古以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代越王勾践、唐太宗到近代的孙中山,脉脉相传,代代相续。这种美德,在总理身上又得到了新的升华。他赋予这传统美德以新的含义,它被继续发扬,成为为实现理想而排除万难、奋力前进、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我们,跨世纪的接班人,是否也应该有忧患意识呢?是否在享受着革命前辈的胜利成果时,也应该想一想自己为国家为民族做些什么呢?是的,我们还不能放松,祖国在发展,可她还没强大;祖国在繁荣,可她远未达到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前路,还需要我们去开拓、去铺设,若我们不具有忧劳精神,又怎能成为栋梁之材?
所以,我们要发扬“忧劳可以兴国”的美德,在拼搏和磨练中争做“四有新人”,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生,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篇三:知易行难】
顾名思义,知易行难,即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明白认知事物的规律道理是一回事,能够做好是另外一回事。
那么剖析知易行难这一观点,我们首先可从分析获知途径和践行途径的难易程度。第一:获知途径多,我们可以很容易的了解到我们需要了解的道理,比如人们可以从生活经验中获知,自己实践探索中获知,通过自然启迪中获知,这是直接经验的获得;还可以从查阅字典书籍获知,别人的传道授业中获知等等这样间接经验的获得,让人有许多机会明白做人的道理、科学理论等等知识,所以知易。
第二:行难,践行要受到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限制,意志力不强,性格懒惰,没有决心,心理易受干扰等等主观因素,都会使人很难践行成功,杨广曾经在《白马篇》中仔细的总结了历史上亡国兴国的原因,但是由于他的贪乐和荒淫的心理,使他没有做到兴国,反而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暴君。而诸如天时地利、适当机遇、健康的身体素质、工具知识等外在条件都会对践行产生极大的限制,大家都知道刘翔是曾经拿过百米跨栏冠军的运动天才,对跨栏知识的掌握已经相当熟悉,但是当他的腿受伤以后,受身体素质影响,他很难再去达到过去辉煌的水平。正是由于我们的行动会受到主观及客观诸多因素影响,所以行难。
第三:再根据知易行难的成语释义来解释,明白认知事物的规律道理是一回事,能够做好是另外一回事。“知难行易”与现实情况不符,大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是真正践行起来很困难。例如每个吸毒的人都知道毒品的危害,但是他们戒毒就很困难,谁都知道植树造林可以绿化沙漠,但是我们的土地还是在以惊人的速度被沙化啊!再看当今社会,黄赌毒泛滥,犯罪猖獗,贪污贿赂事件层出不穷,难道真的是那些人不懂得这是违法犯罪的吗?共产主义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诞生了,但是现在共产主义也没有实现,这些生活的现实情况,不正好论证了知难行易与现实情况相悖,知易行难才是正确的观点吗?。
《尚书》提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也”,我们要正视知易行难,明白知易行难,才能用心去对待行动的困难,不做大道理的巨人,行为的矮子,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个人的发展才能更加完美。
【篇四:兴国公园游记】
兴国公园是我市著名风景区,她位于江阴城区,今天我一睹了她的芳容。
公园大门是一个牌楼。这牌楼以石砖为柱,瓦片为顶,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中间牌匾上三个清秀俊逸的烫金大字赫然入目:兴国园。石柱上书有对联:文峰无语静观青山依旧大江东流,砚池有水难抒要塞风云古城沧桑。灰石色的石柱配上暗红色的砖瓦,显得古朴典雅,精致端庄。
走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苏式园林。一条小河蜿蜒而过,静静的似乎从没被风激起过水花,唯有树叶飘在水面,红的,绿的,静静地荡漾。已是阳春三月,树木已抽出嫩芽,花儿熬过了一个漫长的冬季,又生机勃勃起来。你看,她们绽开了笑脸,正互道早安哩。小草也不甘示弱,使劲地吐出新绿,他们也要给这明丽的春天增添一抹色彩。杨柳依依,芳草萋萋,多美的一幅五彩春野图。
顺着溪流向里走,来到了善政桥。善政桥不大,却雕梁画栋。雕刻精美的石英栏杆立于桥的两侧,与这小桥流水的景观融为一体,让人仿佛步入了一种清悠旷远的境界。我踏上桥,低头俯视,只见河水碧澄澄的,清澈见底,河底的水草在水中扭动着曼妙的身姿,似乎是在跳着水草舞,欢迎我们的到来。我正欣赏着舞蹈,忽地,一条“金链子”从水底一闪而过,跃出水面,转了个圈又落入水中,激起一阵水花。只一会儿,水花化为涟漪,一层层地荡漾开去。这涟漪惊起了小虾,它们急速地后退,清澈的水中便留下一道痕迹,接着它们摆动着几对细细的腿,缓慢地前行。
倚着栏杆,举目远眺,便见着了兴国塔。那塔有七八层,四十余米高,虽称不上高耸入云,但在公园中也算得上比较引人注目。初见兴国塔,只觉其雄伟壮观,气势非凡。那灰色塔身由青砖叠上去,更觉其神秘。细细看,却见塔顶缺了一部分,像被削去似的,仿佛一支钢笔,写下了忠义之邦的沧桑历史。沿着小径走近兴国塔,只见塔身下有四扇生锈的铁门,透过铁门的小洞往里看,地上早已铺满一层厚厚的历史的尘埃。青砖上有些青苔趴在上面,它们贪婪地吸食着露水,沐浴着阳光。青苔的清香与石砖的古韵扑来,令人心旷神怡。
花红柳绿,亭台楼榭,千年古塔,江南水韵。我沉醉于这古朴雅致的世界里,久久不能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