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动机相关作文

【篇一:告别约束】

我的爸爸是一位钓鱼爱好者,对钓鱼情有独钟,他每个星期都要到水库旁钓鱼,一守就是好几个小时。这天,他回家时,带回了几条泥鳅,并把它们放进一个鱼缸里。

那个鱼缸就放在电视机旁的,显得异常惹人注目。那几条泥鳅不大,浑身呈一种深褐色,在游泳时一摇一摆的,可爱极了!在这么多泥鳅中,只有一两条比较活跃,大多数的泥鳅都潜在鱼缸的底部,不时摆动那细长的须,偶尔在缸底活动两下子。

有一次,在我吃饭时无意间看了看鱼缸,猛然看到水缸上部有一阵上上下下的身影。我不禁感到有些疑惑,便走上前去看了看。只见一条泥鳅在从鱼缸底部左一摆右一摆地往顶部游去,细长的须在水中摆动着,它就这样游到了水面,把头竖直,想窜出水面。然后,它并没有这么幸运,那条泥鳅刚游到水面一会儿便像一块石头似的猛地落到了水底。那条泥鳅尾巴朝着下面,没过一会儿便又重新游上来,然后又随之落了下去,它就这样游上去又掉下来,怎么也不停下来。

就这样,这条泥鳅每天上上下下地游动着,游累了就在水底休息一会儿,活似一个永动机。我不明白这条小泥鳅是怎么了。

有一天中午,我到客厅里去拿东西时,在那个鱼缸旁看到了一条掉在地板上的泥鳅。我蹲下身子,望着那条泥鳅,那条泥鳅好像是我之前看到的那条,它时不时微微动弹一下,显然已经气若游丝了。渐渐地,它一动也不动了。

从窗外射进来的阳光,淡淡地铺在泥鳅身上那星星点点的水滴上,奇怪的是小水珠居然发出了耀眼的光芒,也许这就是自由的光芒吧。

【篇二:年的作文】

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当论,牛顿发现了地球万有引力,爱迪生约12小时就发明一样东西,居里夫人发现了镭,霍金透析了黑洞……..当我打开书本时,这些字眼就像孩子一样嘣到我的脑海中,这便激起了我的理想-----做一名科学家。这个理想像一块磁铁似的紧紧吸引着我,令我心驰神往。

人没有理想是可悲的。这个理想是从我小时候就有的,那时我还小,总是问这个是谁发明的`那个是谁发现的。妈妈就像十万个为什么一样回答我,我就对发明产生了兴趣。我还用马达做了一个小风扇呢!随后,我对力产生了兴趣,总爱幻想做个永动机(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从那时起,我便有了一个做科学家的理想。

我深深的知道,要做科学家首先要有知识,要运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我现在要多读科谱性文章与课外书。长大以后先考上清华大学,再去外国留学,这样,我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当科学家。对了,科学家是要写论文的嘛,语文也得学好哟!当我实现理想时,我会更加努力去探寻科学的奥秘。

现在,我又想起了那些科学家与他们的贡献,于是我决定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实现我的理想!科学家,我来了。

【篇三:以适度为话题】

探究是探求与研究,是对一种事物或事理的深度探索。课内外探究作为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西式教育中尤其被重视;然而,在中国教育之中,课内外探究却成了鸡肋,作用甚微。因此,我认为,课内外探究应踏实、有益且适度。

课内外探究必须脚踏实地,不能流于形式。在素质教育全面推广的今天,无论是书籍还是教师授课,都被明确要求涵盖探究,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探究就成为了形式。许多教师认为学生探究就是在玩,还不如自己讲授,因此就仅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甚至不给学生时间进行探究。几分钟时间怎么可能完成一项探究呢?探究的目的不是得出某个所谓的正确答案,而应是让学生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开拓思维。假如探究仅流于形式,学生在简单思考后就不再深入,被老师灌输他人深人思考过的标准答案,吗?社会还能够革故鼎新、不断进步吗?所以,我坚信探究应踏实。

