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山水之间有好茶】
俗话说:“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说起浙江的茶,大家一定会先想到西湖龙井,而我今天要介绍的是和它只有一字之差,却毫不逊色的开化龙顶。
开化龙顶产于大山深处的钱江源头,这里群山环绕,山高雾多,拥有空气清新、水质纯净的自然条件,产出的开化龙顶以味香、色纯、优质无污染著称。
记得以前,我家也有一片自家的茶园。到了采茶的季节,我最喜欢和小伙伴结伴去茶园玩耍,有时帮大人采茶,有时采点覆盆子吃吃。那时候的日子特别开心。晚上,一家人围着土灶,一边聊家常,一边炒茶叶,其乐融融的。我真怀念那段时光,也是从那时开始喜欢上老家的土茶。
每年清明至谷雨之间,是最好的摘制开化龙顶的时节了。每当这个时候,茶工们总是乐呵呵的,因为他们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为了采摘到好茶叶,她们每天清晨赶着露水去采摘,趁着露水采摘的茶叶是最新鲜的。我想,如果我是一颗茶树,每天生长在肥沃的土壤里,每天享受着阳光和雨露,这应该很幸福吧!
说到采茶叶,就不得不说我的舅妈。我的舅妈是位采茶能手,以前妈妈告诉我,舅妈可以两只手一起采茶,而且速度特别快,我一直不相信。直到昨天妈妈带我去体验了一次采茶叶,我亲眼见识到了,我才相信。舅舅茶庄里的茶树长得郁郁葱葱,一颗颗嫩芽十分肥绿,好像在对我笑着说:“来摘我呀!来摘我呀!”看着舅妈的手在茶叶间来回摆动,飞快地采摘茶叶,我不禁产生了佩服之情,这也勾起了我的士气,我和妈妈也不甘示弱地开始采摘起来。采摘的过程中,舅妈告诉我,茶叶在不同的时期,采摘要求也不一样,最开始的时候只是一芽,后来变成一芽一叶,再变成一芽两叶。我们一边说说笑笑,一边热火朝天地摘着茶叶。劳动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很快夕阳西下,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背着的茶篓也变得沉甸甸了。天色渐晚,大家都陆续下山了,虽然今天很热也流了很多的汗,但是看着茶篓中的茶叶,我满是成就感,天边火红的晚霞仿佛也在为我鼓掌。
在山下正巧碰到舅舅在收茶叶,我问舅舅:“这个茶叶好像和我们平时泡的茶不一样啊,能直接喝吗?”“当然不行啊,采摘只是第一步,还需要炒制!”舅舅回答说。我期待地说:“好好奇那是怎么样的!”舅舅热情地说:“我晚上回家就要炒茶叶,你要来一起看看吗?”于是我又开心地跟着舅舅回家。路上,舅舅告诉了我有关龙顶茶的传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军队大战陈友谅时,途径大龙山时,已是人困马乏。喝了龙顶茶顿觉精神倍增,意识到要休整队伍了。随后,朱元璋打下了江山,建立了洪武朝,仍念念不忘龙顶茶,要求地方进贡,于是开化龙顶茶就成了贡茶。
不知不觉就到了舅舅家,刚过家门,就闻到了一阵茶叶的清香。我寻找着味道来到了制茶的房间,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问舅舅:“茶叶要怎么炒制呢?”舅舅一边动作麻利地把刚刚采摘来的茶叶摊放均匀,一边给我讲解,他说,需要先杀青,揉捻成型后,用竹筛筛去杂质,进行三次理条,再放入滚筒机约半个小时,最后提香,茶叶的炒制就完成了。
有采茶的辛苦,必然有喝茶的惬意。舅舅给我泡了一杯刚刚炒制好的茶叶,我细细地抿一口龙顶,闻一阵清香,看一回水中林。龙顶的魅力就是这样,爽口中带有苦味,清香中带着火热,茶中似乎有着一种热情之火在感染着我。开化龙顶真是好茶!
龙顶纯,纯在农民一双双纯朴的手;龙顶香,香在炒茶时炉火的火热。好山好水出好茶,开化龙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与喜爱,成为了全国知名优秀名茶,它以自己别样的风味展示出了开化山之美,水之秀!
