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小冰”所做岂诗焉?】
近日,机器人“小冰”根据算法生成的新诗引发热议。其中不乏有些具表现力的句子,然而,这种“随机填字”再“人工筛选可读性高的诗”的做法让诗人、作者大为不满:“这只是文字的拼贴”成为他们反对的标语:“‘小冰’所作非诗。”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有《开学第一课》中指速远高于人的意大利钢琴机器人,有看似幽默的苹果Siri语音助手,有胜李世石的阿尔法“狗”。然而,他们无法拥有意识,即便长于某事,成为胜人一筹的专家,机器的冰冷本色他们改不了。李世石评价人工智能说:“他们不知胜的快乐。”
无怪乎我们毋需担心人工智能让计算机像人类思考,因为它们甚至不知思考的作用。它们的存在是为了得出可预知存在而不可预期的结果。可难道因此,我们就应高呼万岁、幸度余生吗?
非也。
苹果公司总裁库克说:“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小王子》中这样的人是“商人”,他戏谑地说:“假如你说这幢房子周围有玫瑰花,他们定置若罔顾,但若你说它值几万法郎的话,他们会说,好漂亮的房子啊!”非拜金的物质主义者,何能定此论哉?放眼世界,这样的例子不能说不少:大至美国为省会费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巴黎协议”,小至不法商家卖假代购货以蒙混消费者,遐至刘基所见的卖甘者,迩至两面派的汪伪政府,哪个不能说是失掉价值观呢?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古今中外坚守自己价值观的人:不用说孔孟的成仁取义,熊屈平的明察,也不用说苏格拉底的大胆饮鸠或南丁格尔的救死扶伤,单是地下铁路上冒死帮助黑奴逃遁的普通工人,已使我肃然起敬。他们,造就了无数伟大的时代。
我,在人类的“我们”中显得渺小,但小我,也可以做出改变,这也许甚至小于“物物而不物于物”的李清照娇柔中的驰骋与爱国,但这大于或等于龙应台的“大饼油条”的小确幸。从扶起“扶不起”的老人开始,从在雨夜中的减速开始,从绕过横在铺着青苔的石砖上那只蚂蚁开始,也许你、我就在二八芳龄或在而立之年或在不惑之纪,亦或垂暮老矣之时,内化“矩”于心,该计算时计算,不该算计时,回溯后果地、在建立了社会属性的价值观之上,怀着一颗同情心,更是一颗同理心,去面对这个世界。
【篇二:人“机”对弈】
耳畔隐约传来机械齿轮转动声,规律地运行,完美地轮转。灰黑色的天空下,被格式化的人们信仰“算式既定结果”,在一条可由计算预知的轨迹上规矩地行走,过着非黑即白的生活。
这是一幅何等灰暗的画面?又存在于多少忧虑者的心间?若当计算机主宰世界,人类又会如何行动去应对这自身一手创造出来的考验?
我们把智慧赋予人工智能,但不能把灵魂也拱手相让。
生而为人,比动物多了思考的能力,我们因此创造了计算机;生而为人,比计算机多了份真实的感情,可体悟心头冷暖,我们因此是有血有肉的生命。
前些时候,人工智能机器人与韩国围棋世界第一的李世石的棋局对弈受到广泛关注。最终的结局是“韩国李”惨败给了“智能机”。
一时间,大众哗然。
如此真实而又悬殊的比分差距给人们迎头一击,使我们不禁怀疑人工智能水平是否已经能超越人脑?也许人类第一次有了切身的危机感,而对弈过程中李世石由于情绪不稳,导致多次失误的这一小细节也使我们开始质疑自己,质疑“情”是我们进步的阶梯,还是发展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相反,在我看来,李世石情绪的起伏、情感的变换才是值得令人欣慰之处。他的情绪低靡,是在巨大压力下,面对严峻考验时的本能,也正因此,他会变得小心谨慎、如履薄冰、瞻前顾后,在迷宫中寻找出路,顺应形势改变自己。发展之路前进与曲折并存。他的情绪高昂,使自己充满信心,在广阔疆域内大展身手,出“棋”不意,不被束缚、自由创造。改变,需要天马行空的创意。
尽管最后,李世石输了。赛场上的他,对着镜头,泪目。然而一边的AI,纹丝不动,冰冷依旧。
也许有的人看到的是失败,而我看到的则是希望。人类的伟大,在泪水中涌现。
计算,可以得出一个非对即错得结果,一个直截了当的答案。可是人生不同,若没有那一次次冲破对错,听从内心指引的奋力一搏,人生怎会成就理想之精彩?
