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管相关作文

【篇一:神奇的实验】

教室里传来一个个惊呼声,怎么回事呀?哦,原来是班里正在做实验呀。瞧,科学鲍老师正在向同学们展示——当硫酸铜遇到铁,会发生什么神奇的事呢。

鲍老师先分别给每一小组发了一个小试管、一张砂纸和一段小铁棒。试管里装着深蓝色的硫酸铜,深邃的蓝色很是好看。按鲍老师所说,直接把铁棒放进硫酸铜中,等个三四秒,再取出观察其变化。同桌钱某某迫不及待,一把夺过铁棒,将其一端放入了已经打开盖子、装着硫酸铜的试管中。铁棒浸泡在液体中,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隐约觉得颜色有些许变化而已。小组同学吴某不屑到:“也没什么嘛。”陈某某则一脸认真地看着,:“‘把棒子拿出来看看吧。”钱同学把棒子从试管里取了出来,在四双眼睛的注目礼下,铁棒展现了它的变化。

“哇!”我们四人异口同声地喊了出来。还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铁棒原先还泛着银光,现在却变成了棕红色。“再试试,再试试!”大家都来了兴趣,陈同学用砂纸开始摩擦铁棒,别摩还边念叨:“摩擦摩擦,似魔鬼的步伐……””好了!”陈同学把恢复原样的铁棒递给了钱同学,钱同学再一次将铁棒泡了溶液里。这一次大家都仔细观察起来:泡在硫酸铜中的铁棒,看上去是粉色的,硫酸铜则有些变绿,还冒起汽泡。“真是厉害了!”吴同学惊奇地叫道,“是呀,它变色了呢。”钱同学也附和道。

鲍老师故做神秘地问道:“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想!“同学们答道。”“”其实这根铁棒会变色是因为:硫酸铜中含有一定的铜,当铁泡进硫酸铜中,硫酸铜中的铜就到了铁棒上,而硫酸铜则变为了硫酸亚铁。“

啊,原来是这样啊。科学实在是太神奇了,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篇二:守护】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看过这样的标语: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就是你的眼泪。那时,妈妈告诉我,这是要我们珍惜水资源。而那时候,我对这句话还是一知半解。

上小学一年级后,我经常参加少儿图书馆的活动“蝌蚪叔叔故事汇”。有一回,蝌蚪叔叔做了一个实验名叫:污水净化。步骤是这样的:先组装好圆柱形试管,然后分别往试管里依次倒入石英砂、活性炭、瓷沙和花岗岩石子,每隔一层都要用一片过滤纸隔开。最后,把事先准备好的又黄又臭的污水倒进试管,等待一阵子,不一会儿就能在试管最底端的容器里,看到过滤后的干净的、透明的水了。“哇!这是在变魔术吗?”小伙伴们都发出了一阵阵惊叹声。蝌蚪叔叔告诉我们:“污水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危害。污水问题急需我们的重视。现在晋江已经推行起‘河长制’,着力解决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各类污水问题了。”这一次,我开始理解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我家附近有个八仙山公园,它是一个空气清新的综合性山体公园,是平常市民们休闲生活的好去处。八仙山公园风景如诗如画,其中我最爱停留观赏的地方就是八仙湖了。每一次去,湖水都清澈见底,站在横跨湖面的桥上,都清晰可见自己的倒影,混着白云的影子,我兴致勃勃地向它挥了挥手。湖水两边排列着许多大小不一、奇形怪状的石子。石子旁郁郁葱葱的草地上,开着红的、紫的、白的各种颜色的小花。一阵风吹来,小花们低下了头,好像在和水里的小鱼窃窃私语,互相诉说着小湖的美丽、纯洁。啊!我仿佛化身成了爱丽丝,置身于一个遥远的仙境里,自由自在地环游于漂亮的八仙湖中。

在游玩结束回家的路上,爸爸告诉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环保意识也在逐渐增强。近年来,晋江打响了生态水域污染治理“霹雳一号”行动,各街道迅速行动起来,全面打击“小散乱污”行为,让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不止八仙湖,还有很多曾经“臭名昭著”的水沟、溪流等也都得到了很好的整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九十九溪了。我点点头:“原来如此啊。”这就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呢。

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里,我是一只小鸟,衔着绿枝,守护着我喜欢的八仙湖,守护着晋江的绿水青山。

【篇三:水重还是油重】

“我猜对啦!”“我就说是水重嘛!”教室里顿时热闹开了,好久才平静下来。

原来,今天科学课,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油重还是水重?老师让我们举手表决。有的说是水重,有的说是油重。看着大多数同学说水重,我也举起了手。

