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裂相关作文

【篇一:身处碎片化的时代】

近些年我们似乎越来越多地听到这个词——“碎片化”。那么,“碎片化”究竟是什么?

当我们被现代社会的高速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们一天又一天有限的生命被诸多超负荷的任务撕裂成无数个“程序”;当社交从一个下午的庄重会面转变为聊天软件上在一天的不同时间里寥寥数语的问答;当获取信息的方式从一整版一整版的报纸转变为一条又一条闪烁着电子光晕的屏幕上短小的链接……

我们意识到我们真真切切地置身于“碎片化”中。碎片化,原来是完整事物割裂存在的形态。

它带给我们的生活许多改变。

当我们的生命被更巨量的任务填充,几乎一天之中的每一秒都被精细地安排了用处,我们的生命被“割裂”了,但同时我们完成的事情却大幅增加。

当我们的社交更多地从现实接触转变为虚拟交互,社交的情感性变弱了,社交的仪式性消匿了。但同时,社交的广度增加了,社交的效率升高了。

当我们的阅读从灰色的、白色的、原木色的纸张跃然而起、遁入虚空——进入充斥着数码与算法的虚拟维度,获取来的信息源浅而短记。但同时,信息所涉领域如繁星四布,而其本身也变得浩瀚星辰一般体量巨大。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碎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作为时代的印记,也如世界上任何一事物一般有着它的两面性。二十一世纪的天穹之下,有人深受其害,却也有人受益其中。

而我们,应当辨证地看待、选择地利用。

有学者指出,当今社会不同于传统媒体主导的社会。在传统媒体主导的社会,全社会的受众都接受着几乎是统一的、同一层面的信息。而在今天,社会文化多元,维度相异,彼此相对独立地存在并拥有着各自的受众。因此,在今天,即使是同辈,可能也会存在交流上的鸿沟。“二次元文化”、“韩流文化”、“欧美文化”……不一而足。它们也将社会变成了“碎片化的”。

譬如社交,如果我们适当地结交各文化圈的朋友,那么对于我们自身,可以建立更多元、客观、广阔的世界观,也可以获取更多、更广、更深的信息。这就是对于“碎片化”合理的利用。

而我相信,“碎片化”的可挖之处远不止于此。

【篇二:当树结了痂】

一阵秋风吹过,院子里的那棵老树发出沙沙声,我躺在安乐椅上,夕阳的余晖毫不吝啬的洒在我那布满皱纹的脸上,落在那早已花白的胡须上。不知为何,听着来自那棵树的声音,感觉像扫在了心上,扫除了那已尘埃覆盖的记忆。

家里的狗耳朵总比我灵,孙子的脚步声刚出现在巷子里时,它已在窝外等候。孙子气喘吁吁的跑进门,问了我一个文绉绉的字:痂。伴着那悠悠的风声,我这已半个身子入黄土的人忽然像回光返照一般,50多年前的那场动乱浮现在了眼前。

那时候,天还是湛蓝的,空气中溢满了丰收的气息,那棵树是四年前我亲手栽的。一天刚从晒场回来,日光照得我满身暖意,仿佛那不远处的硝烟也随之蒸发了。还没来得及脱下泥鞋,就听到了一个女人的尖叫和一群男人的乱嚎。我慌了,到处寻找可以避难的地方,但似乎整个世界都故意变小了,我只能原地旋转。“嘭”的一声,架上的瓜掉了,还没等我反应过来,自己的脑袋上就挨了一下,接着,我这个只抡过锄头的农民就被打得皮开肉绽,直到几乎咽气,他们才带着属于胜利者的微笑离开。

人离了水不行啊,何况是一个要死的人。我想喝水,但那水缸好像故意离我远远的,我咽着唾液,但当嘴里干的连唾液也没有是,我的目光移向了那棵树,那棵树皮溅满鲜血的树上,我贪婪的盯着它,一点一点拼命地向它挪动着,想着那表皮之下的液滴,喝水,活着,那时我的信念格外坚定:我要活下去。

割裂,吮吸,再割,再吮,那树的血换了我的命!当我知道又一天的太阳升起时,我笑了,揽着那棵割裂的树笑了。那树,我给了它命,却也几乎要了它的命,炮火的冲击,子弹的飞舞,大刀的砍杀,它经历着,见证着,或许是有太多英骨正气围绕着它,有太多的革命烈士长眠于脚下,它才有了活下去的动力。它就这样在斑驳的时光里伫立,在烽火的洗礼下重生。

我摸着这棵老树,当年的那道口子结成了痂,长长的一道,像刻在了我的心上,我让孙子摸摸它,从那凹凸不平的树干上,他或许能感受到痂的本质。

我听着那棵老树发出的声音,记忆被吹散,随尘埃飘走,让大地开满鲜花!

