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宽容是首诗】
宽容是冬日的一缕阳光,温暖着你的心灵;宽容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你夜行的路;宽容是一扇通往智慧的大门,引你不断向前……
以德报怨是宽容的最高境界,是人生中最美的一首诗,让人生充满诗的色彩。
有这样一个故事:清朝康熙年间,时任文华殿的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收到来
自老家安徽桐城的儿子寄来的一封信,内容讲到张英的儿子要建新房,请来地方官测量土地,却发现吴家的院子占了自家的三尺土地,便和吴家议论,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县官迟迟未判,无奈之下,张英的儿子寄人到京城,向父亲告知此事。张英看完信了解情况后回了信,附诗一首,无赖报官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怀中能装万里海,更合当令三尺墙。
张英的儿子看完信后,十分惭愧,便主动让出三尺地建房,随后,吴家也把墙往后挪了三尺。从此,张吴两家消除隔阂,成为十分要好的邻居,一场纠纷因宽容而化解。
古时候也有宽容的感人事例: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封为上卿,职位在战功赫赫的廉颇之上,廉颇却因缺少了宽容度量,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蔺相如却说:“秦国不敢侵犯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啊,我对廉将军容忍礼让,是把国家的安危放在首位﹗”这话传到廉颇耳中,于是就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蔺相如的这种宽容难道不是一首美丽的诗吗?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跑得马”、“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这是君子的作风,是智者的行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说的就是要学会宽容。法国著名诗人雨果认为:“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蔺相如三让廉颇是宽容;诸葛亮七纵孟获是宽容;鲍叔牙不计前嫌举荐孙叔敖是宽容。这些宽容的胸怀被载入史册,至今熠熠生辉,折射着人生的光芒。宽容是人生的一首诗,是为人修身养性的至高境界。
宽容是解开冰冻河面的和煦春风;宽容是抚绿遍野荒原的温柔细雨。宽容是首诗,它包纳万象,演绎一段段生命的传奇。让我们伴随着宽容之歌,一起去感受人生的多姿多彩。
【篇二:保持长存善意的心】
善,顾名思义就是对他人友好,和谐。这个世界不缺少善良的人,缺少的是一颗长存的善良的心。
我们时常会听到一句话:“你变了,变得让我不认识你了。”这句话说的就是人心的变化,随着事物的变迁,时间的流逝,人不可能一成不变,但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心就不会和大部分人一样,他们往往不会太表现在表面。一个人拥有怎样的心,光看是看不出的,这需要时间来证明他那颗是恶是善的心。
在一本书上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夫妻很幸运地订到了火车票,上车后却发现有一位女士坐在他们的位置上。先生示意太太坐在她旁边的位子上,却没有请那位女士让位。太太坐定后仔细一看,发现那位女士右脚有点不方便,才了解先生为何不请她起来。他就这样从嘉义一直站到台北。下了车之后,心疼先生的太太就说:“让位是善行,但是从嘉义到台北这么久,中途大可请她把位置还给你,换你坐一下。”先生却说:“人家不方便一辈子,我们就不方便这三小时而已。”太太听了相当感动,觉得世界都变得温柔了许多。
“人家不方便一辈子,我们就不方便这三小时而已。”多浩然大气、慈悲善美的一句话。它能将善意传达给别人,影响周遭的环境氛围,让世界变得善美,圆满。“善良”,多么单纯有力的一个词汇,它浅显易懂,它与人终生相伴,但愿我们能常追问他、善用它,因为老祖宗早就叮嘱过“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啊。
善良,它不是软弱,更不是屈服,善良是一种品质,一种境界,人们总是觉得做了一件好的小事,这个人就很善良,善良的人他不止只做一件好事,真正善良的人,他做的好事不需要别人看在眼里,更不需要别人把他放在心上。做了好事,想要他人感恩,这不是真正的善良,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一个常存善良之心的人,他们不需要任何外界的物质和精神感谢,在他们眼里,善良的品质就是他们身体中的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真正做到这些,又有多少人呢?
社会核心价值观中,就有提到友善二字,这说明善良,不仅仅只是个人的品质问题,而是值得全社会人民值得关心的问题。“善人者,人亦善之”,说的就是,想要得到他人的关心与帮助,就必先关心与帮助他人。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这句话虽然很不科学,但看那些做了坏事的人,他们往往得到了他们应得的报应。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的古国,这其中也包含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友善,这并不只是我们现代社会才有的品质,古人们同样拥有着比我们更加宝贵的品质。
中国古代有一个故事叫做将相和。这个故事我们很多人耳熟能详,说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事情。文臣蔺相如出使秦国,使得完璧归赵。在渑池会上,他又机智勇敢的使赵王免受秦王的羞辱。于是赵王提拔蔺相如为右上卿,官位在武将廉颇之上。老将廉颇自认军功了得,总是不服气,扬言如果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给他难堪。蔺相如于是就称病不上朝,以免见到廉颇。外人都以为蔺相如是害怕廉颇,其实不然。蔺相如是为了赵国国家利益,认为将相不和会给秦国可乘之机。廉颇知道真相之后,主动负荆请罪,从此两人成为生死之交,共同保卫赵国。蔺相如的友善,不是懦弱,而是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同僚。
还有一个故事是六尺巷。清朝康熙年间的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因为宅基地问题发生争执。张家人写了一封信,张英看后,淡然的写了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收到信后,起初不明白,以为张英会用什么手段可以摆平吴家,谁知道写了这么一封信,不过也只好照办。谁知吴家竟被感动了,也让出三尺来。于是在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成为佳话。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非常真挚的品质,那就是友善的作用。一个人要想要活得有意义,其中有一样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保持一颗长存善意的心。
【篇三:绽放的文明】
中华民族是具有优良传统美德的民族,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就像一颗一颗明珠散发着灿烂的光芒。
互相尊重是学习文明的一大要点,尊重他人就像照一面镜子,因为从你尊重他人的行为可以看出你的道德修养及文明程度的高低。
俄国大作家屠洛夫虽然没能给乞丐一分一毫,可当他握住乞丐脏手的时候,却给予了他最珍贵的东西,那就是尊重。一个人是否尊重一件事物,不在于你给它多少金钱待遇,而是在于你是否真正地,真心地尊重过它。一个人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冷眼相待地向他扔去一把钱,他怎样看你,也许他会拾起钱冲你砸去,那说明他和你一样,也许他会收起来,笑着数着钱走开,那说明他要的不是尊重,可有时候,他也许会捡起钱谦虚地还给你。那么你会那样对待他吗?不会,你也不能!因为他尊重了你,你就应该尊重他。
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学会尊重别人。
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土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人家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谁也不肯让谁,张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张英阅过来信,挥起大笔回了张家,让他们吴家三尺又何防,张家的行为让吴家感到羞愧,也让出了三尺,所以就有了闻名的六尺巷。
是啊!尊重如一道美丽灿烂的彩虹,为每个人的心灵都添上一道亮丽的色彩,尊重如一股甘甜的清泉,滋润着干涸的心田,沟通着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联结友谊、亲情和爱情,是尊重使得我们和平相处,是尊重使得一个家庭幸福美满。
尊重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精神的成熟,是对事物的包容的接纳。
尊重是人类名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基本伦理或“最起码的道德共识”是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是文明之本,它包括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自然,尊重社会和尊重知识,我们青少年需要牢牢把握这五把金钥匙,。
今天,作为21世纪的我们,要学会尊重,让我们的中华文明绽放出更加亮丽,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