人工智能可以说出“爱国”,却永远无法感受到满腔激情的民族使命;人工智能可以说出“友善”,却永远无法体悟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欢喜。
人类创造人工智能,是为造福社会,而非磨灭本性。
在对弈的漫漫长途中,我们要不忘初心。何谓“初心”?就是在每一刻我们心脏为之搏动的一切,每一瞬间你感到的苦甜冷暖,是你降临在这大千世界时就拥有的感动与被感动的能力。
人类的道德与价值观是立于对错之上的,不为公式所改变的铁则。人心从来不是冰冷的,即使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也总有热烈盈眶的时刻。
人“机”对弈,我们可以选择执黑还是执白。
【篇三:正视科技】
前些日子,有一件重大新闻引起了轩然大波——谷歌的围棋机器人AlphaGo要迎战韩国棋手李世石。还没等开战呢,大家却早已炸开了锅,棋圣聂卫平算客气地说李世石“可以一战“;而古力则完全不留面子,直言李世石“运气实在太好,奖金都送上了门来”;连我们一位懂棋的同学回家都在QQ空间里强调“机器永不可能有人的灵性”。显然,没有谁把AlphaGo放在眼里。
这里面,看似复杂,实则很简单,在于人们固有的那份傲慢。自古以来,人们总是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认为一切都隶属于自己,或者至少该服务于自己。然后,连自己的身体,以及何为灵性都尚未完全洞悉的人类,自然不可能真正明白世界万物的秘密。所以,有何必须,更有何理由妄自尊大呢?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当巴浦洛夫摇动铃声,看见小狗流了口水,便赶紧记录,声称发现了条件反射。谁知道当狗看见自己一流口水巴浦洛夫便兴奋不已时,它会不会认为自己发现了条件反射呢?有些事情,我们未必懂得,但少些傲慢多些平和总归是好的。
后来,聂卫平老先生参加了央视的《开讲啦》节目,我才明白了他们那样想的原因。原来,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看过国内的围棋机器人大赛,那时候的机器简直是洋相百出,让人看着都觉得好笑。然而他却没有想到,现在的机器人棋艺可以算得上是“碾压”人类。显然,现在科技发展速度空前地快,当年百年才能发展出的新事物在现在可能只要几年。上世纪八十年代,电脑、网络还是稀有品,写个程序想测试一下都十分繁琐,而现在,高科技以其超速的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大有合围之势,小学时小区里还满是自行车,可到中考时取而代之的则是成群的私家车。而六七年前的ipad,和现今最新版的相比,用过的人都觉得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科技,在喷薄,它带给我们的,更应是希望。
然而,科技在我们这样的社会,却时时受到冷遇。不得不说,我国自古便不像是个科技国家,中国人所引以自豪的,无一例外都是生产中经验的结晶而已,从来没有人创立过系统化的科技理论,更谈不上多少发展。而现在,虽提倡着“科技立国”,但人们观念中仍对仕途、对官职有着不可抗拒的向往。这些人认为是才子,是希望,而不少理工科的人却永远被带着“理工男”这一有歧视色彩的帽子,甚至研究者,在家长们的心中,俨然就是老死在实验室的可悲之人,所以还是坐办公室上班时间逛淘宝看得更好。也许,这个问题可能未必简单,但是,一个社会,对于科技没有些起码的敬畏是没有发展可言的。
所以,我认为,科技只有被正视,才谈得上进步,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
【篇四:像人类一样思考】
去年,韩国选手李世石在围棋比赛中不敌人工智能阿尔法狗,此事引发热议。我们不禁反问自己:人工智能真的已经能像人类一样思考了吗?
在这件事上,我持保留态度。阿尔法狗有思考分析,去布局、去取胜的能力,但与人类不同,它几乎完美得毫无失误。只要是人,一定会犯错。更重要的是,阿尔法狗不具有自己的情感,李世石输棋后,会悲伤、会后悔、会感慨、会怅然若失,而阿尔法狗不会。这正是人类与人工智能最本质区别——我们有情感,有价值观和同情心,而人工智能没有。
与其害怕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倒不如我们自己更像人类一样去思考。
近几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人工智能变得越来越“像人类”,微软公司的小娜与苹果公司的siri甚至已经具备了给人类表白说“我爱你”、讲个笑话哄人开心和在人类难过时安慰人类的能力了。人工智能不断进步,不断去像人类一样思考,可反观我们人类自己,同情心的丧失和价值观的扭曲使得我们在某些时候都不如冷冰冰的人工智能。
有人放弃了对历史与先贤的尊重;有人在难民迁徙时表现得漠不关心;有人在友人失意难过时虚假地安慰几句或干脆刻意地忽视;有人对孤儿和独居老人厌恶鄙夷;有人对迫于生活压力而轻生自杀者作出“自作自受”的评价;有人在地震时借机炒作;有人家财万贯却在国家有难时冷眼旁观……这些人连最基本的是非判断和唯一区别于人工智能的爱恨情仇都消失殆尽,与人工智能又有何异?