【篇三:遇上碎片化生活】

说起来,你一定不会相信,有一天,我坐在家里收了6个快递,最后一个送来时都晚上8点了。那些都是我让妈妈在同一个电子商城里买的课外读物,一共14本。看着一个又一个快递小哥出现在我家门口,我真觉得有点滑稽:什么时候我们的生活变成这样了?明明是在同一个商城同时下单买的东西,却分了六次送来;明明买的是同一类商品,却“惊动”了六个卖家。简单的一次购物碎裂成了六片。

坐在家里收货当然并不累,但每次起来开门收货,实际上在无形中又将我的时间割裂成了几块。有时候,我刚刚把题目解到一半就听到门铃响,我只能起身去开门。等到拿完东西回来,我又得把刚才的那道题目再想一遍。就在这一来一回间,时间悄悄溜走了,时间更被进一步地割裂成更小的一块一块。

在更小的一块块时间里,我们只能读更简短的文字,只能去解更容易的题目,只能先照顾眼前的事情,只能以最快的方式处理问题,哪怕那不是最好的方式。这样,慢慢地,我们也许再也不会去读那些深刻、优雅却严肃的文字了,再也不会去想那些宏大的主题了,再也不会宽容地去给予别人时间了,再也不会用耐心、细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了……

碎片化的生活正在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改变着我们的社会,改变着我们的精神世界。这些改变也许难以避免,也许不无进步之处,比如,互联网和数字经在碎片化我们的生活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给了我们更多选择的机会。然而,作为不断进步的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告诉我们,防患于未然才能更好地生存。在信息化时代,在我们的生活正在被碎片化时,我们要更多地去思考将要面对的挑战。我们一定可以在享受信息化带来的各种便利的同时,促进人类文明取得更长远的发展。

【篇四:走过成人门】

跨过成人门,就十八岁了。校长在叮嘱着每一个学生作为成人的责任和担当,家长在叮嘱每一个孩子作为成人应该具有的稳重和成熟,同学们都在兴奋的交换着成人的感触。但是,这些都太过平凡了。

我多么希望这一刻有一群白鸽冲天而起,化作我自由的羽翼,带我翱翔天际,去看更为明亮广阔的世界;我多渴望这一刻会有五彩霞光降临于我,化作一席锦衣,将我点缀如天神般灿烂;我更盼望这一刻世上所有认识我的和我认识的人都对我报以善意的鼓掌,给我他们最衷心的祝福。哪怕是有风有雨有雷电,我也可以化作不屈的海燕,向命运咆哮!但是什么也没有,除了虚无一般的平凡。

门,我最讨厌的就是门,你残忍而又绝情,将原本完整的空间撕裂。这成人门,难道也要分割我的过去和现在么?眼睁睁地看着那些人去了门的那边,生命被割裂变得残破。我也要去了,不甘心。

“放心,我们同在。”她说、他说、他们说。同在又如何?同生?同死?一同被割裂?

那门在氤氲雾气中缓缓浮现,我无法挑战它,正如我不能挑战时间一样,被人流簇拥着走向它,机械麻木,回收来处,自己已不知所踪。我立在原地,回首过去,去看不到什么,人流逆我而去,每一次碰撞都让我变得虚幻,人流的尽头好像是一个婴儿,他渐渐长大,快乐的眼神变得狂傲不羁、苦涩无助、悲伤愁苦,继而化作迷茫、麻木、空洞。仿佛听到琉璃破碎的声音,玫瑰花瓣的血红色在雾气中淡去,最后花朵变作石膏般苍白,零落一地。这就是成人的代价,生命中的艳丽的玫瑰只能消逝!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天使都有羽翼的,十八岁,一岁一羽翼。被人簇拥着跨过成人门,我看到背后的翅膀蓬散天地,好像下了一场羽毛做的雪,在刻骨疼痛中欣赏着这美。这是最后一次我能自由的欣赏美,从此褪做凡人,心蒙尘埃,再不能飞翔。那种抽出灵魂的苦痛,使我弯折了腰。我多想爬着过去那到成人门。

