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题记
大家一定还记得英国以保护鸦片为由的鸦片战争吧,也一定记得第一个耻辱的条约——《南京条约》吧。从1860年开始,中国从一个泱泱大国变为了一只任人宰割的肥羊。
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后,首先奔向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看到圆明园的金银珠宝,金碧辉煌的宫殿后,开始了疯狂掠夺。为销毁罪证,三千多名侵略者在园中放火。将无数能工巧匠一百五十年的辛劳,中华文明的浓缩地,化为了一片灰烬。
英国人来了,可憎啊!他们凭着洋枪大炮,活生生地把一个香港掠走了。
法国人来了,可悲啊!他们同英国人一起火烧圆明园,一同掠夺了圆明园中的全部财富。
葡萄牙人来了,太不可思议了,一个弹丸小地,竟使澳门成为了他们的殖民地。
日本人是最可恶的,他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这还不够,他们竟要使中国人成为他们的奴隶!
为什么中国会被那么多人欺负,直觉告诉我,国家太落后了。
还好我们中国现在国富民强,走在了世界的前方,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们不忘国耻,是为激起更强大的民族精神。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篇二:梦回圆明园】
今年寒假,我和爸爸爸妈妈一起来到珠海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在这里,我们游览参观的第一站,选择了“圆明新园”景区。
来珠海前我就听妈妈介绍过圆明新园,说圆明新园是以北京圆明园焚毁前的建筑为原稿,选择圆明园40景中的18个景点,按1:1的比例建造,共分为皇家建筑群、江南园林建筑群和西洋建筑群三大景区。我满怀期待地来到景区,走进景区大门,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还是被眼前看到的宏伟的景观震撼了。
大门正对着位于中轴线的皇家建筑群,由正大光明、九州清晏等组成,重重殿宇金碧辉煌、气势恢宏。走在殿台楼阁间,不禁沉浸在对往日帝王生活的感叹中。
转过殿宇,眼前忽然就是一片清新的江南园林风光。正中心的福海湖波光粼粼,依托着上天赐予珠海冬暖夏凉的美好气候,虽是寒冬腊月,湖面上的风却是和煦温暖的,一阵风过,阳光在湖面洒下点点碎金。围湖而植的不是江南常见的垂杨柳,而是南方特有的榕树。榕树垂下的棕须在水面上形成了一道幕帘,迎风而动,也颇有垂杨柳的柔媚!
穿廊过桥,再往前便是由远瀛观、海晏堂、大水法等组成的具有巴洛克风格的西洋建筑群,昭示着清朝后期中西文化的融合。
走在圆明新园里,欣赏着美景,心情很是欢愉。不知不觉间,联想起前一年暑假时参观北京圆明园时候的情景来。当时正值盛夏,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走进景区大门,大片的水面上铺满了绿油油的荷叶,中间的荷花开的婀娜多姿,风过莲动,很是让人赏心悦目。可是等来到建筑群区,到处都是满目苍夷,诉说着昔日被欺辱的历史。“远瀛观”“海晏堂”“大水法”……看着图片上曾经的辉煌,对比现实中的一片废墟景象。那些断垣残壁仿佛都在用“血淋淋”的残躯控诉着当年英法联军的暴行!
看着眼前风景如画的圆明新园,想想背负着历史屈辱的圆明园,我不禁由衷地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含义!更能理解为何周恩来总理从小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纵观历史,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欺辱、被掠夺的地位。清朝末年,政府腐败无能,老百姓民不聊生,欧美列强肆意掠夺,直至英法联军冲进圆明园,大量掠夺珍宝后,一把大火烧毁了举世闻名的建筑瑰宝——圆明园。火烧圆明园的历史证明:国家贫穷、落后、软弱就要挨打!