老师又说,一般轻的物体浮在水上,重的物体沉入水底。

见证分晓的时刻到了,同学们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手里的试管,老师将食用油慢慢倒入装有水的试管里,只见油乖乖地停留在水面上,水油分明。耶!那些说水重油轻的同学欢呼起来。而那些说油重的同学就不服气了,有人大胆向老师提出质疑:“如果先放油,后倒水会怎么样?”“好!提得很好。”老师还表扬了他。

教室里又安静下来,老师先在一个试管里倒上一些油,然后小心翼翼倒上水,奇迹出现了,水油一番翻滚后,油纷纷停留在水面上,静止不动了,还是那样水油分明。这下,那些同学心服口服,哑口无言了。

通过实验,让我们明白了水重油轻,水油是不相溶的。

【篇四:失败乃成功之母】

窗外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扰乱着我的心弦,心中不禁奏起了低沉的哀乐,失败,我知道是难免的,但就是难以释怀。谁能告诉我为什么彩虹总在风雨后,为什么要尝过泪的苦才能懂得笑的甜。我一直疑惑为什么一定要经历过失败的苦才能的到成功的甜,直到发生了那件事,我才明白一切失败的经历都是成功的铺垫。正如诗言: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那是一个细雨纷飞的下午。所有人围在试验台旁边安静地看着,凝神屏气,眼睛都不敢多眨一下,只为能让实验完成的成功,让晶体能够完美的析出。我们知道,晶体若能按一定的规则析出,那么能够形成极美的形状,能折射出五彩的光芒。然而,一声巨响让这殷切的美好瞬间变成了幻影。有人不小心撞了一下实验台,旁边的试管顿时倒了下来,本来白亮有序的晶体顿时变得黯淡无光,毫无顺序可言。无疑,实验在最后关头失败了。我们纷纷懊恼,为什么就是那么巧,偏要在即将成功时失败。这么大的动静,无疑也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老师闻声赶之,看到桌面倒放的试管与我们懊恼的脸孔,顿时明白了。我们喃喃自语到:“为什么,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时候,都要成功了,多可惜呀……”。哀叹的言语不绝,惋惜之情表露无疑。然而,此时老师却说道:“失败的好,这失败比成功要来的珍贵呀!”我们疑惑十分,望向老师,老师语重心长地说道:“你们知道你们为什么会失败吗?你们看看,连仪器的摆放都出现失误,那么所谓的成功必定是碰巧、偶然。你们从这次失败中应该学会反思,学会总结,让失败成为成功的垫脚石。失败总在成功前是为了让你们成功时更有成就感,并且清楚自己为什么成功啊!”。我们恍然大悟,深有体会:对呀,如果没有经历一次失败,进而改正,那么如何能避免成功的偶然性呢?失败是为了更好的成功呀!

我以前不明为什么谚语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如今我明白了,不经一次失败苦,怎得成功欢乐甜。

【篇五:我的一次科学尝试】

【我的一次科学尝试】

赵雅迪

我们学了“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我准备好了材料,在家里做实验。

我先去买碘酒,淀粉和米饭都是家里的。

我先把米饭放在一张桌子上,然后再滴上碘酒。后来,我看见了桌子上的米饭变成了蓝色。

这是为什么呢?

老师给我们讲过,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物质。

我又在桌子上撒了点淀粉,滴上了碘酒。果然,也变成蓝色的。原来米饭中真的有一种叫淀粉的物质啊!

老师还给我们讲过:米饭中的淀粉,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变成了有甜味的麦芽糖。

然后,我又有点想吃米饭了。到饭点了,我吃了一口米饭。哇!还真的有点甜味了呢!

我又做了一下这个实验,成功了!我知道了米饭中有一种新物质,我知道了这时一种化学变化。

因为,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做了这个试验后,我又明白了,原来,还可以这样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新物质,还可以这样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我还懂得了,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

【我的一次科学尝试】

秦瑞

你一定想不到我的这一次科学尝试是什么!这件事情引起了我“好奇心”。没错,这件事一定会引起你的注意,就是上了一节科学课,老师给我们讲了一节关于“铁钉生锈”的课。

课下了,我知道了铁钉生锈是由空气和水影响而造成的。可是遗憾的事情就是没有当场做实验。我决定:把这个遗憾给补回来。

我准备了三根试管,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钉子3根,还要有油、水、干燥剂和干棉花。

