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史相关作文

【篇一:由屈原想到的】

说到屈原,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而我要说的,就是他的《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怀诗。屈原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自己被害的苦闷和矛盾,痛斥了楚怀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和致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屈原把他对楚怀王的痛恨惋惜,对民生的担忧在《离骚》里坦露出来。他坚持他的理想,即使死九次也要去做。他也是我国第一位爱国诗人。在秦破楚之际,他带着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政治抱负,投江自尽。

屈原对祖国的热爱程度,我的掘笔写不出万分之一,只能说在他心中,祖国就是天。那么,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屈原这样呢?

也许有,但又有多少?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人都是一种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都是一幅冷漠脸。现在世道就已经如此冷漠了吗?确实,就在前不久,我看到一篇新闻――一位年过七旬的老汉,在过马路时,因为年纪大了,脚步慢而身体前倾严重,故摔倒了。这时一位开宝马的妇女破口便骂:“快让开,老成这样还出来!”老人家摔倒不扶便罢了,还这样做,是否太泯灭人性了!

但其实,并非人人如此,这世上还是不乏善良之辈。又例如,我去年看到的一则报道――几位小学生在上学途中碰到了一位昏倒在地的老奶奶,见状连忙把老奶奶送进医院并联系其家人。可谁知,其家人却反咬一口,说是几位小学生把老奶奶撞倒。幸得,当时那里有监控,才得以还他们的清白。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没有监控,那么这几位小学生会怎么样?就这里,善良的萌芽就被扼杀在摇篮里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怎么可能有善良的、爱国的人呢?

如此世风,已经快熏坏了祖国的花朵,还如何让祖国继续灿烂、绽放光彩呢?

读一篇古文,品作者情怀,学作者做人,应该是我们最该做的。我们应该学习屈原的伟大的爱国情怀,像《离骚》里说的那样,忧国忧民。中国不仅文化博大精深,而且还是一个文明古国。读国学经典,做文明标杆,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篇二:不一样的风景】

宋朝是继唐朝之后的第一个繁荣朝代,也是中国古代史上少有的统一鼎盛朝代。而在这个背景下,南宋的国家危亡成为宋朝的“黑历史”。俗语道:“国家不幸诗家兴”。在这个“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国家中,涌现了大量词人,而他,就是这场乱世的一道不一样的风景。

他是文天祥。

这一年,元朝派大将出关,打算一举歼灭南宋,他听到消息后,拿出自己的家产,四处招兵买马,组成义军,抗元救国。有人说:“元军那么多,你这一点人怎么抵挡?岂不是羊入虎口?”文天祥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我最心痛的事。我的力量虽单薄,也要为国尽力呀!”后来南宋统治者降了元,而他仍然坚持抗战,他主张“君降臣不降”。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是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

天妒英才,命运竟如此愚弄他。兵败被俘,忽必烈赏其才,曾多次劝诫,但他坚决不肯投降,并用性命写下流传千古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中国诗歌史上最震撼人心的句子,是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文天祥不但是一个爱国者,还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看到了大宋王朝内部的腐化,看到了统治者内心的恐惧,所以他积极要求改革。他批判宋朝“守内虚外”的政策,要求加强边塞防御能力。这期间有很多反对他的人。有人也悄悄问过他:“难道你不怕遭他们陷害么?”他义正言辞地说:“我早已以身许国,死又何惧?”这是何等的大气,何等的视死如归!

文山先生,你心中充满了爱国之志,死,何可惧哉!身陷囹圄,你说:“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你的正气,你的万丈豪情,在我的心中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我文天祥本无所长,唯有一片孤忠罢了。”你本是一介书生,却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成了一个手握雄兵的统师。在强敌入侵,国土沦陷,生灵涂炭的危急时刻,你自卖家产,组织义军,举起抗元的鼓号;战败被俘后,你义正辞严,痛斥汉奸和逆贼,并誓死不变气节,终于慷慨殉国。

如果可以,我愿为你鼓掌,为你喝彩——你就是大宋王朝,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不一样的风景!

【篇三:愿从本性自来清风】

雄鹰张开翅膀,拍打着阳光,翱翔于天际;骏马仰颈嘶鸣,飘舞着鬣鬃,驰骋在草原。每个生命都是大自然最简单的一部分,却有着自己不寻常的本色。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西湖美景,三月天。你,范蠡,携西施泛舟西湖,细雨绵长,散发扁舟。世人谁不渴望名利、权利?可你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和功高盖主皆殒身的教训。于是,你选择最简单、明智的道路。何必迷恋勾践的高官厚禄?走吧,你写下了最完美的明哲保身的准则。放弃名利,却也在历史上画上不平凡的一笔。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也许这个女子没有侠客的豪迈,也许她不能像去刺杀匈奴单于。但王昭君的名字却永恒地留于青史。征战的年代,人们景仰奋勇杀敌的前线将士;和平的岁月,她总被人遗忘。她普通得像一棵小草,但却如同小草般坚韧。到了存亡的时刻,她站了出来,拦住了匈奴的千军万马,拦住了大汉的长矛与标枪。为了不让百姓受苦,自己独自走进寒冷荒凉的大漠,为了不让百姓妻离子散,自己却要忍痛与父母分离。她用自己的本色,换取两个民族的百年安康。