而眼前的圆明新园,正像我们越来越强大的祖国。新中国建立后,在一代代领导人的领导下,中国正走在越来越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上!圆明新园的复建,就是提醒中华儿女要不忘历史,尤其是我们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要牢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历史责任,认真学习,掌握技能,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使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我们的国家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篇三:故乡的沦陷】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告别。”这是席慕蓉在《乡愁》中发出的感叹。它道出了多少北漂们的心声。在凄清的夜晚,怅惘着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的遭遇,面对各种位置的将来,只身闯荡,无依无靠,一种乡愁思绪涌上心头。故乡的歌在呼唤,故乡恬淡的生活样式在呼唤,故乡淳朴人情在呼唤。
乡村城市化进程正加速前行,求新与图快成了乡村发展的主旋律。回乡的游子看到了稻田被征用为经济开发区,重新规划的村庄建房都使用同一张图纸。他怀念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铺在地上的石板条。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一切美好的回忆已不复存在。那汩汩的溪水溜走了他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他深深的记忆……平日里喧嚣的焊接,锻造声不绝于耳,他看不到湛蓝的天空,如今只是失去了色泽,黯淡的天际。
他努力在混杂的味道之中,试图品尝和鉴别出乡愁,忧思,迷茫,哀伤,惆怅,愤懑,无语……渐渐的,在脑海深处,似乎隐约地感到:陶潜笔下的乡村图景,正电光火石般,迅速地离他而去,甚至毫无故乡可言。
刹那间,我恍然顿悟:这里的“故乡”,已经不单纯是物质的,具体的,它同时还蕴含着一种生活样式。它是宁静平和,有张有弛,闲适写意的;它是与天地融合,呼吸泥土清香,享受青山绿水之乐的,而不是掠夺资源,用钢筋水泥筑起工作坊或巢居,为了响应城市化的号召而以环境牺牲作为代价的。
今天这种生活样式或许只能在理想的彼岸去寻找,谁还能像“局外人”似的,漠然的说:自己的“故乡”没有沦陷?这已经不仅仅是乡村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沦陷了,这更是一种生活样式的沦陷了。
故乡的沦陷,在相当程度上,是城市化思维作祟的结果。城市化非要以环境牺牲为代价,以生活样式破坏为代价吗?城市资源有限,于是大肆掠夺,从本来已处于弱势的乡村全方面地掠夺。矿产,森林及至水源,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在“交易自由”的幌子下被拿走……越来越多离乡的进城者,回乡后一次比一次失望。故乡,已非记忆中那样温馨了,熟悉的日渐衰老,一栋栋房子空空荡荡,无序的开发和污染吞噬着广大乡村,传统农业社会,“田园牧歌”景象,一定会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而消失。试问,城市居民回乡何以找寻精神的慰藉,何以找寻有活力的文化的“归乡”,何以找寻亘古不变的生活样式,何以使后代信服父辈们口中的故乡?
没有故乡,何以有根基,何以谈发展?“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的呼唤,让我们将匆忙,疲惫的心灵慢下来,倾听故乡喃喃的心语。
【篇四:让悲伤成为过去,美好成为未来】
今天,太阳的光芒十分灿烂耀眼,眼前的世界都好像镶了一层金边,柔软的白云衬托着蔚蓝的天空,轻轻地飘逸,像一群纯洁的小精灵在玩耍,似乎是在帮我庆祝——我能参观珍贵的国宝了。
中午,学校放学后,我与同伴来到保利。上城,那里的景观简直令我惊叹不已。一栋栋高楼雄伟壮观,就像参天大树一样在寒风暴雨的袭击下屹立不倒,楼房上的亭台上有许多花花草草,充满了春天的绿意。精致的喷泉在小路旁细细流淌,衬托着壮丽的楼房,锦上添花,聆听者感到非常舒适。看到这一切,我们应该感谢祖国,感谢为后代牺牲的先烈,这些高楼大厦正是证明他们的付出是有回报的,你们永远在我们的心中,是教育后代的榜样!
我被同伴拉了进展览大厅,里面的精品简直比我想象中的好几千几万倍。有很多圆明园的遗迹,似乎隐隐透露着金光,佛像的身影是如此高大、如此令人敬佩。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牛首”,制作人把它造的栩栩如深。一对坚实的牛角,朴实而又纯朴的眼神,憨厚的黑脸,一个高大的形象在我心里显现,像一只老黄牛在努力拉犁,心里从来没有一丝不甘心,它知道这是他的本分,他必须完成。它象征着中国人,为自己的祖国贡献,但从不求回报,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奋斗、尽职尽责,甚至为了祖国牺牲自己,换来后代的美好生活。现在,我们得到优秀的教育、优裕的家庭环境、永远呵护我们的父母,然而,我们要的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拿到优异的成绩,让老师开心,家长开心,让自己也快乐,这些,我们做到了吗?答案是可以改变的,这只是自己本身的意愿。
不久后,身边的同伴细声对我说:“真是可惜,还有大多数属于圆明园的文物至今还下落不明。”我轻轻点了点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是啊,1860年,侵略军对圆明园进行了疯狂的掠夺,抢走了无数珍宝,搬不走的就毁掉,之后,他们竟点燃了那邪恶的火把,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使圆明园变成一堆废墟。烧毁之前,园内湖光水色,景致迷人,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美丽壮观的皇家园林,还是世界闻名的博物馆,被西方人誉为“万园之园”。可是一瞬间,却变成了一堆废墟,多少人希望,这只是幻觉,然而,这一切却改变不了了。我们只能希望这惨不忍睹的画面永远不再发生,永远消失在我们眼前。圆明园的事件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是人类文明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成千上万的珍贵文物被敌人掠夺,流散他乡,当我们重金从国外买回时,是什么样的感受,当然,这是令所有中国人痛心的。
时间转瞬即逝,参观完展览后,我和同伴准备回学校了,回到学校后,我走到升旗台前,望着在半空中飘扬的五星红旗,心里好像有一股暖流流进。每一根纤维都是前辈们辛辛苦苦编织上的,那闪闪发亮的五颗星,似乎引导着我们前进,像沙漠中的一弦水,给人以希望,像冬天里的一抹阳光,给人以温暖,像炎热时的一缕春风,给人以放松。他激励着我们,告诉我们,与成功握手,与失败交心,尊师守纪、勤学进取,莫要让以前那悲惨的场面重现,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为伟大的祖国而骄傲,也让祖国为我们骄傲!