我们应当认真反思自己,更“像人类”一样去思考。该爱就爱、该恨就恨,努力学习,去向“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思想觉悟靠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对弱势群体抱有人类应有的同情与怜悯。
人工智能是人类创造的,是服务于人类的,因此我们无需对人工智能良好的发展趋势过于忧虑或大肆批评,应当充实自己,认清楚“人”与“人工智能”的不同之处,以掌握完美地控制人工智能的本领。
我赞同苹果公司总裁库克曾经说过的那句话——
“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
【篇五:机器冰冷人性温暖】
最近Facebook推出了一款会自助对话的机器人Bob和Alice。程序员记录下他们的“神对话”。作为人类的我们不禁惊呼:完全不知所云,难道他们已经完全超越我们的语言系统,将在不久的将来用秘密的语言沟通最终统治人类?
其实自AI技术越来越成熟以来,人类的恐慌就不曾消止过,从上世纪的蓝海之战,到如今“阿法狗”打败李世石,从厨房里懂你口味的炒菜机器人,到手机里住着的siri,人工智能在多方面显示着他们的优越,比人更精确更有效,甚至他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能懂你的心。
面临新事物席卷而来的压力,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种恐慌。这种心理倒像极了老年人到了暮年时,权威感与掌控力丧失的无奈与惶恐。人类历经几万年的进化才创造出如今的文明,机器却在短短几世纪迅速转型换代,我们的劳动力市场将会被机器人取代吗?人类会被机器奴役吗?种种担忧的背后也是对人类本身价值及本质的拷问,苹果公司总裁库克说:我不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
“阿法狗”打败李世石,打败柯洁,依靠的是计算机强大的逻辑计算能力,它绝不会在输棋后,像柯洁一样抱头痛哭。人是一种多元,复杂的生物,不仅有理智,更有感情;不仅会克制,也有情绪。这些复杂性会让人纠结或错乱,但这也是人之宝贵,懂得价值判断,富有同情心,会反思自己的过错。
人类设计AI并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融入了产品设计,这虽然让机器貌似富有人的温情,但不能使它跳出机器人冰冷的固有属性,他们温情的背后是冰冷的逻辑计算,是没有选择的解决路径,是不容变通的机械应答。机械性的思维只允许那个标准答案的诞生,至于是非的判断与价值的抉择,在他们的概念里是不存在的。Bob和Alice亲切的交流,只不过是他们都在处理自己程序里的任务才上演了这么一场无厘头的闹剧。
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今天靠的是这种计算机式的思考吗?我想一定不是的,价值观与人类社会就如同四柱与房屋柱立屋立,柱倒屋塌。然而如今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人之价值呢?我们与他人的沟通越来越程序化,冰冷化,以期望不必衍生更多的人际负担。我们的共享经济体一面被追捧一面被破坏,展现着自我的约束力,我们呼喊着让城市更美好,但很多漂族是大城市里的异乡人,在社会契约的框架下守护着小小的自我,在人生社会里如何抱团取暖,成了很大的难题。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应该拥有健全的制度保障完善的社会设施,这可以使它像一个机器一样良好的运转,但必须强调城市不是机器居住在城市的人更不能像机器上的零件一样活着。城市要有温度,给人以温暖的归属感,人充分发挥人的价值,藉着人的情愫,让人在城市里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才是社会发展的根基所在。
建立人的尺度离不开人本身的努力,在这个轻时代,一切都简洁便利,我们向往这种轻文化,这也必将成为一种时代趋势,但我们应该反思自我:是否守住了人的价值评判……失去了这些沉淀的价值基础,轻文化势必沦为重伤痛。人性有其温暖的一面,这些温暖与美好,离不开人的价值观建设,离不开人类美好情愫的培养,丧失了这些物的尺度必使社会面目全非。
其实面临着AI技术的猛烈进攻,人类大可不必过分焦虑,人类会反思,能进步,只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接受现实,在实践中充实自我,真正展示出人的智识与胸怀,人类一定能在历史发展中站住脚跟。
【篇六:大时代,需要以情相待】
世间任何生命都有情感,植物有生长的期盼,动物有捕猎的欲望。而作为最高级的人类因有更为丰富的情感而成为了世间的主宰者。在日新月异的大时代出现了人工智能,它改变了我们原有的生活习惯;改变了传统的思想;也改变了我们处事的态度,但它永远改变不了人类最初的情感。
李世石对战人工智能,以零比三的惨败而告终。论实力,两者不相上下,李世石败在情感亦胜在情感。但凡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类免不了在这场举世瞩目的比赛中有所紧张,有所胆怯。其内心复杂的情绪能影响他正常的心态和正确的判断。而与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对抗的机器人只不过是在程序中输入了各种围棋棋谱,集多人智慧于一身。他只需机械地在李世石下完一步棋后,在程序中搜索相应的破解方法。所以他输了。但他同时又博得了更广大群众的理解和鼓励,因为我们都知道能参加这场毫无胜算的比赛并坚持到底的勇气远远比冷冰冰的人工智能更打动人心。
在评判这场比赛的舆论中,有万别千差的声音。我们不应该也像个机器人只用成功与失败地从中选择,而更应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与包容看待问题。
其实,以情相待还体现在大时代的法律之中。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致力于法治国家的建设,而情与法之间的冲突一直颇受关注。法律是冰冷无情的,若严格地执行规章制度,必会造成不必要的牺牲。陈涉因大雨延期,若果真按律量刑,他必死无疑。为保命以抵抗秦的暴行,他发动民间起义。虽然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可又有多少百姓因此遭受生死离别之苦呢?的确,这种冲突是存在的,但仅存在于绝对的“冲动感性”和“克制理性”。人是理智与情感相交织的生命体,生活在大时代的我们如今在情与法之间架起了一座道德的桥梁。它让人自我约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同时它又温暖着这个社会。这不正如有情感的人类赋予人工智能情感,使其更好地服务人类吗?