我把第一个试管里装满买来的油,然后再把钉子放到里面。

我把第二个试管里装了一半的水,放进铁钉,使它有一部分是露在空气里的。

最后,我把第三个试管先放铁钉,再放干燥剂和干棉花,最后封口。

我现在再说一下我为什么这样做。第一根放油是让铁钉与水和空气隔离开来;第二根放水一半是让它与空气和水接触;第三根不放水里,虽然有空气,但是有干棉花会保护铁钉,干燥剂会让空气里没有水分。

过了几天,我让同学来参观我的这个实验结果。可是没有想到,他们把我的试管摔破了,油全部流了出来。他们什么也没给我说就走了。妈妈让我把碎片扫走,然后把地全拖了。

实验虽说成功了,但它使我受到了相应惩罚。

【我的一次科学尝试】

雷佳骏

二零一五年,阳春三月,阳光融融的一天。

那是一个周末的午后,一个“不明飞行物”随着“啪——”的一声,被我送上了云霄。

实验前,我先去楼下的超市买了一大瓶雪碧,又准备了三、四根小木棍。我把这些木棍儿削成十来厘米长短一致的、拇指般粗的圆柱体。我将瓶中的雪碧倒出,瓶口朝下。再把那木棍儿用白乳胶与透明胶固定好,使按瓶倒放时可以站起来(木棍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固定在瓶身即可)。

最后,用卡纸做出一个圆锥体,固定在瓶底,并用纸裹在外围,用彩带做装饰,又用广告颜料进一步完善,使那瓶子看上去与真的火箭没两样。

我亲自在火箭上题上令自己满意的名字“凌天一号”。

准备工作做罢,我将“领头一号”带到了小区的一片空地。当然,我可不打算将它扔上天。因此,我还带了两物:小苏打和白醋。

也许你已经猜到了,我将小苏打、白醋分别加入瓶中,忙扣上瓶盖,倒放瓶身,是瓶口朝下,然后跑到十米开外。

大约过了五、六秒,那“凌天一号”毫无动静。正当我怀疑是不是将小苏打拿成了面粉时,忽然“啪——”的一声,“凌空一号”靠小苏打、白醋产生的二氧化碳冲到了天空……二零一五年,至今已经有四年左右时间,那个科学实验在我脑海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科学在我心中就此萌芽。

【我的一次科学尝试】

陈静雯

最近,我们科学课学习了“物质的变化”一课。

老师在课堂上经常给我们做实验,同学们个个都目不转睛地看着。回到家,我决定也做个实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正好家里有小苏打和白醋。

首先,我把小苏打和白醋小心翼翼地偷了出来,然后,准备了一个一次性杯子和一根蜡烛。

准备工作做好了,开始吧!

我到了一点小苏打到杯子里,然后又倒了一点白醋进去。

哇!和老师做的一样,产生了大量的气体。我用手去摸杯底,真的是冰冰凉凉的感觉呢!

老师告诉我们这种气体叫二氧化碳,具有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特点。我迫不及待地想试试呢!

我把蜡烛点燃放在桌子上,把杯子里的气体往火焰上面倒,火竟然灭了,难道灭火器就是利用这样的原理吗?

我真的成功了!没想到做个实验这么简单呀!

以后科学课上,老师做实验时我们一定要好好看,然后自己再去做!

【我的一次科学尝试】

徐志阳

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这是伟大的科学家哥白尼所言。科学它开启我们的眼界,让我们充满好奇和兴奋,让我们看到这么多奇妙的事物。它好比一个无边的黑洞,让我们看不到头。

那个星期天,我无意看到了科学实验的方法。它就像一团小火星引燃我的好奇心,我怎么能放过呢?按照说明,我首先把鸡蛋,白醋,杯子等材料准备好,先把鸡蛋放进去,然后倒入白醋,浸泡两天,刚开始白醋倒入时鸡蛋表面突然出现很多小气泡,看到这一幕,我不禁触目兴叹,我一直盯气泡,感觉十分好玩,过了一会儿,鸡蛋也没有反应,我便觉得不耐烦了,便自顾自玩去了。

第一天过去了。

第二天过去了。

清晨,我望着这两天以来毫无动静的鸡蛋,心中有些气馁。不过我再定睛一看,鸡蛋居然脱壳了,“噢耶!”我恨不得把消息传到全世界。

我随后又找来尘封已久的那本科学书,按照方法,轻手轻脚的打鸡蛋壳弹掉。看着眼前光滑的鸡蛋,心里的喜悦就像要溢出来似的。轻轻弹了一下,真的弹起来,而且用手电筒照射它,还能发光,变成“灯泡”。最后我翻箱倒柜找到一个礼盒,小心翼翼地把鸡蛋放进去,对大家宣布:“以后它就是我的第一个收藏品,嗯,以后就叫它水晶蛋。”逗得大家又是一阵哈哈大笑。

