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与书法】
我家的房子小小的,可是有一张大大的方桌,笔墨纸砚静静摆放。闲暇时光,我就坐在窗下桌子旁一笔一划,黑色的字迹在阳光下闪着点点光芒。
我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学习书法,每次都是哭哭啼啼、满手满脸的墨汁结束。我不明白为什么同样的笔画要练那么久,只觉得黑白的世界太无聊了。但是因为爸爸的坚持,我们就这样吵吵闹闹地一直学到三年级暑假。
一天,我偶然看到一句话:书法是一门中国的传统艺术,它炫丽无比、举世闻名。嘿,现在人都用电脑打字了,除了我们学生,谁还写字呀?更何况是毛笔字。我好奇地往下看: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这句话的意思是:书法来自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我们的情感。自然界和我们的情感存在了,那么事物对立统一的特性就产生了,只要在写书法的过程中,对立统一的特性显露出来,书法的外形结构和笔法就出来了。我把这话读了好几遍,似乎书法与唱歌、跳舞是一样的,都是人情感的表现?我禁不住提起笔,静下心,稳稳地落下了一笔,奇怪,居然和我气呼呼的时候写下的感觉不一样呢。
我兴奋地把这个发现告诉爸爸,他笑着对我说:蔡邕的书法理论非常厉害,至今无人超越,它指导着千千万万进入书法领域的人们。如果你遵循这个理论,刻苦练习,就一定能体会到。
现在的我,虽然还是会为掌握不好笔法而烦躁、还是会禁不起pad的诱惑而偷懒,不过我好像慢慢开始喜欢上了它,看似简单却神奇的中华瑰宝。
【篇二:听琴读后感】
知音
学过琴的人想必都知道,比起弹琴,更难的是听琴。因为弹琴注重的是手指、眼睛和大脑的配合,最多再加入一些心灵的感受,那样便是很了不起的演奏家了。而听琴,不是靠耳朵,而是纯粹只靠心灵的感受。当你什么也不知道的情况下,猛然流淌出一首曲子,你便能从中听出曲调的内容和演奏者此刻的心境,那你便是“大家”了。
蔡邕便是这样一个奇才。
“吴地有用桐木为柴烧饭的人,蔡邕听到柴火噼啪爆裂的声音,知道这木柴是做琴的好材料。于是就讨来把它制作成琴,琴音果然优美,而琴尾还是被烧焦了的,因此当时的人们给它取名叫做‘焦尾琴’。”《古典的中国》是如此介绍四大名琴之一——“焦尾琴”以及其主蔡邕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蔡邕从烈火中讨回桐木,正如伯乐解救千里马,他们都是彼此的知音。
是蔡邕成就了焦尾琴,还是焦尾琴出彩了蔡邕?我不知道。如果没有蔡邕,名垂千古的焦尾琴可能早已在烈火中焚尽,到如今连灰也不剩。可以这么说,蔡邕赋予了焦尾琴生命,赋予了焦尾琴光彩,赋予了焦尾琴荣誉,赋予了焦尾琴辉煌,赋予了它太多太多。而焦尾琴同样也使蔡邕名留青史,如果没有焦尾琴,谁还会记得在滚滚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个蔡邕?
蔡邕懂琴。他可以从木料的爆裂声中听出木料的作用。对于别人而言,桐木只是普通的柴火,但对于蔡邕来说,桐木便是一件珍宝。他可以从琴音中听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甚至是此刻的想法。他能从雄壮浑厚中听出志存高远,他能从悠扬小调中听出绵绵情思,他能从清幽旷远中听出独居世外,他甚至能从铮铮琴音中听出暗藏杀机。
琴懂蔡邕。它可以默默配合着蔡邕,陪伴着蔡邕。在他悲伤之际,安慰他疲劳的心;在他开心之余,抒发他的快乐,为他创造出最美的乐章。
知音难觅,因为如此,也显得弥足珍贵。而我们,又何时能找到自己的知音呢?
【篇三:关于蔡文姬的作文】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出了许多有才之辈。他们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追随者与崇拜者。然而,我却偏偏对才女们抱有兴趣。我常常好奇,在那些“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里,她们何以才华出众?
