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在山的那头】
太阳慢慢地向西边滑去,天边镶上了一层晚霞,晚风习习,湖面荡起层层涟漪。每当这时候,从湖畔的那一间矮小、狭窄的小屋中,总会传出阵阵银铃似的笑声。
那是我们家。一阵阵香味扑鼻而来,调皮的弟弟大喊:“爷爷、爸爸、妈妈、姐姐,快点来啊!好香哦!”我把一个一个红薯从火堆里挑出来。一家人坐在火堆旁吃着香喷喷的烤红薯,阵阵的笑声穿透浓浓香味,屋子充满快活的空气。
紧接着,一家人就一起去编箩筐,箩筐是我们的命根子。竹条在爷爷手中穿梭,爸爸、妈妈各尽其职,剥竹的剥竹,砍竹的砍竹。我和弟弟也不例外,搬搬竹子,拿拿工具,忙得不亦乐乎。突然一脸严肃的爷爷发话了:“我们今晚必须把箩筐编好,明天就要拿到集市上去卖,买点米油,再为小孩添加几件衣服。”我们沉默了,房子里异常的安静,其实我们都知道刚从大石山区迁移到这里的境况。我看了看爷爷的手比以前更粗糙了,背也更驼了。爸爸、妈妈两鬓又添白发。
不知不觉青蛙已停止歌唱,狗儿已进入梦乡。工作已经赶完了。“我今夜的加班可以抵消今晚的作业了吧?”我心里祈祷着。不一会儿爷爷又发话了:“翠儿!带你的弟弟去洗把脸,精神精神。再把老师今天布置的作业完成。你们姐弟要好好念书,唯有读书才能改变我们现在生活,不要走爷爷的老路哦!”“小勇,拿你的课本来朗读一篇给爸爸听。”弟弟一溜烟跑到卧室拿出语文课本,拉大嗓门,学着私塾先生的模样,摇头晃脑。清脆的读书声便飘渺在茫茫的夜空……
这样的生活,这样的夜,如同太阳升了又落,落了又升。我总是在山的那头企盼着黎明的到来、彩虹的出现。明天、明天肯定会有的……
【篇二: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本大家都熟悉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笛福,其主人公的名字叫鲁滨逊,他是英国人,他从小他就喜欢和向往探险的生活,长大以后不顾父母的阻拦,一心去航海冒险,不幸沦为奴隶,他经过千辛万苦终于逃走了,可因海船失事,却流落到没有人烟的荒岛上,最终凭借智慧离开了生活20年的荒岛。
这个故事里,我非常欣赏鲁滨逊,欣赏他的临危不惧,欣赏他的聪明勇敢,欣赏他的顽强与坚持。
总所周知,荒岛上有人类惧怕的所有东西——寂寞、死亡、野蛮,最可怕的是不可知的明天。
明天的不可知,这无论如何让我们深感恐惧。正如我们今天在教室好好地念着书,却不知道明天还在不在一样,那是让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可鲁滨逊的每一天都经历着这样的恐惧,而且不是一天、一月、一年,而是20年。
鲁滨逊不是神,他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一直守在荒岛还是会拥抱故乡,可他没有气馁,靠着顽强的毅力和超人的智慧建房子,种植粮食,圈养山羊,修造船只,烧制陶器,用树条编箩筐。让自己生存了下来,还救助了野人“星期五”,教会“星期五”好多文明。
《鲁滨逊漂流记》告诉我们生活的秘诀是,只有适应,才能生存。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困难。勇于向困难挑战,才会走出困境,开辟新的天地,焕发新的生机。而我们就是在不断的挑战和解决困难中成长起来的。
最后,送一句给读者们,逆境会压得弱者踹不过气来,而对于成功者来说,逆境只是一块垫脚石。
【篇三:仿写姥姥的剪纸】
爷爷的箩筐
我的爷爷是一位普通的农民,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了,但耳不聋、眼不花,最擅长的手艺活就是编箩筐。他的“编技”在我们村子里可是人人皆知的,左邻右舍用的箩筐,几乎都是爷爷的“大作”。
小的时候,只要爷爷一编箩筐,我就会搬来一张小板凳,坐在爷爷旁边看他。只见一根根普普通通的藤条在爷爷的一双巧手中自由穿梭、上下跳动飞舞着,看得我眼花缭乱,那藤条碰在一起拉动的声音多么富有节奏感。半天功夫,一个精美的箩筐就“诞生”了。爷爷还能编出许多的花样:大的、小的、方的、圆的、纯色的、花式的……应有尽有。邻居们总爱在我面前这样夸爷爷:“你爷爷这双巧手啊,恐怕全世界都找不出第二双来喽!”说完,还要竖起大拇指呢!这自然是夸张的说法。那一刻,我心里甭提有多自豪了!
爷爷是个热心肠的人,在村里的人缘是再好不过的了。只要人家开了口,他总是乐呵呵地答应。他对我说:“冰儿,你看这么多人都来请爷爷帮忙,这是对我的肯定呀!”看得出来,爷爷是真喜欢这项手艺活。有一次,隔壁村的一位大爷想请爷爷编一个喜庆点的箩筐(因为快过年了),这可难不倒爷爷。只见他略微想了一会儿,就拿起黄红两种藤条认真地编了起来,不到一天的工夫就编完了。哇,多么精致、漂亮的箩筐啊!它的前后左右四个面上编有四个大小一样的“福”字,看得我目瞪口呆。那位大爷对爷爷的手艺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嘴里笑哈哈地谢个不停。我想:爷爷的手艺如此高超,就算他闭着眼睛,也一定能编出一个箩筐来,呵呵!
爷爷十分疼爱我,没事时总爱编一些很小巧的玩意儿给我玩,象小芭蕉扇、小苍蝇拍等。小时候,我把那些东西视为宝贝,玩得不亦乐乎,对爷爷的编技充满了好感。
我长大了,爸爸在城里买了房子,我因为要上学也不经常回老家了。童年的印象有些似乎模糊了,但最清晰的还是爷爷和他编的箩筐、最想念的依然是爷爷和他的箩筐。如今,爷爷和他的箩筐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