课内外探究应内容有益,不能盲目探究。如同开良卷方能有益一般,只有“探良究”才能有益。牛顿晚年沉迷于研究宗教神学,最终竟然放弃科学,一心探究神学,最后,探究神学成了这个大科学家的人生污点。可见,探究确应探有益之究,但,什么样的学习探究才是有益的呢?我想,应是积极向上、有意义的。例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后,探究匕首究竟有多毒、荆轲长相一类便为无益,探究荆轲的人物心理、性格等方面就应为有益。后者之所以有益,是因为它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分析人物,符合教学宗旨。可知,探究应有益。

课内外探究需要适度适量,不能本末倒置。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探究也应该如此。探究是一种延伸,一种拓展,因此不能因为追求探究就忘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更不能因为追求探究就钻“牛角尖”。作为中学生,面对中考、高考,我们不能完全忽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能本末倒过度深究。永动机的提出,令科学家无法自拔地陷入其中,倘若不坚持适度原则,焦耳对此怎会急流勇退,作出“要科学不要永动机”的结论?由此可得,探究应适度。

在极度缺乏创新的今日中国,探究是稀缺的,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必须坚持踏实、有益且适度的原则。

【篇四:古灵精怪的弟弟】

每当我看到房间里那些与弟弟一起玩过的玩具时,就会想起远在他乡的弟弟来。

他很听话也很淘气,听话是听从我的“命令”而且基本上照做不误。他的淘气就是时不时地玩些奇怪的花样,比如端着一碗水到门口去晃呀晃的,洒了一地不说,还把自己搞得像“小泥人”似的,逗得人忍不住哈哈大笑。

他的嘴很厉害,一旦吃起来那就跟一台“永动机”一样。有次我买了包薯片,他一见就飞奔过来,口水仿佛已经淌到地上了。他走到我面前时瞪着水汪汪的大眼睛嗲声嗲气地对我说:“哥,给我吃一片吧,就一片。”我吓得一激灵,便把整包都给了他,然后他就坏笑着跑了。

他还精灵得很,让人防不胜防。有一次他乘我出去玩时,如同一只猫似的潜到我房间,打开了我的存钱罐下方的小孔,又找了一个小口袋,二话不说就将罐里的零钱倒到小口袋里,直到满满当当的,才关上存钱罐,然后一溜烟跑了。万幸的是我刚好回来撞见了他,他支支吾吾的样子让我发现了这一切,最后我在他的辩解和哀求下才放过了他,不然接下来的几天我将成为“亿万负翁”了。

现在的他已经与伯母搬到洛阳生活了,我很想念他,想念着这个精灵古怪的弟弟,怀念我宠着他的那些日子。

【篇五:今天和明天】

人生中能有多少个今天呢?可以说有无数个,因为对于无数个即将到来或已经到来的日子而言,都有一次当上今天的机会。也可以说只有一个,因为无论是已逝的过去,还是未至的将来,都不能改变自己是存在于今天的这一事实。然而,对于我而言,明天是今天的延续。

我究竟为了什么而活着呢?从小我就开始在想这个问题,直到现在我也没有任何头绪。不过在这探究的过程中,我至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这个思考的本体,只有把自身的存在从今天延续到明天,才有继续思考的能力,所以,我决定,吃饭,睡觉将成为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件大事!……

说笑归说笑,不可否认的是,人只有在现在维持好自己的内心不崩坏,才有可能在未来大放光彩。今天是明天的铺垫,也可以说,没有今天,就没有明天!

我现在的同学中,有些人已经完全处在放浪的状态中,每次看到他们在嬉笑打闹,破坏纪律时,我的头顶就一阵发寒——这么早就把自己放弃了吗?他们就不想再看看自己的明天了吗?要知道,像我这样的天才?,一想到将来的事,心中就有愁绪万千漾起,蛮不是个滋味啊!