于是,我结识了蔡文姬,一个如仙人掌般顽强的姑娘。
生长·苦难之经历
时间回到公元173年,你出生于东汉著名学者蔡邕家。你很幸运,拥有一个知书达礼的好父亲,他不但精通天文、数学、历法,更是鼎鼎有名的书法家、文学家、音乐家。
你真名叫蔡琰(yǎn),琰,美玉。文姬是你的字。兴许上天知道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块不可多得的美玉,所以要好好打磨你。
两岁那年(即汉灵帝时),蔡邕上书批评时政。然而,当时朝廷混乱,外戚与宦官轮流掌权,导致政治腐败,正直的官员遭到排挤。蔡邕得罪了当朝宦官,被流放到朔方。此时,只有两岁的你,也被迫成了罪隶,一起去充军。虽然蔡邕九个月后得到赦免,可他害怕了,怕再次得罪“不该得罪的人”而惨遭陷害,只得携妻带子四入流亡。你又能有何法?不得已随父亲一起颠沛流离。常听到有句话“小孩子懂什么?”可你懂,你太小太小,却又懂得太多太多世事无奈。
逃亡了十多年,你披上红嫁衣嫁人了,嫁给了河东人卫仲道。你对他又是何种情感呢?是爱?亦或恨?又或无感,只将其视作一个普通平凡的人生过客?无从知晓。
没两年,卫仲道死去,你回到了娘家,没有子嗣。你以为生活放过了你,可他又给你开了个玩笑。
感情·囚禁的自由
汉末,军阀董卓专权,蔡邕被胁迫利用为其做事。然而,董卓死后,蔡邕也被莫名连累,收监入狱,最后无奈死在狱中。彼时你在别处,竟连其死因都不知道。这时,天下已经大乱,汉献帝去南匈奴请兵。可南匈奴呢?趁机派兵至中原,大肆烧杀抢夺。你跟着难民逃亡,却被乱军所掳。你抵抗,你愤怒,你痛哭,却都无济于事。也是啊,在那个年代,你一介弱女子,又有何地位、有何势力可言?你被迫嫁给南匈奴的左贤王,还为其诞下两个儿子。
有时,我会想,身处语言、风俗、气候与中原大不相同的地方,你可曾流过泪,可曾伤过悲,可曾怕过黑?也许,你有心仪的男子,却在无奈中分离。
我曾见过一张你在南匈奴的画像:你身穿皮袄,头戴一层纱,美丽的瞳仁深不可测,说不上是喜,是恨,是悲。每当春季来临,南匈奴却是冰天雪地。你独立于风雪中,遥望南方,思念故土。你没有自由,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
然而,中原局势发生了很大改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建立了魏。由于他同蔡邕是要好的朋友,就以汉朝的名义,派人携厚礼至南匈奴,要赎你回中原。左贤王未反对——他并不在乎你与他十二年的夫妻情,他只关心他的儿子。于是,他同意你走,却要你留下儿子。母子骨肉之爱与热爱汉地的感情撕扯着你的心。后来你感慨: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蔡文姬《悲愤诗》)
最终,你强忍着弃子之痛,归顺了中原。
可是,由于连年战乱,你的家人大多离散,城廓荒芜,庭宇凄凉。形单影只的你悲伤至极。曹操便替你作主,让你同屯田都督董祀成婚。
很多人说是曹操关心你,可我却同情你。你应当找一个懂你、尊重你,同你灵魂相通的人才是啊!
可你一生都没等到他。
才华·盛开的花朵
在你幼年时,一天夜里,蔡邕在黑暗中弹琴,不慎拨断了琴弦,你一听,便道是第二根弦。于是蔡邕故意又拨断一根,你一听,便道这是第四根。此刻他才发现,你对琴音已造诣颇深。后来,你作出了传世的古琴曲《胡笳十八拍》。而你最大的作品,是《悲愤诗》,其分为被虏入胡、别儿归国、还乡再嫁三部分,共540字。
文学是个好东西,你可以借其宣泄,借其抒情,借其倾诉……我在看文章时,更喜从文章分析人物情感性格。
可惜你留下的作品不多,或许还有,但皆失传。好文在精不在多,有一篇,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