前路迷雾消散,是父母的身影,他们从陌路到熟悉,从牵手到步入婚姻的殿堂,再到相依相守、老态龙钟,道路的尽头,那被枫叶掩埋的地方,是两方矮矮的坟墓,诉说着无尽的孤独。我看到了她,向着我挥手微笑,然后带着成人的痛苦,走入了她自己的婚姻的殿堂。我看到了他们,我的兄弟,豪迈的向我拱一拱手,畅快的带着痛苦走上各自的道路。只有我,站在原地,带着“老天真”,老去。

神说:“要有光明!”于是黑暗随之产生。原来我的固守,不仅仅抵御了成人之痛,更封闭了自己,而他们,褪尽铅华,才能向下一岁迈进。

“那就承担下这痛吧!”即便是想通了,我也要故作潇洒。望着东方旭日,心中每一个曾经阴暗的角落都被映的金灿灿的。我好像看到光明中满天神明在点头致意,世上每一朵花都娇艳欲滴,原来生命中不只有玫瑰。

“我不是神,也不是大人物。我很平凡,但我绝不会平庸。”我呢喃。

“你怎么了?”同伴问。

“没什么,我十八了!”

【篇五:被碎片割裂的灵魂】

在如今繁忙的现代,因为科技的发达,人们的生活逐渐被碎片化,迷失在了碎片化的迷宫之中,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购物,碎片化的社交……表面上这是时代发展的一种标志。但在数字化的背后,碎片化的生活如同阴影一般无时无刻不缠着我们,影响我们的心态与认知。

现在的人们普遍只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失去人性的温暖。他们如狼似虎的对于物质上金钱和利益疯狂追求,便自然把灵魂的需求弃之不顾,人性原本的温暖也在这碎片化的时代显得一文不值。

就像前段时间网络上疯狂传播的虐待猫、狗事件。那一张张血腥,残忍的照片触目惊心,无辜的猫猫狗狗都惨死在这幕后黑手的刀下,更加令人发指的是,他们将这些毫无人性的照片疯狂地散发在网上的背后,只不过是幕后黑手的私心罢了。他们想让网友们疯狂的上传转发,然后赚取点击率。可是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刀一次一次划在这些猫猫狗狗的身上的同时,自己原本纯洁的灵魂也在被自己亲手用碎片一次一次的割裂,伤痕累累。可是眼前所笼罩着的利益,使他们更为猖狂。

那些被智慧浸泡过的纸张,离我们是多么遥远?那些苍白明亮的屏幕,又是多么无味?为什么没有人愿意体会灵魂的升华?终于,或许是人们意识到了这碎片化的生活带给人们的冲击。随着《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火热。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重新翻开书本,去深入的阅读,深入的思考,去感受灵魂的魅力,这在当今碎片化的时代是多么的可贵!

愿我们能去倾听灵魂的声音,倾听它的哭诉。少一些人们对于利益贪婪的追求,多一些人间的温暖,解铃还需系铃人,让我一同还这世界一个真实、内涵丰富的环境!

【篇六: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若非那书中醉人的清香浅浅地在心头涌动,我又怎会了然那种对时间的追逐,对生命的救赎?

薄薄的纸页浸透着的是伤痛,字里行间缠绵着的是无悔,绾在心间难舍难分的寸寸情思,卡勒德?胡赛尼的一本《追风筝的人》写尽了幽伤,诉尽了衷肠,那般的温润,又那般的悲凉。

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哈桑——那个兔唇的哈桑,那个追风筝的人,他追逐的风筝,是亮起的一盏心灯,一盏忠诚的心灯。他追逐它,不放手,不停息,紧紧握住,受尽伤痛,只因那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能给阿米尔的,是一次又次无怨无悔地付出。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在受到侮辱的瞬间,哈桑那炽热的目光无限留恋地停留在阿米尔身上,那目光如此深情,如此决绝。哈桑的风筝,断了线的风筝,轻盈的羽翅在长风中划过一道凌厉而优雅的弧线,仿佛割裂了风响,在空中留下虚无的痕迹。断了线的风筝,是断了线的友谊,割裂了心,留下难以愈合的伤。

多年以后,每每想起哈桑那深情的目光,都令阿米尔痛苦不已。离开阿富汗多年的他决定回归故乡,为儿时对哈桑的背叛做出救赎。这是一个轮回,阿米尔又回来了,为了自己曾经的过错,为了哈桑那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为你,千千万万遍。”那一句“千万遍”究竟是多么痛的领悟,千万遍,是夸父追日的那段行程,一语仿佛道尽了人世间的深沉荒凉,只为一人付出所有,斩尽了所有藕断丝连间的难舍;千万遍,无论是做得遍体鳞伤终无果,还是从头便了然不必前往心碎,都无法抹去烙在心上的那千万遍无奈的苦楚。似海情深,手起刀落便戛然而止,命运就是这样捉摸不透,连一句最简单的交代都没有。