话题不由自主地牵扯到了学习上来。虽然很不想承认,但学习就是我们在今天该做的事情,就是我们为明天的准备。明天始终是未知的存在,只有在知晓我们确实存在的今天,才能为我们即将延续下去的明天打好基础。

时光机器这种东西,说说是很神奇,但它其实就是一个像永动机一样永远不可能触摸到的,虚无缥缈的存在,跟明天是今天的延续一样,无法更改。我们不可能穿越到明天去改变它,既然如此,就要用自己的力量在今天,把明天改写!

【篇六:感恩亲情】

父亲老了。

有一次,我站在他面前,他快到一米五的个头都只到我的肩膀。我回头一瞄,就能看到他头上的根根白发。他匆忙地朝前走,背已稍坨。那个在我心里高大挺拔的父亲,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被时光偷走了。我当下怔住了:这一天来得太快。

我以为时光稍微返回一点,我还是那个趴在父亲背上睡觉的小丫头。

儿时以为父亲是个大官,总是不在家,工作忙得很。慢慢长大了,发现自己还真是荒唐的可笑。父亲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神奇,总能拿出源源不断的钱供我读书和买零食。那只是父亲艰苦劳作的成果。他只是一个在普通不过的农民。不长在家,是要出去做工,不然几亩田地,养活一家实在太艰辛。他没啥爱好,从小到大几乎没听她唱过歌,不喜欢新衣服,也舍不得扔掉剩菜剩饭。遇上艰难的事,就独自抽几根烟,好像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也从未见他掉过泪亦不曾听他说过日子苦,更没有出现过心情不好时就甩手不干的事。他和世上大多父亲一样,像一个永动机,永远在为这个家庭劳动着,不知停歇。

升入初中后,我曾想过多个温情的场面。比如在过年的时候,像电视里喧传的那样,和父亲来个深情的拥抱,轻轻说一声:爸,我爱你。比如在他生日时,给他买一个生日蛋糕,点上蜡烛为他唱生日歌,让后大声的祝福他:爸,生日快乐!祝您身体健康。

当然,这些都只是我臆想出来的场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和父亲之间隔着一堵看不见的墙,他站在墙的一边,我站在这边,彼此小心翼翼的靠拢,又怕对方触摸到。偶尔打个电话,也是几句重复的话:天气好吗?吃饭了吗?最近学习怎么样?钱还够吗……然后就是久久的停顿,接着就挂了电话。现在的我再也不会和父亲开几句玩笑了。他怕我担心他的身体,我怕他担心我的学习。

我们以爱之名,渐渐疏远了对方。这其中更残忍的是我。或许父亲早已在墙上打开了一扇门,而我却迟迟不肯将它推开。我做作矜持着,以为功成名就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

我会因看到电视里父亲和儿子相拥在一起的画面而鼻子一酸。我也无法选择的,看着我与父亲渐渐的远离,我会忍着心痛去开父亲为我开的那道门。但我并不会在结尾时,突然升华一笔,写一个拿起电话跟父亲解除心墙后彼此失声痛哭的桥段。

我只是想说:爸,我想你。

【篇七:自然作文】

柑橘在南方能长出饱满甘甜的果实,但是倘若将它种在淮北,那么它的果实就会变得又小又苦涩。因为这种移植是违背它生长的自然规律的。在澳大利亚是高等良材的桉树,移植到美国后,却只能长成“薪炭林”,用来烧火,这也是因为这种做法违背了规律。规律是与宇宙共存、亘古不变的。我们不可能改变规律,因此如果我们要想取得成功,那么我们就必须尊重规律。

伟大物理学家焦耳年轻时,曾被当时流行一时的‘永动机”设想深深吸引,并投入了十余载的时光全力钻研。但是,尽管他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但是他所得到的,只是不断的失败和越来越深的绝望。最终,他在一次傍晚漫步中猛然醒悟:“永动机是违背规律的,不可能也永远不会存在!”于是他毅然放弃“永动机”研究,转而投入到能量守恒领域的研究。最终,焦耳取得了成功,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焦耳对永动机的研究因为违背规律而遭到失败,但是他及时的认识到尊重规律的重要性,并在此后依据规律办事,最终取得了成功,成为一代大师,由此可见,我们应当尊重规律。

