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相关作文

【篇一:唢呐声声】

我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每当听到凄惨的唢呐声响起,我就明白有人落架了,要办丧事了。现在,丧葬的习俗依然沿袭不变。

在本地,人们都对逝者十分尊敬。还有就是我们这里的人都知道一句话:“有个好老子,就有个好喜事;有个好儿子,就有个好丧事。”所以不仅为了孝道,还是为了面子。因此人们一般将丧事办得很隆重。

一般,办丧事是从一声声唢呐开始的,这是在告诉人们要办丧事了,左邻右舍的人们会自发到逝者家里帮忙张罗后事。

然后,人们就开始布置灵堂,灵堂一定要扫干净。之后,在灵堂中放逝者的棺材,逝者长子买的花圈,长明烛,香台。然后将逝者的身上擦洗干净,换好灵服。移到棺材中,再用棺罩罩好。

之后,就开始采办办丧事的食材,请厨师,还必需杀一头猪。

到了中午,前来吊唁的人越来越多了,逝者亲朋一般都要买花圈和火纸。说起火纸,这一般都是我们这里的人认为逝者到阴间需要过路钱。所以后辈一般给逝者烧大量的火纸来彰显孝道。

这时,丧歌队就辛苦了,丧歌队一班都用鼓,锣,唢呐来演奏,有的唱歌。比如说天地开场,日吉良辰,鲁班到此,修此华堂。还有许多的歌词,又比如在结束时唱的歌词:天上金鸡叫,地上紫鸡啼。看看天大亮,正是收场时等许多的丧乐歌词。

这些歌词有的优美,有的婉转,有的凄惨,有的悲痛。总之各有特色。

慢慢的,伴随着各有特色的丧乐和悲凉婉转的唢呐声,我们到了夜晚。此时有三个大活动,游时,打丧鼓,守灵。

首先开始游时。游时就是由丧乐队带领逝者主要亲人,围绕着用办丧事的凳子所摆成的“奠”字和灵堂来回转七圈。祈求逝者到阴间平平安安,一帆风顺。

其次就是打丧鼓。打丧鼓是由一位老人来办的。每一个村都有专门的打丧鼓的老人。只见一位老人便打丧鼓边唱着词。词一般都是传唱的老故事,也有随口创作的。有一次,我们村有办丧事的人家,我就在他家听过打丧鼓,并且我就记下了一部分词。例如:秀才到此,做篇文章。歌郎到此,开下歌场。慢慢的,到了结束的时候,词是这样的:歌郎送出门,庄子返天庭,亡者安葬后,孝誉万年兴。唱完之后就结束了打丧鼓。

最后就是守灵,人们都相信这是被逝者的最后一个晚上,所以都坐在灵堂里。并且不时地点香和烧纸。并且一守就是一夜。对于我这样的好动的人来说是有很大困难的。

一夜就这样就过去了,只要耐下性子,时间还是过得很快的。第二天早饭过后,就是要开馆了,只见棺材一开,唢呐声四起,哭声绵绵,前来吊唁的人们依次走看完了就得封棺。然后用八个人将棺材抬往提前选好的墓地。本地采用的是土葬。这是因为人们都相信“落叶归根”这句话。

将逝者安葬好后,丧乐队散去。一大堆花圈簇拥着新添的坟墓,似在替亲人守护亡灵。之后亲人的祭奠,还有“烧七”。最隆重的是五个七天后的“烧五七”,主要亲戚都到场给逝者放鞭炮烧纸钱,自此一场丧事才算结束了。

岁月流逝,唢呐吹了又停,停了又吹,一声一声响在家乡的村落,寄托着生者对逝者的哀思。

【篇二: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徐志摩

生是种奔逝,永在离别,身边的人总是在不停的老去,死亡是人世万物逃不过的劫难。

换上深色的外套,平复一下心境,走下车。

空旷的门前支起了巨大的天幕,不停地奏响着凄凉的唢呐,隐隐地听见有喃喃的诵经声,偶尔有几声轻轻的抽泣。

老人,已老去。

虽然只是远房的亲戚,虽然只见过几面,虽然没有太多情感,但心里终归是有些难过,有些惋惜的。

静静躺在生前的床上,被小心翼翼地蒙上毯子,不知为何心里没来由的一阵悲哀与恐惧。

入土为安。一把熊熊大火,燃尽你的一切。无论贫富,都成了那一捧细细的骨灰。埋入地下,化为尘土。

老人身旁静静坐着一位老妇人。想是他的遗孀。她就只是静静地守着,手中紧握着早已湿透的手帕。低着头,凝望着,隔着那生死相间的布头。看不倦,看不厌,任那泪慢慢流。嗓子早已沙哑喃喃的发不出音来。眼睛也早已红肿,却坚持着,没合过眼。

他们度过最最艰苦的年代,他们最明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患难与共的真谛。他们的婚姻一点未曾罗曼蒂克,他们平平淡淡育儿盼孙,他们之间的爱早经时间的磨砺成了情。如今,他先去了,她的心也空了。

吉时到,老去的人终究要走。

他的儿女上前想要搬动父亲的遗体。她突然惊慌起来,眼泪越流越多,呜咽着不让他们触碰。

“妈,让爸安心去吧!”