同学们,我们不用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也不要让我们的一生过得太平凡、太普通。就算一个普通的农民也能为祖国夜以继日的发明杂交水稻;一个平凡的士兵也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个单纯的小孩也能为保国家机密而受敌人的痛苦折磨。我们也要学会感恩,感恩祖国,感恩老师,感恩家人。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的辛勤都是为了民族,它指给人民解放道路,它领导中国走向光明。我们要让圆明园的惨痛事件成为过去,让蔚蓝的天空和纯洁的白云成为我们的未来!
啊!伟大的祖国,你的成立,让我们欢欣鼓舞;你的进步,为我们赢得荣耀;你的成功,让我们欢呼雀跃;你的未来,是我们的骄傲!
【篇五:优秀作文】
我知道在无数个瞬间,他们都在安排那些良好的结构,他们不知道所谓的专业到底为何物,也不知道那些所谓的专业自信又是从何而来,但是有的人就好像是天生的王者,他们与生俱来的有那种狂魅的气息。
我以前从来不曾羡慕任何人,我只是觉得在自己的生命当中,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可以过的没有烦恼就已经很足够了,我不需要追求那么多有用的,没用的,那些虚荣的,繁华的东西,对于我来说通通不值一提。
可是突然有一天我落入凡尘,看见了那些所谓的凡尘俗网,那些生活和游戏规则,其实永远都和这些虚荣的繁华的东西有关,哪怕人们早就已经看透了生活的本质,但他们仍旧沉迷于游戏当中,无法自拔,因为他们享受这种感觉,无论是侵略还是掠夺,或者是被侵略和被掠夺。
而我们以前所玩的那些游戏,其实早就已经被我们抛在了脑后,因为根据一个大型游戏来改编的这些现象,早就已经不足以吸引人了,他们所追求的是进一步的新的刺激和要求,那些哪怕是与梦想和理想无关,也足够让他们得到满足。
所以我突然就想到那些古代的诗人,哪怕是隐居还是归隐山林,他们似乎都有着自己内心的想法。哪怕是不想去当官,他们也仍旧沉迷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当中,有着自己的想法,构建着自己的内心世界。
【篇六:仰望海洋】
海洋孕育了生命,从这一点来说,海洋是生命之源,是我们所有人的母亲,海洋对于人类而言高深莫测。
书中说:人类形成海洋意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海洋的恐惧;第二阶段是对海洋的探索;第三阶段则是占有与开发。我不以为然,我认为,人类现在处于的阶段更“高等”,那便是对海洋的破坏与掠夺。
先不讨论说我这样说是否过于偏激,我们可以从现实中得出结论。
1950年,日本水俣湾村民突然患上了一种怪病;首先是一些猫走起路来晃晃悠悠,四肢不断抽筋,最后竟自己跳进海里淹死,人和猫的情况也大同小异,先是口齿不清,走路东倒西歪,继而肌肉哆嗦,身体蜷曲,发疯似的喊叫,最后在极其痛苦中死去,这种怪病的起因只是一家氮肥公司向近海中排放含汞的污水。
这只是人类破坏海洋行为的一个极小的缩影,而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掠夺更是不言而喻。
海洋蕴藏丰富的生物资源,于是人类疯狂捕杀,加速了物种灭绝;海底分布着富饶的油气田,于是人类又动了歪脑筋,钻探海底石油引起石油泄漏,污染了大片海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这样类似的情况层出不穷。
所以我们要仰望海洋!仰望海洋就要敬畏海洋。自然的力量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当人类正沾沾自喜,自认为自己征服了自然,殊不知,自然对于每一次我们这样的无知都进行了报复。海啸的频繁发作就是其中的表现之一。
仰望海洋,就要正确衡量它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利益。媒体常说,“21世纪是人类争夺海洋的世纪”,也是人类认识海洋的时代,海洋自古以来就是各国争夺的焦点……,只因为人们在海洋身上发现自己的利益,掌握了海上运输线也就掌控了海上运输贸易。海洋更直接的利益表现在它丰富的资源,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陆地资源即将枯竭,生存遇到危机,既而把目光投向海洋。
让我们走向海洋,加强对海洋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因为这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让我们感恩海洋,加强对海洋的保护,因为海洋虽大,资源虽多,但也总有消耗殆尽的一天,注意可持续发展才是人类的出路。
让我们仰望海洋,用我们的心、我们的行,感受它的博大、伟岸与宽容!