其实科学就在你我身边,只要你用心生活,就能发现许多奥秘,让你尝到科学的甜味。

【我的一次科学尝试】

张扬

从布帛到竹简,从丝织到华衣,由简到繁,由粗劣到细致,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直推动着我们的社会趋于富强。而每一项伟大的科学成就,都是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实验反复对比得出的。这些都是无法言喻的财富。

尽管没有科学家们那么严谨不苟,但我也曾进行过一次科学尝试,并颇有收获。

今年暑假,我们一家人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一见到爷爷,我十分震惊,因为他的胳膊上、背上有很多大的红圈圈。经过询问,爷爷 告诉我他去拔火罐了,这段时间腰酸背痛的毛病又犯了,拔火罐很有效。

在肌肤上形成那么大的伤痕不疼吗?为什么拔火罐可以治疗疾病呢?又为什么回形成红色圆圈呢?我满怀疑问。正逢放假,时间充裕,我决定进行一次科学尝试来解答我的疑问。

既然要拔火罐,就一定是需要瓶子的。我找来一个空玻璃瓶,一块酒精棉来作火源。按照原理来看罐子里是具有巨大吸力的,那么吸力真的很强吗?实验能够证明。

将空玻璃瓶清洁之后,放入点燃的酒精棉,把一个煮熟的鸡蛋剥皮后放在瓶口。由于鸡蛋比瓶口略大,所以一开始鸡蛋是卡在瓶口的。我仔细地观察着玻璃瓶内的情况。随着酒精棉的燃烧,瓶口处的鸡蛋居然开始一点点下降,犹如一个体形臃肿的妇人逐渐变成身材窈窕的少女,一分钟后,鸡蛋轻松地进入玻璃瓶里,并且没有丝毫破损。

没有什么东西在里面拉扯,也没有人在外面挤压,是什么力量可以让体型庞大的鸡蛋毫发不伤地进入瓶中呢?是真空负压产生的吸力。鸡蛋堵在瓶口后,瓶内形成一种真空环境,酒精棉的燃烧使得真空内的压力迅速降低成负,形成一种内吸气压,鸡蛋就被“扯”进瓶里了。

在中医学上,拔罐也是应用这一原理,利用巨大的吸拔之力将人体内湿气吸出体外,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由此可见,科学的发展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科学的创新灵感要依靠生活中的一些普通现象产生,生活的不断进步要依靠科学力量的推动和革新,我们总是在不断尝试中发展和生活的。一个小细节就能创造大世界。

【篇六:未来的学校】

2047年的夏天,我开着太阳能跑车,来到地球,来到我的母校。

学校的变化可真大,操场飞上了蔚蓝的天空,孩子们背上背着火箭飞行器,来到空中操场上上体育课。

阶梯教室早就变成老师住宿的地方啦!阶梯教室中有一个糖果水池的喷泉!水池上还有一座用果冻铺成的小桥呢,教室里面烟气朦胧,像给教室披上了一层白纱,犹如仙境一般。

上课的教室飞了起来。教室用了和城堡一样的轻薄材料,把教室打扮的像儿童乐园一样。教室外有一个乐器组合,有锃亮的钢琴,有气势雄伟的萨克斯,还有表面光滑的小提琴,孩子们下课的时候会奏出美妙婉转的乐曲。

还有风雨操场,在蔚蓝的天空上,孩子们在风雨操场上跑步,跳高,跳远……操场周围种着悬空盆景,有花有草。

最后,还有同学们最喜欢的地下研究室,是孩子们做实验的地方。有趣的实验,好玩的配制药水,同学们把各种五彩缤纷的药水放进试管中。砰!一股烟从试管中冒出七彩的星光。孩子们欢呼起来!太棒啦!我们的彩虹药水终于做成啦!

我们以前的儿童乐园,云梯,单杠,双杠都变成了滑梯,投篮,还有在学校里吃小饭桌的帐篷,变成了这一代孩子们的乐园。

生活在这样的校园里,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呢!

