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井栏边草】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有一天我仔细观察了那堵很不起眼,称得上丑陋的围墙时突然想起来这句话。
这天,我来到学校北边的墙边,这里并不美,只有稀稀拉拉几棵野草,如狗尾巴草,苦蒿什么的,但是我突然发现了井栏边草。我摘了一株井栏边草,这种植物长在墙里的缝隙里,想要拔出来,你手指要是不费一点力气,休想拔出他的一根茎。大一点的井栏边草,叶柄是灰棕色的,羽状,叶柄连着根,我把它的根拔出来,这些小根细细的,是须根,根是棕色的,像棕色的毛绒,根上面还有些细细的丝,摸起来很舒服。要是不给井栏边草浇水,把它种在土里过一会儿就枯了。
小井栏边草的叶子是翠绿的,很可爱,因为很小,我叫它“小绿儿”,小的时候非常可爱,这“小绿儿”的叶子也很光滑,摸着,看着它的绿叶,给人带来了一天绿色好心情。
它的叶子的形状像一把锯子,似乎可以锯完森林所有的树!三片为一个井栏边草,和三叶草一样那么有趣,你把它的根的提起,转几圈,看!这多么像一个翠绿色环保型电风扇。我非常喜欢摘叶子,搞成两片?成了一个小嫩芽,种在土里长成一棵高大的树。搞成二片,放在我的鼻子上,哈哈!我长胡子了!摘成一片,凑在一起就像一把翠绿的扇子,真是有趣!
人要有所发明,必须要从小事中发现问题。学着解决问题,留心生活,处处皆学问。
【篇二:咀嚼人井之情】
儿时家乡的那口古井伴我度过了五年美好温馨的时光,可现在却无奈的与之告别,人井之情,怎能相离相分呢?只有再次细细咀嚼了。
时光如白驹过隙,记忆中的那口古韵悠然的井闪烁着亮丽又深沉的秋波,荡漾出几分清意,石壁粗糙厚实,有着经久的年轮铸刻于上,愈发愈古色古香,散发出诱人的气息。
此时此刻,渐行渐远的我竟如此想抚摸它的每一寸肌肤,感受那去而不回的光阴,微微细风拂过,我的眼前又浮现起过往的温馨画面:“吱呀”下去,又“吱呀”上来,“吱呀”起满满一桶清冽与甘甜,爷爷奶奶甜蜜地笑起来,与他们的孙子共享这份温情脉脉。
是呀!我在故乡上幼儿园时,每天去时都要趴在井栏上,痴痴的凝望着幽幽的井中,好奇地盯着那井里似深似浅的眸子,若隐若现的微笑,才满心愉悦地去上学。放学后,我还是依恋在这井边,看书,写作业,与小伙伴们娱乐嬉戏。这口井,承载着我儿时的美好啊。
可是,当我重归故土时,一切都无影无踪了。
那口井仍在,只是被遗弃在丛生的杂草堆中,一旁随意地摆放着几个破桶,在微微的叹息,与青草为伴。绿苔摇碎岁月的沧桑,化作了虚无。曾经的热闹去哪里?我迈着沉重的步子扒开杂草,移开井盖,生疏地吊起一桶水,捧在手心,喝一口,甘冽清新。望四周,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我心头一震:这口风烛残年的老井,怎敌那经济快车的碾压呢?
由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经济发展迅猛,城乡规划人员紧锁眉头冷冰冰地说:“把井填平!”我双腿酥软,无力阻止,眼睁睁地看着运来的砖土将这“布满血丝”的“城市之眼”掩埋于地下,任百年沧桑孤独,无助。
人井之情似乎不复存在了。
在他们眼里,井是时代落后的象征;可殊不知,这口井不仅是养育之根,更是文化之根。
再次细细咀嚼人井之情,不仅仅是依恋,更是无尽地发展阻碍了文化根基传承的哀婉。
珍重,沉睡地下的高贵灵魂——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