【篇二:那一缕清香】
磐安,中国香菇之乡,中国药材之乡……有多少人知道,世界上最好的茶叶也出自这里。
正月刚过,冬的寒意还未褪尽,茶农便开始忙了起来,与其说工具,不如说是装备,雨衣、雨裤、套鞋、茶篓、大网兜,街边专卖这些东西的摊子生意也渐渐红火起来。春意融融的时节便是茶叶的旺季了。
春雨,踏着轻快的步子如约而至,淅淅沥沥,滋润着山川大地。花儿草儿尽情地吮吸着自然恩赐的甘露。山坡上一片又一片的茶园,被茶农们精心修剪得整整齐齐,在天然有机肥的作用下显得油光可鉴。经历了严冬的洗礼,在春雨的滋养下,这些茶叶越发的生机盎然。
在春风的吹拂下,茶枝舒展筋骨,手舞足蹈,别具一番神采。经过几日春光的温暖照射。茶从中钻出点点细绒青翠来,点缀着这片单调的灰绿色。这引得茶农们一片开心。可不,着米粒大的芽尖度正是制作龙井茶的好原料,芽苞中不正孕育着茶农们的希望么!
春日的茶园总是这样热闹。主妇们、姑娘们呼朋引伴,三五成群,纷纷上山采茶,茶香的汉子,多数也是采茶的好手,将特制的茶篓系在腰间,两手飞舞在茶丛之上。说起这采茶,不光要有耐心,更要有这样一双灵巧的手。因为采茶的时候,指法很讲究,要用食指和大拇指掐茎采摘,指力的要求更高,用力过大会捏坏茶叶。所以,那更像是孔雀舞的手型,茶乡的歌里唱的“两只公鸡争米上又下”把这采茶的模样形容得生动传神,再恰当不过了。
炒制茶叶的工艺,也逐渐融入了现代化的元素。从小锅手工木炭炒制到电动茶机,再到数控茶机作坊,渐渐地形成了茶叶生产的联营模式。所以,采茶的往往将当天采到的青叶子卖与炒茶的,便可以拿钱回家了。当然,还会有特地请作坊炒制茶叶的,那是留着自己喝或是赠送远方亲朋好友的。
“生在山里,死在锅里,葬在罐里,活在杯里。”这谜语说的就是茶叶,我最爱看的就是茶叶在开水冲泡之下复活的样子。一杯清香扑鼻的龙井,细细品,慢慢喝,鼻尖、舌尖弥漫着茶的香,流淌着茶的魂。
【篇三:记一次研学活动】
徽州之旅第四天,我们一行人出发前往谢裕大茶园。听到要下茶园采摘茶叶,我们都兴奋不已。
到了茶园,已有老师在门外迎接。我们有序下了车,跟着老师来到茶园。老师先找几个男生去拿草帽和小茶篓,子庆哥哥拿着一叠草帽,背着几个茶篓朝我们的队伍走来。还一边叫喊着“买草帽咯,买篓子咯”,很诙谐。茶园的师傅教我们要把有嫩芽、嫩叶的叶子采上来放到茶篓里。
大家有说有笑地采摘收集着。根据采茶师傅教的方法,我们采摘着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的叶子,有时甚至只采一个茶芽。还需要严格按标准采茶,不能大小老嫩一齐采。
采完茶,我们便开始制茶了。大家把采好的嫩芽和嫩叶倒入锅中杀青,除去鲜味中的臭青味,再把嫩芽叶放在凹槽板上揉捻再打松,反反复复好多次,不同的茶揉捻程度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茶就这样做好了。并没有经过其他程序。过去查过资料,记得茶有发酵茶、半发酵茶,也有不用发酵的。
接着,我们来到了谢裕大茶文化博物馆。走到二楼的屋子里各自找座位坐下。桌子上整齐摆着八个精致的茶杯,两个水壶和茶壶,还有这儿的特色祁门红茶和黄山毛峰茶。我们把茶叶放进茶壶里,加上开水泡上十秒,才把茶水倒入茶杯中,老师说,这样泡的茶口感才比较好。我们每人品上一口,想着茶园里的喜悦,我赞叹:人生如茶,粗品是苦,细品是香!
老师还教我们怎么敬茶。首先要用右手端在茶杯顶端边沿,再把左手托在茶杯下面,腰稍微弯一点点,将手伸前对长辈说:“请喝茶。”
今天真是特别而意义的一天。采茶、制茶、品茶、敬茶,整套程序全学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