【篇七:那一双深邃的眼睛】
时间飞逝,磨灭不了的是记忆,磨不了的是那一双深邃的眼睛。
不知从何时开始,大概那时是我稍微会爬的时候,总有一双深邃的眼睛注视着我,年幼的我并不知道那是谁的眼,但这一双眼睛透露出一种亲切,令人无法抗拒的感受。在我会走路时,这双眼睛鼓励着我,深邃的眼眸,虽然没有蓬勃的朝气,没有黑宝石般的光泽和那样纯正的颜色,但我却义无反顾地依赖着它。这双眼睛,属于我的奶奶。
小时候,由于爸爸妈妈工作繁忙,爷爷又要备课、上课,所以我整天和奶奶在一起,奶奶是个很节俭的人,自己舍不得买衣服,买吃的,却要把钱都用在我的身上,为我买零食和喜欢的东西。当我年幼的时候,奶奶的眼睛很深邃,像是怀揣着什么心事似的,我很喜欢。可是当爷爷奶奶和我一起搬到这儿来后,她的眼睛有了变化。每天,奶奶总是一天早就起床,不管是盛夏还是深秋,她一如既往地为一家子做早餐,然后又去洗衣服,打扫打扫卫生,接着午饭、晚饭,好像我熟悉了这种规律,在我心里的某一个地方已经认为奶奶为我们做家务是天经地义的,甚至有时候,对于奶奶的嘘寒问暖我都认为是唠叨,只是敷衍了几句。
那一个冬日的下午,天阴沉沉的,没有一丝阳光,奶奶倚靠在窗台上,看着自己的手指,通过奶奶的侧面,我看见了奶奶的手,一块块的冻疮,一块块的紫红色敲击着我的心,我惊讶了,奶奶的手上几乎每根都布满的浆疮,再经冷水一冻,仿佛我感同身受,刺骨的冰凉马上在我身上蔓延开来。往上看,对上了奶奶的眼睛,这一双眼睛,不再深邃,多添了几分衰老,但我依稀能从奶奶的眼中读出在我学走路时的鼓励,在我呀呀学语时的喜悦,还有,在我随便敷衍几句她的问话时的失落。转归十二年了,可惜,那双眼睛回不到当初了,眼睛的光彩被岁月吞噬了,周围布满了皱纹,这双眼睛被岁月,那所谓的天经地义掠夺去了光彩,掠夺去了那一份曾经我依赖的深邃。
十二年的记忆在我的脑海中轮回展现,睡觉前,看见的那一双眼睛,有奶奶的关爱与呵护。其实,在那无数个不经意的瞬间,那一双眼睛总会送来爱,对我的爱,但我现在才亲身体验到那隔着一代的爱。现在的那一双眼睛,失去了光华,奶奶把那一份深邃消磨在了对我的爱、对儿子的爱、对这个家的爱里,而以前我却从来未体会到,
不知不觉,泪落也下来,咸咸的、涩涩的,是那双眼睛深邃的味道吗?我想,可能是吧。
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奶奶,即使你的眼眸不再深邃,不再有光华,我也会永远依赖着这一双不知走过了多少风霜雨雪的眼睛……
【篇八:战争】
摩尔曾经说过:私有制是万物之源。为其直接诱导的便是战争。
战争,是掠夺是,是洗劫,是把别人的财富、珍宝通过残忍、无情的手段收入自己的腰包,而这一切都是以无数血肉之躯做奠基,以满足统治者欲望的扭曲的过程。
从古至今,战争从未覆灭。人类的进化,私有欲的出现,养成了这棵飞速生长的罪恶之树,延至到现在,中英鸦片战争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战、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两次世界混战,还有无数因不满、不服而爆发的战争,共有数万次之多。想想看来,人们似乎习惯了用这种暴力手段来满足需求,这何尝不是一种人性的扭曲?难道日本士兵大举屠杀中国人时,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难道希特勒屠杀犹太人时,他不会因为那么多无辜生灵的覆灭而内心惶恐不安吗?可这一些都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以至于他们愿意用阻挡他们的血与肉——这血战的牺牲品——去一点点累积属于自己的胜利宝塔。战争的最后,一切人性被肆意的抹去,人们眼里,只有无限的杀戮、抢夺。败者囚服于胜者的虚荣,在每一个手拿“屠刀”的人心中根深蒂固。战场上苟延残喘却在誓死拼杀的,不是心,而是魔鬼。战争是对人性的掠夺。