【篇七:食品背后的“内幕”】

你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呢?薯片?可乐?营养快线?……你想知道这些美味的食品都是怎么做出来的吗?让我们一起到青年时报社,听听来自啄木鸟食品安全中心王鑫老师给我们讲述食品背后的内幕吧。

进入讲座的会议室,一张长长的桌子一端摆放着小朋友们最爱吃的彩虹糖,薯片,可口可乐等多种美味饮料和食品。五颜六色的袋子和瓶子吸引着所有小朋友们的目光。

首先,王老师讲了购买食品时的“四看”法宝:生产日期,食品名称,营养成分表,配料表。购买食品时大家常看的就是食品名称和生产日期,但是大家也要注意看营养成分表和配料表里的内容。营养成分表里至少有4+1个东西。4是指能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和物。+1是指钠。其中碳水化合物多指糖,钠多指盐。在配料表里还有食品中的添加剂,这些无营养的食品添加剂可以变成你想要的任何食品,你还敢多吃吗?

讲完这些后,终于进入了我们最期待的实验环节。王老师先做了一个彩虹糖脱色实验。她把几粒彩虹糖放在试管里,加入清水,塞上塞子,在空中晃了几下,试管中的水霎时就变得五颜六色了。把彩虹糖取出来一看,竟都变成白色了。接着,老师给我们现场做了一瓶果粒橙。她在一个塑料瓶中注入清水,加入“落日黄”和“落日红”两种色素,再晃动几下,瓶子里的水一下子就变成了芬达般的橙色,只是闻起来一点儿也没有味道。老师在瓶内撒上一点香精,这瓶液体马上就变得又好看又好闻了,散发着橙子般的香味。可是果粒橙里的果粒又是怎么来的呢?老师加入一点叫做“明胶”的白色粉末,晃了几下后,瓶内奇迹般地出现了橙色的“果粒”,悬浮在水中,一颗颗地就像真的橙子果粒。同学们看了齐声大呼,“啊。原来果粒橙里的果粒竟然是明胶!”。

震惊之余,老师又做起了一瓶营养快线。她将水,牛奶精,阿斯巴甜和二氧化碳加在一起,轻轻一晃,马上就变成了一瓶牛奶一般乳白的“营养快线”。天哪,就像变魔术一样。原来食品的名称真是很误导人:老婆饼里其实没老婆,鱼香肉丝里没有鱼,果粒橙里没果粒,营养快线里没营养!

通过这次活动,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很多看起来很美的东西其实不一定真的很美。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就比如喝饮料吧,过量地喝,不仅得不到营养,反而会有损健康。

【篇八:教室里的欢笑声】

教室里,传出一阵阵欢笑声,这是我们的科学老师正在讲课。

科学老师姓刘,是从东北来的。有时,他为了让我们记住一个数据,就会用东北的口音念出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在让我们记住这个腔调的同时,也记住了这个数字。这不,这节课上,老师为了让同学们记住三万这个数,就不停地用东北腔念这个数字,“三”的音往上扬,听起来很好玩。听着老师不停地重复,我们一个个都直不起腰,趴在课桌上笑。

刘老师还有一个口头禅:我们有一个优良的传统——说话请先举手。每一节课,他都要将这句话重复数十次。到后来,每当刘老师说完前半部分“我们有一个优良的传统”之后,我们都会大声接上一句“说话请先举手”,然后发出一阵阵哄笑。

刘老师还搬出一堆工具,向我们进行介绍。他拿出一种种工具,我们都答对了。老师很高兴,拿出一个试管,问我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一个同学见这个试管很小,就毫不犹豫地大声回答:“小试管!”全班都大笑起来。老师也笑得上气不接下气。等刘老师恢复一点后,又举起一个大一点的试管,喘着气问那位同学:“那这个是什么?大试管?”那位同学看了两秒,然后开始疯狂地点头,连旁边的书页都被他点头时“吹”出来的风吹起来了。我们全班再一次笑倒在了桌子上。

快下课了,老师就开始给我们讲科学实验的六步,分别是观察、提出问题、假设、实验论证、分析和总结。

老师见我们忙着记笔记,就告诉我们不要死记硬背,要理解之后再记。之后,他举了一个例子:“观察,就是我在食堂吃饭时,发现这位同学很能吃。提出问题就是他一天能吃两斤米饭吗?假设他能一天吃两斤米饭,实验论证就是拿两斤米饭让他一天吃完。分析,就是他吃了两斤米饭,最后剩下一粒米,到底算不算吃完两斤?总结是他剩了一粒米,算吃完了两斤米饭。”

大家听了这个例子,有些趴在桌上拍桌子,有的捂着肚子好像抽筋一样,还有的不停地喘着气……

这节课让我受益颇多。这样的教法不仅让同学们觉得生动有趣,还让大家记住科学常识,真是一举两得。我相信,即使再过十年,我对这些事还是记忆犹新。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