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思维“相对论”】
近几十年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大数据、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学习、工作,乃至于生活都变得更加高效、方便、快捷。
面对繁文缛节的条框文字,利用手机备忘录,敲几下屏幕,不用纸笔就能及时记录,既节省时间又简洁明了;面对祖国的锦绣河山,我们用相机记录,不用双眼欣赏;面对困惑自己的疑难杂题,我们用网络搜索答案,不用大脑认真思考……计算机带给人类的究竟是高效快捷的生活方式,还是让人类陷入了思维僵化的窘境之中?
试想自己是一名有些权力地位的某公司经理。某天,有一位自己的挚友(或亲戚)失业向自己求助,可对方的才能明显与其所求职位不甚相符。对方却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向自己送礼,苦苦哀求。
此时,我若不坚定立场,这位挚友(或亲戚)将顺利进入公司,而彼此间也加深了情谊。而此时,若我用计算机的思维模式思考,这位挚友(或亲戚)的才华与能力与此职位不符,就理应不能进入公司。而他若进入公司,便是对他人的不公正,同时也对公司利益造成了相对的损坏。
正因为人有七情六欲、有欲望、有感情、有不满足,我们顾虑的太多,比如对方的身份以及自己的利益……此时若使用计算机的思维模式,就能有效避免让人类的主观情感主导了事物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再试想自己是一名高考绘画考试的考核官。每一幅考生的画都包含了其独一无二的情感与想表达的主题,包含了考生多少个日夜的汗水与泪水。假设有一幅考生的画表达的感情非常细腻,构图十分巧妙,只是有些细微之处出现了小小的瑕疵,并不影响整体效果,并且所有考官都认为可以忽略这个瑕疵。
此时,我将会为这幅作品打下一个较高的分数。而此时若使用计算机的思维模式,这幅作品可能将称为一幅低分作品,而考生的命运也很有可能因此有了变数。计算机无法感受出那些色彩使用之细腻,整体构图之巧妙,更重要的是画中蕴含的情感与思想。
只因为那一点可以忽略的错误,一幅优秀的作品将称为沧海遗珠,一位优秀的考生将前途未卜。而此时,若我用计算机的思维模式,评判事物的标准将变得刻板化、按部就班化,甚至无人性化。
人类会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吗?我认为答案是未知的,也是相对的。
在某些情况下,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乃上策,而另外的情况下,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价值观和同情心,后果不堪设想。苹果公司总裁库克提出的“我更担心人类会像计算机一样思考。”是否将成为一个真命题,这不是绝对的,并不能一概而论。
我认为,即使人类会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只要合乎其理,即是正确的。因此,相对的情况就会产生相对的结果,光取任何一个看都具有片面性。只要取其精华,舍其糟粕,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也未尝不可。
【篇二:人类是真情,机器是程序】
苹果公司总裁库克认为,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
诚然,当今社会不断推动着创新,科学技术日益在发达。或许有一天,人类只需要为计算机进行维修保养。但是作为“未来的维修工”我深知,科技化时代的到来是历史中的我们必然选择的,与其在担忧与纠结中挣扎为何不去尽力拥抱?
我们创造了计算机,赋予了它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它会因此而感恩吗……不!它们眼中只有一串串的程序,人类是万万不可效仿的!机器是冷酷的,它的魅力与弊端皆在于此。所以我才说,人类是真情,机器是程序。
不觉得人类是浪漫的吗?反正我经常陶醉于夜晚的星空,痴迷于秋天纷纷扬扬的落叶——风一鼓,落叶便从路的这一端,成群结队地簇拥着,追着被刮过那一端。耳边只残余着“沙沙”这般磨耳却异常舒爽的声音,身边弥漫着桂花还是什么不知名小花的清香:一阵一阵,愈发浓烈。
那一刻便会发觉,生而为人是幸运的。机器只会记录下画面,而我们能够品味蕴藏于其中的情感。人只是无法达到完缺的知识储备,但他是包含高级情感的生物。
在我看来,也许将来再发达下去,机器能够学会何为情感。但人类终归略胜一筹:我们天生就拥有,懂得何时流露,懂得何时隐藏。倘若至此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把计算机的思考方式窃得有模有样,我想像这样的人不配拥有情感,因为同时也失去了德与追求。追求是个好东西啊!它是人类生存的动力,避于灭绝,绝无夸大。
我去拜访空巢老人,她们大多会亲切地招呼你坐下,拉着你的手嘘寒问暖。那一刻,我大概化身成为她们素未见面的孙女,看着她们如孩稚般喜悦的脸,感动在心里扎了根;我去看望智力低下的孩子们,消耗一个下午的时间和他们在操场上互相追赶。他们特有的不被污蚀的笑令我心弦颤动,爱与美好使我醍醐灌顶,有感而发。
总之,机器绝对会领悟出我的感受,但它本身是做不出来的。这是我欣慰与暗喜的地方,这是生物天生优越的闪光。倘若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那便是丢弃了最后一处,能够说明自己活着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