外国如此,中国何尝没有这样的.例子?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在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开展“大量钢铁”“亩产万斤”等严重脱离实际的运动;违背生产关系发展规律,在广大农村还处于落后的手工生产模式时,推行过度超前的大规模集中生产模式,最终是中国经济蒙受巨大损失。正如康德所说:“规律未必令你感到愉快,但是它就是这样的,不会以你的好恶为转移。”有的时候,规律可能并不符合我们的心愿和期望,但是为了让我们的事业取得成功,我们就必须在尊重它的前提下处理各种事务,否则,我们必然遭受失败。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只有我们根据客观规律办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我们才能更好的推进我们的事业,更快捷的取得成功。因此,让我们尊重规律。

【篇八:我们班的小能人】

【篇一:班里的“能”人】

陈崧岳

咱们班可不寻常了,就因为有一个“能”人。

“咦?你敢骂我?”“骂你怎么啦?”“你打我不成?”“你打呀!”你问我班里哪来这么多不和谐的声音呢?当然就是“机枪嘴”干的。班里人怕他,因为他说话特快,没有任何机枪比得上他,容易使人心烦意乱,因为说话快,别人根本揪不出空隙说“停”。就算他在做题,大家也躲得很远,他要是做错题,没人敢说,因为没人想与他打“舌战”,一战便不可停,因为没人谁能在“舌战”中说清楚半个“停”字。他可真能说!

大家肯定知道机枪光有射速,不持久也不行,所以,“机枪嘴”也叫“永动机”,一说话就如江水滔滔不绝,永远停不下来。他说过话的课堂,一定会拖堂好久,因为他总是会在课上说瞎话,影响进度。

尽管他说得多,但他对于朋友的秘密绝对守口如瓶,不会泄露出去,是“拉链嘴”。可一旦有仇人跟他说悄悄话,“拉链”立即拉开,又在班里玩机枪了。

获得这三个称号的就是小罗同学,能与这么有趣的人做朋友,我很高兴。

【篇二:小小瞌睡虫】

陈亭蓁

“呼噜噜,呼噜噜!”教室里雷鸣般的呼噜声又从耳边骤起,原来是徐XX又在课堂上睡着了。只见他把书立着做掩护,把头埋在两只手臂之间,一动不动,就像一只趴在桌子上的动物标本。眼看着老师对他一吼:“徐XX,你给我起来!”回应老师的只是:“好的,呼噜噜……”可是呢,每次在下课前的一秒钟,他都会准时起来,就像一只闹钟般。

前几天,我们小队一起去看春节剧场,那音乐的声音如同天崩地裂,可是大家刚坐下不久,却又听见“”一声,徐XX倒在椅子上的声音,过了一秒钟又开始他的“睡觉独奏”。大家都看着我们,我们又推又叫,累得筋疲力尽,可是都是无用功!他的呼噜声越来越响。

哎,真是名副其实的瞌睡虫!

【篇九:小小动物园】

我的家庭里有三个人,分别是爸爸、妈妈和我。我们三个人组成了一个快乐幸福的家庭。

我的妈妈像一只“豹子”。妈妈看书和工作的时候非常安静。她有时候喜欢穿带有花花绿绿的花纹衣服。妈妈非常勤快,扫地、洗衣服、拖地都非常快,一眨眼的功夫就把所有的家务活都干完了,是我们家的劳模。有时她非常严厉。当我做不好练习,不认真学习、看书的时候,她就会大发雷霆,我吓得大气都不敢喘,连一根针从桌子上掉到地下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我的爸爸像一只“大熊”。他性格非常急躁。每次我在说事情的时候,爸爸都心不在焉的听着。他非常喜欢踢足球。每当有球赛的时候,他就会打开电视,看足球比赛。他还给我讲过足球比赛的规则。晚上,爸爸睡觉的鼾声像打雷,声音大得都能把房顶掀开,让我难以入眠。爸爸工作比较忙,应酬比较多,经常出去吃饭、喝酒,希望爸爸能多注意身体。