久居深巷的太爷爷走后,留下了孤独的太奶奶。在幽静的街道旁,太奶奶不甘落寞,便重拾旧业——画画。于是,那些搁浅在心底的语言,那些还来不及兑现的承诺,那些还来不及交付的真心,自拿起画笔的一刻,便被时光掷向再也回不去的地方,只是潜心画着。太奶奶一次次拿起毛笔,在宣纸上挥毫一幅幅浓情水墨画,画的只有太爷爷。她的画,经常会因为手抖而模糊不清,但她并没有放弃。“为你,千千万万遍”,我仿佛能够洞见时光送去的一张张水墨画,她单身影只独自愁,只身一人在孤灯闪烁的漫漫长夜中无声地画着千万幅相同的的画,沓杂着踩过浓得化不开的情意。

“为你,千千万万遍”,时时回荡在耳畔,萦绕在心间,久久不曾离去,亲爱的你,听见了吗?

【篇七:那一块块碎片】

公交车上,公园里,学校中,处处可见忙碌的身影,疲惫的灵魂。在科技发展迅速的21世纪,人们的生活被信息割裂了。就好像是在宁静的湖面上投下一枚硬币,击碎了一个人完整的生活,也惊扰了与他联系在一起的其他人。

在路上,总是可以看到拿着书,背着单词、古文的学生。每当这时,从周围或拿着手机或步履匆匆的人眼中射出的多半是赞赏、艳羡的目光。但是,同为学生的我们都知道,那些连走路的时间都不放弃的学生,多半都是平时没什么时间复习的。他们正是因为没有整段时间来复习才会转而窥窃那短暂的碎片化时间。倘若在家能认真仔细的复习,又怎么会有人甘愿在喧嚣的路上捧着摇晃的书来背?又怎么会有人将分数寄托在那一块块碎片上?

也许有人会说:“在路上复习总比在路上玩手机好吧!”也对,比起那些每时每刻捧着手机,目光如炬,手指飞舞出残影的人来说,在路上复习的人好了太多。不得不承认的是,手机的诞生和互联网的发展将本就产生裂痕的时间彻底割裂。记得儿时的周末,是在在阳光下,自然里,与父母和书本一起慢悠悠惬意地度过的。而现在,即使抛开繁重的学业,捡一个午后放松;即使沐浴着阳光,捧着名著读本,不过多时,手中书就变成了手机。赞着微信刷着微博,看着视频逛着淘宝,甚至连天下大事都悉数评论了一遍,也不愿意重新拿起书细细读上一两行。而到了只剩下生活的碎片的时候,又会痛心疾首,转而用手机粗略地阅读。那段阅读原本不是碎片,但是却被我们的手机,以及各类app切成了一块块,再被我们自己一点点抛弃。

事实上,在互联网长期的浸润下,有许多人已经习惯了碎片化的生活。上班时想看小说?趁老板不在用阅读软件看。想买东西没时间逛街?点开网页完成购物。做作业累了想放松?滑开手机瞬间进入到三千世界。就连人与人的交流也被加速,被分裂。整个社会都在生活的碎片化中渐渐冻结、疏离。但是,碎片化的生活又当真是百害而无一利吗?其实不然。假如好好利用那些碎片,我们就可以在原先无法利用的短暂时间里获得巨大信息,就如社交软件的诞生虽然使人们冷漠,但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交流的障碍。更有甚者,将一块块碎片系在一起,于内心还原,从而相当于比他人多了时间,多了知识。

在利用碎片化时间的同时,我们也要将一些不必要的碎片拼合到一起。一段完整的时间,不管是用来做题,工作还是看书,都比把它碎片化要更有效率。我始终相信,当你翻开书本,嗅闻着墨香,抚摸着书页,将自己一点一点放入书中世界时;当你与三五好友一同旅游,亲身体验自然美景,相互交流心得时;当你拎着购物袋满载而归累倒在沙发上时,所感所想也一定是与面对电子屏幕时不同的。完整的生活,给人带来的更多是灵魂上的享受。

碎裂的时间无法复原,但我们可以珍惜现在和将来。将可以拼凑在一起的时间还原,来读一本书,看一段风景,做一件事;将细碎的时间利用,来积累知识,放松自己。相信如果能适应碎片化生活,我们一定会拥有比过去更有意义的未来。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