共享单车最早掀起了共享经济的风潮,许多人都因它的出现而减少开车次数,喜欢上这种简单而又便利的出行方式。虽然它总是被人肆意地破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资源的浪费,可如今依旧在各大城市中筑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是共享单车对人类的包容也是人类对它的包容。正因有情感的联系,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苹果公司总裁库克担心人类会像一个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人工智能是时代进步的象征更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日益先进的科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而过高的科技水平需要同之相匹配的精神文明。我们不应畏惧人工智能,而是抑制自己的雄心,顺从初心。大时代,请让我们以情相待。
【篇七:论述人机最本质的区别】
具有各种智能芯片的计算机的出现已经将人类科学技术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人类科技历史以来的一次质的飞跃,但现如今各种社会舆论已将人们最初对计算机优异性能的惊叹转为可能取而代之人类社会的惊恐,那么我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在早些日子前,“阿尔法”的出现曾为之轰动,众多围棋高手纷纷挑战“阿尔法”,刹那间,人脑还是机脑更强的说法在网上,在报上众说纷纭,谁都不敢妄下定论因为之前人类对于“阿尔法”甚至智能计算机仍处于探索发现阶段,直到李世石被“阿尔法”完全击败,各大论坛纷纷如炸开了锅一般,人们开始对于“阿尔法”有了不同的理解。
李世石与“阿尔法”的五次博弈中,李世石失败了四次,我们可以从新闻中看出,李世石的每一次经过千思万想的布局全都被“阿尔法“巧妙化解,更令人惊叹的是”阿尔法“的每一步下棋所花时间都相较于李世石缩减了不少,如此严密与智能的计算机将每一种博弈情况都分析到了极致,也难怪连李世石都败下阵来。不可否认,”阿尔法”强大而又迅捷的计算机核心拥有着全面而又多样的特点,整密的思维程序分析着未知的发生,这是我们很难去实现的一面,而随着更多的计算机的创造,也难怪会有人提出“智能计算机产品是否将取代人类成为社会主体”又或是“我们是否为效仿计算机那般的思维来谋求最大利益化”。
但归根究底,我们在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却忽略了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人和计算机最本质的区别同样在于大脑”,拥有更严密的逻辑思维固然是好事,但我们大脑所拥有丰富情感却是计算机所无法达到的,我们是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而机器人所拥有的只是表面躯体,计算机往往只会通过计算机核心来判断一件事该如何去做,而我们与此同时还会判断事情的对与错,这些基本但又真实的东西如此强大的计算机没有但人类却有,倘若我们如同计算机一样做事,那人类同行尸走肉并无太多差别,我们现在所该思考的是如何丰富自己的知识去填充我们与计算机在逻辑思维上的空缺,而不是愚昧的去思考我们会被计算机取代而不计后果,我们不怕越来越多的智能计算机的出现会将我们所能够做的事一一压榨,我们只怕被自己缺乏认知的大脑所蒙蔽了双眼从而蒙蔽内心。
人类最真实却又最珍贵而最不能被剥夺的便是价值观的认知,当我们身边的人需要帮助时,我们会义不容辞的伸出援手,我们大脑里所想的是“他有困难,我应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计算机却不会这样,一个计算机出了问题,其他计算机不会因此产生“蝴蝶效应”,他们“脑”中没有意识,那当我们真正拥有如计算机的思维去思考,那么我们也失去了同情心,整个社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同工厂流水线般川流不息,没有感情,没有温情,更没有爱情,试问:这样的生活真的是我们所希望的吗?”
不!
世界是由“他们”组成而不是“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