我们的生命充满无数可能,选择一条简单的、属于自己的路,那就是不平凡的人生。历史上无数有真性情的文人英雄,以自己的本色成就了瑰丽人生:没有太平盛世,没有令人称赞的强国,李后主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亡国破家之痛是一段诗歌史上的恢宏绝唱;失去了平静安宁的书香生活,失去了琴瑟和鸣的幸福快乐,李易安“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惆怅悲苦是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没有仕途坦荡,没有匡扶正义的机会,李太白“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洒脱是人生路上一道永久的风景。

以史观之,无数人物以己为本,活出自我的真性情,做最简单的自己,成就不一样的人生。换个角度想,简单亦可以成就不平凡。

【篇四:远和近】

人,总是在这个世界上寻寻觅觅,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越是得不到,就越想要得到。因为有距离,因为很新鲜。

追求完美的东西,本来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但不能不择手段,不顾一切,否则就会成为一种病态,拿捏得当是很重要的。

从小到大,军训了很多次,记忆犹新的是初二那次。十四岁的女孩子什么都不懂。当我们踏进部队大门的那一刻,就感觉到一股严肃的气流向我们袭来。那个时候起,就不喜欢这个地方,因为我们所喜欢的,是活泼的东西,随着军训一天天进行,我们班的一些女同学竟然很仰慕教官,觉得教官很威严,也很英俊。那个时候,我并不在意,觉得他们只是一时兴起。到我们要离开的那个晚上,竟然有几个女孩悄然落下泪来,我不知所措,只好安慰她们:“等以后我们长大了,肯定能比他们威风十几倍呢。”

我想大家一定也有这样的经历,其实,远和近,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正因为有了距离,我们才有了追寻的方向,不至于在人生路上迷失方向。

现在,追星越来越成为人们时尚的话题,例如:东方神起、飞轮海……我并不反对大家追星,但要有个度,不可以疯狂迷恋,懂得何时收手是最关健的。

这也是“事不关已,关已则乱”的道理所在。画家作画时,站在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退后几步瞧瞧啊。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退后呢?其实,退后是为更好地观察画的整体布局和色调。同样道理,对于自己的事,人们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退几步想想,保持适当的距离,也许会海阔天空呢。

花儿因为有了绿叶的衬托,才显得绚丽夺目。情感的宝贵在于丰富多样,因距离产生的伤感便是最动人的一种,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思念家乡、怀念故人的诗篇是最为缠绵的。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诗句,都是诗人在孤独无诉时写下的,可见距离是诗歌的发酵物啊!

生活的船不能没有距离的帆,不论是远是近,只要那思念的心紧紧相连,那么即使天涯也是咫尺。

【篇五:让鲜花结出果实】

人们喜欢鲜花,因为它美丽,绚烂;但人们更喜欢果实,因为它凝结着人们的汗水与智慧,是对我们一番耕耘后的肯定,因此,我们要让鲜花结出果实。

让鲜花结出果实,我们要不沉醉于鲜花的暂时的美丽,努力耕耘,直到结出果实。查克贝瑞在年轻时拥有一朵美丽的鲜花――他要超越贝多芬。他把这个像鲜花般吸引人的梦想告诉了柴可夫斯基,并且为之努力耕耘。他不仅学习很多的音乐知识,而且不断创新,最后他的那朵鲜花结出了果实――他成为了摇滚音乐的奠基人。我们看到了,拥有鲜花的查克贝瑞不断努力,最终收获了果实,尝到了果实的甜美。

让鲜花结出果实,我们要不断接受挫折和考验。采妮曾说过:“如果你看不起那位水手,那你就祝他一帆风顺。”是的,鲜花要变成果实需要经历阳光的暴晒、狂风的吹打、大雨的冲洗,只有这样,鲜花才会拥有顽强的意志,坚实的体魄,最后结出果实。我们就像年轻的水手,拥有鲜花般令人羡慕的青春。我们敢于和风浪搏击,在大风吹来时,我们更可以张开双手,就像一只待飞的鸟,笑对风雨,让鲜花结出果实。我们不能一帆风顺,只有经历挫折才会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时候,才能有收获比果实的喜悦一刻。

让鲜花结出果实,我们需要专注。专注让李白自由的鲜花结出果实,他不摧眉折腰事权贵,专注于追求“且放白鹿青崖间,需行即骑访名山”的自由生活,于是他的浪漫、积极的“鲜花”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在汉城奥运会女子100米比赛中每位运动员的成绩都像鲜花般令人振奋,可是怎样才能结出果实――夺得冠军呢?格里菲斯?焦伊娜把自己打扮得非常耀眼,穿着自己设计的运动服参加比赛。所以对手都止不住要看她一眼,可是正因为这一眼间,很多鲜花便不能结出果实了,那些对手的不专注只能让自己的鲜花成为一朵无实之花。

让鲜花结出果实,我们要努力耕耘,乘风破浪。在这过程中还要专注,只有这样,让人羡慕的鲜花才能结出果实。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