而我,就是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猴子”。随时随刻都在活蹦乱跳、爬上爬下,妈妈说我就是一只“皮猴子”,就是一台“永动机”。我有时还会发小脾气,跟妈妈犟嘴。有时我也很听话,妈妈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有一次,我看书入了迷,连续看了几个小时的书,妈妈怎么叫,我也不去睡觉,结果到了第二天,我困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妈妈说我难得成为一只安静的“小猴子”。

我们的家庭像一个小小动物园,幸福而又快乐,热闹而又温馨。我爱我的家。

【篇十:创新从需要中来】

让我们阅览人类历史,古往今来,作为人类的我们必须承认:创新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推动一个文明发展下去的不懈动力。

然而,当我们再次回头,便不难发现:历史上创新的例子确有不少,可实际上体现了价值的又有一个?

做出了创新,却毫无作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永动机,一个曾经被许多人研究过的课题,这许多人中同样包括了不少赫赫有名的科学家。尽管他们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可结果是残酷的:永动机不可能存在。

永动机不存在的原因,一方面是其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另一方面在于:其所发挥的作用远远超出了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即一种实际需要。无论在哪个年代,不管人类发展到何种程度,与永动机所创造的“无限大”能量相比,人类的实际需要永远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永动机完全不符合需要,其也就不存在了。

由此可见,一个创新的出现,必定出于一个实际的需要,不存在脱离实际需要的创新。否则,这类创新只能像永动机一样:只讲求理论,可现实中毫无价值可言。

一九零三年,一个值得被铭记的年份——就在这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了世界上首架飞机。这是个极其有用的科学成果,而其发挥作用的前提,便是符合了人类的实际需要。

飞机诞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那是个历史上人类高速发展的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原先的铁路等陆路及船等水运的方式已经开始体现他们固有的缺陷。出于进取,人类必须在交通运输上做出革命。而飞机的出现,正好尽可能地补全了当时交通方式中的空缺。所以飞机的诞生,这一创新的出现,是社会发展中存在实际需要的必然结果。

创新的存在,实际上便是发展中的必然,是实际需要在不断明显中的主要结果。

试想想,假使当初莱特兄弟发明的不是飞机,而是航天火箭,暂且不说科技的发展程度,在当时人类的实际需要还未如此超前的情况下,火箭有用武之地吗?

如果当时采用火箭作为运输工具,那么结果将是无法想像的:成本过高、危险性太大等一系列威胁当时社会有限生产条件的问题,都将影响社会的稳步发展,这便不是进步,而是退步了。

所以,一个符合实际需要的创新,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有利于人类的发展。过分的创新是无用的,甚至是会阻碍人类发展的。

创新对于人类的影响固然是大的,可我们也不该忽视:一切生命的存在,都必须有创新的支持。而这种创新所针对的根本性实际需要,便是维持某一物种的存在。

宏观生命的发展历程,无数的物种由于不同的不利条件而灭绝了。这便是其无法在实际需要中通过创新来改变现状的结果。

猛犸象是更新世时期的强大物种。其因逐渐失去了原本适应的环境,数量大大减少,直至灭绝。

在那个年代,猛犸象的实际需要已经改变,而它们却不知及时变通,导致这一物种必将被自然所淘汰。

生命对于实际需要的创新,是必要的。创新要有时代性,一切创新都必须随着实际需要的变化而变化。

即便在当今,物种的分布仍是不均匀的,也不会均匀。拿老虎的例子来讲:中国东北部有东北虎,孟加拉地区有孟加拉虎,美洲地区有美洲虎。同样属于老虎这一类,可它们任意一种的分布地区都是不可以随意更换的。

可见,不同物种各自的创新,总是符合各自的实际需要,一种实际需要只能有一种或几种差别不大的最适宜的创新。生命对同一实际需要的创新能力必然是有限的。

综合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发展历程,总的来说:创新从需要中来,有需要,才有创新的必要。

现在,人类的发展也遇到了难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环、环境污染等。

如今的人类,又会如何去创新呢?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