她不那么激动了,一下子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不知所措地望着老人。她知道自己终究留不住他的,不论再痛苦,再不舍,也终要他安心去的。

她望着他熟睡的面孔,神情温柔,如当年。最后,她低下了头,俯着身,凑到他的身边,喃喃说着,“你要安心去啊,……每年都会去看你的……好走啊……过不了多久,我也会……”

朦胧的夕阳投射在他们身上,那一刻,生离死别,却被演绎地如此深刻,有些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眼泪也落下。

毯子重新被小心翼翼地盖上,悲凉的唢呐继续吹响,队伍浩浩荡荡,离去的那条路上被洒上悲凉的白末,那是往生者离去路。

往生者已逝,而生者则要活着,继续面对生活。

死是种安慰。

那一低头,道声走好。

【篇三:我努力读懂了他】

我依然记得那晚的月很圆很亮,照得人的心也透出了惨白。他一如既往的边喝酒边讲着毫无边际的神话故事,没有一个人听,除了我。实际上那儿也就只有我和他。他一直夸口说自己酒量好,可是明明没喝多少就在胡说酒话了,通红的脸上浸出一层薄汗。他的声音是那么响亮,毫无顾忌。

他对我说,他要建世上最大的房子,要把屋后的池塘买下来用土填上,在上面建一座最美的花园。他说,以后他要在中秋节买一个桌子一样大的月饼,让我吃个够。他说他给自己算命了,从明年开始,他会走好运,发大财。我一直是相信的,那时年少的我像所有小女生一样也是爱做梦的。他在我的心上一直处在神的位置,我一直觉得他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我天真的以为,真的如他所说,明年他会走好运,发大财,我期待那像桌子一样大的月饼,一定很美味,一定比所有人家的月饼都好吃。我更期待那座花园,什么时候真的会有呢?

那晚,他喝完酒却不睡,提着他的那把破二胡,一个人摇头晃脑地拉到半夜,没有人爱听他的二胡,不成音,音质沙哑,可是,他自得其乐。所有人都不屑一顾,我却爱听,虽听不懂,却知道那二胡里有他的味道。那晚,听着二胡入睡,还真的梦到了那个大大的月饼,大大的花园。

一连很多年里,他还是那样,喝完酒会说上一大堆的大话,只是,很多年后,没有谁再去听他的话了,就连我,也无法再当他唯一的听众。他年年说着相同的话,每年都习惯去拉他的二胡,吹他的唢呐,而我再也听不出那些美妙。其实,他的音乐里从来就没有美好,小时候,是我不懂音乐里的沧桑,后来懂了,却害怕听了。

记不清好多年没有真正意义上过个中秋节了,家里没有谁真正重视,我也从不在乎。可是,现在我忽然有些怀念他的酒话了,怀念他的二胡声,怀念他的唢呐。他的二胡,我也记不清好多年没再响起过了,在家里只是摆设,只是纪念,沧桑的纪念。唢呐,也破旧不堪,我相信就是天下最能的乐器巧手也无法让他还原成最初的样子。

这几夜很晚睡,因为很多梦,总梦到那近似呜咽的二胡声,总梦到他震聋的酒话。其实,很多年前我就懂了,懂得他那些只有我能懂的情感。可是,我一直没有表现得懂,以前是不肯承认自己懂,而现在是懂也只能不懂。他的尊严,被自己毁过一次,现在那唯有的一丝尊严,只能用沉默来维持。不该,不该被他唯一的女儿用“体谅”的名义来摧毁,摧毁。

月又要明了,不得不承认,这几年的月没有以前明朗,却多了以前的朦胧,反正,是美些了。而他眼中的月呢?再也没有了以前的明亮了,再也没有了。即使他不需担心的事很多,比以前多得多,却再也没有办法让自己毫无顾忌的说酒话了。这个中秋,依然是在离家最远的地方过的,这次不是心的距离,这次,心离家很近很近。想他了,原来,只有有他的节日月才会明朗,即使是惨白的,一样照到了心里。我不知道他是否也想着我,牵挂着我,他从来不说,从来不联系我。

他想的,一定也想,只是,没有机会告诉我,他自己的心把机会给挡着了。

中秋,希望所有人都快乐,中秋团圆,能回家的都回吧。我也在过我的中秋,在心里与他们团圆,他也会感受到的。

【篇四:传统文化的保护】

其实近几年来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一直在不断加强,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电脑、手机的盛行,再加上很多外来文化的进入,我们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一直在削弱,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慢慢的消失。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2016年上映的电影《百鸟朝凤》,这部电影从表层上看讲的是唢呐,但是从深层次来看,讲的却是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正确态度的探讨。这也是吴天明导演的封箱之作,是他一直对艺术的追求造就了这样一部伟大的电影。电影中有一句台词令我印象深刻“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儿的人,才能够拼命把这活保住,传下去。”吴天明导演用这部作品就是想唤醒人们对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也已经采取了措施去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近年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出现,就是传统文化逐渐回归的一种体现,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能天天在自己的手机里放着英美的歌曲,不能一泡在图书馆就是去寻找什么日韩的漫画,更不能忍受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被别的国家抢走,我们要行动起来。

就是从现在开始,品一杯香茗,细细地去阅读、观看、聆听那些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