战争所袭击和掠夺之处,民不聊生。战乱年代,一位母亲冒死寻找失踪的孩子,回到家后,狭窄、简陋的屋中,中剩下六口人的尸体倒在血泊之中。战争,是对人类情感的掠夺,也是对生命的掠夺。战争让生气蓬勃的国家、城市一夜之间变成巨大的坟地。而有活下来的人,也只是废墟中奄奄一息的枯草。
战争是罪恶,而万恶之源是私有欲。人的一生,是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拥有理性;第二个阶段是产生欲望;最后,我们要学会控制欲望。请把身边的和平当作至高无上的珍宝,不要让欲望操控你的理智,战争的背后是人性的扭曲,是凶狠的掠夺,是所有人难以负担的罪恶。
【篇九:遗产与掠夺】
何为遗产?在字典里有这样一段解释――“借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或物质财富”在下面的例词中,有精神遗产、经济遗产、继承遗产等等。同时,还有一个词,那就是“掠夺遗产”。
的确,掠夺与遗产之间有着莫大的关联。许多遗产问题往往都会牵涉到掠夺。大到文化遗产,小到个人遗产,莫不如是。就拿文化遗产来说,它的掠夺来自野蛮,也来自其他试图强加别人的文明。此时的遗产,既是文明延续的象征,也是文明受辱的象征。正如北京近郊的圆明园,在惨遭洗劫之后,它非但没有被埋藏,反而上升为一种文化精神遗产。它既代表着中国屈辱的历史,也代表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
想到圆明园,我有不由地想到同样饱受掠夺的希腊巴特农神殿。它太气派,太美丽,后世的权势者们一个也不放过它,不让它安静自处:
罗马帝国时期,它一度成为基督教堂;土耳其占领时期,它又成了教堂;在十七世纪的威尼斯与土耳其的战争中,它又成了土耳其的火药库,而威尼斯军又把它作为地方据点进行猛烈炮击。在一片真正的废墟中,十九世纪初,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又把遗留的巴特农神殿的精华部分的雕刻作品带回英国,至今存放在大英博物馆。
那么,通过这两个例子,掠夺的本质就暴露无遗了――那就是无知、嫉妒。当军队把巴特农作为炮击对象,我们就可以说他们无知;当罗马人把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藏书付之一炬,我们就可以说他们无知;当英国人把巴特农雕刻带回英国,我们就可以说他们嫉妒;当八国联军将圆明园洗劫一空,我们就可以说他们嫉妒;当斯坦因把敦煌经卷带回欧洲,我们就可以说他们嫉妒。这里不但有掠夺者的无知与嫉妒,同时也有遗产继承者的无知。正如管理敦煌的那个王道士,它根本不清楚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遗产的价值。就如手握财宝的人根本不知道手里握着财宝,而将其随手丢弃。这种无知无异于开门揖盗,一个民族的悲哀莫过于此。
然而,继承者的无知不仅仅存在于被掠夺,同样表现在自身身上:在文艺复兴前期,建筑工人的凿子举向了罗马坍圮的宫殿。一个市民跑上前去:“这是千年前的古迹!”然而回答他的是不绝的敲打声。在文革“破四旧”的火光中,一位老人抓住了一双握着几卷古画的手,低声相告:“这是郑板桥的真迹。”然而,没等他说完第二句,一蓬新的火焰早已腾起。
固然,这都是特例,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无知处处可见。因而,不被掠夺的前提是人们对遗产的起码的认识。若没有这个起码的前提,那么遗产的流失只会是时间问题。
遗产的掠夺将会是一个长久的问题。然而,一种遗产只有回到属于自己的文明,才能找到自己的方位,构成文明的完整。而一个文明只有找回自己的遗产,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被野蛮所侵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